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聯合筆記/三個班長在一班

聯合筆記/三個班長在一班
 
【聯合報╱薛荷玉】 2012.04.30 01:27 am
 
 
日前爆發私中學生申請大學成績造假事件。其實不只在升大學階段,明星高中也曾抱怨收到某些私立國中同班三位學生均自稱是某學期班長,藉以加分的申請;還有私校全校都是「自然科學研究社」社員,合作科展、發表小論文,人人都有獎。
 
各國大學甄選制度均建立在互信基礎上,很少有大學對學生呈送的成績單、證書、推薦函、自傳等逐一查核。但在國內激烈而扭曲的升學競爭下,少數學生與學校已跨越了這樣的界限。
 
學校帶頭造假固是少數,但私校面臨生存壓力,學生升學表現直接影響招生,校方更重視「升學輔導」,聘專人協助學生製作書審資料,他們熟悉個人申請、繁星推薦的「操作技巧」。招生時也大做廣告,強調從高一起就加強「升學輔導」的重要性。
 
以旨在協助偏鄉弱勢學生進入優質大學的繁星計畫為例,先比總成績校排,其次比學測,及國、英、數等各科的校排。在競爭激烈的明星高中,學生即使總成績列校排第一,也難在各科都居第一;但校方如果了解操作秘訣,則不難安排出同分多人並列校排第一的成績。
 
從近年繁星放榜結果可以發現,偏遠、社區高中錄取者少,排行榜上前幾名多為升學導向的貴族私校。
 
此時若只強調品德、誠信,恐已不足使人信服。教育部必須省思,繁星推薦制度是否該改弦易轍,或協助偏鄉、社區高中職提升推薦意願與技巧,真正造福弱勢生。大學也必須落實學生送審資料的抽查,防堵投機造假。否則不但助長投機風,對誠實申請的學生不公,也戕害了原立意良好的制度。
 
同一學期,一班有三個班長,英語社有六個副社長,校排同分並列第一的學生竟有八個,你相信嗎?
 

 

大家都擠那1% 考試壓力更大

大家都擠那1% 考試壓力更大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2012/04/29
 
家長與教師團體得知基北區會考精熟比率只有5%至8%,加計寫作測驗六級分更只有1%考生能達到,同聲痛批,精熟人數這麼少,將造成十二年國教因此變調,基測壓力轉為會考壓力,考試壓力不減反增,補習業立刻出現「戰勝精熟班」,這樣的十二年國教無法接受。家長團體甚至揚言,教育部不懸崖勒馬,將會召集家長再上街頭。
 
「會考依舊是決勝關鍵」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榮譽理事長謝國清指出,過去多次詢問教育部與台師大心測中心,都不願對會考精熟比率透露半點口風,讓家長非常擔憂,擔心又重回考試是決定升學關鍵的老路,沒想到憂慮成真,模擬結果證明「會考依舊是決勝關鍵」,十二年國教仍擺脫不了考試枷鎖。
 
謝國清指出,當心測中心第一次透露精熟比率10%至20%時,已經引起不少家長反彈,認為精熟應該至少3成; 但為了讓十二年國教順利公布,只能先安撫家長情緒,勉強同意教育部的說法。如今模擬報告精熟比率低於10%,簡直讓人無法接受,如果教育部沒有明確且善意的回應,家長只能再度上街頭抗議。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祕書長吳忠泰指出,少了一個基測,增加一個更難的會考,考試壓力依舊,多數孩子依舊會想努力達到精熟等級,不僅學校教學正常化是空談,補習班出現「戰勝精熟班」、「保證精熟班」更是指日可待。
 
變相鼓勵加強學科能力
 
吳忠泰進一步分析,多數學生都是基礎等級,精熟的通過率越低,達到「精熟」等於拿到「明星高中」門票,這是變相鼓勵學生加強學科能力,白天考試、晚上補習的狀況,不可能因十二年國教推動而根除。
 
謝國清也認為,一旦模擬結果等於政策目標,國中生未來國、英、數、社會與自然每科都要加強,才能擠入精熟等級,憂慮的家長與考生肯定向補習班求助。一項政策造成十二年國教全部變質,他強烈要求教育部必須立刻檢討。
 

教部:不再分分計較 升學壓力減輕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2012/04/29
 
  
根據心測中心模擬結果,十二年國教改考國中教育會考,基北區五科都達到精熟等級,且寫作測驗拿六級分的考生僅1%,大約只有700至800人能達到,遭質疑難度設定,根本是為解決建中、北一女升學問題量身訂做,且無助舒緩學生的升學壓力。但教育部樂觀認為,國中會考五科加總只有15等分,仍可減輕升學壓力。
 
教育部負責制定十二年國方案的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今天迴避記者採訪,不願多談制定細節。中教司長張明文則表示,這只是初步模擬的結果,仍有討論空間。他強調,未來的國中會考只分成三等第,五科加總也只有15等分,和目前國中基測400級分差距非常大,已經大幅降低分分計較的可能性,他對國中會考可減輕升學壓力,仍持樂觀的態度。
 
據了解,教育部公布十二年國教內容前,台北市議會堅持不讓台北市公告「超額比序」,教育部為了避免時程延宕,由陳益興主動到台北市議會遊說,並指示心測中心協助模擬基北區會考可能的成績分布,藉此說服台北市配合中央政策。
 
相較於官員的樂觀,教育部長蔣偉寧考慮針對國中會考的題型、難易度標準,建立決策機制,確保十二年國教不會因會考難度過高全盤皆輸。

冷眼集/精挑細選出1% 考倒其他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特稿】 99%2012/04/29

經過台師大心測中心的模擬,全國平均學生素質最高的基北區僅1%(約800人)的學生能達到會考五科精熟、寫作測驗6級分,很巧合的與今年基北區明星高中15%的免試名額800人完全一致,是碰巧還是刻意如此,耐人尋味。
 
雖然心測中心與教育部都否認會考精熟人數壓低是為了解決明星高的升學問題,但數字上的巧合,很難讓人不往這方面聯想。不論是巧合還是刻意,壓低會考精熟率,恐會使十二年國教還沒上路就先蒙上一層陰影。
 
首先,連基北區考生五科精熟的比率都只有5%至8%,全國統計豈不是更低,偏鄉地區的學生會考成績恐更會慘不忍睹,為了讓基北區考生分出高下,其他考區的學生得面對艱難的會考考題,考倒一大堆學生,這是十二年國教要拉起每個學生的目標嗎?
 
另外,國中教育會考設定的目標是要控管國中教育品質,避免大量學生免試入學後,學生失去升學壓力,完全不在意學科成績。但目前的政策走向卻是會考可能考倒超過90%的學生,未來國中老師難保不會在課堂上猛加強艱難考題,學生下課後晚上還要再到補習班「戰勝精熟」,這是我們要的十二年國教嗎?
 
