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團不認識 蔣偉寧:會努力做功課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報導】 2012.02.01 06:44 am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報導】 2012.02.01 06:44 am
內閣名單被視為大黑馬的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將轉任教育部長,對於有媒體報導教育團體不認識他、擔心他不懂十二年國教,蔣偉寧說,他會努力做功課,「等我去以後,我會跟大家再溝通」。
一向怕冷場、會主動找話題的蔣偉寧,昨天一反常態躲媒體,昨天上午9點許進入中大校長室,表示等下午3點公布內閣名單再說話,進辦公室就沒再外出,到下午2點他突然離開辦公室,只說要去台北,小跑步下樓梯,一溜煙上車,手機關機。
原定1月29日要去美國加州展開大學交流的蔣偉寧說,他在上周末被徵詢意願。
總統馬英九2008年當選時,延攬中大前校長李羅權擔任國科會主委,中大校長一職則由當時的副校長蔣偉寧代理,2009年蔣偉寧51歲真除為校長,是中大歷屆校長中數一數二「年輕」。
蔣偉寧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土木博士,1988年在中大土木系任教,是國內知名橋梁專家,九二一大地震時,當時是研發長的蔣偉寧,率領中大團隊深入災區,查勘災區橋梁結構。
1999年蔣偉寧任中大主任秘書,因中大、央大簡稱引發中字輩大學的學生論戰、衝突,他主動向標準局申請「中大」為中央大學的商標,接任校長以後,中大爭取到五年五百億元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因應十二年國教可預期的衝擊,蔣偉寧2年前積極推動中大與國立中壢高中合併案,希望將菁英留在桃園縣,以中大資源栽培中壢高中優秀學生。
中大副校長劉振榮說,蔣偉寧被延攬,證明中大歷屆校長積極努力的績效,現在社會都看得見,「尤其內行的都看得見」,也代表中大的衝勁、幹勁、努力、績效都呈現出來。
蔣偉寧任內重視的中壢高中合併案,劉振榮說,現在已進入決定性階段,不會停止,當時思維如何利用國立大學優質教育資源來協助附近國、高中,讓學生以當地高中、大學為榮。
中壢高中校長胡劍峰說,兩校合併案,蔣偉寧一直以來表現積極、誠意,「每次會議,他都帶一級主管來,全部人都來」,讓他感受到蔣偉寧的行動力。
未來教育部長是中大「自己人」,中大是否將受到教育部特別關注,劉振榮說,以蔣偉寧的個性不可能,因為蔣偉寧看事情是全面性的,「他當校長,雖然土木出身,也沒有只照顧土木系」。
教育部長蔣偉寧:不怕事 想做事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2.02.01 04:28 am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2.02.01 04:28 am
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即將接任教育部長,他昨天指出,接任部長是「很大的挑戰」,面對外界質疑他不熟悉十二年國教等高中以下教育領域,他表示:「會找很好的團隊一起努力。」
蔣偉寧指出,教育是接力賽,未來推動相關政策,仍需現任教育部長吳清基繼續支持,原本昨天下午要到教育部拜會,但確定去職的吳清基,下午開始打包,婉拒拜會,雙方約好今天上午見面。
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表示,十二年國教將於後年上路,所有準備工作今年就必須完成,但蔣偉寧對國民教育相對陌生,希望他不要獨厚高教,而應充實國教經費,為國家教育打基礎。
張榮輝指出,台灣教育改革已進行無數次,卻都成效不彰,歸因於基層教育行政人員甚少參與,呼籲新部長「等距傾聽基層教育行政者的聲音」,尤其不要被無理的政治因素干擾,「拿出擔當,讓教育回歸本質。」
蔣偉寧認為,「部長需要跟各界溝通,要掌握大力向,需要很好的團隊,各司其職。」
外界也對蔣偉寧此時接掌教育部「膽子很大」,被問到此事,蔣偉寧表示,「個性如此,不怕事,想做事,要努力發揮,希望對國家有幫助,」但他也感受到責任很大。
蔣偉寧說,教育是百年大計,無法立竿見影,初步思考未來會在幾個面向努力,包括高教競爭力一定要提升、十二年國教要務實上路、技職精緻化、兩歲到五歲幼兒發展、師範體系發展等。
蔣偉寧現在正趕做功課,找老師來學習,用一周時間來補足,「正在努力」,他表示會全力以赴,除了教育部的團隊,身為內閣的一員,也要跟其他部會一起合作。
走出金字塔 全民的教育部
【聯合報╱汪志堅/台北大學資管所所長(新北市)】 2012.01.31 03:04 am
媒體傳出,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即將出任教育部長,具有史丹福大學博士的傲人學歷,研究傑出卓越,雖無從政經歷,但大學行政經歷完整,與歷任的教育部長經歷約略相似,看來是個「典型」的教育部長人選。
【聯合報╱汪志堅/台北大學資管所所長(新北市)】 2012.01.31 03:04 am
媒體傳出,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即將出任教育部長,具有史丹福大學博士的傲人學歷,研究傑出卓越,雖無從政經歷,但大學行政經歷完整,與歷任的教育部長經歷約略相似,看來是個「典型」的教育部長人選。
從頂尖卓越大學挑選絕頂優秀的學者入閣,似乎是相對安全的策略,而因為以前不是公眾人物,沒有從政經歷,媒體也不容易找到致命的缺點,入閣的訊息一公布,只見正向的評價。
過去這麼許多年,無論藍綠,教育部長大約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來自頂尖大學的傑出學者,一個是來自師範教育體系的行政工作者,馬政府的幾任教育部長,也約略如此。這樣的用人邏輯,符合傳統,但也始終無法讓教育部成為全民的教育部。從小受菁英教育訓練的教育部長,心智模式上容易傾向於鼓勵卓越,不知不覺的已讓教育資源集中在金字塔的頂端,卻還誤以為教育政策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台灣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專院校,大部分的大學經費捉襟見肘,但過去十年教育部卻以每年一百億的額外補助,希望讓幾所大學能躋身世界百大,這就是俗稱的五年五百億計畫。雖說預算是以額外提供的名義撥給,但擠壓到正常教育預算卻是不爭事實。讓一百五十幾間大學苦哈哈,卻將資源放在「拚出」世界百大的排名,這樣的邏輯,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想法,卻非平民百姓所需要的,對於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也是絕對不公平的。
再以十二年國教為例,家長團體與教改團體主張的全面免試升學,卻在建中、北一女、雄中、雄女、中一中、南一中等名校及其校友的反彈下,搞成了前段百分之廿五要考試,後段七成五學生免試的拼裝式制度,二成五的名額剛好讓這些名校可以留下來,也剛好讓升學補習班可以存活下來繼續荼毒青少年,這樣的教育改革,實在令人難以理解想像。這些名校老師真的只能教頂尖學生嗎?沒有了頂尖學生,這些名校就辦不成教育了嗎?當初蔣經國在推動九年國教時,有考慮到知名初中的反彈嗎?四十幾年前初中聯考前幾名的學校,現在不是還是很忠誠的扮演國中教育的角色嗎?
