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大學評鑑 應重視教學、輔導

評論/大學評鑑 應重視教學、輔導

【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宜縣礁溪)】 2010/09/10 
 
英國QS公司世界大學排名出爐,台灣九所大學進入前五百大,教育部長很高興的表示,這是五年五百億的明顯績效。相信教育部未來將會以更多的經費,來提高這台灣大學在世界大學的排名。
 

我不知道台灣的大學教育目標為何?尤其當大學錄取率接近百分之百時,到底大學教育的重點,還擺在學術研究至上的標準時,是否符合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意義與目的?
 

此次大學排名的評分標準,似乎都是以教師的學術研究為主,對於教學和輔導上,完全不列入評比。
 

可以想像,當各校都注重教師論文發表數時,有多少大學教師會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又有多少大學教師會去進行學生的生活輔導。
 

尤其,公私立大學之間差距出現雙重落差,其一是學生家庭的貧富差距,其二是學生資質的知識落差。私立大學生佔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後段班」大學學生更是近乎百分之卅,這些學生是需要教師們花費更多的精神與時間,在教學和生活上去幫忙他們;若以學術研究做評鑑標準,並且可能做為未來少子化後大學淘汰的機制時,學生的教學和輔導還有誰會去重視呢?
 

在大學流傳著這樣的笑話:國立大學教授有研究生可以幫忙做研究寫論文,私立大學教授則是幫研究生做研究寫論文。甚者,還有大學教授在其研究室門口高掛著,論文研究中請勿打擾。
 

其實,大學教授專注文研究無可厚非,但並非是唯一且最重要之事,畢竟學校的主體還是學生,如果教師的學術研究與論文發表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能力,則這樣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相反地,若只是提升教師本身的論文點數及研究經費,這是教育部要進一步思考之處。
 

當教育部一再重申反對國高中能力分班的教育理念時,可否在大學也可以做到不要「能力分校」,多給後段班的大學予以協助,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