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國教盟召集人12年國教受邀成為諮詢委員

12年國教 103年正式上路

 

民視 2012831 下午8:10.. .

 

1038月,12年國教將正式上路,教育部成立諮詢委員會,由教育長擔任召集人,邀請各級學校,教育團體代表擔任諮詢委員,建立溝通平台,讓政策順利推動,受邀諮詢委員的國教聯盟表示,要讓政策資訊透明,不會淪為替政府政策護航。

 

考試鐘聲響起,參加國中基測的考生如臨大敵,認真作答,不過,這樣的場景到103就將消失。因應12年國民基本教育上路,教育部特別成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諮詢會」,要建立溝通平台,凝聚各界共識。

 

掌聲中,12年國教諮詢會成立,還設了專門辦公室,來處理12年國教的大小事。教育部廣發聘書,由部長當召集人,邀請各級學校,教育團體代表,針對12年國教爭議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同樣受邀成為諮詢委員的國教盟召集人,直言不會替政府政策護航,而是要讓資訊透明,更讓政策實行順利,畢竟教育是百年大計,關乎教育品質還有國家的未來,千萬馬虎不得。

十二年國教諮詢會成立 專案辦公室改組

十二年國教諮詢會成立 專案辦公室改組

 

徐詠絮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12831 上午11:55.. .

 

讓十二年國教推動有更好的溝通平臺,教育部今天(31)正式成立「十二年國教諮詢會」,將建立諮詢制度,分組凝聚各界共識,而原來十二年國教專案辦公室也擴大改組,將落實督導十二年國教各項方案執行,希望讓103年度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能順利推動。

 

教育部成立十二年國教諮詢會,由教育部長蔣偉寧擔任召集人,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吳清基擔任協同召集人,諮詢會委員由家長、教育團體、中小學及五專學校教師、專家學者、企業界及地方政府代表等共68位成員組成,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十二年國教諮詢會是一個溝通平臺,各界提出好的想法都可在這個平臺理性溝通,將分為「入學制度」、「學校均優質」、「適性輔導」及「課程教學」等四組,各組將定期開會研商,針對政策推動的相關問題,集思廣益,凝聚共識。

 

配合明(102)年政府組織再造,為讓十二年國教各方案能無縫接軌,移轉業務,教育部原來的十二年國教專案辦公室也擴大改組,獨立設置專案辦公室,由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擔任召集人,底下設有「計畫推動」、「計畫視導」、「公共關係」與「計畫管考」等四組,將落實督導十二年國教各方案執行,希望讓十二年國教能如期順利推動。

 

 

圖為:教育部長蔣偉寧(前排中)與諮詢會委員們在十二年國教諮詢會及專案辦公室揭牌儀式後合影。

改變台灣教育的奇蹟? 地下教育部長丁志仁的十二年國教狂想

改變台灣教育的奇蹟? 地下教育部長丁志仁的十二年國教狂想

 

•新新聞 2012/08/15

 

如果說過去9年一貫課程實行的失敗是教育部倉促上路的後果,那12年國教如果失敗,原因就是為了實踐這位地下教育部長丁志仁的狂想。過去教改還有短暫的小規模實驗,現在則是高中職、國中、國小300萬學生與20萬老師一起參與的大實驗!

 

【文╱蘇鵬元】

 

說到誰是這十八年來教改的重要推手,也許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李遠哲。李遠哲在一九九四年入閣,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召集人,參與教改,並在一九九六年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只是李遠哲只能說是訂定教改大方向的人,在教改的推行過程中,還必須配合各項修法,而這些教改法案的幕後推手則是振鐸學會理事長丁志仁。

 

綽號丁丁的丁志仁在一九八四年創立振鐸學會,這是少數在解嚴前就成立的民間組織。他說當時的教育體制是為政治服務,只有三所師大、九所師院可以培育老師,課程、教學完全統編。他認為台灣要走出戒嚴,走出自己的路,教育也一樣;所以雖然他曾是生物老師,但在創立振鐸學會兩年後就辭去教職,專心推動教育改革。

 

丁丁不輸李遠哲 比教育部長還熟悉教育政策

 

與其他教改團體不同,未躍上檯面的他長期穿梭在立法院與議會間,無形中對教育相關的法令規章特別熟悉,也因此成為藍綠立委的重要智囊。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他是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的國中學生,只是因為反對解嚴前的國民黨政府,與民進黨反而走得比較近。

不過在碰到重要的教育法案,他也會將擬定的法條內容分別向兩黨立委遊說,希望能盡快通過,因此可以發現某些兩黨的教育法規提案極近雷同,像是近期備受爭議的國民黨與民進黨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條例」都出自他的手筆。

過去與教改相關的法律都有他的影子,像是「教育基本法」、「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私立學校法」,可以說,他比所有教育部長都還熟悉教育政策,甚至在記者問到過去教改是否有瑕疵等尖銳問題時,他還會站在教育部的立場回應,可以說是比教育部長還專業的地下教育部長。

因此雖然教育部長在這十八年換了十位,但是丁志仁卻是多數教育部長的請益對象,現在他也是教育部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的委員。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對他的評價是:「從歷史上定位,他不亞於李遠哲。」

 

流浪教師製造者 與郝龍斌打筆仗

 

他把教育改革視為台灣解嚴的重要工作,為了達到真正的解嚴,台灣教育應該要讓師資、課程、教育財政與教育行政鬆綁,因此他推動「師資培育法」,將教師培育從「求過於供」的培育方針導向「供過於求」,無形中埋下流浪教師過多的問題伏筆。

在課程鬆綁方面,他特別著重在「一綱多本」,也就是藉由開放教科書由民間經營,打破思想僵化,他說,統一版本的教科書會「掐死所有的課程、教學發展,掐死所有教學實驗」,還會帶來政治干預,為了維護多元價值,應該支持「一綱多本」。所以在二○○六年郝龍斌在台北市長任內推動「一綱一本、共辦基測」時,他還與郝龍斌大打筆仗。

而這次的十二年國教政策,他則有一套「分散式的菁英教育」的論述。他提到,分散式的菁英教育就是將成績好的學生分散到各社區高中與二線高中,分散的理由則是「比馬龍效應」。

何謂比馬龍效應?他說,比馬龍效應是指:對一個學生高期待,學生就會有高表現。

 

「把比較出色的學生分散在二線高中和區域高中,對學優生(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來說會有正面的比馬龍效應。而把比較優秀的學生集中在建中、北一女,只有前五分之一有正面的比馬龍效應,而五分之四的建中、北一女學生有負面的比馬龍效應。」他解釋,因為這些學優生在社區高中會成為小老師,是每個小團隊的牛首,如果到了建中或北一女,他們會變成牛尾,表現更糟。

而對程度中等的學生來說,「優質同儕是影響他進步的因素」,因此他認為,將成績出色的學生分散在社區高中就是十二年國教成功的關鍵。

 

誤解比馬龍效應 消滅公立明星高中

 

只是這個貫穿十二年國教核心的立論卻建立在錯誤的理論認知上。在教育心理學裡,比馬龍效應其實是說:老師如果給學生很高的期望,學生就會表現更好,這是正面的比馬龍效應;相反的,如果老師給學生很低的期望,學生就會表現得更糟,這是負面的比馬龍效應。

也就是說,丁志仁將比馬龍效應誤認為是「學生」對「自己」的期望所產生的現象,實際上,真正的比馬龍效應是「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所產生的結果。因此,「老師」才是影響學生成就的關鍵。

只是這樣的錯誤解讀,卻已經化作實際法條等著審查通過,也就是《新新聞》一三一七期提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條例」的「消滅公立明星高中」法條,將提高免試入學比例入法,來達到減少公立高中篩選學生的目的;而也有消息指出,教育部為了要公立高中支持十二年國教政策,放話將提高公立高中免試入學的比例,進而提早達到免試入學比例達到九五%以上的法條要求。