現在距離103年十二年國教上路還有一段時間,還有一些時間可以改變,教育部必須思考,政策方向是要鼓勵80%的學生還是要篩選出20%的菁英學生,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教育官員們不可不慎。

12年國教 蔣偉寧:若補習更多就調整

12年國教 蔣偉寧:若補習更多就調整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沈育如、鄭語謙/專訪】2012/04/30 

十二年國教一○三年上路,補習班已開出「會考精熟班」、「會考英聽班」等新班,大做廣告。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希望補習能夠減少,如果反而增加,我們就要調整了。」
 
所謂調整是什麼?蔣偉寧認為,會考考的是基本能力,「不需要補習」。學生如要考試,就走特色招生。他也希望未來特招考試題目要考出多元能力和創意,可考慮增加口試,讓學生無法靠補習得分,但強調,如果要改變,也要在三年前公告。
 
蔣偉寧也指出,國中教學方式馬上要調整,應有多元教法,高中的教學方式也要改變,希望高中生學習更深入;未來高中生考大學時,「指考不要考太多科。」
 
教育部廿五日宣布啟動十二年國教,一○三年起升高中職七成五免試入學,但熱門學校超額時要比會考、當幹部、體適能等多元表現,家長都擔心孩子不補習不行。也有家長擔心,未來可能孩子連體適能都要補習。
 
蔣偉寧說:「體適能沒辦法補,且只是門檻,家長如果想帶孩子去補,也會覺得荒謬。」做志工、社團、幹部也要實在去做,沒辦法補習。蔣偉寧希望家長對十二年國教放心,「壓力在教育部、學校」。
 
他透露,原本估計優質高中達八成目標要到一○三年才能完成,現可提早在明年三月達成。 但他不諱言,要家長認同這些優質高中職真的很好,可能還要五年。
 
另外,蔣偉寧也首度表示,教育部今年十月會公布特色招生課程、課綱內容,明年三月公告優質學校,列優質學校即可申請特招。明年八月核定特色招生的班級及名額。
 

 

全班48生考取1035張證照

全班48生考取1035張證照

民視 – 2012年4月30日下午2:04

雲林縣林內鄉一所高中資訊科48名學生,高中3年來共取得1035張電腦證照,平均每人有21張;其中一名學生擺脫國中時期蹺課、泡網咖的荒唐歲月,努力考取16張證照,也有人獨自囊括39張證照,堪稱證照達人。

高三忠班48名學生,每個人至少都有10張以上的電腦相關證照,有的同學證照太多,兩隻手不夠拿,還搞笑用嘴巴咬其他證照,其中一名學生長相有明星臉,像是周杰倫和藍正龍綜合體,他就是羅筠傑。

羅筠傑說,他國中以前不愛念書,成天泡網咖,畢業時只拿到結業證書,後來進了這所高中就讀,學習最愛的電腦。

班導師說,其實班上同學國中成績都不是很好,但是透過取得電腦相關證照,不論升學或就業路會更廣了。

班上的廖秋霞同學,「戰果」最輝煌,1人囊括39張證照,她還透過繁星計畫,順利錄取大學資管系,堪稱「證照達人」。
 
(民視新聞鄭孝欽雲林報導) 

 
現在的技職體系很重視證照,但是平均每人21張,要花多少錢考?考了這麼多證照,資訊能力是不是真的就很強?
 
資訊能力重在實作及做中學,這樣的能力究竟有多少是『考』的出來的?
 
韻如
 
 

全班48生考取1035張證照

全班48生考取1035張證照

民視 – 2012年4月30日下午2:04

雲林縣林內鄉一所高中資訊科48名學生,高中3年來共取得1035張電腦證照,平均每人有21張;其中一名學生擺脫國中時期蹺課、泡網咖的荒唐歲月,努力考取16張證照,也有人獨自囊括39張證照,堪稱證照達人。

高三忠班48名學生,每個人至少都有10張以上的電腦相關證照,有的同學證照太多,兩隻手不夠拿,還搞笑用嘴巴咬其他證照,其中一名學生長相有明星臉,像是周杰倫和藍正龍綜合體,他就是羅筠傑。

羅筠傑說,他國中以前不愛念書,成天泡網咖,畢業時只拿到結業證書,後來進了這所高中就讀,學習最愛的電腦。

班導師說,其實班上同學國中成績都不是很好,但是透過取得電腦相關證照,不論升學或就業路會更廣了。

班上的廖秋霞同學,「戰果」最輝煌,1人囊括39張證照,她還透過繁星計畫,順利錄取大學資管系,堪稱「證照達人」。
 
(民視新聞鄭孝欽雲林報導)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十二年國教:菁英與平等的共生共榮 (聯合報社論/2012-04-28/)

十二年國教:菁英與平等的共生共榮
聯合報社論/2012-04-28/
 
歷經二十年研議,甚至一度瀕臨胎死腹中的十二年國教,終於確定在民國一○三年上路;中華民國將成為亞洲第一個實施十二年國教的國家。
 
十二年國教固然是九年國教的向上延伸,兩者的意義仍大有不同。台灣早年推動九年國教,主要的困難在「患寡」,因為當時的學校不足、教師不夠,沒有足夠的中學可以容納所有國小畢業生;現在,高中職的總數夠多,只是不同學校享有的教育資源卻大不相同,故亟待解決的是「患不均」。包括公立與私立、高中與高職、明星與非明星、都會與鄉鎮學校間,都存有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
 
無論國中小學或是高中職學生,學習權本來就應是生而平等的,不可受課業成績好壞的影響,更不該因為居住地點而有差異;推動十二年國教正是為了實現每個學生平等的學習權,進而全面提升公民素質、舒緩升學壓力,同時引導學子多元適性發展。但是,學習權固然應當平等,唯學生資賦各異,教育的過程及受教的表現卻必然出現常態分配上的差異。為此,政府決定大手筆增加教育支出,積極從事高中職「均優質化」,並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及適性輔導工作。也就是說,十二年國教的願景是「均質化」與「優質化」兼顧,以「均優質化」為目標。
 
然而,所謂的「均優質化」,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其實,十二年國教必須處理的核心課題,即是「菁英主義」與「平等主義」的兼籌並顧,亦即「均」與「優」的兼顧,落至實際層面,即是「學區生」與「特色生」的共生共榮。在歐美等國,教育的「平等主義」與「菁英主義」早已分途分化;但我們的十二年國教,卻必須在同一學校內同時做到「以平等主義照顧多元性」,「以菁英主義維持優異性」,不能因此失彼,更不可因此害彼;這是將「學區生」與「特色生」冶於一爐的最大挑戰。
 
在高中職「均優質化」的過程中,明星高中必然會逐漸去區隔性,而面對資質不齊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勢必形成挑戰,不但多數「學區生」的教育理應重視,少數資賦優異的「特色生」能否獲得相對的學習幫助,也值得關注。明星學校可以逐步淡出,但不可使資優學生在平等主義中被「均質化」了,而必須開發其潛能,支撐國家社會的競爭力。
 
另外,對一般學生而言,要維繫高中職「均優質化」,補救教學是極重要的一環,但教育部對這方面的準備似亦尚不具體。對於課業趕不上進度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補救教學,輔導學生追上進度,才是真正重視學生學習權的表現。但教育部目前並未訂出明確的補救教學輔導方法,而國中會考不過是鑑別學生智育成績的手段,國中趕不上課業進度又怎麼請高中教師教導呢?此外,超額比序、抽籤入學、國中會考、先免試後特色招生等,都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以後,各高中職學生的素質差距一定會拉大,對教師教學將是一大考驗。國中生的考試壓力舒緩後,可以釋出許多正常學習的空間,得以進行多元適性學習,但教師的素質及教學心態卻未必會因而自動提升;九年國教雖已實施四十多年,現在仍有國小教師採取壓力式的教學方式,可以想見未來國中仍難避免考試重於一切的教師。教育部雖然發布了國中教學正常化方案,如何落實應是更值得重視的課題。
 
不過,若要讓十二年國教成為台灣的國際驕傲,成就每一個孩子,同時厚植國家競爭力,不可能只靠教育部努力即能成事;各級教師和家長也需要深入認識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同步調整觀念和做法,對孩子做適度的觀察與導引。
 
事實上,學習的本質並非為了考高分、上好學校、將來找到好工作,可以賺更多錢,而應是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在國家社會中找到一個適才適性的生命角色。家長如果不能認同這樣的觀念,十二年國教的立意再好,也是枉然。
 
 
 

聯合筆記/回到教育初衷

聯合筆記/回到教育初衷
 
【聯合報╱孫蓉華】 2012.04.29 01:56 am
 
 
從十二年國教方案宣布,到爆發成績造假事件,教育問題令人憂心,但不必失望。
 
各界熱烈討論教育政策該怎樣走,是值得重視的;但大人們該省思的是,想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內容?我們不應陷在分數上打轉、不要被技術問題綁死,而是要尋回教育的初衷,走出宏觀的教育視野。
 
