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歷史會怎麼看李遠哲 (信懷南)

歷史會怎麼看李遠哲
 
信懷南
 
2006 年7 月 17 日
 

這些年來﹐我一直很想把李遠哲加入我寫的「未蓋棺﹐先定論」的人物評論系列。台灣三個最有名姓李的﹕李 登輝﹐李敖我都寫過了。唯獨李 遠哲從缺。我沒動手寫李遠哲的 原因比較複雜﹕他是我評論過的 公眾人物中﹐唯一見過面﹐談過 話﹐送過書﹐通過信的一位。我 也曾經公開在 葉樹姍 小姐的訪問中稱李遠哲是「台灣的良心」。我那句話是不是講得太早﹖「馬屁」是不是拍的太露骨﹖
李遠哲回台灣前和我住在同一個小城﹐我們住的小城祇有一家超級市場﹐一家郵局﹐一家古色古香的電影院﹐ 四家加油站。他如果不回台灣﹐ 他會和我一樣﹐在同一家超級市 場買菜排隊等付錢﹐在同一家郵 局寄信﹐也可能在同一家加油站 自己加油。美國人看到他﹐就和 看到我一樣﹐不會知道他是諾貝 爾獎的得主。坦白說﹐就算老美 知道他是諾貝爾獎的得主也不會 多看一眼。美國是個向「錢」看 的國家。女人鍾情「香奈兒」不 鍾情「諾貝爾」。男人寧要「賓 士」不要「博士」。美國的諾貝 爾獎得主不少。對諾貝爾的光環 沒看得像台灣那樣國之瑰寶﹐高 高在上。
踢球進門沒錯﹐是把錯的球踢進了門

陳水扁能在 2000 年當選總統﹐靠的是李 登輝的陰險﹐連戰的無能﹐和李 遠哲的臨門一腳。我一直相信宋 楚瑜臨門一腳把李登輝踢上總統 寶座﹐和李遠哲臨門一腳﹐把陳 水扁踢上總統寶座﹐對他們來說 ﹐都是在緊要關頭﹐拿出勇氣做 了一件他們認為是義不容辭的 事。

我相信李遠哲在關鍵時刻﹐發表他那篇《跨越斷層﹐向上提昇》挺民進黨的文章﹐出發點是基於他對國民黨的 貪污腐敗﹐已經到了深惡痛絕﹐ 忍無可忍的地步。當時民進黨給 人的印象﹐也的確是一股反貪污 ﹐反腐敗的清流。政黨輪替﹐是 歐美民主政治的常規。李遠哲受 西方政治思想的影響﹐他當年挺 綠是很正常的。至於看陳水扁看 走了眼﹐這和宋楚瑜﹐蔣經國看 李登輝看走了眼一樣。這是知人 不明的問題而非道德缺陷的問 題。至於今天有人批評李遠哲認 錯認得欲語還休,左支右絀。我 認為這是風格問題而非操守問 題。
閒事不是不該管﹐是要懂得怎麼管