過去十幾年,偏遠地區的分班、分校逐漸被整併裁撤,讓鄉間與山區的人口更為快速的外流,學童必須以各種方式到城市就學,但都市內的國中小學硬體建設卻不斷翻修增建,城鄉的差距更加擴大,更是這種菁英教育思維下的結果。
有人曾開玩笑地指出,如果能找一個不是畢業於知名高中的教育部長,我們的十二年國教或許就能改弦易轍,如果能找一個不是任教於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的教授來當教育部長,台灣的一百五十幾所非頂尖大學或許就有機會了,希望這只是玩笑話。因為,教育部存在之目的為提升全民素質,全民指的是全體人民,包括金字塔頂端的菁英,也包括底層的普羅大眾。
能有一位傑出學者、頂尖大學校長、史丹福博士來當教育部長,應該是台灣人民的福分,也顯示了台灣到處都是人才,希望這樣的人才,讓我們的教育部成為全民的教育部,而不是金字塔頂層的教育部。
財經牌亮眼 教育牌太險
【聯合報╱王鴻薇/新黨籍台北市議員(台北市)】 2012.02.01 02:45 am
新內閣名單正式出爐,這兩天財經內閣人事我覺得有很多批評並不公道,忍不住要說一些話。
【聯合報╱王鴻薇/新黨籍台北市議員(台北市)】 2012.02.01 02:45 am
新內閣名單正式出爐,這兩天財經內閣人事我覺得有很多批評並不公道,忍不住要說一些話。
..........
昨天看報我幾乎有五秒鐘腦筋空白,相信很多國中家長有一樣的反應。十二年國教是馬總統連任最重要的教育政策,過去一年國中升高中搞得翻天覆地,今年國中基測由兩次變革至一次,大家都處於陣痛期,連國中生都說「我們是教育白老鼠」。現在實驗室突然換個人,怎麼不令人目瞪口呆?
長期以來,國民黨的強項在兩岸、經濟和教育,前兩者讓國民黨繼續取得執政權,雖然國民黨團隊中充斥博士,但是在十二年國教推動過程中充滿選舉及民粹考量,政策變來變去,讓十二年國教變成以消滅如建中、北一女這類名校為目標,而公平受教權被消磨殆盡。新教育部長要被迫在沒有學習時間下了解十二年國教推動的問題,真是何其嚴苛!然而,新教長不能順利推動十二年國教,馬總統的歷史地位恐怕要先敗在教育上面。
三多」內閣的盲點
【聯合報╱鈕則勳/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2.02.01 02:45 am
新內閣上路,的確給人有新閣新氣象、熱血拚經濟的期待;但其中的「三多」—博士多、台大多、土木背景多,雖有機會,但仍透露些盲點。
三多」內閣的盲點
【聯合報╱鈕則勳/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2.02.01 02:45 am
新內閣上路,的確給人有新閣新氣象、熱血拚經濟的期待;但其中的「三多」—博士多、台大多、土木背景多,雖有機會,但仍透露些盲點。
首先,博士多,雖然有讓政策有更細緻與深化的可能,但「博士內閣」會讓人聯想到劉兆玄。劉內閣博士如雲,但下台的關鍵是離民眾太遠、不了解民眾需求、政策訂定與解釋往往陳義過高;現今民眾企求的應是「行動內閣」而非「理論內閣」,是以新閣要用最短時間來滿足民眾需求、拚出經濟政績。
其次,台大多,多數閣員不是台大畢業、就是台大教授。這樣的安排,雖能凸顯內閣晉用非常多的頂尖人才、強化政府人才濟濟的印象;但這不僅隱約透露著明顯的菁英主義,也反映著用人哲學無法跳脫外界「圈圈太小」的批評。
最後,李鴻源、蔣偉寧、楊秋興、陳振川、張善政皆是土木專業背景,雖然他們可以跨領域觀點來給自己職掌的業務做另番的腦力激盪,凸顯施政創意可能;但潛在的盲點是,跨領域專長要了解該部會經理範圍,勢必得花上一段時間,這對以作實事、拚政績、滿足民眾需求立基的行動內閣來說,要能在最短時間內磨合並發揮整體戰力,或許有其限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