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以技術問題干擾12年國教,居心何在?

以技術問題干擾12年國教,居心何在?
 
台灣立報 2012/5/21 作者:謝國清

各縣市的超額比序辦法一出現,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就提出嚴厲批判,主張過渡階段即使要比序,最多只挑友善的3項條件比序,尤其反對把會考拿來當成條件,為的就是避免孩子們一天到晚陷入無謂的競爭,以及被貼上標籤的烙印!
 
日前一群學者召開記者會,批判一些超額比序條件,實際上,他們恐怕是要主張繼續能力分班及能力分校。這從他們的新聞稿中,拿志願序與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會考成績相提並論,即可窺見其企圖。然而,該群學者以志願序所詳細模擬出來的白老鼠案例,剛好顯示目前制度下能力分校所造成的嚴重問題。如果北北基當時所設計的志願序能加上就近入學進行權重分配,就不容易讓住在松山區的孩子得遠赴他鄉就讀。可是,北北基在設計超額比序辦法中,因為卡在明星高中的因素,致使當政者不敢把就近入學拿來當做比序條件。
 
試問,住在萬里、金山的孩子何苦遠赴台北市中心或新北市的板橋區就讀?淡水及瑞芳的孩子不也一樣?當政者如果願意盤點一次,發現士林、北投、淡水的高中職招生員額足以供應這3區的就學人數,那把這3區畫為就近入學區有何困難?同樣的,金山、萬里、基隆、瑞芳及汐止也可視同一個就近入學區,以此類推,只要3縣市政府願意盤點各地的學校及就學人口,自然能畫出一圈圈的就學區,這些圈圈即使在邊緣地區重疊也不致影響太多。如果短期內不敢採用就近入學作為排序條件,也可回復過去曾執行過的保留社區生方式處理,也就是每個高中職劃定一個範圍,保留部分員額給居住於該範圍內的國中生。
 
無論如何,技術問題其實都不難解決,難的是,社會上就是有人主張應依照「能力」把孩子分開來教學,問題是要怎麼分?目前的分法是用「國英數社自」5個領域的筆試成績來分,把這5個領域筆試成績結果相近的孩子分在一起比較好教,但我們都了解,5領域都能一樣真正好的實在極為有限,通常一個班級中,數學好的,英文不一定好;英文好的,社會不一定好;即使是英文單科,有人「聽」可以,「說」與「寫」就不行;如果是數學科,有人對「幾何」非常喜歡,但卻對「統計」毫無興趣。
 
何況,還有些孩子對課業內容都精通,偏偏就是不會筆試;有些孩子則是對學科毫無興趣,但其他領域則很有本事,所以怎麼用能力區分學生呢?還是為了讓學校老師好教,強硬把學生分類,而當孩子學不會時,只好找外面的補習班惡補呢?
 
面對一群孩子的教學,除非我們只期待表面的成績單,如果真的想讓學生學到所需及想學的內容,本來就必須面對不同能力的孩子,因此,該改變的是教學現場的教學方法,而不是一直拿一些技術問題干擾12年國教,企圖回到把孩子分類標籤的狀態。(全家盟12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