回想民國五十七年實施的九年國教,讓學生走出補習的惡夢,也讓台灣的教育普及,不必再為拚初中痛苦。
 
再看後來的廢除聯考,大學入學改為學測與指考,高中入學改為基測後,再輔以申請、甄選及分發等多元入學方案。
 
改革後,雖仁智互見,但不可否認,不論是透過申請、甄選入學,學生在校表現也比預期的好。因為,在過程中,他們已然了解想要就讀學校要的是什麼、自己的條件又是什麼,同時也讓不愛考試的學生,透過平時的努力,就可以申請上自己想讀的學校。
 
另外,大學繁星計畫也開啟另一扇門,讓教育資源不豐的社區高中也有出頭天。不少社區高中學生,從而有機會上國立大學。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平時學習的肯定,更代表社會流動的多元化,學子不需要都去擠明星高中。雖然最近發生成績造假事件讓人憂心,但也不需要因噎廢食。
 
學校應勇敢面對問題,讓流程更完善;除了改進作業流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人生要的是真實、誠實,要真實地展現自我、誠實地面對學習成績。
 
教育的明確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給他們明確的方向、讓學生享有同等豐富的教育資源,讓他們不必擔憂害怕,有自信地接受考驗,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吧。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彭明輝:盲人騎瞎馬的隱憂


彭明輝:盲人騎瞎馬的隱憂
 
【聯合報╱彭明輝】 2012.04.26 02:23 am
 
 
《世說新語》用「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形容前途的險峻與危機的緊迫,卻不幸說中台灣今天的局勢。
 
行政院對於未來頂多也只有三年的計畫,因此少子化問題被提出來時已經來不及解決。2016年時可能會有60所大學院校要關閉,政府迄今沒有對策;2025年起扶養比將超過百分之50,老人照護產業需求大幅增加,而兒童相關產業急速萎縮,卻從沒聽說政府有哪個單位在積極研擬對策。
 
更荒唐的是,舉國上下卻繼續在炒作SCI和SSCI的英文論文發表量、爭世界百大排名,卻罕有人研究台灣即將面臨的嚴峻考驗與對策!
 
近年來油價飆漲而推動物價持續攀升,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普遍有廣大的民怨。以2010年的美元購買力計價時,過去45年來石油平均每桶約30美元,除了1970與198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之外,2003年之前石油每桶不曾超過30美元。如今石油已經站穩100美元的價位,並且有繼續震盪攀漲的趨勢。國際貨幣基金(IMF)一向對市場自動調節機制極端信任,卻不得不在去年四月宣布:全球石油產能隨時會進入供不應求的狀態,油價漲幅最高可以達到百分之800,造成長達20年以上的能源危機,使全球經濟進入持續的負成長。美國能源情報署的預測較樂觀,但也不排除油價在廿年內的漲幅可能達到百分之160。德國經濟結構研究院的預測甚至比國際貨幣基金會還更悲觀。
 
油價攀漲有其基本面的長期趨勢在支撐,不會因中東局勢和緩而解除。傳統油礦正在跨越最高產能而開始減產,供需的缺口由深海石油與加拿大油沙來填補。但後兩者的成本是傳統油礦的四倍,當它們在全球石油產量中占有愈來愈高的比例時,油價也將因而被持續往四倍的高價位推升。此外,新興國家為了強化出口競爭等理由而大量補貼國內油價,產油國也毫無節制地對國內油價進行補貼,使得上漲的油價無法有效地抑制全球總需求量的成長趨勢。
 
高價能源對台灣的衝擊遠遠超過主要的英語系國家,因此國內學者不可能從英文的期刊論文覺察到台灣的危機規模:台灣的能源自給率僅百分之零點六一,所受高油價的衝擊遠遠超過英、美、加等產油國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油價激勵生質酒精與生質柴油的需求,而使歐洲與美洲的糧食生產漸漸供不應求,美國學者已經建議該國政府檢討糧食出口政策,糧食自給率僅百分之32的台灣將面臨嚴峻的糧食危機;油價高漲會使越洋貿易被陸路貿易所取代,尤其利潤較低的代工產業將會從亞洲移回到美洲或美國本土,台灣的產業與經濟都會面臨嚴重的打擊。
 
在台灣人最需要學術圈研究台灣的問題與對策時,教育部與國科會卻用各種評鑑與獎勵制度箝制國內學者的研究方向,驅策他們閱讀與撰寫以英文發表的SCI與SSCI論文,也間接壓迫關心台灣局勢的學者和他們的研究,使得國內學者罕有人知道台灣的急迫危機,甚至帶領學生去發展跟台灣社會、產業需求嚴重脫節的知識和技術,使得年輕人學非所用,甚至形成瞎眼的學術圈帶領著無知的政府和民眾,面對著急迫而嚴峻的能源、經濟、產業危機,卻舉國上下皆不知情!
 
未來的歷史可能會這樣寫:只有最愚蠢的政府,才會用五年五百億埋葬自己的學術,以及社會的未來!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2012/04/26 聯合報】
 

補習班不怕12年國教


補習班不怕12年國教
 
【聯合晚報╱社論】 2012.04.26 02:34 pm
 
 
12年國教將在民國103年正式上路,人人都有高中念,而且保證75%的學生免試升學!這看來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唯一受到負面影響的理應就是補習班了。原本以提供升學考試補習的業者,豈不少了一大塊市場?
 
然而奇怪的是,補教業看起來老神在在。媒體採訪到業者的一種說法:他們不緊張,甚至樂觀認為業績會上揚,理由是,12年國教推行後,還是會有很多學生想走「特色招生」管道擠進明星高中窄門;也有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在學校裡學不到東西,仍然要把孩子送到補習班。
 
補教業者這樣的說法,令人多麼無奈,也證明12年國教的「免試」和「 減輕升學壓力」的口號,恐怕是喊假的。到目前為止,關於12年國教的討論、規畫,重點都放在明星學校要怎麼辦,入學招生辦法如何調整,會考要考甚麼科目。各方爭辯一大堆,就是沒有講12年國教的教育內容、教育項目和進度會有甚麼樣的改變。12年國教這個大工程,重要的只是「入學分發」,而不是「教育」本身嗎?
 
甚至於,各方的印象是,免試必然造成教育水準滑落,於是補教業者更加摩拳擦掌。免試之說其實還有一項「潛規則」:教育部強調提供免試升學機會,並不代表學生就真的可以不準備考試,不參加考試。現在除了會考科目只增不減,「比序」日漸複雜之外,教育部說103年時75%的學生可以免試升學,卻完全不提,預計有多少學生會參加爭取那25%「特色」名額的考試。如果多數學生還是擠得頭破血流為那25%考試入學的名額,則升學壓力與現今何異?也難怪補教業者覺得,生意說不定還更好呢!
 
真要落實12年國教的精神,教育部需要負責任訂定努力的目標,把關減緩多數學生仍要考試擠進窄門的情景發生。回想民國五十年代多麼困窘的環境中實施九年國教,當時誰去擔心「明星初中」會不會被「消滅」的問題?政府大力改革,就要有勇氣有魄力,堅持「做對的事」;只可惜,這種魄力和效率見於漲油電價、開放美牛,卻不見於稅改和教改!
 

【2012/04/26 聯合晚報】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12年國教上路 家長:基北是最艱困區

12年國教上路 家長:基北是最艱困區
 
Yahoo!奇摩 – 2012年4月26日 下午2:56.
 