 

挑戰過度右傾的社會 反對者無緣見教育部長

 

不過對於十二年國教,捨我其誰的丁志仁理想更遠大,他說,台灣之前的教育改革是走出戒嚴,走出戒嚴後,下一部就是走向公共化。而目前台灣社會的一個顯著現象是政府失能,而台灣整個社會變遷的節奏大過人民公共性成長的節奏,因此應該要想辦法快速提升公共性,而教育扮演置高點的角色,又是右傾社會的立基,所以想要糾正這過度右傾的社會,就要從教育著手。

他認為,十二年國教就是一個中間偏左的政策,就是要挑戰過度右傾的社會,他說:「如果這樣的改革沒有碰到壓力,就是玩假的。」

 

問他這樣龐大的教育改革是不是應該先做小規模實驗後再修改實行,他認為,小規模實驗看不出成果,因此十二年國教一定要馬上做。

 

這樣的理想或許沒有太多人瞭解,不過他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社會網絡,藉由公共化極力推動十二年國教。包括結合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的力量,一起對教育部、立法委員遊說。所以在近期十二年國教推動期間,可以發現丁志仁與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一起出現的身影。而教育部對他們也十分禮遇,在蔣偉寧上任一個月後,他們就到教育部幫蔣偉寧打氣;而五、六月出現許多十二年國教反對聲音的時候,他們也見到蔣偉寧,提供實行十二年國教應該讓社區也一起參與等達到公共化的建議。相比之下,眾多反對十二年國教團體與媒體連約訪教育部長的機會都沒有。

 

老師繼續疲於奔命 學生仍舊無法快樂學習

 

丁志仁還有許多爭議,身為生物老師的他,在開放民間編寫教科書的時候,被民間教科書業者邀請擔任「社會科」教科書的召集人,面對這樣是否專業的質疑,他說他長年從事社會運動,對於編寫社會科教科書的興趣比自然科高;另外,雖然在郝龍斌宣布「一綱一本」政策之後就辭去民間教科書的職位,但是他的夫人卻仍是民間教科書的編輯,對此他認為並沒有利益迴避的問題,不用去在意別人的眼光。

如果說過去九年一貫課程實行的失敗是教育部倉促上路的後果,那十二年國教如果失敗,原因就是為了實踐這位地下教育部長丁志仁的狂想,而這個狂想建立在一個誤用的教育理論,以及與台灣大多數民眾對立的立場之下。

面對馬政府只顧著個人政績,卻不管其他反對團體對於政策的質疑和焦慮,台灣教改註定是一場實驗,只是與過去不同的地方是,過去教改還會進行小規模實驗,現在則是全體師生一起參與的大實驗,對高中職、國中、國小三百萬學生與二十萬老師來說,這是改變台灣教育的奇蹟?還是再一次將老師玩弄得疲於奔命,學生仍舊無法快樂學習的錯誤政策?只能確定的是,這場實驗風險極高、賭注極大,誰會是贏家只有天知道。

 

獨尊論文 釀人才危機

獨尊論文 釀人才危機

 

【聯合報╱高怡宣╱陽明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2012.08.31 02:25 am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和政務委員管中閔,最近陸續對台灣人才斷層發出警訊。可是根據教育部歷年碩博士畢業人數資料來看,過去卅年博士畢業人數有四萬人,而碩士畢業人數有六十三萬人。我們的高等教育可以說是蓬勃發展,不,應該說是以全力衝刺的方式擴充人數,為什麼政府官員還說,我們沒有人才?

我認為,問題出在教育部的大學評鑑、國科會的研究計畫審查,和公私立大專院校的升等及解聘制度,都以SCI論文為評分標準,迫使各大專院校的教師,都以增加論文數量為唯一目標。為了達成這項目標,最快的捷徑,就是大量招收碩博士班研究生。

由於教育部的經費補助,也以數人頭為標準,各校的行政主管也鼓勵增加研究生招生人數,造成國內研究所招生人數大量增加,出國留學人數減少。

 

經過這些年來的不斷擴張,大家才發現獨尊SCI的缺點,包括:對文法商的教師不公平,對非英文寫作的教師不公平。學界沒有意願研究台灣的議題、沒有意願寫專書,更沒有意願做產學合作。此外,教師搶收研究生,而不願意教大學部的課,還有大學部教學優良的教師,因無法達到論文要求,而被解聘等問題。

在大量培養會寫SCI文章的高學歷人才之後,卻發現高學歷人才,並不能增進國家的民生福祉,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為了挽救人才危機,建議教育部重新規劃高等教育政策,以國家發展為前提,取消獨尊SCI制度,檢討碩博士班的設置及招生名額,並選擇重點項目,以獎學金鼓勵大學生出國留學。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12年國教不清不楚 國教盟籲政策辯論

12年國教不清不楚 國教盟籲政策辯論

 

新頭殼newtalk 2012.08.28 劉奕霆/台北報導

針對教育部近期推動12年國教的政策,國教行動聯盟今天質疑其相關研究缺乏客觀性及學理依據,且決策過程不夠透明。國教盟召集人王立昇今(28)日舉行記者會表示,教育部應該在公正公開的程序下,讓國人了解12年國教的優缺點及對未來的衝擊,也該儘速公布12年國教的課綱、教材及配套措施等,否則學生就是最大的犧牲品。

國教盟今日舉行記者會,除召集人王立昇外,台大退休教授劉廣定、師大教授吳順德、「教改不能說的秘密」作者李大任、學生團體代表張庭慈、陳昱安等人也應邀出席,針對教育部欲執行的12年國教政策提出多達30幾個問題,並希望教育部能夠對外公開解釋。

王立昇表示,許多國7學生因為「升高中免試」,成天玩樂怠忽學業,配套不足的衝擊也逐漸出現,教育部引用芬蘭經驗與國際學生能力評量 (PISA)的結論有明顯的錯誤解讀,芬蘭高中入學仍要採計國中在校成績,部分高中職還有個別入學或性向測驗,申請入學可以選5個志願,也沒有學區限制,如果芬蘭經驗是好的,為何台灣不學芬蘭的入學方式?

師大機電科學系助理教授吳順德針對PISA施測報告指出,PISA的測驗年紀是1516歲,相當於國中階段的學習成果,教育部卻用來解釋高中均質化,這兩者根本無關;此外,根據芬蘭在2006年的成果報告中顯示,不管是學校差異量大或小的學校,其學科平均成績表現並無明顯差異,更打破教育部堅持提倡「高中均質化,才能更有競爭力」的謬論。

台大化學系退休教授劉廣定也提到,依據過去經驗,分科的課綱至少要12年後才能完成,即使2017年完成高中階段課程總綱,也必須等到2019年才有教科書可用,那麼在2014年至2018年的學生將繼續接收落後其他國家水準、內容有缺失的舊課綱教科書,學生的權益誰要負責?

現場學生團體代表、12年國教修正學生會,同時也就讀高雄女中的張庭慈表示,12年國教推動後,基礎知識受學生重視程度將下降,學習多項才能者易擁有較佳入學條件,課綱應該隨之修改。此外,她也建議可發展社區高中一校一特色,增加技職相關科目學習。

最後,王立昇也希望能舉辦政策辯論會,讓國人了解12年國教的優缺點,否則12年國教就像是一間沒有接好水電的房子,怎能叫民眾安心進去使用?