李登輝在《執政告白實錄》 122 頁有一段 批評李遠哲的話。李登輝說﹕ 「這個人﹐以為自己是萬能的﹐ 教改要管﹐921 重建他在行﹐兩 岸問題希望插一手﹐到處點到為 止﹐卻從來不願意腳踏實地做最 基本的苦工﹐這會變成是在搞造 神運動﹐無法真為國家做事。」
李基於對台灣那塊土地的感情而「多管閒事」是對的﹐至於搞到「一事無成」的地步﹐他該負多大責任﹖見仁 見智。我不相信李在搞造神運動 ﹐但大官做久了﹐在權力上形成 某種程度的傲慢是免不了的。台 灣的官場文化﹐和社會風氣﹐像 一個大染缸﹐除非你決心不跳進 去﹐跳進去後就很難跳出來。染 缸之下﹐豈有原色。李遠哲也不 能例外。
李遠哲既然要「多管閒事」﹐他就應該牢記管理學上的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彼得定律」 (Peter's Principle)。 彼得定律是說一個人會因他的能 力而昇官﹐一直昇到 (能)力 有不逮為止。一流工程師去管人 ﹐結果變成三流經理是典型的例 子。李遠哲除非不管閒事﹐要管 就要謙虛﹐隔行如隔山﹐不幸的 是台灣是一個迷信一通百通﹐標 準的彼得定律型社會。李遠哲如 果不懂得謙虛﹐自以為 one size fits all﹐ 結果很可能成為彼得定律的犧牲品。
第二個原則是「怕亂多規則」(Pareto Rule)。 怕亂多規則也是通稱的 80/20 規 則。說的是 80% 現象 的造成﹐來自 20% 的因 素。這個規則在管理上運用的範 圍非常廣。從原則上來看﹐多管 閒事是和「怕亂多規則」背道而 馳的。因此﹐李遠哲如果決心要 走出象牙塔﹐多管閒事﹐那他必 須選對戰場。換句話說﹐將精力 放在少數多管的閒事上。不管則 已﹐要管就管到底﹐管到有結果 為止。
李遠哲之所以有把柄被李登輝批評﹐問題就是出在諾貝爾獎得主並不一定是管理專家。我認為他「陰溝裡翻 船」不是翻在閒事不該管﹐是翻 在閒事不懂得怎麼去管﹐和不善 於溝通。
最好的例子是他 臨去秋波﹐留下的「自肥條例」疑雲。這個優待條例﹐難道不能由接任者來批准嗎﹖李遠哲恐怕不常看電影。他大概不知道誰是警探 "Dirty" Harry Callahan 。 也不會知道 Dirty Harry 的 名言﹕ A man has got to know his limitations。 他不是好的政客﹐卻要淌政治的 渾水。不是管理專家﹐卻要管本 行外的事。在英文中對「心有餘 而力不足」有個現成的翻譯﹕ "bite more than one can chew"是李 遠哲很好的寫照。
四點聲明讓人滿意嗎﹖
在台灣立法院投票罷免陳水扁的前夕﹐李遠哲發表了他的四點聲明。重申他當年挺綠乃是基於民主政治﹐政黨 輪替是常規的信念﹐因此沒什麼 後悔的。但他同時也承認對民進 黨執政以來﹐「政績有限﹐弊案 不少」的失望與痛心。對他來說 ﹐這也許就算是道歉吧。他指出 罷免的門檻極高﹐勸藍綠雙方以 安定和自省為重﹐被泛藍認為關 鍵時刻﹐再一次保扁。最後他以 中東以色列﹐巴勒斯坦世仇也能 同處一室會談為例﹐強調全體同 胞﹐應該不分族群﹐不分藍綠﹐ 共同營造台海兩岸禍福與共的願 景。
李的這四點聲明﹐非常厚道﹐也充份表現出他一貫不逞口舌之快的學者風度。如果這個聲明由我來寫﹐我會 「呼籲」陳水扁基於愛國﹐愛民 ﹐愛家﹐愛黨的原因﹐應該自動 辭職。李當然知道陳是不會自動 辭職的。就是基於如此﹐他才應 該在此關鍵時刻﹐對歷史有個明 確交代。他應該學當年共和黨的 教父高華德勸尼克遜自動辭職一 樣﹕把國家﹐人民﹐和黨的利益 擺在個人利益的前面。
李遠哲的歷史地位
我知道李最想做的事是在兩岸關係改善上扮演積極的角色。我曾經寫了一封信﹐用網球雙打的策略來做例子﹐ 提醒他和民進黨做 partner 吃 虧的地方。 我說﹕「對方不願和你的球伴玩﹐你空有一身本事也上不了場。就算上了場﹐你 partner 球 技太差﹐老吊高球被對方殺﹐你 能贏嗎﹖」他也可能並不同意我 對「一個中國」的基本看法﹕ 「一個中國是昨天的事實﹐明天 的理想﹐和今天努力的方向」。
李遠哲做中央研究院院長做得好不好﹐我沒資格批評。但就算他做得再好﹐恐怕也不會留下像胡適之﹐吳大猷 那樣等量的 legacy。 但李在身體健康時自動退休。沒 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任 上「踢水桶」的先例﹐值得我們 鼓掌。任何一個有「抱負」的人 ﹐到了最後﹐都很在乎會留下什 麼樣的 legacy 。 和其他兩位姓李的名人比起來﹐ 歷史會這樣記載李遠哲﹕「他不 像李登輝那樣口是心非﹐言行比 李敖規矩」。
但歷史也會指出他留下來負面的爭議性﹐會大過他留下來正面的 legacy。 後人會把陳水扁的無能﹐教改的 失敗的爛賬﹐都算在他的頭上。 他在台灣﹐已經敵人遠多過朋友 ﹐很少人還會像信懷南一樣﹐試 著在現象之外去了解他的內心深 處。
我猜李遠哲的心裡面認定國民黨是「外來政權」而有偏見。我能了解﹐也能接受他力挺「本土政權」民進黨的 原因。但當他發現陳水扁是個扶 不起的阿斗時﹐他的自尊和驕傲 ﹐使他寧願做鄉愿也不願光明磊 落地承認看人看走了眼。我雖然 仍然認為他是一個有理想的知識 份子﹐和真心愛台灣的人﹐但到 了緊要關頭﹐他沒有替年輕人樹 立一個是就是﹐非就是非﹐對 就是對﹐錯就是錯的道德標準﹐ 和言行規範。
我們今天批評陳水扁﹐不是基於政治意識形態。如果今天陳水扁的名字換成馬英九﹐扁嫂的行為換成馬嫂的行 為﹐陳的女婿﹐親家﹐親信的行 為換成馬的女婿﹐親家﹐親信的 行為﹐我們會一樣要求馬下臺。
李遠哲對是非的分辨﹐對做一個知識份子應有的責任﹐已經在政治掛帥﹐和利益考量上變得沒有原則。我對他 有負我希望他能成為「台灣的良 心」的期許感到相當失望。為什 麼﹖因為回頭來看﹐他回台灣和 我留在小城﹐對台灣社會向上提 昇的影響﹐到最後也沒什麼區 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