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大發現 愛書人士分享經驗
台灣立報【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99年09月30日
台灣立報【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99年09月30日
「我是平民出身,今天還能混,這一切都是『書』給我的。」文學評論家南方朔說出書對他一生的影響力。遠見雜誌29日公布3年1度的「台灣閱讀大調查」。邀請文化界的愛書人士分享閱讀的奧秘。
北市閱讀力奪第一調查顯示,2010年台灣平均每人每年買花1,146元買書,比3年前提高了84元,約買4.23本。綜合11項指標,閱讀競爭力總體表現上,台北市排名第一;其次為澎湖縣、連江縣、高雄市、花蓮縣;基隆市、雲林縣、嘉義縣排名落後。
▲《遠見雜誌》29日推出新書《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書中收錄各領域佼佼者的閱讀歷程與心得。遠見 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王力行(左)將新書捐贈給教育部,希望能推廣全民閱讀風氣,由教育部社教司長柯正 (右)代表接受。(圖文/郭晉瑋)
遠見雜誌採訪主任林奇伯解釋,台北市公共圖書借閱率高、館員多為專業背景、閱讀建設發展均衡,閱讀風氣自然提升;澎湖、連江縣則因人口不多,平均居民分配的圖書資源反而多,地方小,容易凝聚社區團結力,能打造另一番閱讀桃花源;高雄市近年致力建造圖書館,當地可見到圖書館如「百貨公司」般人潮洶湧的奇景;花蓮縣在少數民族、老年教育上,表現優異。基隆市、雲林縣、嘉義縣公共建築普遍落後,民眾閱讀意願低落,民間和政府活力略顯不足。
研究調查中,林奇伯意外發現,近年台灣每年發行高達4萬種新書,以每人平均出版量,世界排名僅次於英國,是一個閱讀優勢的天堂。
資源豐厚 利用不足遠見天下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多年前在北京清華大學訪問幾位在校生是如何考上大學,不少學生說就是靠著「念書」,在路燈下苦讀。他在當地書局遇到一位挑選了幾本厚重的書籍的學生,結帳時卻無力支付;學生向店員表示自己要做研究論文,試圖以手錶或餐券抵換皆行不通,最後失望離去。高希均相當感動,他認為,台灣是一個閱讀幸福的國家,人民應該善加利用資源,多多閱讀。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南方朔認為,這句話看似庸俗,但從古至今都適用於社會。他舉例,法國作家Lucien Febvre著作的《The Coming of the Book》來解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談到中世紀僧侶不愛讀書,工匠、律師愛讀書,經過世代轉移,延續到當代社會,工匠相對於現代的高科技產業,顯示出愛好讀書者社經地位較高;至於「書中自有顏如玉」,他說明,喜愛讀書的人較感性,神經較細,有助於人際關係,與異性相處自然無往不利。
「閱讀是shopping,不是集郵,碰到了就碰到了,沒有要非讀哪一本不可。」南方朔認為,讀書應由雜食而廣博進而專精。
想比讀更重要針對閱讀,他常說「讀」沒有很重要,「想」比較重要;他建議,閱讀完一本書,試著把書頁闔上,如果能闡述出作者要表達的觀點或想法,就表示讀通了,如果說不出個所以然,表示讀得一塌糊塗。
南方朔推崇蘇格蘭的讀書風氣,他指出,16世紀的蘇格蘭識字率已達75%,是讀書風氣盛行的國家,才能蘊育出亞當斯密、亞當.佛格森等思想家。他建議,各行各業有所成就者當以身作則帶動讀書風氣;他認為,閱讀書籍是最便宜且最有效果汲取知識的捷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