12年國教太倉促? 教部:準備30年

12年國教太倉促? 教部:準備30

 

陳珮瑜 | 台灣醒報 2012828 下午7:11.. .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針對教育部引用芬蘭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的好表現,證明高中均質化教育很重要一事,國教盟召集人王立昇今召開記者會指出,PISA屬於國中端,且芬蘭推動教改已近20年,台灣卻不足3年。與會學生也建議,應確認配套到位,例如國高中教材銜接,再推行教改。教育部則回應,12年國教已準備近30年,目前也擬定29個配套,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PISA是全球性學生評量,考題重視理解和統整能力。教育部曾引用芬蘭在PISA的高排名,證實均質化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王立昇指出,教育部根本是錯誤解讀,因為芬蘭國中的師生比是110,台灣卻是130,且芬蘭推動教改已近20年,台灣卻不足3年。

台師大機電科學系教授吳順德也補充說,PISA的調查對象多數是滿15歲的國三學生,與高中均質化無關;且芬蘭的高中入學方式得計算國中在校成績,部分高中職也有個別入學考試或性向測驗,和教育部推動的免試入學大相逕庭。

王立昇還提到,芬蘭自1980年代末期慢慢推廣「高中無分年」制度,讓學生自己規劃高中的課程,只要修滿指定學分,即可畢業。王立昇強調,芬蘭政府並未一次全面性地進行教育改革,1995年只有1/3的高中採納改革,到2000年才普及至全國,顯示教育改革須依循漸進,人民才能逐步接受。

遠從高雄而來的雄女學生張庭慈談起自身經驗,表示因為免試入學的影響,基礎知識已漸不被同學重視,而超額比序納入太多才藝項目,使得學生補習風氣越來越盛。她認為,如果12年國教真要推行,等到國高中銜接教材發展完備,技職管道也暢通之後,再來實施也不遲。

台中一中學生陳昱安也表示,教育部將多項才藝技能納入超額比序,實是美意,但老師的評分方式過於主觀,如何建構一個客觀、公正的評鑑標準,還需教育部仔細思考。

對此,教育部中教司司長張明文回應說,12年國教已經準備了近30年,絕非外界所言的倉促上路;目前也已擬定29個實施辦法,包括師資的培育、適性輔導、推動高中職社區化等等,都希望能幫助孩子快樂學習,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教新課綱 十月完成初步規劃

國教新課綱 十月完成初步規劃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8日電)2012828 下午4:03.. .

 

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表示,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預計民國106年推出,今年10月,國家教育研究院將完成初步規劃。

 

國教行動聯盟召開記者會提出多項疑問,其中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劉廣定表示,教育部103年就要全面推動十二年國教,但因應的課綱卻是106年才能完成,依照過去的經驗,還需要12年才能上路,也就是108年才有教科書可用。

 

劉廣定質疑,103年到107年的高中學生,還是要繼續接受舊課綱的教育,國教改革關鍵在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的改進,他堅決反對沒有新課綱的十二年國教。

 

蔣偉寧出席國際發明獎獲獎學生表揚大會,會後受訪表示,過去推動「九年國教」時,課綱也是過了幾年才推出。教育是「延續的」,103年雖仍使用舊課綱,但會持續微調,正式的新課綱會儘速完成,國家教育研究院今年10月就會有初步規劃出爐。

 

蔣偉寧說,教育部將成立十二年國教諮詢委員會,由專責單位統合社會各界的意見,「不會是教育部的十二年國教,而是社會共識的十二年國教。」

從博士糕餅師反思職業與知識

從博士糕餅師反思職業與知識

 

【聯合報╱社論】 2012.08.28 02:09 am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的女兒捨棄攻讀美國名校博士學位,回家做起自己喜愛的糕餅烘焙事業;中研院長翁啟惠的女兒放棄哈佛建築系學業,選擇依志趣當一名畫家;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女兒則放棄會計主修赴日改學音樂,臨走拋下一句:「我已完成你的要求,現在我要做自己感興趣的。」

這三個故事,若要解讀為現代的父母如何開明,未必有足夠的代表性;但用來解釋台灣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已到了一個轉捩點,卻不失為有力的佐證。上述三個例子的共同點,是父親都居高位,足以支撐子女未必有穩定收入的職業志趣;但更關鍵的是,父親都能拋開傳統職業尊卑的眼光,尊重子女自我追求,這才是重點。

台灣社會的發展,伴隨著政治的民主化與思想的自由化,不斷展現更多元的價值。會做菜、又教做人的名廚阿基師,在民眾信賴度排行榜上遙遙領先馬總統;菜販陳樹菊從小菜攤上湧現的不平凡慷慨,讓人敬佩。此外,年輕麵包師吳寶春從酵母菌中尋獲成功的密碼,陳偉殷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丘展現的不凡身手,在在說明了社會的多元。俗話說「行行出狀元」,但進一步看,不必每個人都追求做狀元,只要能努力豐實自己的生命和夢想,即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正當台灣技職教育陷於萎縮,而大量大學畢業生卻找不到工作,上述博士糕餅師等例子,正好提供了大家鮮活的反思線索。如果朱敬一的女兒在青少年時期就發現自己對烘焙的熱愛,並有足夠的空間投入實作,也許她早已開創出一番天下,研發出獨特的糕點。但依照台灣社會的價值邏輯,一個「會讀書」的女孩子注定要循著教育體系一路升學,乃至出國深造;直到她取得博士的入場券,她才有資格說「夠了」,她想戴的是烘焙師的白帽子、想聞的是糕點的芳香。這樁美事雖然喜劇收場,但設想其中有過的掙扎,要抵抗傳統社會職業價值觀念恐怕也是費了很多力氣。

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在台灣社會早就不適用,但文憑與「讀書出頭天」的觀念,依舊牢不可破;也因此,政府極盡所能滿足人們想要擠進大學的欲望。如今大學入學率幾近百分之百,青年失業率則飆升到百分之十三,而許多產業需要的技職人力卻無處可覓,這不能不說是台灣教育投資的系統性誤導。朱敬一形容,博士女兒去賣蛋糕不符「投資效益」,但他心甘情願支持。若放大來看,台灣高等教育制度性的不符投資效益,又豈是能一笑置之的事?如果不想讓年輕世代坐困失業,政府的教育政策必須改弦更張,家長對求學與就業的觀念也必須重新調整。

從求學到就業,是個不斷試探與追尋的過程。這不一定是一條直線道路,它可以轉進岔路,也容許迂迴曲折。而一個職業的價值,也不該僅以勞心、勞力或收入多寡來衡量,而必須考慮性向和志趣的貼合。這一代的父母,通常更能尊重孩子的志趣;如果他們願意放更多的手,也許能看到兒女在意想不到的領域綻放出意想不到的精采。畢竟,網路及光電世代的許多行銷、創造和整合,都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等著靠下一代去摸索和發展,這已不是上一代父母所能過問的事。

一個博士班女生能回頭去做自己喜愛的烘焙,是令人愉悅及鼓舞的故事。正如日前本報「還鄉幸福」系列報導中,一名當警察的年輕人,終因自己參加的劇團受到社會肯定,也使他終於獲得母親的支持一樣。台灣社會點點滴滴的價值改變,讓個人的理想與志趣有更多實現的機會。

一個更理想的社會是:一個麵包師能因志趣與樂於求知,而修習得博士學位或成為領域中的達人;一個計程車司機也能熱愛文學或藝術,一個水電匠也會寫詩或參加樂隊,一個大學教授也會修車和做木工。在那樣沒有刻板職業貴賤的社會,我們就不會覺得放棄博士學位去做糕點是「大才小用」了。

2012/08/28 聯合報】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彈薪分配不均 世新16老師被國立挖角

彈薪分配不均 世新16老師被國立挖角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2-08-26/聯合報/A4/要聞

 

不少大學未因彈薪方案聘得大師執教,卻先蒙其害。台科大校長陳希舜昨天批評,現行的彈薪方案「限制很多」、彈性不足,甚至造成大學互相挖角、惡性競爭。政大校長吳思華說,政大彈薪經費只有兩千萬,台大卻有三億,因資源不平均,政大最近反被台大挖走了四位名師。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則為私校叫屈,他說,私校教師沒有月退俸,固本都很困難,遑論挖角。世新這幾年有十六位老師被國立大學挖角,國立大學可以靠政府,但私校學雜費受管控,無法出高薪對外挖角。

 

台科大校長陳希舜說,彈薪方案設定薪資調整的統一標準,缺乏彈性,建議教育部只要給大學一定經費或可調薪人數配額,「不要設任何限制,讓大學做做看。」

 

對不易聘到國際人才,高雄第一科大校長陳振遠建議,聘國外人才需要較多的籌碼,教育部可集中部分頂大彈薪經費來做。賴鼎銘也贊成教育部仿造大陸千人計畫,集中一筆經費,規範只能請五十五歲以下的國際人才,開放名額,讓大學申請。

 


大學教授薪資 台星差3.6

與世界競爭搶人才? 大學彈性薪資效果有限 大學校長吐苦水:固本都很難,更別提挖角了。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12-08-25/聯合晚報/A5/焦點

 

即使教育部推出大學教授彈薪制度,各大學仍認為國內大學薪資偏低,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今天在一場人才培育論壇中質疑,「朱經武就是到台灣,又能如何?」他指出,台灣不是沒有千里馬和雄鷹,但是雄鷹被關在動物園,他們的大草原在哪裡?

