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清大研究質子變小 震撼物理界

清大研究質子變小 震撼物理界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2010.07.13 03:02 am



清大物理系副教授劉怡維(左)及博士生高政揚(右)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質子半徑比目前所知小了百分之四,可能改寫物理教科書,研究成果榮登頂尖期刊Nature封面。
記者侯永全╱攝影

上周發行的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封面取材的研究,震撼全球物理學界,這項由清華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劉怡維研究團隊參與的國際計畫發現,質子半徑比目前所知還小了約百分之四、體積小百分之十二。

清大校長陳力俊指出,這項發現很可能改變「量子電動力學」、動搖號稱「最精確的物理常數」-「雷德堡常數」,物理教科書也可能因此改寫。
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構成原子的三種主要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核,電子圍繞著核外的軌道運行。劉怡維表示,氫原子構造簡單,原子核只是一個質子、外面繞一個電子,所以也是量子物理最好的研究對象。

二○○一年劉怡維加入六個國家、十二個研究機構、卅二位科學家合作的研究團隊。他們以「渺子」(帶負電,比電子重兩百倍的「短命電子」,生命期只有百萬分之二秒)取代原本氫原子的電子;再用這種叫「奇異氫原子」(exotic hydrogen atom)的粒子研究。劉怡維解釋,渺子能比電子接近質子兩百倍,更能「感覺」到質子大小。

過去也有很多人做過類似研究,但都不成功,可是劉維怡參加的研究團隊透過特製雷射和新型的渺子束測量渺子軌道特性,進而決定質子半徑,去年七月終於有了結果。

劉怡維說,他們測得的質子半徑為零點八四一八四飛米(一飛米等於十的負十五次方,相當於一千兆分之一),誤差範圍為零點零零七四飛米,比以往實驗的精確度提高十倍。

劉怡維指出,質子「變小」意味著「百年來的原子物理必須重新檢討」,可以說是「物理學產生了破洞」,最近已經引發許多頂尖物理學家研究、討論,大家紛紛想著要怎麼「把這個破洞補起來」。另外,號稱最精確的物理理論-「量子電動力學」和號稱最精確的物理常數、計算原子能級用的「雷德堡常數」也可能要重新檢驗。

【2010/07/13 聯合報】

1 則留言:

  1. 質子研究精確度 5年內無人能破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2010.07.13 03:02 am


    上周發行的「Nature」期刊官方新聞稿,以「質子現在變小了」(The proton just got smaller)為題,讚揚這個「在物理學家夢想名單中的實驗」。清華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劉怡維、博士班學生高政揚都名列這項重大成果。

    劉怡維表示,其實實驗從二○○一年就開始做了,但在二○○二、○三、○七年的研究都不成功,直到去年夏天才有了關鍵性突破。團隊的科學家偵測到明確訊號,大家都很驚訝,經過漫長並仔細的數據分析,才確定了「其實質子半徑比我們想的還短百分之四」。

    以前的質子大小是建立在氫原子光譜,精確度約百分之一,這項研究把精確度整整提高十倍。劉怡維對「零點八四一八四加減零點零零七四」(0.84184±0.0074)飛米的實驗結果非常有信心,他認為五年內沒有人能打破這個紀錄,未來研究者所測得的質子大小,應該也在這個範圍之內。

    劉怡維指出,這個結果代表精確度達到了「尚未被研究過的微小世界」,他還想著:電子和質子間是否有科學家未知的交互作用?極小尺度下,是否有「新物理」存在?

    【2010/07/13 聯合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