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評論/革命式教改?教訓不遠…

評論/革命式教改?教訓不遠…
 
【聯合報╱周愚文/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升學制度與十二年國教議題研析小組召集人(台北市)】 2010/08/31 
 
兩天的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剛落幕,「大拜拜」、「沒有具體承諾」等指責之語充斥,大家希望看到政府能有大政策、大氣魄,能畫出一個美麗的大餅。身為研究教育史的人,真的感嘆人永遠忘記歷史教訓。
 

1990年起民間教改風潮澎湃洶湧,教育鬆綁、廣設高中大學…每一項改革口號,都是美好動人;然而十年不到,批判教改之聲不絕如縷。何以昨是今非?無非是採取了否定過去、「感性革命式的教改」的後果。鑑於這段痛苦的歷程,未來的教育發展策略,必須採取點滴社會工程的方式,以理性漸進方式的推動。
 

例如「升學制度與十二年國教」議題,家長團體希望明訂實施時程,不要再在研議中。大家都覺得如果實施十二年國教,國中生將從此沒有壓力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更何況延長國教是趨勢,而在十五歲分流太早。關於這些想法,如檢視其他主要國家的例子,答案都不盡然。
 

首先,延長國教年限,不必然會降低學習壓力,因為社會競爭激烈,至多祇是減少校內不必要的考試。其次,十二年國教並非世界趨勢,因為中日英法美加等國都不到十二年,年限依國情不同。第三,中等教育階段正青少年發展關鍵,如何適才適性,是很難的課題,各國作法不一,中日英法德等國都在十五歲前後做分流。美國採取綜合中學制度,但在課程上以選修替代制度分流。
 

1990年以後我國曾試行綜合中學及完全中學,但未成學制主流,不符需要是原因之一。此外,目前國中拿同一套課程套在所有學生身上,許多人不適應;如果高中仍不考慮學生差異,適度分流因材施教,將更有「校內流浪漢」或「教室裡的局外人」。關鍵是分流前後,要輔導,要有自由轉換的機制,我國學制早已提供此機會。高中生可考科技大學,高職生也可考大學。
 

本次會議對於十二年國教已經有初步共識,唯獨對於時程,議題研析小組希望「穩健漸進、水到渠成」;但家長們希望「明訂期程,儘速實施」。有人期望主政者能有當年蔣中正總統一聲令下,一年後全面啟動的魄力。但當年倉促實施,以致日後要花廿、卅年的時間,去彌補各種後遺症。
 

延長國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焦點實不宜簡化為「公布時程」一個動作。如何從齊一公私立學費到免學費,如何從考基測入學到免基測入學為主,如何妥善地劃分學區,如何縮小公私立、高中職及城鄉等校間的差距,如何針對不同性向能力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內容,甚至客製化課程,幫他們找到生涯進路,如何帶動教師態度觀念方法的轉變,這些都需要時間進行轉化。
 

試想如果教育部真以「魄力」宣布,即起廢除國中基測,國三學生全部在就近學區強迫入學,不再採計在校表現,真的就皆大歡喜了嗎?也許是,但也許是更大災難的開始。
 

各界應該要想的,不是何時公布期程,而是如果要做好,不要有九年國教的後遺症,還有那些點要注意、那些點要改。如此才能讓學生享受到真正優質的十二年教育,否則又是一場「感性革命式的教改」。希望我們能因歷史教訓選擇另一條「理性漸進式的教改」,免蹈過去躁進的覆轍。
 

【2010/08/31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