 

台科大校長陳希舜也提出各國大學教師薪資比較,星、港、日、韓的大學教授薪水是台灣的23.6倍。他建議,大學校長也要採彈性薪資,增加大學教師分級制度,並放寬外籍教師可領月退俸。

 

陳希舜說,技職教育成本高,但是預算少,企業這麼關心技職,能不能來幫助學校,也盡一份心力?企業挑戰學校培育人才不符企業所用,如果符合企業所用時,企業是否也要回饋學校?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應該坐下來談如何做。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則為私校叫屈,私校教師沒有月退俸,「固本」都很困難,遑論挖角。世新這幾年有16老師被國立大學挖角,國立大學可以靠政府,私校以當前學雜費的管控,沒有充裕子彈高薪對外挖角。

 

教育部參事何卓飛分析99年度教授彈薪制的實施情況,發現新聘人才比率偏低,共有7465人獲得彈薪獎勵,但只有64人、不到1%的比率是新聘人才,青年人才也偏低,只占17.2%

 

此外,高達82%、有6125人每月平均加薪額度只有15萬元,平均一個月只加薪幾千元,這種小額獎勵、點綴式的加薪,能否達到獎勵效果令人懷疑。

 

他也發現,各大學提報彈性薪資的規範,都要經校務會議通過,然而校務會務講究「民主」和「公平」,往往會跟「卓越」相互拉扯。

 

十二年國教政策 多元評量 入學操之在誰?

評論╱多元評量 入學操之在誰?

 

【聯合報╱趙坤茂╱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台北市)】 2012/08/24

 

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政策,其高中職全面免學費的方向很好,但大部分學生免試入學的政策,則存在諸多爭議,應該三思而後行。箭在弦上,真的不得不發嗎?如果一發,讓一群踏實認真的莘莘學子紛紛中箭落地,難道不能再審慎考量嗎?

 

試問,現在各高中職的師資結構、學習環境、地理位置,乃至於學校口碑,能夠在短短一兩年內全面均等嗎?若否的話,學生必定有其優先順序,而且很可能英雄所見略同,將造成在一連串的超額比序後,建中、北一女等傳統名校,必須靠抽籤決定招生。

 

如此一來,對認真辦學的學校,及努力準備看似合理,卻又有些荒謬的「超額比序項目」不幸落選的學生而言,將是雙輸局面。

 

一些傳統名校,為了固守選才這道防線,只好紛紛設立特殊專班,巧立名目的在免試入學管道之外招生,然而招生名額當然無法和全校名額相當,這反而會造成更窄的入學管道,使得升學競爭更加激烈。

 

可以想見的是,在一所名校裡,有一部分是免試入學的,有一部分是高度競爭入學的,這將如何因材施教呢?會不會造成一校兩制呢?

 

紙筆考試不是最好,但它不失為一個公正的評量方式,只要孩子用功,一切操之在我。現在多元評量對弱勢族群非常不利,他們的家長可能無法協助孩子準備美化個人條件的審查資料,也可能無力協助孩子參加科展或數展等額外加分計點,更可能對目前十二年國教的方案一無所知,真是叫人捏把冷汗。

 

我可以理解免試升學背後的動機,是希望各高中職能均優,但這真的需要長遠規劃,而非短短兩三年的時程表就可以解決的,懇請教育當局務必審慎考量。

 

2012/08/24 聯合報】

12年國教 家長憂師生跟不上

12年國教 家長憂師生跟不上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 2012/08/27

 

12年國教後年就要上路,北市府教育局昨天舉行基北區說明會,多位家長會代表質疑,國中仍沿用傳統教學方式,質疑老師、學生到底準備好了嗎?教育局說,去年就為教師舉辦相關工作坊,未來教師應活化教學,培養學生建立自己的見解。

教育局長丁亞雯說,將推動北市國中提升教學及評量效能3年計畫,透過「國中活化教學設計工作坊」、「各領域課程單元活化教學設計徵件比賽」計畫,以及102年度每班補助1萬元方式,激勵各校辦理活化教學。

現場開放提問時,金華國中家長會長質疑,現在國中仍是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學生到底準備好了嗎?他認為,12年國教應該從小學做起,現在要八年級學生在2年內適應此新制度,並不合理。

中央輔導團數學科召集人林福來說,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小孩是白老鼠,根據2009PISA閱讀理解國家報告,抽樣近2000名國三學生參加PISA和基測五科成績比較,其中相關係數相當高,家長不要過於擔心。

教育局科長譚以敬表示,教育局從去年開始就為老師舉辦相關工作坊,日前也召集北市80多所國中基測五科各領域辦理集中式研習,內容包括活化教學、教學示例說明等。教師應讓學生重視探究、思考,且進一步在課堂上提問,建立自己的見解。

 

校園運動環境為何如此之差?

校園運動環境為何如此之差?

 

.台灣新生報《社論》 2012825 下午10:56.. .

 

有一所學生千餘人的高中,校內運動設施計有籃球場三十二座、排球場八座、網球場五座、游泳池四座、足球場兩座,以及手球場、棒球場、溜冰場、體操館、技擊館、室內體育館、四百公尺綜合田徑場各一座,這所學校不在國外而是位於高雄;這是國防部的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教育部轄下的學校建設,為何不能有這種眼界。

中正預校不可能是國內校園的「標準」建設,但是相較之下,大家可明白在教育部領導下,國內一般學校體育建設是何等的寒酸;國內學校學生人數動輒數千人,可是校園空間狹窄,運動設施明顯不足,教育部所屬學校,校園建設及運動設施是依據什麼標準來設計規劃的,令人不解。

台北市小學生近視率太高,市長郝龍斌宣布,要把降低近視率當成校長考績指標;學生近視率高與愛上網及看電視有關,間接的也說明了國內學生戶外活動太少;學生戶外活動少的原因之一是校園欠缺活動場地,學生根本沒有活動空間,當然也沒有機會養成運動的習慣;政府首長關心學生健康,就應從改善學校運動設施與環境著手,對學生健康、推展體育與健全學生人格都有幫助。

剛結束的倫敦奧運,英國獲得獎牌數目排名第三,是百年來最佳成績,英國奧會主席莫伊尼漢指出,英國體育能成功,是靠學校競技體育發展,他強調今後更要注重發展學校體育;英國首相卡麥隆在倫敦奧運籌備期間也指出,學校體育有助於運動發展,也帶動奧運精神。英國政府為了讓更多人參與運動,投注十億英鎊(約新台幣四百七十億元)來改善青少年體育運動設施、舉辦學校體育比賽和推行社區體育計畫,如今已成立三千個中學運動俱樂部和四千五百個小學運動俱樂部,目標是到二○一五年時成長為一萬三千五百個。