十二年國教確定後年上路,Yahoo!奇摩新聞25日專訪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他指出宜蘭的典範很值得注意、基北區則是最艱困地區,而未來明星高中不會消失,明星高中會更像真正的明星高中,出現多元化的明星。
 
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陳冲和教育部長蔣偉寧,大陣仗宣告十二年國教正式啟動,林文虎認為其中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方面連總統都出面做政策宣示,讓所有人沒有理由再去質疑,這次非上路不可;另一方面也清楚告訴大家,十二年國教看的是「教學」而不是升學,改變大家過去眼光都只放在會讀書的小孩身上,代表一個新的社會方向成形。
 
三大做法比一比 宜蘭為「典範」
 
代表全國15個招生區的入學方案也同時出爐,各個區域又有哪些特色和挑戰?
 
林文虎指出,「基北區」、「宜蘭區」和「高雄區」可以視為三種不同典型代表。他認為基北區可說是「艱困地區」代表,由於這一區學生競爭激烈,相對方案上顯得比較保守,尤其一位學生至少可以讓他填30個志願,無形中就放大30倍的需求量,會製造出一些假的超額,因此可以預期實施的難度將會比較高。
 
但宜蘭就不一樣,林文虎認為是「典範地區」的代表。他指出,宜蘭不僅將學校分成西北區、西南區 ,並且限定每個學生填志願的數目,拉大每位學生的志願差距。同時在行政上也做得相當細膩,家長只要上網就可看到自己孩子的性向選擇、生涯規劃,每個人還可以領到一張比序表,告訴他們以自己的條件可以去哪間學校。
 
至於高雄區則是「努力地區」代表,林文虎認為高雄雖然和基北區一樣競爭激烈,但是它已經變得不一樣了。因為高雄的免試入學「樂學計畫」已經推行很多年,相當於為現在的十二年國教鋪路,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制度。
 
雖然目前各區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林文虎建議可以藉著五月份的試模擬機會,各區應該彼此效法,並檢視教學現場不周全的地方。尤其過去每個地區都各自做自己的,不管別人做得如何,但現在中央有一個平台,有具體的指標,各學校都可以攤開來比較和相互學習是件好事。
 
明星高中不會消失
 
針對家長最擔憂的三大問題,包括會不會需要更多補習?會不會進不了想要去的學校?明星學校會不會消失?長時間投入十二年國教研究、本身有兩個小孩的林文虎表示,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目前從比序條件來看,還看不出有哪一項需要特別去補習。
 
其次他認為,過去學生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優勢,所以感到茫然、怕選錯學校,但現在學校必須要逐筆記錄孩子在學校裡面的表現,可以幫助孩子找出自己優勢。而且當每一位學生的走向都不同,就不會同時想擠一間學校,反而有助於讓學生進入對自己來說更理想的學校。
 
林文虎更認為,明星高中不會消失。他指出,以往將很多智力優勢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教學未必是好事,大約有二至三成明星高中的孩子經過三年之後,智育表現反而不如其他一般學校的高中生。十二年國教上路後,透過不同孩子異質化的刺激,讓原先明星高中的孩子也能從其他方面找到自信,會讓明星高中像真正的明星高中,並且出現更多元化的明星,不只是現在的單元明星。
 
不能只盯成績 要找出優勢能力
 
十二年國教明年就要上路,林文虎建議現在政府的第一要務就是加強溝通,因為這是一個價值觀的轉變,溝通的對象必須包括所有基層老師、家長和學生。他特別指出,目前對學生的溝通明顯不足夠,而且不能只是跟強勢高中的學生溝通,還要包括偏鄉地區學校,尤其有些家庭並不見得有能力幫孩子做決定。
 
對家長而言,林文虎則建議家長的觀念要開始改變,不要再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單,而是要陪他找出自己最具優勢的能力。針對學校和教師的建議,他則認為學校一定要趕快動起來,因為十二年國教重視的是教學,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常常藝術、健體都不上課。最後他也建議學生,不要只聽大人講的,開始好好回來做自己,能找出最強項的能力,對自己的未來才是最有利的。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

免試入學→若遲到記警告,糟
 
2012/04/25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教育部公布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15個招生區超額比序項目,多數的招生區都有採計「獎懲紀錄」,尤其是競爭激烈的基北區,僅採志願序、多元學習表現(包括獎懲紀錄、均衡學習、服務學習)與會考等項目。尤其獎懲紀錄是各國中自訂標準,萬一標準不一,專家擔心會產生爭議。
 
基北一級戰區 須斤斤計較
 
北北基被視為升學一級戰區,因此許多學校和家長、考生都在等待今天公布的超額比序項目。這項比序不採計出任幹部、社團和競賽成績,讓許多家長和考生鬆了一口氣。但獎懲紀錄和服務學習時數成了重頭戲,各校採計標準不一,恐怕成為得分差異的關鍵。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榮譽理事長謝國清就擔憂,獎懲的規定是各校自訂,如果同樣參加一項音樂比賽,A校記一個嘉獎、B 校記兩個嘉獎,屆時就會有爭議產生。基北區競爭激烈,分分計較下,即使多0.5分都是巨大的差距。
 
作業封面沒寫名字...也糟
 
以基北區超額比序為例,獎懲紀錄中記功的上限可「加10分」,有無懲罰紀錄的項目最高可「拿6分」,但只要曾記過一次警告(例如遲到、服裝不整、作業封面沒有寫名字),即使銷過了最多只能拿4分。總和達到16分,佔總分100分的超過10%,其他招生區也是多數把獎懲紀錄納入比序條件。
 
謝國清就擔心,獎懲的紀錄是各國中自訂,以基北區為例,新北市與台北市標準可能不一,甚至台北市內的各國中可能標準也不一樣,屆時計算比序成績時,A學生有加分、B同學沒加分,就會出現落差,對於競爭激烈的基北區來說,將是可能引發爭議的關鍵。
 
舉例來說,基北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記一個大功加4.5分、記一個小功1.5分、記一個嘉獎0.5分,萬一相同競賽,A校可以記一個小功,B校只能記2個嘉獎,加總之後,將會差距0.5分。而0.5分就可能成為決勝關鍵。
 
獎懲 學校的權限怎統一?
 
對此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指出,超額比序公布後,將會要求各國中訂定獎懲紀錄時必須更加謹慎,但這屬於各國中的權限,無法要求全部一致,但教育局會嚴格的監督,避免濫發記功嘉獎的狀況出現。也有消息靈通的家長和學校紛紛在打聽,如何累積志願服務時數?哪些地方和單位作志工才算分?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也指出,會嚴格要求15個招生區在獎懲紀錄上注意,避免各校標準不一,有學校寬鬆濫發,有學校嚴謹甚至完全無法記功,否則很有可能在比序過程中出現爭議。
 

十二年國教 洋洋灑灑29個配套 仍讓人七上八下

觀察站/洋洋灑灑29個配套 仍讓人七上八下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特稿】 2012/04/25 
十二年國教政策終於拍板定案,然而種種挑戰才要開始。不僅挑戰家長觀念的改革,也有待教師教學方法的革新,溝通與執行力,皆是十二年國教成敗的關鍵。
 
103年基測吹熄燈號,卻是「國中會考」和「特色招生」兩大考試開始。盡管會考成績簡化為三等第,宣稱可減輕「分分計較」的壓力,不要一蜂窩報考特色招生學校。但有考試就有壓力,教育部如果以為「考試領導教學」的問題從此煙消雲散,就未免太自我感覺良好了。
 
如何讓各國中不以會考「精熟」成績為辦學績效,而能創新教學、讓國中生能夠適性發展?如何防止私立學校以會考成績大做招生廣告,造成明星私校的崛起?教育部今天公布的十二年國教29個配套方案中,並沒有答案。而今天提出的特色招生考試的內容和原則,也讓考生和家長更憂心,未來考試壓力不增反減。
 
