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免試升學比序 幫弱勢生倒忙

免試升學比序 幫弱勢生倒忙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 2013.02.20 05:18 am

 

當初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一定是希望能夠幫助弱勢孩子的,但我認為其結果正好相反,因為免試升學的比序辦法絕對對弱勢孩子極為不利。

 

我們教授中有很多人會做機器人,有幾位教授正好有孩子在國中念書。他們就教自己的孩子組裝機器人,也勉強解釋給孩子們聽機器人的原理。在過去,他們是不會做這種事的,現在他們如此做是因為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升學辦法中規定凡是學生有這種能力的一概要加分。聽說這些得天獨厚的孩子們也有一個麻煩,那就是聞者有分,一旦同學知道了,紛紛申請也要來學。可是對一些弱勢的孩子來說,他們絕對吃大虧,他們可能沒有一個父母會做機器人。

報載地方政府規定如果要做志工,就必須到政府承認的公益團體做。沒想到的是這些公益團體已經滿額了,實在不需要小孩子來服務,因此又有一大批孩子立刻倒楣。因為他們根本想做志工也沒有機會,真是欲哭無淚。

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中,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志願序的問題。如果是聯招,人人可將建中填為第一志願,對考得好的同學來說,這是有意義的,他可因此進入建中。對功課不好的同學來說,填了等於不填,可是也不會因為將建中填在前面而受到懲罰。

現在情形不一樣了,如果你想進哪一個學校,把這個學校填為第一志願可以加很多分,填為第二志願加比較少的分數。因此,如果你聰明的話就應該填一個相當好的而少為人知的學校為第一志願。這有一點像在跑得非常快的馬上下注,通常得不到什麼高額回饋,必須找一批冷門的馬而又能夠跑得相當快的,這種情況在數學上叫最優化計算,其實幾乎是一個賭博。對於弱勢的孩子來講,他一定搞不清楚怎麼做,一定吃大虧。

我之所以非常反對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升學,撇開這個辦法的可行性不談,我認為免試升學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為它勉強得用各種比序方法,而這些方法實在不可能令人信服,還會引起嚴重的民怨。

在過去,自己的孩子因為考不好而不能進入最嚮往的學校,我們也會很心服的。可是現在自己的孩子功課也不錯,隔壁的孩子功課一直不怎麼好卻能到一個他喜歡的學校念書,我相信如果政府硬要實施這種免試升學辦法,社會中一定會有一種不平之氣。這種不平之氣,會令弱勢的孩子讓他感覺將永遠是社會中吃虧的一種人。

希望官員知道政府的政策必須符合社會正義,絕對不能做對弱勢孩子不利的事。

 

2013/02/20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免試升學比序 幫弱勢生倒忙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706464.shtml#ixzz2LREY1GlM

Power By udn.com

台灣升學補習班 比超商還多

台灣升學補習班 比超商還多

 

作者: 林倖妃 | 天下雜誌 2013219 下午3:36

 

12年國教,目標是舒緩過度升學壓力。然而,今年1月,台灣補習班家數創下新高,其中8成以國中、小學生為對象。下課後,孩子開始補英文、作文、音樂、美術、跳舞……。

 

為了明星高中  PISA

 

PISA是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的簡稱,為OECD發展的跨國調查研究。每31次,針對15歲學生,評量他們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這可能是台灣的教育「奇蹟」之一。為了因應12年國教,2012年,基北區的明星學校首次實施「特色招生」(不開放免試分發名額,以吸收菁英)。考試內容可能是閱讀理解素養、數學素養兩科,題型與PISA類似。

 

消息才傳出,以考上明星學校為號召的「PISA特色班」,立刻應運而生。然而,「過度升學壓力」,舒緩了嗎?學生下課後的補教產業,蓬勃發展,或許給了答案。「補習班的存在,和政府政策有絕對關係,」擔任台北市補習教育事業協會總幹事20多年的張浩然,看盡起起落落。

 

升學補習班  跟超商一樣多

 

根據教育部委託統計,今年1月,台灣的補習班家數創下新高。立案共有18956家,升學文理補習班則有10626家。其中,8成的招生對象為國中、小學生,逼近3大超商總數的8900家。光是2012年,升學文理補習班,就比前一年暴增近600家。升學補習班和超商數量並駕齊驅,正是另一個台灣教育「奇蹟」。

 

