每年3700人 土博士產量過剩
中國時報【李宗祐╱台北報導】日期:2011/09/05 05:30
國內目前每年博士班畢業生超過三千七百人,較民國八十四年增加二倍多,出現人才供過於求的警訊!國科會副主委張清風認為,「國內生產博士已經太多,教育部核定增設博士班要注意產業需求。」
國科會統計,國內各大學九十八學年度博士畢業達三七○五人,較八十四學年度一○五三人,增加二六五二人,成長幅度高達二五一%。以去年為例,有三一一六人(含少數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者)向國科會申請博士後研究員,最後核定二四六二人。張清風說,「這個數字意味,台灣畢業的博士幾乎都是國科會在養!」
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原本僅排名前五%可以申請有博士後研究員加入研究團隊。九十七年和九十八年因應全球金融風暴引發高學歷失業潮,放寬前十%研究計畫都可申請博士後研究員,補助人數從九十六年九六五人,爆增到二三七○人,今年更增加到二五○一人。
隨著人數倍增,國科會預估,每年補助經費八.六三億元,明年會增加到十六.五億元。官員透露,近兩三年,國科會主委李羅權就到處找錢,協助各大學增聘博士後研究員,解決博士失業問題。
張清風說,國內每年「生產」三千多位博士,生命科學領域占七、八百人,以生物科技系為例,幾乎每所大學都有,但產業沒有跟著發展起來,研究生只能往研究單位或教職發展;上周他拜訪科學園區生技廠商,問是否聘博士員工,答案都是沒有。自然科學也有相同問題,國科會補助的博士後研究員,數理化等科系占比超過四十%。
國科會副主委陳正宏直言,「國內生產的博士太多了」,培育出來的人才找不到出路,只好依附在學校裡跟教授做研究,把大學當做人才儲備庫。「這個問題我們要跟教育部一起檢討,不能什麼大學都要設博士班,卻不想產業界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多博士!」
博士後研究 有人做十年
中國時報【朱芳瑤、林志成╱台北報導】日期:2011/09/05 05:30
不少拿到博士學位者,在學界或業界一時找不到工作的話,暫時先到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博士後研究員,等待機會到來。但隨著教職競爭激烈,或私人企業的工作環境不夠理想,這個「過渡階段」從一、二年逐漸延長,不乏七、八年甚至十年資歷的博士後研究員。有研究員感慨說,國內培育博士已供過於求。
受聘博士後研究員的人多數對研究有興趣,也想朝學術領域發展,盼累積經驗後能順利謀得教職。台大醫工所博士後研究員劉建昇說,近年有部分大學徵聘教師時,要求有一至兩年博士後研究經驗,好更快進入狀況。
劉建昇取得博士學位後,因手上的研究計畫尚未收尾,留下來進行博士後研究,目前進入第二年。他坦言,曾尋找教職,但不順利,目前創業開公司,為自己找出路。
另名台大醫工所博士後研究員王大欣說,博士後研究應是過渡階段,現在卻有許多人卡在這邊,反映台灣生產博士已供過於求。加上教職競爭激烈,導致博士後研究儼然成為新興行業,若有機會在知名學府或大型研究團隊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待遇不一定比助理教授低。
「我拿到博士學位後,曾到電子業工作,薪水不錯,但工作時間太長,最後我選擇到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中央大學通訊系統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鞠志遠說,現在只要專心做研究就好了,工作時間彈性,寒暑假上班也較輕鬆。雖然薪水比在業界少、也沒有升遷機會,但整體衡量後,他還是喜歡在大學工作。
劉建昇說,博士不是沒機會進入業界擔任專案經理,從事研發或產品設計,但是要投入相當多的時間,端看個人選擇。
對於博士供過於求的說法,有博士後研究員認為,目前博士班入學難度有時比碩士班還低,政府應嚴格規畫國內培育的博士人數。
教部:從嚴審查 促博士班減量
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日期:2011/09/05 05:30 林志成╱台北報導
對國科會有關大學培育過多博士生的批評,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回應,現在每年產出的博士確實太多,將進行檢討。博士班主要設置在研究型大學,非研究型大學要設置博士班,教育部將嚴格審查,並會勸招生狀況不佳的博士班乾脆廢掉。
何卓飛說,教育部將督促大學檢討博士班學生人數過多的問題,避免博士進入社會後找不到適合的工作。他認為,現在有些大學博士班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還有些博士班報考人數非常少,都應考慮縮減招生規模或乾脆廢掉。
他指出,研究型大學有必要設置博士班,提供高階人力協助進行研究;至於非研究型大學,教育部將嚴格審查,不會同意輕易設置博士班;一般以教學、實作為主的科技大學也沒必要每個科系都設博士班。
教育部指出,現在電機、電子類研究所每年產出最多博士,但是業界以及大學根本吸收不了這麼多人,學生畢業後只好先做博士後研究或從事不一定要有博士學位的工作,都是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