英國運動發展的目標很清楚,以學校體育為競技運動的基礎,擴大運動人口,培養運動競技人才,是在奧運拿到好成績的不二法門。

我國選手在本屆奧運表現不如預期,行政院陳揆指出,未來將思考要發展全民體育還是競技體育,他說全民體育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及國民健康,競技體育可以在國際上有所表現,也可激勵民心士氣,兩者有所重疊也有不同,相關單位研議時應將目標定位清楚。全民體育與奪取獎牌的關係與分野,連行政主管都拿捏不清楚,我國在奧運怎麼會有表現。

不管是全民體育還是競技體育,基礎都在學校體育,教育主管不重視體育,學校沒有運動環境,全民體育、運動競技都不會成功;英國首相卡麥隆在提到學校體育時,特別指出要包括「那些認為自己不適合運動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全民體育理想;目前國內學校體育聊備一格,只有被學校認可的精英選手參與運動,一般學生在校園內很難找到運動空間,更遑論「認為自己不適合運動」的學生了。

英國著名政治家與軍事家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一世聲名大噪,這位伊頓公學畢業生談及這場勝仗時說:「這場戰爭其實是在伊頓公學的運動場上打贏的。」這番話被國防部聽進了耳朵;而過去一直主管體育,最近又要把體委會納入體制的教育部,至今仍沒有弄清楚狀況。

蔣偉寧部長:十二年國教第一要務讓家長放心

蔣偉寧部長:十二年國教第一要務讓家長放心

 

作者: 夏玲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12821 下午5:22.. .

 

教育部長蔣偉寧21日在全國高級職業學校校長會議表示,實施十二年國教第一要務就是要讓家長放心,要讓家長清楚知道十二年國教有很多相關配套的措施,不但要讓家長對學生多元發展價值更尊重之外,也要讓家長更清楚掌握十二年國教推動的情形,因此如果家長對十二年國教制度改變都不放心,是很難成功的。

 

針對今年高職招生分數下滑,有人質疑是十二年國教的提前效應,蔣偉寧部長21日在全國高級職業學校校長會議回答媒體的詢問時表示,將來免試名額會越來越多,考試制度會有所改變,因此會具體深入看待這些成績的改變,免試升學的比率會慢慢變高,希望明年達到65%103年達到75%,也希望學生考試的壓力能獲得紓解,而教育部不排斥考試,十二年國教實施後也會有會考,藉此能讓大家了解學生的學歷程度,因此學歷的監控也是關鍵,推十二年國教是不容易的事,對學生學歷的影響是好是壞?往那發展?非常關鍵。

 

蔣偉寧部長認為,十二年國教是有機會的,當國中端的學習都改變時,學歷是一定會往上走,最近從數學、科學及閱讀表現來看,並沒有如20062009有下滑趨勢,目前又開始回升,所以成績雖是一個環節,但更要強調學生能力是多元的,如果只以成績來看待一個孩子並不合適,也應該看他的能力,例如多元的軟實力、創意、溝通、團隊等都是非常關鍵的,這些度量方式都無法用考試衝量,希望未來從升學角度來看,大學端在取才時透過甄試,對學生多元能力培養會有更多的關注。

 

而在私立學校的招生上開始有增加的趨勢,蔣偉寧部長表示,今年是有稍微增加的現象會持續觀查,而十二年國教的改變可能還沒有讓家長感到很放心,因此有別的選擇,教育部在這點有很大的責任,因此要讓家長清楚知道十二年國教有很多相關配套的措施,要讓家長放心,這是第一要務,如果家長對十二年國教實施都不放心此制度的改變,是很難成功的,除了要讓家長對學生多元發展價值更尊重之外,也要讓家長更清楚掌握十二年國教推動的情形,這是必需要再努力的。並且公私立學校的競爭也會在公平的機制下產生。

 

雖然十二年國教尚未實施外界仍有許多意見,蔣偉寧部長強調,只以考試來取才已顯不足,如今面對少子化及資源充足的現象,應該用更多元的方式讓小孩成長,而不應再用一元化的方式。

國中小不得上第九節 假日不能排課

國中小不得上第九節 假日不能排課

 

林志成╱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2012827 上午5:30.. .

 

開學在即,教育部最近發文各縣市教育局、轉知各公私立國中小學,為符合十二年國教精神,推動教學正常化,平常日不得上第九節課;周六和周日等例假日也不能排課。但有家長憂心,強制學校不能假日排課、又沒有周延配套,只是將學生推到補習班。

教育部除了上述發文,依「加強輔導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實施要點」,不能在周六和周日等例假日排課。違反規定的校長或老師,年終考績會受影響。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表示,教學正常化是十二年國教能否成功的關鍵,這步一定要踏出去。

面對家長質疑今年升國三學生,明年還要考基測,學校也不能在例假日安排課程?陳益興說,基測題目都是「中間偏易」,學生不用例假日到校上課也可應付。台中市五權國中校長徐惠東說,教育政策要成功,必須考慮家長的想法,若一味充滿理想,最後會難以落實。且家長們會向學校借教室,再拜託教師假日為學生上課,比去上補習班要省很多錢。

台北市私立再興中學副校長柯文柔說,在十二年國教特色招生政策還不是很明朗前,國中教師教學還是以提升學生程度為主,不會有太大改變。該校國中部不要求所有學生例假日到校上課,而採自願方式,讓學生可在周六上午到校上加強課程,也得到家長肯定。

但有些國中做法不一樣。新北市光榮國中校長楊尚青說,教育部原本就有規定平常日第九節及例假日不能排課,他們確實遵守。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國考補習 僵化未來公僕

國考補習 僵化未來公僕

 

【聯合報╱楊永年╱成功大學政治系主任(台南市)】 2012.08.25 02:29 am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台灣人才培育與走向的問題,卻忽略了參加國家考試人數愈來愈多,是否造成台灣人才培育機制的惡化。

 

今年有十五萬多人報考高普考。這些人通常會參加「補習」,耗上兩年至五年不等的「苦讀」。關鍵問題是,這些人選擇準備國考,而不投入社會生產的行列,國家競爭力當然受到影響。

這現象也衍生另一個問題,「學生」相信補習班老師授課內容甚於學校老師,這等於也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換言之,台灣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人力」虛耗在補習班或準備國考,並未從事社會公益或生產有關的產業,這才是台灣人才最大的隱憂。

不久前,有幸參與國家考試閱卷,發現考生的申論題回答「大同小異」,這可能是補習班提供的「標準答案」,無異扼殺考生的「創意」。如果錄取的考生,是靠背標準答案考上國考,就有可能成為食古不化或死板僵化的公務員。

顯然,國考制度需要作大幅度的變革,讓有心進入公職服務的「考生」,能先有「社會大學」或工作的歷練經驗,才有資格報考國考。或者,可以將國考錄取門檻降低,讓考生通過「第一試」後,經過一段時間歷練(或可稱試用期實習),再參加第二試,或可減少考生耗在補習班的時間。

2012/08/25 聯合報】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竹山高中期考試題分卷 被控影響繁星推薦計分

竹山高中期考試題分卷 被控影響繁星推薦計分

 

自由時報 2012822 上午4:24.. .

 

〔自由時報記者謝介裕、胡清暉╱綜合報導〕國立竹山高中遭學生指控,目前即將升上高三的學生,在高二就學時期,除了國文與數學試題一致,其餘科目常因老師、班級不同而有差別,使得繁星升學計分更顯得不公平。其中更有一名社會組老師,涉嫌替自己的孩子向班導師說項,最後該老師女兒成績也排在全校同年級學生的一%,令人質疑有為特定對象護航之嫌。

該校老師傳替女兒說項 校方否認

「學生成績證明書」是繁星推薦升學管道的要件,分數越高、百分比越前面,越具有優勢,尤以期中、期末考最居關鍵;竹山高中一名學生向本報爆料表示,他就讀高二時,發現學校期中、期末考試題,竟因不同的老師及班級致試題難易度也有嚴重落差,有的難如登天,而簡單的試卷,幾乎有一半是從課堂所使用之講義題目修改後出題,想不拿高分也很難。

該學生說據所知,除國文與數學全校同年級的試題一致以外,其餘均有差別;加上班級不同、教師評量不同、平時小考測驗至期中、期末考也不同。在一連串無共同標準下所計算出來的成績,怎能做繁星推薦的依據?