十二年國教「免試75%以上,特色招生25%以下」,儘管教育部聲稱:「選擇免試入學或特色招生,只是方式不同,沒有價值高低」,但並非教育部一聲令下就能美夢成真。未來如何不讓「免試生」被貼上「次等學生」的標籤,家長的觀念和高中職的心態,才是關鍵因素。
 
但菁英教育的政策確定要走「分散式」,菁英學生不再集中在少數學校,建中、北一女等名校擔心「被消滅」的恐慌加深,當英國有「學科重點學校」、美國有「磁性學校」,十二年國教的特色招生,卻堅持不能以「校」為單位,需要拿出讓大多數信服的政策論述,才能避免明星高中和十二年國教的拉鋸戰持續下去。
 
十二年國教是重大的教育改革工程,但龐雜的內容不是幾小時的校長主任集訓或家長宣導說明會,就可以解惑釋疑,後續的溝通說明如何讓家長和老師能夠明白與理解,進而相信十二年國教真的能提升國家競爭力。今天是政策啟動日,但挑戰才要開始。
 

12年國教啟動 免試入學8項大PK

12年國教啟動 免試入學8項大PK
 
2012/04/25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陳冲和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宣布十二年國教啟動,詳細說明十二年國教的入學方式。全國15個免試入學招生區的超額比序今天也全出爐,教育部統計,8大類比序項目中,各區的採計項目既多且細,部分招生區的比序細項更超過10項,勢必讓考生比得非常激烈;而升學競爭最激烈的基北區,為免比太多造成學生考生樣樣都計較,比序雖只採計4項,但也代表學生最後仍要靠抽籤決勝負。
 
教育部長蔣偉寧上午表示,他希望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盡量別「比太多」,但是仍尊重各招生區的作法,因為各招生區有不同的狀況,會有在地招生的考量。
 

超額比序 超級比一比
 
所謂的超額比序,簡單來說,即是「當某高中的報名人數超出校招生名額時,該怎麼比高下」,例如:當A高中開出30個招生名額,卻有超過免試名額的人數(如:400人)選填該校,就要展開超額比序。教育部選出8個比序項目,包括學生志願序、就近入學、均衡學習、適性輔導、多元學習表以及會考成績等,各有不同的加分方式,每名學生經過分數加總後,分數高的優先錄取,直到無法分出高下,才會抽籤定勝負。
 
但考量每個招生區狀況不同,例如宜蘭屬於較獨立的招生區,外縣市跨考的人數少;基北區則是一級戰區,多數的明星高中集中於此,又是人數居冠的招生區,因此教育部讓各招生區訂出自己的「超額比序」項目。
 

基北區 抽籤仍無法避免
 
以一級戰區基北區為例,採計項目僅4項,是比序項目最少的招生區,主要原因在於,這兩區競爭激烈,即使把8項比序條件都全數納入,加總分數後,建中開出200個名額,可能最後50個名額會有300人分數完全相同無法分出高下,抽籤仍無法避免。
 
因此基北區,決定避免採計過多超額比序,盡量精簡,避免因為競爭激烈下,讓每名學生與家長汲汲營營去斤斤計較每個比序項目,反而增加更多的升學壓力。
 

宜蘭、屏東 比序項目較多
 
但像宜蘭或屏東的招生區,競爭程度不如都會區,學生人數也比較少,因此決定只要盡量增加比序項目,每個分數加總後,應該能讓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可免試入學進入理想高中,甚至不用抽籤決勝負。
 

桃園超額比序也採計7項
 
另外,桃園區的超額比序也採計7項,主要原因在於,雖然桃園屬於都會區,但從過去的經驗分析,跨縣市人數少,幾乎都是在地的桃園子弟,加上桃園地區有所謂的明星高中、公立高中與私立高中職,高中職數量都能滿足需求,因此決定盡量採計較多的比序條件,讓多數學生可以透過免試直接入學,只有少數的學生需要抽籤甚至參加特色招生。
 

馬英九總統行政院長陳冲教育部長蔣偉寧共同宣布啟動十二年國教(2012/4/25)

蔣偉寧:明年65%免試入學若達不到 我可以鞠躬了
 
2012/04/25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陳冲和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主持十二年國教啟動儀式,宣布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實施十二年國教的國家,蔣偉寧強調,「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我們不能再等待!」他也說,十二年國教的教育工程不可能馬上成功,家長觀念要改變,國中教學也要改變,需要全面溝通,相信經過一、二十年努力,會為台灣再創下一個經濟奇蹟。
教育部今天在中正紀念堂演講廳,說明十二年國教入學方式,現場並展示29個配套方案的大型看板。教育部今天也確認十二年國教採「先免試、後特招」,103年各招生區免試入學率達75%以上,108年單一學校免試至少達50%;特色招生則以「班」為單位,不能全校都特招,亦即菁英教育採「分散」而非「集中」,讓每校都有菁英學生,而非所有菁英集中在少數學校。
 
蔣偉寧日前已邀幾所明星高中校長進行溝通,他說,「我的態度很明確,不希望所有菁英都集中在幾個學校。」
 
他坦承,十二年國教還有很多要努力,但「不可能等到全部都ready(準備好)了再上路」,今年10月會先做課綱的微調,讓每個學生有機會發展多元智能。他強調,103年75%的免試入學率是「玩真的」,「每個位子 (免試名額)都會實實在在填滿的」。明年免試65%的目標一定要達成,如果達不到,「我可以鞠躬了! 」(意謂道歉)
 
然而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後的抽籤問題,爭議很大,恐將造成「憑運氣」入學,教育部規畫,抽籤是「最後不得不的選擇」,如需抽籤,也要訂相關規範,例如積分相同時且名額不足分配,也就是超額比序比至最後一項時仍積分相同的人,才可參加抽籤。
 
為何採「先免試、後特招」?蔣偉寧解釋說,一定要先放棄免試才能報考特色招生,如果不這樣,「強者全拿」有失公平。他也說,參加特招的考生不必擔心考不上,因為二階免試可與特色登記分發一起辦理,在一張志願卡上,可同時填特招志願和免試志願。
 
蔣偉寧說,108年,即使是明星高中,也有50%免試。教育部規畫,所有管道招收的學生都是入學後再一起編班,一般性課程大家一起上,英文數學或特殊課程再分組教學。
 
 
【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
 
馬英九總統上午在12年基本國教的記者會上致詞時表示,12 年國教的實施,大家都知道關鍵在於如何處理明星高中,若干明星高中過去是鶴立雞群、眾星拱月,但以後希望看到的是群星爭輝。他強調,只有一個學校特別好,其他學校比較差,絕不是教育的目的。
 
 

101國中升高中免試入學與基測人數

未達五成五目標~高中職免試入學 只占總額三成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2-04-25/聯合報/AA4版/教育】

教育部今年國中升高中免試入學目標為五成五,不過,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昨天統計指出,今年以免試管道報到的考生只達三成,距五成五目標有一大段距離。
 
由於103年十二年國教上路時免試目標為七成五,外界質疑教育部要如何達成目標?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說,包括身心障礙、體育班、實用技能等免試入學名額近一成,加起來一共 四成,教育部也將檢討這一、兩年免試情形,擬出包括增加志願選填及適性輔導等對策,讓103年儘量達成目標。
 
教育部中辦表示,今年有31萬畢業生,各校提供16萬5841個免試名額,統計發現,共有9萬4075人報到,剩下7萬1766個缺額會回流申請入學或登記分發管道。
 
也就是,教育部今年免試入學目標為五成五,但實際上透過免試管道入學只有三成,全教會高中職主委張文昌說,為提高免試比率,教育部之前考慮放寬志願數,但這不是關鍵,重要的是高中職是否都能達到均優質,現在免試入學率低,就是學生和家長認為公私立高中職有差距,寧願放棄免試管道,再考基測入學。
 

