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教育不只菁英 拉回邊緣生

教育不只菁英 拉回邊緣生
 
【聯合報╱季瑋珠/台大教授、台灣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理事長 劉仁沛/台大教授(台北市)】 2010.08.27 03:15 am
 
 
廖國豪投案,直言「台灣的教育害了我,老師都先入為主,不願意接受我寫的答案。」引起討論。無論學校表示曾教育出再多滿級分、考上第一志願的優秀學生,這一個個案的失敗,卻足以讓其他的成就蒙上陰影,更令關心教育者痛心。
 
平心而論,廖國豪所說的這些話,不正是許多誤入歧途的孩子共同的心聲嗎?
 
廖國豪自童年起,很顯然是一個高風險、高關懷的孩子。學校也盡了力,但是為什麼最後吸收他,給他溫暖、自信和歸屬感的,卻是幫派。也就是說,為什麼幫派能而學校不能?
 
首先,學校一切以學業成績掛帥,學業成績好,就得到肯定和讚美,學業成績不好,就被排斥和否定。老師如此,「正常的」同學如此,家長也如此。覺得委屈的老師們,您們可知道有多少孩子是在屈辱和沮喪中,度過他們青少年期的黃金歲月?
 
其次,單就學業成績而言,學校並未發展出一套有效率的教育方法和補救措施,保證每個孩子都學到基本功。家長關心孩子又有足夠經濟實力的,就去補習,沒有這些條件的,就只有放棄。再者,對於學業不擅長,但是可以發展其他專長的學生,學校並未認真幫助他們,發展出足以安身立命的興趣和專長,教育當局卻投入幾乎全部的資源,去發展資優班,培育滿級分、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於是,有一些學生就在求學的不同時段,早則國小,晚則國中、高中,被正規教育體系徹底的放棄了。
 
在這日復一日的被忽視和被放棄的過程中,幫派取而代之,也正是這種忽視和放棄,讓學生產生了日益增強仇恨學校、仇恨社會的反社會心態。
 
學生開始對學校沒興趣,頂撞師長、霸凌同學、甚至蹺課、蹺家,被幫派吸收,幫派給了他們所有家庭、學校所不能給的。在幫派中出頭,對血氣方剛的青少年而言,似乎也比在學校得到肯定和讚賞容易。到了需要一學期卅次聯絡家長或監護人時,已經為時晚矣。
 
教育機構不僅擔負培養青少年生活知識技能的重任,更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最大的資源。最近驚聞教育當局計畫將資優教育向下延伸到五歲,我們對此是堅決反對,一個國家要有競爭力,是要把最弱的拉起來,而不是單單錦上添花,發展菁英教育。衷心期待教育當局能主動出擊,用更多的關懷把危險邊緣的青少年挽救回來,其功勞一定遠遠超過培育幾位其實自己努力也可以表現優異的滿級分學生。
 
【2010/08/27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