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競爭力 北市第1、基市墊底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10.09.30 03:22 am
台灣人平均每天只花廿六分鐘閱讀,每個月讀兩本書,一年花一千四百六十一元買四本書。台北市愛閱讀人口比率最高,不常閱讀人口比率最高的是連江縣。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10.09.30 03:22 am
台灣人平均每天只花廿六分鐘閱讀,每個月讀兩本書,一年花一千四百六十一元買四本書。台北市愛閱讀人口比率最高,不常閱讀人口比率最高的是連江縣。
雖然調查顯示,全國有十八個縣市每年每人的公共圖書經費不到廿元,但文化評論者南方朔卻認為,現代社會富裕,不應該用公家的經費買書。
遠見雜誌「台灣閱讀調查」結果昨天出爐,針對公共擁有圖書率、公共購買新書金額、公立圖書館辦證率、借書量等十一項指標,歸納出台灣各縣市的「閱讀競爭力」。第一名是台北市,倒數三名分別為基隆市、雲林縣、嘉義縣。這些地區公共閱讀建設落後,民眾也較不常看書,政府與民間的閱讀活力都不足,值得關注。
台北市雖然第一名,但每人每年公共圖書經費只有卅五點八七元,最慘的是台南市,六點六六元。南方朔聽到台南市的公共圖書經費吊車尾,難免有些感傷,因為初中時,台南市圖書館帶給他非常多的閱讀樂趣。
南方朔除了覺得一人一年花一千四百多元買書「少了一點」,也認為現代人閱讀時間少,主要是受到其他休閒活動干擾。根據遠見統計,受訪者每周看電視十九小時、上網八小時,但閱讀只有三小時。
南方朔說,閱讀不應該與看電視、看電影等活動競爭,「閱讀當然應該放在第一位」。他的理由是,相較於影像,書本文字所承載的人類文明知識還是最大量的。
南方朔回憶,初中時家貧,當時只要有五條真空管的「基本款」收音機就已算有錢人了。一本書要價十幾、廿元,「我可以吃一個月」,他當時最大的娛樂就是去公立圖書館看書。
他覺得時代變了,現代社會富裕、書也不貴,大家都到圖書館借而不買,很難鼓勵作者寫一流的好書,所以公部門經費不應該花太多在買書上,「圖書館只應提供閱讀空間,而非閱讀內容」。南方朔認為,對於家貧的人,可透過捐書滿足閱讀需要;也建議效法借書付一些錢給作者,「鼓勵寫書人」。
【2010/09/30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