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總會前總會長張萬邦預言,未來只會增加、不會降低。「升學管道多元化,家長對制度愈來愈搞不清楚,乾脆交給補習班,」一輩子投身補教的張萬邦認為,因為少子化,對教育的需求更精緻化。補習班的角色也在轉變,不只教學生,還要服務家長。

 

學生花在補習的時間,愈來愈多。8年級學生方南坤,說起他「超忙」的寒假生活,除PISA特色班、複習78年級課程的寒訓戰鬥營,還有理化、數學和英文。一週補5天。家住新莊的方南坤,未來一年,都將繼續過著早上6點出門上學,下課後轉戰台北西門町、南陽街,補英文、數學、理化和PISA到晚上9點的日子。等他搭車回到家,通常已經是10點半。

 

外語、才藝班  狂飆逾千家

 

事實上,外語和技藝類補習班數量,同時狂飆,為台灣教育「奇蹟」之3。外語類達到5069家,為10年前的2.38倍。技藝類則是3141家,也是10年前的2倍以上。

 

在各色各樣補習班中,以國中、小為招生對象的家數,就佔了高達8成。「升學補習班的家數雖然多,但受到景氣和少子化衝擊,近年每家招生數量都在萎縮,」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總會總會長劉至剛,一家家蒐集招生狀況,發現每家都少約1成五。

 

「人民對教育缺乏信心,才會導致補教產業愈來愈擴大,」從補教起家的劉至剛,一針見血。教育政策反反覆覆,造成民眾惶惶然,訴諸課後補救。12年國教,是否可以挽回人民的信心?這不只攸關教育,而是國家更長遠的競爭力。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國科會大學,崛起中。

教授告別式 數他得過幾件國科會計畫

 

【聯合報╱郭麗安╱彰師大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教授(台中市)】

 

2013.01.12 01:48 am

 

拜教授假發票新聞之賜,我的人氣指數創新高。散步碰到鄰居,追著我問:「你認識妳們學校那兩位教授嗎?」美容院助理邊洗頭邊八卦:「你有沒有在那個國揚買過東西?那裡真的什麼都賣嗎?」其中以黃昏市場菜販問得最具學術意涵:「什麼是國科會?妳們不是教育部的大學嗎?」

國科會對大學而言,不只是教授申請研究計畫經費之處,她影響了大學教授之聘用、升遷,甚至發展方向;簡言之,各大學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成了國科會大學。

舉例而言,各大學系所招募新教授,所列基本門檻是具有某個數量的國科會研究計畫或是幾篇I級研究,若果沒有,難以跨進大學之門;教授升等,除了提出代表與參考著作外,還要列出主持過幾個國科會計畫,以證明具有執行研究之經驗及能力;無數次,在學校會議中,我聽到同仁發言批評同事:「這個人幾年來一個國科會計畫都沒有,怎能讓他升等?」或者,「這個系國科會計畫這麼少,學校應該拿出辦法處理這個系。」

在聘用主管上,尤其是大學的研發長,更是以其拿國科會計畫之能力為重要考量因素;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制定各種方法,引導教授申請國科會計畫。而大學校長經營學校的潛在功績指標之一,即為任內申請到的國科會計畫案件是否有成長。

當教授申請到國科會計畫後,編有儀器費用之教授,在購置各式各樣的儀器後,就需要有研究生協助其操作、進行實驗到撰寫、發表論文,亦如同醫美診所添購雷射回春儀器後,要找顧客實驗一般,而其成果絕對稱得上「斐然」。

譬如,教授因所購實驗儀器產製的I級論文一年可多達十數篇或數十篇,研究生因此可以畢業,教授因此可以升等或來年拿到更多計畫。最妙之處是,每一篇發表的I級論文,又會在學校研發處的獎勵計畫中,獲得數千至數萬元不等之獎金。此外,年內論文量累積至某個數量後,又可到研發處領取不同名目的獎勵金,其名稱可謂五花八門,如「研究精進獎」、「研究傑出獎」、「研究精實獎」、「研究卓越獎」等。反正,多數學校為了擠進五年五百億大學,不惜花錢鼓勵教授發表論文;而教授,為了所謂的學術生命或錢,拚了命也要弄個研究卓越獎慰勞自己。

數年前,我參加一位英年早逝教授之告別式,喪禮中播放其生平事蹟時,亮點之一居然是其畢生一共獲得過的國科會計畫件數,當場讓我淚崩不止。

 

