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國中會考 數學考非選題

國中會考 數學考非選題
 
2011/09/20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國中基測將取消,轉型為國中教育會考,負責組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昨天表示,103年四月首度舉辦的國中會考,與基測一樣考國、英、數、社會、自然五科加作文;不同的是,將加考非選擇題,且從數學科開始試辦。
 

在難易度方面,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過去基測屬「中間偏易」,但未來的會考「一定會有難題」,不再走中間偏易路線。
 
基測每科有八十分,但未來會考只有「精熟」、「基礎」、「待加強」三個等級。曾芬蘭指出,會考一定要多放一些題目,精確地切分「精熟」與「基礎」兩級;且「基礎」級學生未來將占五至六成,兩端的「精熟」與「待加強」則各占兩成左右。
 
因被列「待加強」等級者需接受補救教學,曾芬蘭表示,若未來的補救教學師資設備不足以教兩成的學生,技術上也可在「待加強」學生中,再篩出最需補救的部分學生。
 
曾芬蘭說,國中會考數學將加考非選擇題,如計算、證明或是繪圖,「可以測出用單選測不出的學生能力。」但選擇與非選的比例也還在討論中。未來英文、社會、自然科也將考慮採用非選題。
 
早年的分區聯考就有非選題,曾芬蘭表示,基測只考單選,主要是考量閱卷成本及便利,但多年來,不斷有數學老師要求基測應納入非選題,考出學生真正實力。
 
今年升國一的新生,三年後要考國中會考,各科成績列前兩成「精熟」等級的學生,在競爭激烈地區,可優先申請免試入學高中職;未上心目中理想的高中職者,則可再考一次小聯考,申請第二階段的「特色招生」。如建中等明星高中未來可能保留一成名額免試入學,九成特色招生。
 

數學考非選 老師贊成:動腦思考
 
2011/09/20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不少國中數學老師表示,現行基測又只考單選,造成許多學生只想知道答案,不想了解解題的過程。因此,數學老師多數贊成國中會考數學科加考非選題。
 
但主辦AMC數學競賽的九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明表示,有些數學題一題就有七種解法,用代數、幾何、三角、數論去解,都能解出答案,「但有學生告訴我,只要沒用學校老師教的方法去解,就被算答錯。」他贊成會考數學加考非選,但也希望閱卷品質要做好,允許多元思考。
 
台北市興雅國中數學老師林壽福表示,數理一向很強的印度,很多測驗現在都不考單選了;如果台灣數理考題繼續單選下去,一定會影響國力。
 
 

12年國教/邏輯思考終結猜答案
 
2011/09/19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未來國中會考數學科,將加考計算或證明題,與目前國中基測全是選擇題有很大不同,但國中與高中都表示支持,認為此舉可以讓數學教學更正常,國中生進入高中後,面對大量的計算題,也比較不會出現學習落差。
 
新北市中正國中數學老師李榮富認為,國中基測只考選擇題,是很不正常的考法,對於學生的計算與邏輯思考沒有太大幫助,完全是為了力求公平採取的作法,也造成國中教學只應付基測,反而忽略學生的計算與證明能力。
 
李榮富強調,假如會考真的要考證明與計算題,對於國中數學教育正常化絕對有幫助,「平常教什麼、會考就考什麼」,不必為了基測,讓學生練習很多選擇題,甚至教學生解題技巧與訣竅。
 
台北市華江高中校長陳今珍也認為,國中過度練習選擇題,學生進入高中後,面對大量的計算很容易適應不良,造成很多學生必須重修、補考數學,家長更會急著找補習班補習,這些都是考選擇題出現的後遺症。
 
陳今珍強調,一旦會考決定考計算題與證明題,可讓國中恢復教學正常,減少國中與高中數學之間的落差,也更強化學生計算與邏輯推演的能力。
 
她更進一步表示,只考選擇題,壞處不少,例如學生應答時一一把答案代入題目驗算,猜答案;結果對數學概念一知半解也可能拿分,這些都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李榮富也建議教育部,如果認為會考測驗計算題與證明題可行,應該盡早公布,畢竟國一新生就是十二年國教的第一屆,早點讓老師有心理準備,調整教學方法,讓國中的數學教育恢復正常。
 
 

別用選擇題 「矇」著評鑑學生
 
【聯合報╱許雲/教(新竹市)】 2011.09.20 02:59 am
 
 
台灣教育問題,眾所周知,在於考試領導教學。所以,教改成敗關鍵也在於上游的考試。不過,這些年來教改經費,卻絕少挹注於此,而讓此關鍵宿疾惡化。以大考中心為例,經費端賴學生報名費收入。這使得他們不敢出反映學科性質的試題,因為付不起閱卷費。這些年來為了節省經費,大考中心愈來愈依賴選擇題。
 
然而考選擇題,其實是台灣教育的毒瘤。如它會鼓勵補習,因為考過選擇題的人都知道,只要多做題目,不需徹底理解,成績自然就變好。台灣國三、高三學生拼命補習,整天有寫不完的測驗卷,正是這個道理。
 
很不幸的,考選擇題會嚴重扭曲各學科特質。以歷史學科為例,無論以強調史材、史識和史筆的傳統史學,或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的現代史學標準,選擇題的形式到底能反映出何種史學特質?實證研究顯示,就算選擇題答對的學生泰半還是沒什麼歷史知識或技能,有的只是一知半解,靠著點小聰明,順利解題,談不上什麼史學能力。
 
又以數學為例。選擇題不可能考計算和證明。使得台灣明星高中學生,放棄計算證明,也彼彼皆是。更糟糕的是,他們的數學測驗甚至還得到很高的成績。此歪風還蔓延到高中教師甄試上。我們只要上網查一下高中教師甄試考古題,幾乎都是要求考生在一百分鐘內,做完四十道填充題的考卷。會不會證明、思路邏輯嚴謹否都無所謂,只要知道答案就好。無怪乎,高中生眼中的名師也是能用稀奇古怪的祕技,迅速找出答案的老師。可是他們教的解題祕訣,真是有助於學生理解,未經檢驗的人生或知識,是不值得的數學原理嗎?
 
考選擇題對知識的要求是膚淺的、似是而非的。而這種講究速成、無法誠懇面對知識的態度,正是台灣教育向下沉淪的主要原因。
 
不誠無物。各行各業的菁英,總是要對自己的知識或技能熱誠,上窮碧落下黃泉,全力以赴,像吳寶春做麵包,像陳樹菊賣菜,嚴長壽致力於飯店經營,或是像李遠哲組讀書會學化學皆然。我們中學教育如果無法啟迪學生志趣,至少也該教他們誠懇面對知識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完全考選擇題,用這種矇的方式評鑑學生,其實正意味台灣教育的失敗。要避免失敗,教改應該將經費挹注於大考中心,設計出反映知識性質的評鑑試題來才是。
 
【2011/09/20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