校方強調會虛心檢討,九月開學後,全校同年級期中、期末等考試試題將全部一致,力求繁星計分公平性。

至於被質疑幫孩子說情的特定老師,導師否認該老師為自己孩子關切情事;學校未來會調整教學,讓老師儘量不要教到自己的孩子,以避免瓜田李下之嫌。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朱俊彰表示,高中的在校成績難以絕對公平,涉及老師的給分標準、試題難易度不同;有些科目又有社會組、自然組如何比較的困難。因此,各高中依規定必須由老師、行政、家長代表組成推薦委員會,訂定推薦原則、程序,並在校內公告,不能有黑箱作業。

教部︰若只看學業 喪失繁星精神

朱俊彰說,學校必須納入弱勢照顧、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潛力、特殊專長一併考量,若只看學業表現,或為避免爭議取消因材施教,「繁星的精神就喪失一大半了」。

學者:技職教育遭排擠 部分大學應退場

學者:技職教育遭排擠 部分大學應退場

 

【聯合晚報╱記者郭玫君/台北報導】 2012.08.22 02:51 pm

 

青少年失業情況嚴重,但一方面,基層的技術人員也面臨缺工的窘境,這是台灣當前要面對的人力結構失調問題。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認為,要解決問題,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排擠到技職教育的部分大學退場,活絡技職教育體系。此外,重新形塑勞動價值也很重要,應該要讓青少年知道「有一個技術比一張文憑更值得尊敬」。

辛炳隆說,青少年失業是全球都有的問題,台灣雖未特別糟,但就業情況不好也是不爭的事實,且這是結構性問題,不會隨景氣復甦而有所改善。

 

他指出,青少年人力供需出問題,是很大的關鍵。台灣大量製造了大學生,問題是台灣產業並未進步到可以吸納這麼多高學歷的人才。加上台灣產業組織扁平化,對基層管理職需求減少,這些過去由大學生擔任的基層管理職一旦被削減,就產生了供過於求的情況。他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五年內,情況不會有太大好轉。

大學生失業問題嚴重,但一方面台灣基層技術人力又面臨短缺,他認為大學高等教育過度擴張,已排擠到技職學校發展,讓技職學校越來越少,也失去技職學校應有的特色,例如有些技職學校教材甚至無異於一般大學,因此有必要讓大學退場,活絡技職教育,同時讓技職生在校內有更多接觸業界實務的機會。

辛炳隆提到,目前許多技職教育老師並非技職體系出身,不見得有實務經驗,盼望引進多一點業界師資;評鑑制度也應檢討,現在多是國立大學教授去評鑑,容易從大學教育角度去看事情。此外,技職教育有一些實習制度,功能也要重新檢討,不要讓實習制度淪為業界廉價勞動力來源,而是透過實習真正學習到職場技能與經驗。

2012/08/22 聯合晚報】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師生變平等對話 重拾上課樂趣

師生變平等對話 重拾上課樂趣

 【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 2012-08-17/聯合報/A4/要聞】

 

東京大學教育界大師佐藤學在日本推動「學習共同體」革命,主張上課桌椅形式改為ㄇ字形,強調水平對話式的師生關係,目前在日本已有三千五百所學校推動,也經驗輸出到中國大陸、星、韓、美等國。

 

佐藤學針對日本孩子失去學習動機等問題,提出「學習共同體」的教學革命,讓學生重拾上課的樂趣,並撰寫成「學習的革命」一書。

 

曾赴日考察的北市新興國中校長謝勝隆指出,「學習共同體」有四大特點,包括平等對話及相互學習、學思並重及知識建構、精通教科及伸展跳躍、提問思考及溝通表達。

 

謝勝隆說,「學習共同體」重視學生透過對話、操作與思考來理解,教師角色將從單純講授,轉至主動引導學生;師生從上下關係變成平等對話。

 

在教室座位安排上,由面對黑板改為ㄇ字型排列,並能快速轉換為四人分組討論,並以兩男兩女為一個小組,形成一種互動學習的教室氛圍。

 

老師在教學設計時,因適時提出更深入的內容,激發學習的動力。謝勝隆以朱自清散文「背影」為例,老師會發給學生學習單,並開始講解文章,接著按照學習單上的題目進行,比如朱自清流了幾次眼淚、為何流眼淚等,讓學生思考。

 

謝勝隆說,題型沒標準答案,同學互相分享,最後老師提出閱讀相關文章當回家作業。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北市試辦 學生圍小圈圈上課

北市試辦 學生圍小圈圈上課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2012/08/16

 

台北市教育將出現大變革,引進日本教育大師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觀念,老師從主角變配角,課桌椅也改為「ㄇ」字形排列,讓學生容易相互討論。北市教育局規畫要花800萬元,12月底前選送90名中小學種子教師赴日學習取經,要徹底改變考試領導教學的教學方式。

台北市教育局今年6月組團赴日考察「學習共同體」,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指出,日本有超過3000所中小學實驗推動後,學校的邊緣人消失,學習也達到效果,很適合十二年國教的理念。目前暫訂至少要選10所學校試辦,試辦學校包括新興國中、中正高中等,最快101學年度下學期,從主要科目開始試辦。

陪同赴日考察的新興國中校長謝勝隆指出,這項教學從改變教室的課桌椅排列做起,從傳統的排排坐改為「ㄇ」字形排列,並以22女為一個小組,由老師花10分鐘介紹課程內容後,就開始由學生討論。老師的功能將從單獨授課改為觀察學生反應,並適時丟出更深的問題啟發學生討論,過程中讓學生理解課程內容。

他舉例,若國文課要教一篇選文,會讓老師先帶領導讀後,由學生開始討論課文內容。當中,可能有某一組學生會對生字或某一句話有疑惑,老師就會適時解答讓全班理解,甚至指定某一組能正確解釋該文句的學生上台說明,最後才丟出另一篇類似卻偏難的文章,加深學生的學習效果。

馮清皇表示,只有四個人的小組討論,可以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表現,甚至開口說話的機會,日本這套教學方法,讓「從學習中逃走」的現象減輕,學生因為學習速度不同產生的挫折感,透過討論過程減緩,甚至由學生彼此相互指導,學生的接受度會更高。

為了明年順利試辦「學習共同體」,台北市將由各領域課程召集人選出60名種子教師,再從自願試辦的10所學校推出30名教師,一起赴日本學習710天,希望明年寒假過後開始推動。謝勝隆表示,實施學習共同體將以主科為主,希望每個主科各有一個班級開始試辦。

 

洪蘭:課堂教再多 不能動手也沒用

洪蘭:課堂教再多 不能動手也沒用

 

【聯合報╱洪蘭】 2012.08.17 02:24 am

 

為了要跟世界其他國家學制接軌,香港最近把原來四年的高中改成三年,把原來三年的大學改成四年。趁改革時,重新思考課程的安排,把教育重心放在人的品質培養上,並把通識課程盡量放到高中,等做人的基本品質打好根基後,再來教專業。

香港是以《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為教育改革的主軸,把學習性質從「吸收知識」轉變為「學習經歷」;從「教什麼」轉變為「學什麼」;從「個人學習」,過渡到「群體學習」,所以他們提出了Learning through Life(終身學習),及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從經驗中學習)的兩個改革重點。