多年前一位同仁拒絕擔任主管,理由是某個同事不贊成,我問他何以如此尊重此同事之意見,他無奈地回答:「他是國科會計畫複審委員,我以後還想要拿計畫」。至於本校,連續三任校長都出自同一個學院同一個系,是校內最擅長拿計畫、買儀器、發表論文、與國科會聯結最強的系。

國科會大學,崛起中。

 

 

2013/01/12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教授告別式 數他得過幾件國科會計畫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631475.shtml#ixzz2HiXzzQvs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教師評鑑不願說出的真相

教師評鑑不願說出的真相

 

台灣立報 20121219 上午4:17

 

邱儷萍

上週,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教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教師評鑑入法」的議題成為最富爭議的焦點。社會大眾也許會覺得教師評鑑是淘汰不適任教師的妙藥、是提升教學品質的萬靈丹。但真的是如此嗎?還是教師評鑑反而影響了教學品質,根本無法達到淘汰不適任教師的目的?

高教評鑑的前車之鑑

目前的高教評鑑模式,重研究而輕教學,大學老師忙於升等而影響了教學。今年928教師節,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已到教育部前抗議,而大學生也反對此種評鑑,因為他們都是評鑑下的受害者。日前報載在世新大學任教近25年的余陽洲老師,或學生票選為優良教師,但他至今無法升等,仍維持講師的等級,原因無他,余老師把時間都奉獻給教學、都奉獻給學生,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字在國際期刊出現的次數。

若一個評鑑制度無法讓花時間在學生身上的老師獲得獎勵,反而是重心放在研究的老師升等了,這不是績效式評鑑制度的一種諷刺嗎?教學與研究無輕重之分,但一體適用的評鑑標準絕對無法兩者兼顧,量化是最便利的指標,重視品質的教學注定被犧牲。更嚴重的,它壓縮到老師的教學時間,直接影響的,就是你我的孩子!

假評鑑,真淘汰?

 

面對不適任教師,在教育部所頒布的「處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不適任教師應行注意事項」,已有完善的處理辦法,但為何常在報紙媒體上,屢屢出現不適任教師的新聞?

首先,必須要澄清,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是戰戰競競認真的在教書,少數的不適任教師,被媒體報導而渲染,讓大眾以為學校充斥著不適任教師,這並不符合教育現場的事實。其次,學校方面往往不懂法律、不按流程,或因怠惰或因便宜行事,每每在第一時間用延長病假的方式處理;或者過了輔導期,卻根本沒進入處理不適任教師的流程。不適任教師在媒體屢成新聞,不是因為沒有機制處理,而是校方不知如何處理或處理不當。有鑑於此,希望教育單位能開設處理不適任教師的課程,尤其一校之長更應深入了解。

本會曾協助某校處理一位不適任教師,這位老師擁有多張證照、有英語任教資格、主任資格,教案製作精美,更難得的,還會寫教學省思札記。然而,在教學現場卻常對學生有不當言行,後來經醫師證明患有精神疾病而解聘。若以教育部想推動的評鑑標準,他絕對可以高分通過。所以,績效主義式的評鑑無法淘汰不適任教師,而認真為學生的好老師,又難以用紙本量化。因此,處理不適任教師的首要之務,不是另增經費和行政負擔去辦理教師評鑑,而是督促各校落實「處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不適任教師應行注意事項」。

 

評鑑加考核,疊床架屋

目前的中小學教師每年都須按照「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進行成績考核,其內容分平時考核及年終考核,依教師們的表現有記大功、小功及嘉獎,懲處方面也有記大過、小過及申誡,至於記功記過的標準,在考核辦法中都有詳盡的說明。平時校方,也可依照教師在校的教學表現給予獎勵或懲處。

批評者謂:「成績考核是假的,因為幾乎所有老師都得到甲等。」這是競爭式的思考邏輯,似乎一定要淘汰最差者才是好制度,為何不正面肯定多數老師都是好老師呢?考核制度若有不足可做檢討,但實無須再增加一套疊床架屋、勞民又傷財的評鑑制度。

行政評鑑多如牛毛,淪為表面功夫

目前學校的老師,常為了多如牛毛的評鑑(如午餐供應工作評鑑、交通安全教育評鑑、性別平等教育評鑑),被上級要求完成精細的評鑑指標項目。常常老師們要花許多時間進行繁瑣的書面文件整理。另外,訪視委員來前,要先準備茶水、製作歡迎海報……評鑑過程中,訪談對象多事前安排,也未能窺見真實面。

