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問題不在人才,而是產業
台灣立報社論– 2012年8月7日 下午7:38.. .
國科會召開會議時,關於台灣人才不足、人才斷層的說法再次被炒作。這其實是個怪論,既顯示業界為自身缺點開脫、不願面對問題的心態,也展現了學者、經營者高高在上的態度:目前居住在台灣的都不是人才?
「人才」是個常被提起的假議題,順著這個話題,討論很容易就會往「用高薪吸引國外人才」的方向發展。它是產業界用來掩飾自身缺點,以及自認是菁英的人士為自己加薪的好理由。
台灣的產業界儘管已經做到國際級的規模,也跟國際大廠有一定程度的往來,但是,卻幾乎沒有脫離創業時期那種中小型、家庭式企業的運作眼界。台灣的產業界欠缺團隊作戰、組織運作的能力,產業界對於經營困境的標準答案就是「要人才」。在台式的「人才論」裡面,一旦遇上人的水準、人的數量無法滿足業界的需求時,大老闆們就似乎是一籌莫展,至於西方企管學界研究的知識管理、組織型態、組織文化等強調團隊運作的產業運作方式,在台灣的論述裡面幾乎看不到影子。我們對於產業、研發的想像,只有個人的層次,而沒有團隊運作的思想。
更怪異的是,所有的話都只說了一半。業界、官員大談台灣人才的斷層,似乎認定大力吸引外籍菁英,可以為陷入泥沼的台灣經濟帶來想法、作法的活力。這種論點講的很輕鬆,說法但是,卻很少去談,台灣有沒有留下外籍人士的環境。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業界並沒有接納人才的準備,不論這樣的人才是來自於本土、海外歸來,或者是外籍人士。近幾年在美國奮鬥多年的台裔、華裔人士,在台創業屢遭挫折,就是例子。另外,只要翻看商業財經雜誌,就會發現業界長時間下來就是個不斷抱怨,而且論點互相矛盾的團體。1970年代,台灣的業界普遍抱怨新鮮人本職學能不足;之後隨著教育普及、經濟前景看好,業界改為關切新鮮人定性不足、時常跳槽;當教育不斷的強調學生要有獨立思考能力時,業界開始發表新生代「太有自我主張」的聲音;然後當經濟前景不如預期,一般人動極思靜時,業界又開始談到企圖心不足、應及早培養第二專長的說法。
業界所抱怨的現象越多,顯示了台灣的業界,並沒有吸納人才的環境與能力。學校培養出來的人,不論在業界的眼中成不成材,都應該有被發揮、磨練的機會。業界總對現狀的不滿足,就像是被寵壞的小孩。教育、家庭、甚至社會,都在「國家競爭力」這個大帽子之下動輒得咎,被壓的喘不過氣。似乎,一個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工,他在長達40年職場生涯當中的工作表現、專業能力,在20歲以前的教育就已經定型,而完全與企業無關。這樣的態度其實是把企業經營發生的問題,全都歸咎到員工身上:員工的能力不足導致企業競爭力不足。倒是很少人去談,經營者、作決策的人所需要擔負的責任。
而且,從台灣的歷史來看,締造經濟成果的人才,並不必然與薪資、物質報酬直接掛勾。最典型的是台灣在1970年代開始發展半導體、資訊電腦產業的先鋒者,很多都是懷著「開創新時代」的理想性,放棄了在美國的高薪、職場發展機會,而回到台灣。當時台灣的經濟條件,遠遠不能提供跟西方等量齊觀的薪資、物質回報條件,卻仍然吸引了許多人投身其中,這說明了即使在利益掛帥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仍然存在著金錢所辦不到的文化誘因。然而,當我們今日在談「高薪吸引人才」時,卻把這一切說的只剩下錢財、名利,似乎,人只有要物質誘因就夠了,人在職場上感到理想受挫、懷才不遇的情緒,根本不會存在。
對於「人才」的奇言,只是顯示業界、菁英根本不認為問題出在他們身上。有了這樣的心態,台灣的前景不出問題也怪。
政務委員管中閔:人才吃老本 台灣恐淪三流國家
〔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2012年8月8日 上午5:12
.
台灣人才危機問題引發關注,繼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警告「台灣人才出現斷層」,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昨也憂心指出,台灣人才資源已進入「吃老本」階段,人才供需面臨質量落差,如果不積極解決人才困境,估計三到五年內,台灣將淪為三流國家。
國科會「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昨針對「台灣的科技人才危機」討論,引言人管中閔措辭強烈指出,台灣過去仰賴人才發展,目前卻進入吃老本階段,面臨「人才供需出現落差、教育體制偏差僵化、人才培育不符需求、國際人才競逐失利」等四大危機。
他直言:「台灣一年培養近三十萬大學和研究所畢業生,許多卻高不成、低不就。」教育的學生,沒法創新科研、也無法操作實務,「學生抱怨找不到工作,企業抱怨學生不能用」。
大學碩博士班過多 多數不具特色
管中閔指出,國內大學與碩博士班都過多,多數大學不具特色,有的技職生連基礎製造或服務都不會,卻有七成想升學。此外,大學被制度過度管理,「台灣好像只有一個大學,叫教育部大學」。
管中閔建議,應落實高教分類定位,讓研究型、一般型與技職型各自發展特色,經營困難的學校則思考退場。另可鼓勵民間成立專業訓練學院,培養設計、餐飲、旅遊、行銷等專才。
張忠謀:科技轉經濟人才 嚴重不足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台灣不缺基層的科技人才,但有能力將科技轉為經濟的人才卻嚴重不足。中研院院士、前清大校長徐遐生更直指,大學高達一六八所,教育部應該放手讓大學整合、找到定位。
前台大校長:大學非職業訓練所
人才問題矛頭紛紛直指教育問題,但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認為,家庭與社會也有責任,企業也須有能力把年輕人訓練成優秀的人。
前台大校長陳維昭強調:「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應培養廣泛知識。」「學用落差」不該靠大學去完成「最後一哩」,或可透過專業訓練職業機構,完備各領域可用人才。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無奈說,教育部也很想鬆綁大學,但輿論常讓問題偏向政治化,中生來台、學費調漲問題等都會吵翻天。很多企業用人也取決於學歷,導致技職生想衝學歷,教育部希望讓專業證照取代學歷,但還需勞委會點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