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有待觀念升級的技職教育

有待觀念升級的技職教育

 立報╱社論 2012-05-01 20:47 
 
關於台灣的技職教育,目前的主流意見,幾乎是朝向「台灣仍需要第一線的執行者」、「教改朝向大學化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忽略技職體系」的共識集中。似乎,大學重視知識、技術的「學術化」發展方向,使得「實務面」相關的知識領域受到忽視。因此,部分名人、業內人士認為這些跟實務、執行有關的技職人才培育體系,在教改過程受到抑制的現象,必須受到重視。
 
但是,這種「技職仍有效」的說法,頗值得商榷。因為,台灣今日所遇到的產業瓶頸,恰恰與現有的技職體系相關。如果我們對於現況還有些反省,其實應該正視對於技職教育的觀念升級,而不應該堅持現有的認知。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台灣的技職體系,是急就章之下的妥協方案。1970年代,台灣在發展加工出口的產業模式時,就遇到人才培育的難題,原本設定的是專科以上的教育水平來作為產業的第一線人員,但是,在校舍、師資都不足的情況,為了因應產業對於人才的需要,才發展成今日我們印象中的高中職為主、專科為輔的技職教育系統。這批屬於戰後嬰兒潮的人才,經過技職體系的培育,然後進到職場,成為台灣各行業的人才主幹。今日昔日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小企業的老闆,甚至大部分企業的中層幹部、經理人,有相當比例都是來自於技職體系的培育。
 
然而,從目前台灣產業所遇到的瓶頸,卻可以看出,這些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主角,所依靠的注重執行面、注重技術性操作的運作模式,在面對快速變動的外在環境時,卻有過度依靠既有經驗,而反應不足的狀況。這種情形並不少見,只要曾經有業界工作經驗的人士,幾乎都會注意到,台灣的技職體系所培養的人才,在執行面、技術面有優秀的表現,很快就能在職場上進入狀況,但是,這類人才,在進入職場數年之後,所展現出的狀態卻是在技術、觀念上逐漸走入瓶頸。許多強調「師徒制」傳承、「從做中學」的領域,甚至會出現觀念停滯不前、劃地自限的狀態。
 
因為,外在的環境不斷變化,台灣在以前是作為西方客戶的代工執行者,歐美日等國的大企業將台灣廠商視為潛在的策略性合作對象,自然不吝於傳授新的技術、觀念給台灣業者。但是,台灣的產業發展已經逐漸走向國際化,而成為昔日國外客戶的潛在競爭對手,基於競爭關係,產業界所需要的知識、技術來源正在逐漸斷絕。理論上,台灣應該要能從以往累積的經驗,針對面對的問題來發展出自己的管理、技術。不過,現實的狀況卻是,台灣幾乎不能在缺乏國外指導的狀況下自行解決問題。如果跟國外的同行相比,更會感覺到,台灣目前作為企業中堅的幹部層,其實缺乏的不是技術,而是接受新觀念的度量,以及開創新局的氣勢。
 
如果追本溯源,就會發現,傳統的技職體系過於重視執行,反而忽略這種面對未知狀況時的處理能力。技職體系的學生,在進入職場後,又長久沈浸於台灣產業文化,逐漸喪失這種挑戰未知狀況的雄心。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隨著新知識、新技術的開發,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大約5到10年就會逐漸失效,這時能讓職場中的人士繼續維持競爭力的,只有求知慾望、以及對事物維持好奇的態度。但是,現有對於技職體系的描述,幾乎都集中在人才的能力,而很少談到文化、思考方式、心態這類抽象的議題。既有的技職體系所無法提供的,恰恰是大學教育的專長,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寧願以大學學歷的新鮮人,來從事傳統技職體系人才所進行的工作。
 
外界以為這是大學技職化,或是技職體系被刻意擠壓。實際上,這只是某種程度上,反應了業界的迫切需要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