直言之,這些紙上作業根本與學生學習無關,形成「為評鑑而評鑑」的表面工作。為了應付各式各樣的評鑑,成就了面子卻失去了裡子。學生才是真正的教育主體,卻在行禮如儀的評鑑中被忽視。目前修正案中竟以空白授權方式委任教育部訂定評鑑辦法,更加深我們對評鑑走向形式化及淪為表面功夫的疑慮。

老師是勞工,但學生不是商品

教師是受雇的勞工,但從事的工作和生產線不同,生產商品可以量化,但教人的工作可以如此嗎?這位老師教出數學考100分的學生;那位老師教出品行良好的學生,哪一位是好老師?這位老師教學創新活潑,課堂總是鬧哄哄;那位老師上課態度嚴謹,學生專注聽講不敢亂動,哪一位老師可以得到較高的評鑑分數?

教學是一門藝術,老師必須看到每個孩子的長處,如同觀察入微的藝術家,將不起眼的石頭雕琢成獨一無二的鑽石。況且,鑽石的光芒不見得會在短短幾年顯現,老師的一席話,也許在十數年後才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卻不能說這種影響是不巨大的。教人的價值正如藝術的價值,難以評量,這種設定量表的評鑑,是否反而傷害了教師的專業自主和學生多元發展的教育精神?

評鑑真的是好東西嗎?

往往聽到旁人說:其他行業都有評鑑,為何老師就沒評鑑?我真的很想問,用評鑑來衡量工作的價值真的好嗎?

企業奉「績效評鑑」為圭臬,已讓勞工朋友變成被壓榨的螺絲釘,常常超時工作、加班沒加班費,勞動成本全世界倒數第一低!為了績效,拚命工作,為了績效,生活沒品質。做為一個人,勞動人權在哪裡?工作尊嚴在何方?若大家都不喜歡這種評鑑,應該把這種資本主義式的評鑑丟進垃圾堆,重新找回工作的價值及做人該有的尊嚴。不管你是做什麼工作,都應該反思這種評鑑真的是好東西嗎?

教師和所有勞工一樣,想要一個有合理的勞動條件、不要被績效綑綁的工作環境。教師評鑑象徵的就是「教育商品化」的傾向,我們不願意見到教育環境複製企業裡不當及非人的管理模式。以改革教育為名,反而傷害了學生、傷害了老師、挑撥了親師關係,最終的受害者將是台灣的教育。

(桃園縣教育產業工會文宣部主任)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新一年教育政策 著重教師成長

新一年教育政策 著重教師成長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日電)201311 下午12:14

 

教育部今年開始推動多項措施,重點都擺在幫助教師專業成長,為民國103年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預先打好基礎。

教育部組織改革後,因應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整合原中等教育司、國民教育司等相關單位,成立新的三級機關「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首任署長為吳清山,曾擔任台北市教育局長、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參與教育政策研擬多年,如今更要扛下十二年國教重任。

教育部將於今年2月(101學年度下學期)開始,正式推動「提升國民中學教學品質計畫」,內容涵蓋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補救教學、教學品質提升等。目標是讓中學教師擺脫過去升學考試導向的教學方式,成就每一個孩子。

國際化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教育部日前修正「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計畫要點」,今年1月起開放學校申請,並將教師專業成長,列為今年優先補助重點,提升在職教職員的國際實務能力。

另外,教育部102年起也擴大「師鐸獎」的範圍,將大專院校教育人員納入表揚對象,不論是教師、校內專業技術人員、運動教練、軍護人員,都可被推薦進入師鐸獎評審程序,於每年的928日教師節當天受獎。1020101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美國校園為何越來越不安全?【周祝瑛 中國時報】

美國校園為何越來越不安全?

 

2012-12-16 00:55 【周祝瑛】

 

相對於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近年來校園槍殺的事件頻傳。日昨,民風純樸的康乃狄克州發生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小學校園槍擊案,造成二十八位師生死亡,其中包括二十位無辜的小學童。慘案發生後,美國多數地區都下了半旗,美國總統歐巴馬隨後也發表沈痛的談話。

 

究竟為什麼?一個二十歲的美國年輕人,可以擁有如此的槍枝?又有什麼深仇大恨在家裡當面槍殺父母親、兄長後,竟又前往小學校園進行瘋狂大掃射?美國中小學下周就要放寒假,很多家庭正準備歡渡聖誕節。在這樣的節慶前,發生如此重大校園槍擊慘案,真是情何以堪?

