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培育人才 大學校長應參與十二年國教

培育人才 大學校長應參與十二年國教

 

【聯合報╱陳超明╱實踐大學講座教授(台北市)】 2012.08.08 02:28 am

 

大學指考放榜,家長、學生關心考上哪個學校,媒體爭相報導學校系所排行,十二年國教比序紛爭繼續上演。然而社會對考試、排名的重視,似乎無法對應到國家人才培育層面,難道我們的教育面與國家競爭力脫節了嗎?

十二年國教議題吵得沸沸揚揚,但憂心人才斷層的專家學者或大學校長極少發言,似乎認為這是國中小學、高中的教育問題,與大學教育或未來國家人才培育無關。事實上從人才養成的角度看,大學絕不能自外於整個教育制度,有必要積極參與,甚至引導十二年國教的方向,才能為整個國家教育政策,乃至人才培育做好扎根工作。

業界及政府單位或學者建議開放國際人才到台灣,但靠外來人才只能救急,台灣應思考的是十年、廿年後我們的人才在哪裡?要能夠自己培養人才,不能只是以外來人才救急。

 

人才培育應該從小學、國中、高中就要開始做。十二年國教要跟大學結合,甚至應是國家人才培養的基礎。大學校長或主管人才培育的精英,應該參與十二年國教的前瞻規畫。

 

我們的高中教育很強,學生參加國際比賽都有好成績,但最近幾年落後了,因為我們的教育方式仍強調記憶,高中生很會應付考試,因為那些知識是用一再地背誦記下來的,考試也偏重各種記憶的整合,以致學生都變成考試機器,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進入大學後要跟國際學生比創意、比解決問題能力時就敗陣。

反觀歐美教育制度,強調要提出質疑,要會問問題,可以挑戰老師的權威,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可以訓練學生批判解決問題的能力。台灣的教育訓練出的學生很會考試,連上了大學都只求標準答案。我在大學教書,每到考試,學生最愛問的是「老師,要考什麼?標準答案是什麼?」但不見得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人生那有什麼標準答案?

好的人才是能夠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也要具有判斷力與溝通能力;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不應該再花太多時間去背誦無意義的僵化的資料。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有批判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需要從小培養,大學校長們有義務參與十二年國教的規畫,明確要求準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這樣從國小到高中的教育方式才能改變。

不要再把所有東西都犧牲在考試公平上、犧牲在同分比序的荒謬上。請大學校長及國家人才培育方案的主導者,明確地告訴各高中職,「我們不要考試機器,我們不要明星排行!」各大學不應再沉默以對,應讓大家知道,大學要的是什麼樣的學生,這樣才能跨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第一步,也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石。

2012/08/08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