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財經內閣成軍:舊組合也要創新局

財經內閣成軍:舊組合也要創新局
 
【聯合報╱社論】 2012.02.01 02:45 am
 
 
馬總統第二屆任期的新內閣底定。整體評析,新閣布局工整、架構穩健,學界出身人才仍嫌偏多,唯若干部會新人角色畫龍點睛,帶出新意。其中,陳冲領軍的財經團隊即將迎戰全球經濟風暴,深受寄望;但幾位財金經首長其實仍屬老面孔,能力及動力是否足夠因應變局,仍須觀察。
 
這次改組的首波動態,包括陳冲和江宜樺的正副院長搭配,李鴻源、楊秋興的晉用,都頗能凸顯馬總統挑選人才的銳意,是重要的搭樑架柱工程。但第二波的財經小內閣只作了微調,僅更換財長,其餘仍是內閣原來班底,略顯沉悶。馬總統眼前最艱鉅的挑戰是在對抗歐債危機及金融風暴,就此任務而言,他用人的思維顯然還不夠大膽、寬闊。所幸第三波的調整,包括教育部、農委會、文建會、青輔會等部門又有多位新人露臉,沖散了平淡氣息。
 
點將新閣財經團隊,陳冲擔任主帥,成員包括留任的經濟部長施顏祥、由經建會轉任財長的劉憶如、由政委轉任經建會的尹啟銘,以及新入閣的政務委員管中閔,連同任期制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及金管會主委陳裕璋;七人之中只增加了管中閔一名新人,其餘都是並肩作戰多時的老戰友。這樣的團隊,優點是熟悉政務、已有默契,符合馬總統要求的「無縫接軌」;但換一個角度看,同一組人馬變換隊形,行事易流於因循,施政思維也相對僵化;若陷於這樣的慣性,財經新閣就不易展現亮點。
 
財經閣員「舊多於新」的批評及影響,馬總統及陳揆應該了然於胸,也在布局時做過評析。那麼,馬總統仍然選擇穩中求進,應是基於下列四個「不同」的考量,認為舊組合仍可以開創新局。
 
第一個「不同」,是領導力的不同。在吳內閣時代,陳冲憑其豐富的財經專業及歷練,銜命主持經濟景氣因應策略小組,協調各部會提出具體對策;新內閣啟動,陳冲無論是親自主持,或改由尹啟銘執行,其領導力都已由過去須向上級請示的副手角色轉為可以直接全權作主的首揆,如此,對整個財經決策的指揮及駕馭將更為直接而順暢,有利於政策意向的傳遞及意志力的貫徹,從而提升整個財經政策的執行績效。
 
第二個「不同」,是閣員擺放位子的不同。俗話說「換位子,也換腦袋」,在工作場域上,任職者在不同的角色職位上,因高度不同、資源不同、視野不同,責任更是不同,思維及行事自然也會隨之調整。因此,財經新閣成員雖然是舊成員的新組合,但多人換了新職位,加上新成員的加入,也等於是過半的變動,仍足以產生引領變革的效應。
 
第三個「不同」,是競爭關係的不同。央行總裁彭淮南任期將於明年屆滿,他在維護國家總體金融安定上的貢獻有目共睹,續獲提名連任應可預期;但也不能排除會有新競爭者出現,彭總裁仍有展現政績力求精進的壓力。金管會主委陳裕璋亦有任期保障,但至今年六月底其任滿時,金管會即將改制為行政機關,主委也將改為負政治責任的政務官;亦即,馬總統最快在五二○第二波改組時也會調整金管會,陳裕璋也將面臨去留挑戰。此外,管中閔、楊秋興的入閣,包括以經濟專家出掌國科會的朱敬一,馬總統的「部長儲備隊」已大大擴充,現任財經首長面對「淘汰」的壓力將遠甚於以往。
 
第四個、也是最重要的「不同」,就是目標不同。馬總統的第一任主要目標在「撥亂反正」,一則尚須調整民進黨留下的政策,二則又遭逢世紀金融海嘯衝擊,以致大半任期都耗在因應危機。但在第二任,已無連任壓力的馬總統強調要讓台灣「脫胎換骨」,這代表的是全面的、深度的、主動的改革,執政團隊沒有因循蹉跎的空間及時間。也因此,要提醒新閣:不能一味陷在因應歐債風暴的被動思維中,因為展新政、創新局的急迫性更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