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追逐量化 校長憂教授過勞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8日電) 2011年10月28日 下午4:20.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今天表示,為爭取補助經費,大學教授不只得追逐量化數據,還要進行研究、教學評鑑,這樣可能導致學術界出現過勞死,世新8年來有8位教師因罹癌等重病死亡。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今天舉辦「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賴鼎銘針對大學學術的專業現況發表看法。
賴鼎銘表示,台灣學術界為爭取更多補助經費,只能追逐量化數據,爭取排序以證明學校的績效或潛力,以獲得更多的補助經費,很多大學教授除了教學研究外,還得花上大筆時間在寫計畫和執行計畫,這樣勞心勞力,可能讓學術界遭遇過勞死危機。
賴鼎銘舉例,2002年媒體就曾大幅報導「交大半月折損3教授」;2005年1月,短短4天內,大陸北京清華大學2位年輕教師相繼去世;而世新大學從2004年到現在,8年來共16位教師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其中8位因病死亡。
賴鼎銘說,在政府單位要求量化和績效指標的壓力下,大學好像變成養雞場,老師則是下蛋的金雞母;但現在學生不好教,老師除了教學,還要參加評鑑、輔導學生、作研究,年輕老師還得拚升等,這也導致老師壓力倍增,希望政府在要求教師產出同時,也會注意教師健康。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長何卓飛表示,教育部並未將SSCI等量化數據當作主要評鑑指標,如果因為教學卓越計畫給老師帶來壓力,教育部也願意檢討;也希望各大學能夠建構更好的校園環境讓教師舒壓,並設置健檢體制,來照顧教師健康。
不滿評鑑 世新校長:政府介入 無所不在
中廣新聞網 – 2011年10月28日 下午12:09.
教育部一再表示「大學自主」,但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痛批,政府介入學術無所不在,大學校長最痛苦的就是,教育部一再要求提出績效,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年時間怎麼提出績效。更有學者不滿,現在大學評鑑開始要求老師的核心能力指標,扼殺教學自由,等於是「大學老師國中小化」!(陳映竹報導)
台師大舉辦「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批評,政府對學術介入無所不在,用很多指標評量大學。不管是頂尖大學計畫或是教學卓越計畫,沒到指標就無法拿到經費,久而久之大學為符合指標,失去特色。「大學生要訓練有批判反思能力,但如果指標強調就業,幹嘛訓練批判、反思,職場上你敢批判老闆嗎?」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呂健吉則有感而發,現在大學老師國中小化,國中小老師要填一堆指標,訂出核心能力指標,現在大學評鑑也開始這樣要求,扼殺大學教師的教學自由,但教育部卻不敢對國中小老師進行評鑑。
賴鼎銘和呂健吉都同感,大學走向技職化,把就業能力當作重要指標,呂健吉不滿,哲學系要怎麼找出對應的職業,怎麼找產學合作?哲學系在西方備受重視,但在台灣卻得處處遷就,近年來就有部分學校哲學系選擇停辦或是改名。
學者省思大學定位與價值
徐詠絮 | 教育廣播電台 – 2011年10月28日 下午1:53.
大學教育發展如何因應社會需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今天(28)舉行「新世代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研討會,與會學者認為,對大學評鑑不能只看論文排名,而且要求大學教授填寫核心能力指標,扼殺教學自由,等於是「大學老師國中小化」。
臺師大舉辦「新世代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呂健吉認為,各大學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私校學生有三分之一需要學費補助,卻要繳比較高的學費,公立學校學生學費少卻資源多,而且現在「大學老師國中小化」,國中小老師常要填一些表格,訂出核心能力指標,現在對大學教學評鑑也開始要求,影響大學老師的教學自由,但又不敢對國中小老師進行評鑑。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認為,不管是頂尖大學計畫或教學卓越計畫,學校沒達到指標就無法拿到經費,久而久之,大學為符合指標,失去特色,對於大學校長而言,最痛苦就是一年要達成績效,卻忽略教育應該是百年樹人,大學教育目的不是完全為就業,還要培養學生的反思、批判能力,而大學評鑑也不該只看排名,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鄧育仁表示,排名是階段性的手段,把排名當目標就失去大學存在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