基測兩試合一 22萬生報名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2/04/25 

今年和明年都只考一次國中基測,今年基測報名昨天結束,全國試務委員會國立中興高中晚間初步統計,全國19考區總報名人數有22萬6631人,七成二考生都報考。
 
全國試委會指出,今年國中應屆畢業生人數有31萬3608人,72.27%的考生都報考,共有22萬6千多人,以中投3萬5605人最多,金門、馬祖、澎湖、基隆、花蓮、台東等區報名人數均低於5000人。
 
中興高中指出,今年國中基測報名人數,比去年全國基測及北北基聯測合計報名人數少了5萬284人,100年全國一次基測報名人數19萬9198人,北北基聯測報名人數7萬7717,合計27萬6915人。
 
今年國中基測考試日期6月9日及10日兩天,報名考生將於5月25日收到准考證。
 
往年基測都考2次,今年首度改為只考一次,報名後如果有緊急特殊原因須變更後續登記分發入學管道登記分發區者,考生應於6月7日、8日兩天上午8時30分到下午3時提出申請,且每位考生申請變更登記分發區以1次為限。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建北現象發酵 教團憂國教受阻

建北現象發酵 教團憂國教受阻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4日電)2012年4月24日 下午1:29.
「為什麼我要跟那些人渣一起上課?」教團今天說,大家對明星高中的依賴造就「建北現象」,名校生認為自己是精英,其他是蟑螂,若維持這種意識形態,可能影響十二年國教推動。
 
十二年國教將分為免試入學和特色招生,但外界批評不斷,日前建國中學學生更發表問卷,指出45%國中生寧願考試入學。人本教育基金會今天舉行建北現象研討會,將民眾對明星高中的迷戀、依賴,和明星高中存在對社會價值的影響稱為建北現象,並邀請學者專家討論。
 
建中畢業的輔仁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吳豪人表示,菁英學校用了很多國家資源,但傑出校友不見得比其他學校多,如果只以當大官、賺大錢、當醫學院長為準,社會的價值就失衡了,而這些名校學生如果16歲就被培養出特權意識,可能一輩子都很難戒掉。
 
「真正的菁英到哪都不會被消滅」,師大附中畢業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主任林佳範指出,菁英在何種環境都不會被消滅,社會應該培養的是菁英而非菁英主義,而政府既然要推動十二年國教,就不能為了前10%的學生犧牲其他90%的學生。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也表示,一時菁英非永久菁英,菁英是看對社會的貢獻,而不是透過分數決定,就像吳寶春、阿基師等台灣之光,都非出自名校;教育資源更該公平分配,不能只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而名校生更不該在國、高中就區別應該和誰相處。
 
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史英表示,靠考試翻身的傳統價值觀已不符合現今的多元社會,而名校只是把會考試的學生集中在一起,未必稱得上菁英,而十二年國教也不應該為了討好菁英思想集團而打折扣,即使可能遇到很大反彈,也應展開理性溝通,落實十二年國教精神。1010424
 

「卡卡」的英文

「卡卡」的英文
 
《聯合筆記》 孫蓉華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2012-04-23
 
教育部宣布國中會考將加考英文聽力,引發不同的看法。反對的理由之一是學校的英聽設備不足,甚至有學校說,只有卡式錄音帶。教育經費一向被視為絕不能節省的項目,但至今仍有學校在用卡帶,該檢討的不是會考形式,而是這幾年下來,教育資源的落差誰來弭平?
 
英文聽力的訓練絕不需要一流的音響設備,它應該是融入生活中自然地學習,有學校說只有一間英聽教室推動不易,但專家早已指出,英文的訓練不應關在英聽教室中,難道你跟外國人溝通時要跟他說,「先讓我帶起耳機才能聽清楚嗎?」重點在平時教學上如何純熟地自然運用。
 
學校可以運用廣播設備、運用CD播放設備等,坊間很多英文學習雜誌都有CD或者透過網路的線上學習,不論何種方式,學校應該提供的就是多元且便利的學習方式,但是若仍只能用卡帶學習,顯見學校的設備嚴重不足。問題到底出在那裡?
 
不可否認,都會區的孩子占有資源豐富的優勢,因此如果考試,他們或許可以拿高分,但如果擔心偏鄉孩子第一步就輸給都會區學生,反對考試,那對偏鄉的學生來說,不見得公平,他們的聰明才智不輸給都會學生,應該給他們的是與都會學校一樣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優秀的老師,要培養他們有能夠與所有人一較長短的競爭力,讓這些學生可以很有自信地說:「我們不會輸!」
 
教改喊了多年,城鄉差距卻未見縮小,教育改革不能只聽到菁英的聲音,弱勢偏鄉學子的教育資源更需要被關照,這道鴻溝應該由各級單位負責任地想盡辦法去填平,不該再有距離了。

 
實在很難讓我想像及相信,台灣的『偏遠』學校,設備差到只有卡式錄音帶?!
 
去過一些所謂的偏鄉,感覺應該沒有窮到這個地步啊~
 
韻如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爭論12年國教 記記重拳打棉花

爭論12年國教 記記重拳打棉花
 
【聯合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新北市)】 2012.04.23 01:40 am 
  
用「浪費資源」恐怕還不足以形容過去一年多來,官民用在「十二年國教」上面的精力與對立,因為都是在與空氣打仗,記記重拳都打在棉花裡。
 
政府官員再次痛陳當前國中升學考試的壓力。「免試與免費」是他們的共識,因為只要改成十二年國教,升學壓力就會消失。但是顯然官員與民眾的預期落差很大,恐慌不但未減,而且在想像中持續擴大。
 
舉例而言:用高中會考取代基測,再區分成三等第,作為分發比序的三分之一,就會「減輕升學壓力」?何況還增加英聽與計算題,不但自打嘴巴,「免試」破功,而且考生壓力有增無減。雖然只占三分之一,但是可以預見的,除非是個案,其他三分之二大多數學生都會「同燈同分」,不至有太大差異;高中會考將成為分發的關鍵因數。
 
台北市議會緊急開會決定高中入學方式是地方自主的權限,教育部無權代為決定。其實這只是「反對」的另外一種說詞而已。看來吵了一年多,十二年國教的爭議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急遽上升。
 
究其原委是「鴕鳥心態」、「頭過身就過」的官僚心態作祟,所謂「超額比序,吵吵就好」的態度,從一開始就注定不得民心。
 
官方公布高中會考最高等級以一到兩成為限,以減少超額比序的壓力,與現行制度相比較,不但沒有減少學生壓力,反而增加學校困擾,甚至於出現不得不抽籤的「鬧劇」。試問到時候會不會有人趁機大撈一筆:抽到籤王讓售?這都只是徒增話題,毫無教育專業可言。
 
政策如果與民意方向一致,執行起來則有如順水推舟;政策如果與民意背道而馳,則永無收效之期。實施十二年國教既非具有急迫性,也沒有準備好(經過這一年多的爭議更可以佐證),更看不出有比現行制度更好的方案,終致建中與北一女的學生出面反對,進而台北市議會不分藍綠,一致反對;現在更進一步連雲林縣等較偏遠與鄉下地區,也開始有不同的聲音出來了。
 
總之,「實踐很偉大、理論很蒼白」是筆者對於這一年多來十二年國教政策爭吵始末的結語,希望到這裡打住停止無謂的內耗;記取教訓,等到一切都準備好再提出來吧。
 

【2012/04/23 聯合報】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均優學習論壇 盼為國教打底

均優學習論壇 盼為國教打底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2日電) 2012年4月22日 下午12:15.
 