 

每個人都會問:美國校園為何越來越不安全?首先,受到美國文化個人主義的影響與憲法保障,學校與教師都非常尊重學生個人權利,重視個人隱私,但也出現自掃門前雪的人際疏離感,學生平日鮮少來往。其次,儘管美國中小學雖然強調多元文化與族群融合,但學生中仍充滿各種次級團體與小圈圈,加上到了中學階段選課與跑班的緣故,人際關係更加的疏離。尤其像東岸等白人分布為主的地區,有色人種較容易感到種族之間的壓力。另外,美國社會深受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強調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如果個人在課業、社團或其他體育活動上表現平庸,則更不容易結交到朋友。

 

另外,美國是個資本主義的社會,消費、購物幾乎是生活中的重心之一。但相對的貧富懸殊差距愈來愈大,尤其中小學的教育經費主要來自學區中的房地產稅收,學區的好壞往往與當地房價有關。雖然,美國近十多年來以法律推動「沒有孩子落後」的教育改革,但實施結果,弱勢與有色人種的學生仍然在學習上較為遜色,也與家庭背景及學區資源有關。

 

尤其,早期以基督教立國的美國,近年來公立學校完全排除宗教教育,中小學生除每日需對國旗念效忠語之外,校園中很少強調道德與品格教育。加上美國家庭結構的改變,父母離異、單親或家庭問題發生比例迭迭高漲等問題,則讓小孩的教養問題更形困難。尤其,這幾年許多孩子受到網際網路的影響,每個十二至十七歲的學生每天平均發六十通簡訊,上社交網站的時間更成為課後的主要消遣。根據七月份Newsweek雜誌提出「網路是否使美國人瘋狂了?」這一問題,原因無論是美國成人或小孩花在推特、傳簡訊、寄電子郵件、玩臉書的時間愈來愈驚人,結果出現許多網路成癮、與脫離現實等各種精神官能症。報導中更指出,目前處處隨手可得的上網生活型態,更使得青少年變得被動反應、注意力不集中與缺乏思考能力。尤其上網時間愈長,讓人變得更笨、更寂寞與更頹喪。

 

雖然目前對於康州小學校園的槍擊犯仍在調查,但從該年輕人的兇殘與槍枝使用情形,不禁讓人懷疑他是否有超乎現實的妄想症?上述媒體的報導,是否也在提醒我們的國人,尤其是家長與老師們,應增加學生的網路素養教育,善用網路而不是被網路所駕御,以防止類似美國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作者為台灣競爭力論壇教育政策小組召集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提升學研 翁啟惠:破3迷思

提升學研 翁啟惠:破3迷思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7日電)20121217 下午8:06

 

中研院長翁啟惠今天表示,提升台灣學研地位,除產學合作外,應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學術研究,規劃不同層級的學術評鑑,落實教研機構特色定位。

「第9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今天由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主講「如何提升台灣的學研地位」,並與在場人士討論。

翁啟惠指出,台灣每百萬人平均論文產出優於南韓、日本及中國大陸,但是對「關鍵技術」掌握不足,專利與學術論文關聯也低,以致學術發展未能與國家競爭力及產學創新適當連結。

他說,台灣目前面臨將論文發表及獎牌視為研究目標、研究主題缺乏聚焦且未能回應社會及產業需求、產學合作相關法規過於強調防弊等3大迷思。

翁啟惠指出,在「學術研究」方面,國內的學者主要是依自己的興趣,規劃執行研究方向,缺乏國家整體前瞻規劃,也較少從跨領域或跨國合作的思維尋求問題解答。

在「學術評鑑」方面,他認為,目前的評鑑制度著重純學術研究績效衡量,沒有強調社會效益,評估指標不夠多元及缺乏前中後期的追蹤。

另外,在「產學合作」方面,業界多半是以提升校園環境,如興建研究大樓、捐贈設備等方式提供協助,缺乏實際的參與,共同合作研究。

翁啟惠指出,應該鼓勵業界參與學研界的人才培育,建立產學合作揭露機制與利益衝突規範,並加速完善公教研分途的體制。10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