從大腦的實驗知道,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法,實際動手做所得到的知識量遠大於被動用眼睛看,因為動手做是三度空間,而讀課本是二度,它們在大腦活化的區域和程度都有不同。尤其從定義來說,經驗必定來自生活,杜威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要跟生活掛得上鉤,能夠學以致用,學生都會學得很快。抽象的概念若能用生活的經驗來解釋,學生會明瞭很多,因為他原來的生活已有一個知識網,新的知識若能與舊有的知識架構連接上,那麼這個新知識很快被吸收進舊有組織中,成為孩子背景知識的一部分,他就學會了。

過去老師教四度空間很困難,學生不容易想像;假如我們把它舉例成約會,如約在敦化南路和仁愛路交口的誠品見面,這是二度空間,我們再約在誠品的三樓,這時是點、線、高,三度了。如果再約下午兩點半,把時間放入,那麼這時是個四度空間的約會資料,它就非常的準確,一定不會見不到面,透過學生已有的經驗,就了解什麼是四維了。所以透過生活的例子,讓學習和經驗掛上鉤,學習的效果最好。

我們過去的學習流於形式,沒有注意實做,所以學西方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只有學到皮毛,我們說要迎頭趕上,因此別人有什麼,我們也要有什麼,但是我們趕上的是外表,沒有學到裡面的人文素養,所以別人有汽車,我們也有;別人有高速公路,我們也有,但是我們沒有行車的規矩,也沒有駕駛的禮儀,所以車子不讓行人,違規停車還敢跟警察嗆聲說:「來開罰單呀!我不怕,我有的是錢」。最近檢察官讓車禍屍體曝屍四個小時才來驗屍例子,特別讓人感到:凡是民主先進國家有的,我們都有了,但是動作背後的精神我們沒有,它很像早期我教過的一個自閉症孩子,他可以模仿,動作也可以做到完全正確,但是在社交場合仍然被人看成白目,因為他不了解動作背後的精神。

從經驗中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不可省略。能應用到實務上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識」而不能「事」,是沒有用的,聽說教育部又要砍國中技職訓練的經費,從每周六小時砍到只剩三小時,這消息非常令人憂心,課堂上的再多,不能動手也是沒有用的!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12/08/17 聯合報】

世界大學排行榜 台大第121名 兩岸三地最佳

世界大學排行榜 台大第121 兩岸三地最佳

 

【記者沈育如、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2-08-16/聯合報/AA4/教育】

上海交通大學昨日公布「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台灣共9所大學進入前5百大,增加了中國醫藥大學及中山大學兩校。台大由去年的123名,進步到今年121名,為歷來最佳,蟬聯華人四地排名最佳的大學。清大也由去年326名,升到今年258名,進步68名,是進步幅度最大的學校。

 

台灣其它進前500名的學校,還包括成大(279)、交大(327)、長庚(390)、陽明(421)、中國醫(453)、中山(479)、中央(494),除了中央退步21名之外,其它學校排名都提升。

 

世界大學排名重視學術與研究,每年公布一次,6大評鑑指標包括校友與教師獲諾貝爾獎和費爾茲獎數量、各學科領域被高度引用的教師數、SCISSCI收錄論文數、發表在Nature Science期刊論文數、教師平均學術表現等。

 

台大今年排名121,是上海交大自2003年公布排名以來,成績最好的一次,優於韓國首爾大學(133名)、新加坡大學(145名)、北京清華大學(180名)及北京大學(188名)。台大表示,獲得教育部提供的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經費,加上國科會科研計畫等各項補助,台大今年在「SCISSCI收錄論文數」與「教師平均學術表現」分數皆有進步,帶動排名成長。

 

清大今年一口氣進步68名,研發長果尚志表示,在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經費支持下,學校研究品質不斷提升,其中各學科論文被引用的次數皆有成長,代表老師的研究表現好,因而提高學校排名。

 

長期關注世界大學排名的台大圖書資訊系教授黃慕萱分析,過去各校在「各學科領域被高度引用的教師數」這項指標很少拿分,但這項分數占了20%,清大去年被高度引用的學者數掛零,但聘用張永山、橋本竹治兩位學者到校任教後,今年分數大幅成長,排名也大躍進。

 

中國醫與中山大學也是同樣狀況,分別聘請許世明、聶台岡兩位學者加入師資陣容,提高「高被引」數,因此排名大幅進步,今年首度進入前五百大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對9大學進入世界5百大表示,這是對台灣高教的肯定,也希望未來台灣能有1520所大學進入前5百大排名。但蔣偉寧也重申,大學排名是學校重要參考,然而「用指標來辦學很危險」,大學除了研究,教學也非常重要。

 

對於中央大學今年排名退步一事,身為前中大校長的蔣偉寧說,指標可能上上下下,需多觀察兩年,他將進一步了解,看有沒有可以協助及努力之處。

 

 


哈佛稱霸全球 東大亞洲居首

 

【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2012-08-16/聯合報/AA4/教育】

 

在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美國哈佛大學依舊坐穩龍頭,連續10年勇奪第一;亞洲地區表現最佳的是東京大學,排名第20。今年大陸、台灣與香港共42所大學進500大。兩岸三地排名最佳的大學是台大,位居121名。

 

今年世界大學排名前十名,為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柏克萊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英國牛津大學。20大中,有17所都是來自美國校。

 

大陸今年共28所大學入500大,比去年增加5所,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都位在前兩百名,其中上海交大與浙江大學更是首次入200大;香港則有5所大學躋入500大,排名最好的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日研究:上課排排坐 教不出創意

日研究:上課排排坐 教不出創意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南報導】 2012/08/16

 

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林文生昨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座談中,引述日本東京大學教育系教授佐藤學研究結果說,「教室排排坐,學生上課只聽老師講,只能培養聽命令組裝的製造業人才。」

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昨天舉行,其中「高峰對話」由老師、校長談十二年國教。林文生指出,去年一位馬里蘭大學教授問他:「為何台灣學校的教室都排排坐?這對學生合作學習很不利。」

林文生說,歐美的教室是大桌子,四到六位學生坐在一起;台灣教室都是排排坐。佐藤學的研究指出,歐美教室沒有排排坐,但在以考試為主的東亞常見,且上課模式以老師教為主,而非學生參與。

林文生表示,現在所謂名師,就是「老師很會講」,但上課都是老師講,學習效果好的是老師,不是學生。

 

他引述佐藤學的研究,傳統講授的上課方式,教出來的學生適合聽命令和以組裝為主的製造業,不利創新,造成日本產業崩跌主因。

 

林文生說,教學要轉型,從「老師教」變成「學生學習」,學生討論和操作的比率至少要超過五成。他也說,新北市會選出廿所學校,除了培訓老師,空間安排也會從排排坐,改成歐美式的大桌子上課。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十二年國教集訓 每師18小時

十二年國教集訓 每師18小時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南15日電)2012815 上午8:56.. .