十二年國教將於103年上路。國家教育研究院表示,將舉辦均優學習論壇,探討同儕均優、性向導師等制度,希望拆除只用考試構築的金字塔,讓學生不論到哪裡,都能得到優質教育。
 
國家教育研究院、全國教師會、全國校長協會、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振鐸學會共50多個教育團體,將於27到29日在三峽國家教院院區舉辦均優學習論壇,主題為「為教育打底,釋放國民潛能」為題,討論十二年國教、特殊教育等議題。
 
主辦單位指出,過去台灣教育用考試構築金字塔,透過考試能幫助窮人子弟階級流動,但近年來台灣已走向多元化,以考試為主的設計不再符合現今,因此只有拆掉金字塔,實施均優質教育,讓學生不論流動到哪裡,都能得到優質教育,才能真正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推動均優質化國教並非要摧毀精英教育」,主辦單位表示,十二年國教的目的在於讓教育能升級成正確的精英教育,例如透過優質同儕幫助多數中等生進步,透過增加課程彈性,釋放學生潛能,而性向導師制度則是結合社會資源,幫助學生適性學習。
 
主辦單位表示,會中將探討十二年國教規劃、特殊資源班運作、私校公共化、家長參與教育、學前教育等議題,並透過「世界咖啡館」的型式,來融通不同領域的思想,希望從中獲得共識,為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提供具體建議。1010422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科技部

發表聲明 撇清不合傳聞
朱敬一張善政 沒問題 
 
【記者陳碧珠、張義宮/台北報導】2012-04-21/經濟日報/A4版/財經要聞
 
行政院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20)日與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共同發表聲明,表示兩人對台灣科技的未來發展有共識,並有相當好的溝通與互信,雙方之間沒有問題。
 
這份聲明被解讀為未來國科會在轉為科技部後,科技預算仍由行政院科技會報審核,朱敬一未來若要主導科技預算的分配,或可尋求科技部組織法解套。朱敬一聲明強調,行政院科技會報與科技部的定位與角色,是「法制」與「組織設計」問題,成立後,行政院科技會報與科技部未來的定位,將交由立法院審議及行政院長裁決,與個人無關。
 
國科會每年有900億元科技預算,一直是推動國內科技產業在學術發展與產業研發經濟重要來源,去年國科會公開今年度科技預算達951.62億元,比去年增加4.92%。國科會轉為科技部後,有立法委員擔心科技部校長兼撞鐘,直接審查科技預算,因此質疑朱敬一。
 
事實上,朱敬一今年上任國科主委就曾強調,隨著國科會轉為科技部,行政院長已批定科技預算審查辦法,根據此一審查方式,他會遵循科技會報辦公室的設計要點,概念上,將秉持一個部絕對不會去審查另一個部的預算精神來執行。
 
行政院科技會報的前身是行政院顧問小組,是朱敬一任職行政院主委的改變,行政院科技會報將掌管科技預算分配權,還兼負審議國家科技發展政策的重責,是各部會以外,份量最重的組織。
 
國科會官員表示,在科技部尚未生效成立以前,國科會的預算仍透過行政院授權審查,科技部年底以前會生效,明年正式成立。

 
無錢無權藍綠批評
 
科技部上頭 有個「太上科技部」?

綠委譏朱敬一 當年設科技會報 現自食惡果當「小三」 國科會改制科技部後 仍要聽命科技會報 
 
【記者林思慧/台北報導】2012-04-20/聯合報/A3版/焦點
 
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昨天審議科技部組織法草案,朝野批評科技部無預算、政策主導權,反讓行政院科技會報凌駕之上,成了「太上科技部」。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直指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先前擔任政委時,一手創造出科技會報,現在卻「自食惡果」,跑來坐「小三」的位子,朱敬一聞言大笑。
 
國科會五二○之後就要改制成科技部。國民黨立委呂學樟與柯建銘均提出「大部會」概念,呂學樟以科技部「催生婆」自居,他說,過去科技政策和預算散落在各機關中,造成台灣在高科技領域競爭上的「絆腳石」;柯建銘強調,組織再造精神,是要有強而有力的「大部會」,科技部本就應該主導全國科技預算,現在只管科發基金四百億與三個科學園區,嚴重弱化科技部。
 
柯建銘批朱敬一「自食惡果」,朱去年進入馬政府主管科技事務,就是要做科技政委、主導科技預算,還因此「導致前國科會主委李羅權不做」。原先國科會主委與政委一起擔任委員會召集人,還具彙整預算權力,「現在兩個科技政委加上朱敬一在那邊拚,本來以為是最大,結果是最小的」。
 
柯建銘說,科技會報主持人是行政院長陳冲,但陳冲沒時間管這事情,一定是由政委主持,造成科技部反而比以前的國科會更弱化,部長只剩二十一分之一的發言權,他主張科技會報一定要取消,科技部組織法草案第二條應全面改寫。
 
國民黨立委蔣乃辛表示,科技會報主導預算,但卻不到委員會備詢,矮化科技部與立法院,雖然上屆會期朱敬一擔任政委時表示,政委隨時可以到立法院來,但這麼久了,政委來的也不多,所以他提修正動議,科技部要成立就要有預算權。
 
呂學樟建議,科技部長應在科技會報中擔任副召集人之一,整合大家資源力量,權限上也不會受到影響,才能提升競爭力。朱敬一表示,科技部未來架構應讓部長在科技會報中佔有一個「決定性的位子」,但相關法規如何調整,他不便發表意見。
 

 
科技部公婆多? 立委批小三 朱敬一苦笑
 
 
【記者張文馨/台北報導】2012-04-19/聯合晚報/A15版/焦點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今天審查科技部組織法草案,朝野立委認為,科技部上頭還設有科技會報,並由科技會報主導政策方向和預算,科技會報成為科技政策的太上皇,根本不受立院監督。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質詢時更表示,當初一手規畫科技會報的朱敬一,如今淪為「小三」。
 
柯建銘說,從他進到立院,就認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科技部有成立的必要。但是,根據科技部組織法,未來科技部成立既沒有決策權,連預算都無法主導,根本不是獨立部會,屆時,現任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轉任科技部長,根本沒有實權,要如何推動國家科技發展。
 
柯建銘指出,朱敬一擔任行政院科技政務委員時,推動成立科技會報,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科技政委擔任副召集人,科技部長充其量只是「小三」。朱敬一聞言只能苦笑。朱敬一回答立委答詢說,規畫科技政策的單位,絕對是科技部,學界希望科技政委、主委是同一個人。
 

 
科技政委願向立委說明

張善政:千億預算應科技會報分配
 
 
【記者陳洛薇/台北報導】 2012-04-20/聯合報/A3版/焦點

行政院科技會報的角色引發立委關注,科技政委張善政昨天表示,成立科技會報是為了客觀分配科技預算,如果讓科技部成為「大科技部」主導預算,「其他部會可能會跳起來!朱敬一昔日也持同樣主張,他不會換了位子就換腦袋。」
 
昨晚張善政也傳簡訊給朱敬一表示,若有必要,他願意陪同朱敬一共同向立委說明。
 
張善政說,有立委提議廢除科技會報,讓科技部轉型為「大科技部」,但包括經濟部、中研院、國科會、農委會、衛生署等部會都期待科專資源公平分配,「科技發展的平衡,希望立委們也要顧慮一下」。
 
現行科技預算由國科會成立委員會負責審議,行政院組改時考量國科會轉型科技部後,部會不負協調分工功能,為公平分配預算,行政院今年一月將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轉型為正式任務編組單位「行政院科技會報」。
 
張善政表示,行政院科技會報掌管的預算每年近一千億元,未來將公平分配給科技部、經濟部、衛生署、農委會、中研院等相關部會,「這些部會對於科技會報分配資源的公正客觀性,有很高的期待」。
 
他強調,行政院科技會報的角色就是協助協調、客觀裁判,國科會轉型科技部以後,科技預算必須由科技會報來分配。
 

科技部長兼政委?

