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俊批科學教育 出選擇題、不做實驗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5/05
十二年國教103年即將上路,各界疑慮非常多,張昭鼎紀念基金會今天舉辦「十二年國教的中學科學教育」研討會,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在會中直言,我國的科學教育只注重知識層面、應用層面及功利層面,甚至在升學考試導引下,科學教育已淪為教師「兩出」:出選擇題、出難題,以及學生「三不」:不讀書、不做實驗及不思考的畸型發展。
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劉廣定也憂心的說,台灣學生近幾年在科學方面的表現節節滑落,例如國際經合發展組織每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PISA),台灣學生在「科學素養」項目已從2006年全球第4名(僅次於芬蘭、香港及加拿大),滑落到2009年的第12名,遠落在上海及新加坡之後,也被紐西蘭、日本、澳洲、荷蘭、瑞士及愛沙尼亞超越。
另在「閱讀素養」方面,也從全球第16名,掉到第23名,顯見我們青少年的科學能力已不如鄰近的中國大陸、香港、日本、南韓及新加坡。
面對這些退步,北一女物理科老師簡麗賢直言「不訝異」。他舉目前高中物理的教學現況為例,普遍存在著「教師教得多,對話少」及「學生被動學,問得少」的現象。未來推行十二年國教時,物理等科學教育應更注重活化教學及師生對話,讓學科學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台北市高職學生家長會前總會長林德興則建議,十二年國教應採「高中高職化」,也就是把目前高中的國、英、數、自然及社會等五科,改為高職15個群科類組,讓高中學生也能接觸機械、設計等不同領域的學問,確定性向,再決定未來要走的方向。
但他強調,高中職學科應分科教育,並採選修方式,學生才能真正找到符合自己的性向,走出寬廣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