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薪資輕視教學?教授看法兩極
【台灣醒報記者李彦穎報導】日期:2010/07/06 12:13 李彦穎
針對8月將開跑的大學教授彈性薪資,高雄第一科大校長陳振遠表示,許多大學定位為「教學型大學」,因此要以「研究」或「教學」來評定何為「好老師」,各校難免大傷腦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孝濚也說,教授紛紛以「研究」為重,反而失去大學「教學」本質;但師大教育系教授王如哲肯定說,這項政策將增強學術活力,並促進產學合作。
為因應近來香港、新加坡與中國頻頻對我國優秀學生招手,馬英九總統昨天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上宣布,教育部與國科會共同推動大專院校教師的「彈薪方案」,將投入23億5千萬元,從今年8月起開辦。中研院長翁啟惠也肯定這項方案,認為可以留住好的人才。
對此,陳振遠受訪時表示,彈性薪資是政府既定政策,為了避免人才外流,這的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但他認為,學校的本質仍為「教學」,不能因重視研究而偏廢教學,且目前已有許多大學定位為「教學型大學」,例如東吳或逢甲大學,成果也一樣備受肯定。因此這項方案將只給予各校為教授加薪的法源,評鑑標準則由各校自定。可預期的是,初期各校將為評鑑事務大傷腦筋。但他坦承,客觀而言,「論文質量」的確仍是各校將採取的方法。
楊孝濚也表示,現在政府一味追求「頂尖大學」,認為投入資金,留住老師就可以如願,結果導致許多學校和老師紛紛將資源投入在研究上,反而忽略了大學的主要功能在於「教育」,是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王如哲則說,台灣教授薪資長期以來,缺少對傑出老師的獎勵,因此難以抵擋國外學校的高薪挖角,現在加薪雖仍有限,但仍將為台灣學術環境注入活水。他強調,彈性薪資不會偏廢教學,反而可能產生從教授至研究生,乃至產業界的「外溢效果」,讓提高的研究能量擴散到整個學術界和產業界,拉高台灣整體競爭力。
教育部規劃,未來允許各校動用頂尖大學及教學卓越補助的一成,為教師加薪,並將另外加碼一億元,給未獲這些補助的大專院校申請,預估國內5萬名專任大專教師中,約有1500名教師可獲加薪,最高年薪可能超過3百萬元,是目前的2至3倍。今日中研院院士會議將針對此案提出專題報告,在聽取院士意見後,呈報行政院核定實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