 

十二年國教民國103年即將上路,因應重大變革,教育部規定每一位中小學教師,必須接受18小時專業課程。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長張明文表示,台灣國小還能正常教學,到了國中,課程都圍繞在準備基本學力測驗,十二年國教推動後,以考試為主體的教育必須徹底變革,教出「主動學習」的孩子。

 

為了讓教師跟上時代潮流,學習嶄新的教學方法,教育部將在103年前輪流召回每一位教師,接受5堂課、18小時的專業課程。

 

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表示,未來教育重點在「軟實力」的培養,要讓老師知道如何教導學生,校長首先要起帶頭的作用。台北市近來舉辦教師研習,都以「工作坊」或「世界咖啡館」取代傳統的演講形式,讓教師在互動學習中,增進知能。

 

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表示,新北市成立國民教育輔導團,透過分區輔導、到校輔導、指定訪視等方式,讓資深和優秀教師發揮帶頭作用,一同觀摩成長。1010815

全球大學500強 台9所入榜

全球大學500 9所入榜

 

(中央社上海15日綜合外電報導)2012815 上午8:52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今天正式發佈2012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哈佛大學連續10年勇奪全球第一,台灣有9所大學躋身500大,其中國立台灣大學名列前101-150

 

今年前20大僅有3所非美國大學,包括排名第5的英國劍橋大學、排名第10的牛津大學和排名20的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排名26

 

排名第2的是史丹佛大學,第3是麻省理工學院,第4是加州柏克萊大學。

 

在歐洲大陸,排名最高的是第23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其次是第37的巴黎第11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Sud 11),第42的巴黎第六大學(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

 

台灣名列500大的,還有成功大學(201-300)、清華大學(201-300)、長庚大學(301-400)、交通大學(301-400)、中國醫藥大學(401-500)、國立中央大學(401-500)、國立中山大學(401-500)和國立陽明大學(401-500

 

中國大陸有28所大學名列500大,其中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都名列151-200名。香港有5所大學躋身500大,其中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都名列151-200名。

 

大中華地區沒有大學躋身前100大,但有42所大學進入500大,校數首度超越英國,排名世界第2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每年發布一次,共有6項評比指標,包括諾貝爾獎和費爾茲獎(Fields Medal)得獎人數、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科學家數,以及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數。

 

一些歐洲官員說,這些指標忽視人文學科,因此對歐洲大學存有偏見。(譯者:中央社陳政一)1010815

教���影� 中小�生��找不到老�上�

教���影� 中小�生��找不到老�上�

 

作者: ��文 | �子天下 � 2012815 下午12:51.. .

 

今天(15)的全�教育局����中,由各�市提出的提案��,十三�提案中,近半提案和教���在教育���生的效�有�。

 

首�其�的是因���後老���,多出�的授���聘不到老�,影�教育品�。宜��政府提出,��後,多出�的�只能聘��代�,偏��校聘不到老�,市�大型�校也聘不足代�老�,���老�以「超��」(加班)方式回兼原�,老�意�不高,各校排�困�,�生受教�受�。桃��和新竹市也提出,教育部���助��,提高目前�中小的���置。

 

另一���是,�校行政�人�意�。台南市教育局提到,老���後��,�校老������也不要�任行政,希望教育部�整�校行政的主管加�。台北市教育局�丁�雯也提到,就算台北市已���任行政的老���,仍找不到��的行政人�。

 

�有文字提案的�市,私下探�,也都因���之後造成的效�苦�不已。苗栗�教育���火�苦笑,��後各�市都一���,校���乎是�腰屈膝,一��去拜�老�超��上�,「可是��也不是�法,�群老��老,��拖下去只�愈�愈�重,一定要�修���制下手。」�火�呼�。

 

�於教���後��的效�,�乎成�今天早上��的焦�,每��市的教育局�首�都�肚子苦水,也彷�是�半年�,教育界的最大��。一直到���出面承�,�成立�案小�,解��些教育��,��才�到下���。

 

呼喊�十年的�中小老���上路,但是因�配套不足,�教育����的��,�生�有老�教的危�,看��有得收拾。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明年末代基測 免試入學占65%

明年末代基測 免試入學占65%

 

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201289 上午5:30

明年國中畢業生怎麼升學?教育部昨表示,明年高中職五專招生維持免試、申請及分發三種管道,而免試招生比率將一舉提高至六十五%,多數考生會在這關錄取;少部分的人可考「末代基測」參加申請及分發入學。如明年考不好後年要重考,則要進入十二年國教模式升學。

十二年國教一○三年上路,免試入學比率至少七成五,其他二成五則是特色招生入學。為了達成此目標,今年免試入學比例是五十五%,明年更將達六十五%,逐年提升,後年十二年國教可以成功推動。

教育部表示,明年是既有升學制度最後一年,將維持跟今年相同的免試、申請及分發三個管道,以變動最小為原則。

明年有六十五%學生透過免試升學,如未達成目標,教育部長蔣偉寧會「鞠躬道歉」;要參加高中職五專申請及分發入學的學生要考「末代基測」,一旦考不好,可能進不了好學校。

如果明年學生對自己錄取的學校不滿意,後年怎麼重考?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現在高中職五專的容量,足以讓每個國中畢業生都可以升學,重考的人應該很少。如果後年要重考,則要進入十二年國教「免試」及「特色招生」的升學模式。

張明文表示,後年十二國教上路,國三生都要參加會考,除了檢測學習成效外,這成績也是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的項目之一。應屆畢業生參加會考不用錢,但重考生則要自行負擔費用。

張明文說,明年考不好、後年要重考的學生,可以透過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管道升學、或參加高中職辦理的特色招生考試,一旦考得好,就可進到不錯的學校。

高中職登分 錄取率史上新高

錄取率高,算什麼新聞?!缺額率高才是新聞哪!


 

高中職登分 錄取率史上新高

 

中央社 201288 下午3:09...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8日電)101學年度高中職五專聯合登記分發,今天上午1030分放榜,今年錄取率達97.6%,創基測開辦以來最高的紀錄。

 

今年登分公告招生名額為116783名,參加登記分發人數為66230人,最後錄取64657人,錄取率97.6%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副主任楊茂壽表示,今年登分錄取率是基測開辦以來最高的一次。未錄取的1573人,可能是志願太少,仍可繼續參加私立學校的續招。

楊茂壽表示,教育部開放私立高中職尚未招生額滿的學校,仍可在新生學籍報核前,繼續招生至額滿為止,公立學校則不能續招。

今年高中職登分餘額52126名,其中公立學校5218名、私立學校46908名,都較去年成長。

統一登記分發中心表示,考生若對分發結果有疑義,可在本月9日、10日以郵寄申請複查。今年錄取新生報到時間為10日上午9時至11時,請學生務必攜帶畢業證書和分發結果通知單到錄取學校報到,逾期視同放棄。相關資訊可參考教育部網站。1010808

高中職放榜 公校新生 逾半來自外縣市

高中職放榜 公校新生 逾半來自外縣市

 

〔自由時報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201289 上午4:50.. .

 

公立高中職登記分發昨天放榜,受到免試入學名額大開,登分名額相對減少,國立的基隆女中及基隆高中新生來源結構出現變化;基隆女中三百一十一位高一新生有兩百一十五人來自北市及新北市,基隆高中三百四十八位新生逾五成來自北市及新北市。

國立基隆商工校長陳明印說,基隆商工有五成來自北市、新北市,五成來自基隆;基隆海事職校則有七成來自北市及新北市,三成是在地生。

基隆市私立學校包括有二信高中、光隆家商、聖心高中及培德工家四校仍面臨招生仍有缺額情形;今年除了先前的免試入學外,再加上昨天登記分發,各校仍有一百到一百五十人缺額,有待努力。這四校與公立學校新生結構剛好相反,以基隆在地學生居多,北市及新北市學生佔少數。

師長憂:留不住好學生 越來越嚴重

到基隆女中服務廿二年的教務主任林瑞淑十分焦慮地說︰「基隆留不住好學生,這幾年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北市、新北市的學校擁有比基隆更多的教育資源,造成基隆小孩出走」;基隆高中教務主任吳超群不諱言表示,學生及家長希望到擁有更多教育資源的學校去上學是可以理解,繁星計畫雖然可以吸引少數人留下來,但無法改變整個大環境。

今年基北區回歸全國基測及登記分發,加上登分名額減少等因素,基隆三所市立高中整體錄取分數有小幅度成長,安樂高中最低門檻就從去年的三百一十四分,拉高到三百二十六分;此外,暖暖高中最低錄取三百零九分,比起去年登分提高了十四分﹔中山高中最低錄取分數三百分,也較去年增加十分。

對於教育人士憂心基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出走,教育處學管科科長劉美蘭說,市政府五年前推出獎學金留人政策,每年發放四、五百萬元就是希望留住好學生;教育人士意見他們會注意,但是市府財政困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們也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