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校園運動環境為何如此之差?

校園運動環境為何如此之差?

 

.台灣新生報《社論》 2012825 下午10:56.. .

 

有一所學生千餘人的高中,校內運動設施計有籃球場三十二座、排球場八座、網球場五座、游泳池四座、足球場兩座,以及手球場、棒球場、溜冰場、體操館、技擊館、室內體育館、四百公尺綜合田徑場各一座,這所學校不在國外而是位於高雄;這是國防部的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教育部轄下的學校建設,為何不能有這種眼界。

中正預校不可能是國內校園的「標準」建設,但是相較之下,大家可明白在教育部領導下,國內一般學校體育建設是何等的寒酸;國內學校學生人數動輒數千人,可是校園空間狹窄,運動設施明顯不足,教育部所屬學校,校園建設及運動設施是依據什麼標準來設計規劃的,令人不解。

台北市小學生近視率太高,市長郝龍斌宣布,要把降低近視率當成校長考績指標;學生近視率高與愛上網及看電視有關,間接的也說明了國內學生戶外活動太少;學生戶外活動少的原因之一是校園欠缺活動場地,學生根本沒有活動空間,當然也沒有機會養成運動的習慣;政府首長關心學生健康,就應從改善學校運動設施與環境著手,對學生健康、推展體育與健全學生人格都有幫助。

剛結束的倫敦奧運,英國獲得獎牌數目排名第三,是百年來最佳成績,英國奧會主席莫伊尼漢指出,英國體育能成功,是靠學校競技體育發展,他強調今後更要注重發展學校體育;英國首相卡麥隆在倫敦奧運籌備期間也指出,學校體育有助於運動發展,也帶動奧運精神。英國政府為了讓更多人參與運動,投注十億英鎊(約新台幣四百七十億元)來改善青少年體育運動設施、舉辦學校體育比賽和推行社區體育計畫,如今已成立三千個中學運動俱樂部和四千五百個小學運動俱樂部,目標是到二○一五年時成長為一萬三千五百個。

英國運動發展的目標很清楚,以學校體育為競技運動的基礎,擴大運動人口,培養運動競技人才,是在奧運拿到好成績的不二法門。

我國選手在本屆奧運表現不如預期,行政院陳揆指出,未來將思考要發展全民體育還是競技體育,他說全民體育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及國民健康,競技體育可以在國際上有所表現,也可激勵民心士氣,兩者有所重疊也有不同,相關單位研議時應將目標定位清楚。全民體育與奪取獎牌的關係與分野,連行政主管都拿捏不清楚,我國在奧運怎麼會有表現。

不管是全民體育還是競技體育,基礎都在學校體育,教育主管不重視體育,學校沒有運動環境,全民體育、運動競技都不會成功;英國首相卡麥隆在提到學校體育時,特別指出要包括「那些認為自己不適合運動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全民體育理想;目前國內學校體育聊備一格,只有被學校認可的精英選手參與運動,一般學生在校園內很難找到運動空間,更遑論「認為自己不適合運動」的學生了。

英國著名政治家與軍事家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一世聲名大噪,這位伊頓公學畢業生談及這場勝仗時說:「這場戰爭其實是在伊頓公學的運動場上打贏的。」這番話被國防部聽進了耳朵;而過去一直主管體育,最近又要把體委會納入體制的教育部,至今仍沒有弄清楚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