朱敬一:政院組織法不允許這麼做
 
【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2012-04-20/聯合報/A3版/焦點
每年近一千億的科技預算誰來分配?是行政院的「科技會報」還是未來的「科技部」?主管科技的政務委員張善政力主由科技會報分配,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朱敬一昨天受訪時僅表示「一個部會不應該審其他部會預算」,之後便不再發言。
 
立法委員呂學樟說,如果讓科技部長兼任科技政委,或許是「最小變動」的方式。朱敬一表示,學界經常接觸國科會(科技部),對科技會報較陌生,所以應該也會這麼希望,但是行政院組織法卻不允許這麼做。
 
朱敬一說,目前國科會採委員會形式,經行政院授權來審其他部會的科技預算,但未來國科會變成科技部後,就不應該審其他部會的預算。
 
他提出一個解套方式—利用科技部組織法第二條第二項裡面的「行政院交付科技相關事項之審議」,讓科技部進行跨部會協調事務。然而,他目前還「無法說服自己」去審其他部會的預算。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歡迎參加『 市場邏輯與高等教育理念:人文社會科學的卓越神話』研討會

「市場邏輯與高等教育理念:人文社會科學的卓越神話」研討會

 

◆時間:2012年4月27日週五

◆地點:世新大學舍我樓12樓大會議室S1204

◆主辦: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合辦:東海大學、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官方網址:http://cc.shu.edu.tw/~chss/chinese/news_all.html

program20120427.pdf

◆會議說明:

人文社會學門在日益講求功利效用的台灣社會中向來不受重視,近年來更因教育行政機構狂熱地以:「進入百大」、「追求卓越」為名,運用各種不同形式的量化評鑑指標,衡量大學與研究機構的成效與產出,因而導致諸多的荒謬現象。此類評鑑不但決定教育研究經費的分配,也影響了教學與研究方向,乃至侵蝕、改變傳統人文社會學門的理念與精神。
對SCI、SSCI等量化指標的批判,是過去數年學界人士對高等教育的主要批判所在。但對於整體評鑑制度的反思與檢討,尚未為人所重視。本次研討會,即針對受評鑑制度影響的大學理念與教育資源分配等議題,將探討下列相關議題:

(1)人文社會科學理念的轉向。

評鑑所以可能,在於相信教育市場是可以透過成本效益的分析方式而估量其產出。在市場化的邏輯思維模式下,人文社會學門在各項評量中皆成為亟欲改善的落後學門。面對評鑑,人文社會學門產生那些意料之外的改變?在數字化與目標管理的制度下,學門該如何自處?如何不落入理性量化的同質邏輯?

(2)評鑑制度的反思與出路。

大學評鑑影響大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是顯而易見的趨勢,但評鑑究竟評鑑什麼?評鑑的依據為何?評鑑人員又是如何產生?實施多年的教師評鑑,對教師與課程教授產生那些未曾預期的後果?

(3)教育資源的分配正義。

以評鑑決定教育資源的分配,產生出那些扭曲與失真?缺失何在?而理應滿足多數國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且由國家支應的國立大學,如今不但經費無虞,且成為優勢階級所壟斷的教育資源,此一現象又該如何改正?

 


Go to 「破除五化 重修大學法:大學評鑑與政府補助脫鉤」連署首頁

Go to 「反對獨尊SSCI SCI等指標 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首頁


 

 
 

今年小六生 國中會考加計英聽 數學非選

今年小六生 國中會考加計英聽 數學非選

中國時報【游婉琪╱台北報導】 2012年4月20日 上午5:30.
國中基測將在民國一○三年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國中教育會考」,教育部昨端出正式方案。考試科目維持五科及作文,但數學加考非選擇題、英文加考英聽,數學非選與英聽第一年暫不列入成績,一○四年起正式採計。也就是說,目前就讀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必須加強數學非選作答與英聽能力,以面對首次計分。
 
為全力推動十二年國教,教育部每年將編列經費約二億元,補助全體國三應屆畢業生,一律免會考報名費,非應屆畢業生與特殊考生酌收報名費。目前國中基測報名費每人五百元。
 
攸關今年國一學生的國中會考預定一○三年五月登場,成績分「精熟」、「基礎」與「待加強」三等級,寫作測驗仍為一至六級分。負責命題的心測中心初估,各科「精熟」人數為一到兩成,「基礎」占四成五到六成,「待加強」則為兩成。
 
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說,為減輕學生課業壓力,不必再分分計較,會考成績計算方式改變過去基測量尺計分,減輕學生課業壓力,不必再分分計較,考生平均單科答對八成左右題目,就有機會拿到「精熟」。
 
對於會考新增的英文聽力與數學非選擇題,宋曜廷表示,英文、數學兩科的選擇題會比基測少,但考試時間增加。考量重要入學考試變革都是提前三年公布,第一年暫時不把英聽和數學非選納入計分,這項變革立即影響到的是目前讀小六學生。
 
不同於基測難度為「中間偏易」,會考難度設定在「難易適中」。基北區學校憂心都會區學生程度高,過半學生都能拿到「精熟」,質疑會考不具鑑別度。宋曜廷強調,依基測考生答題狀況分析,即使是競爭激烈的基北區,精熟人數最多只會兩成左右。
 
會考日期預計在每年五月擇一周末舉行,明年先擇校、擇日試辦一次,周六上午考英語、自然,下午考國文、寫作測驗,周日上午考數學、社會。考場延續國中基測規畫,以「集中考場」方式辦理,由各地區試務委員會規畫公告。
 
教育部國教司司長黃子騰承諾,考期會盡量避開母親節,成績在考後兩周內出爐。
 

12年國教會考加「英聽」 小六生拚補習

TVBS – 2012年4月19日 下午6:12.
103年就要上路的12年國教,是由比序來分發,而當中還可能包括了會考成績,教育部今天公布會考辦法中,除了國英數自然社會等6科,還要將英聽納入計分,讓目前就讀小六的學生很擔心,因為3年後,他們是第一屆適用新制度的學生,而加考英聽,也讓家長和老師擔憂,會不會出現城鄉差距;舉例來說雲林縣平均211位學生,才分到1個英文老師,但在台北市每159個學生,就能有1位老師指導,不少學生已經準備去補習,壓力似乎更大了。

記者:「你最喜歡哪個顏色?」小六學生:「綠色、黃色、藍色。」記者:「你幾歲?」小六學生:「…。」
 
實際測驗看看,國小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有SO SO、有OK,在教育部剛公布的國中會考原則,從2014年開始,除了原本的國英數等6科,還要加考英聽,而這屆的小六學生將是第一屆適用,讓小學生有點怕。
 
記者:「所以考英聽壓力比較大?」小六學生:「還好,一點點。」小六學生:「有啊,我這個暑假就要去補習了。」

接下來可能就得往補習班報到,加強英聽能力,國中會考加考英聽,連小學老師都擔憂,會不會出現城鄉差距。國小老師:「我覺得不公平,本身就是有不平等,當然是台北(學生)表現比較好。」
 
以台北市目前有12萬多的小學生,英文教師有795人,師生比大概是1:159,而雲林縣國小學生有4萬多人,英文老師則是213人,等於211位學生才分到1個英文老師,連在英文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的台北家長,都感到擔憂。家長:「對弱勢家庭來講,是比較不公平的。」

就以公私立國中來看,私立國中的英聽課,不只有外籍老師直接對談,還特別將一整個班級拆開分成小班制,確保每個人都能和老師對到話,公私立都有英文資源的差距,更何況是城鄉之間的英文程度距離難免有落差,讓家長擔心課業壓力更重,反而掀起英聽補習風氣。

史上最誠意 社大忘年團環島送邀請卡

第14屆社大全國研討會在宜蘭
http://ylsxcu.yuntech.edu.tw/wp/archives/713
活動日期:2012年5月25日—5月27日活動地點:國立宜蘭高級中學
 

史上最誠意 社大忘年團環島送邀請卡
NewTalk 新頭殼 莊豐嘉/台北報導2012年4月20日 上午8:02.
這應該是台灣史上,最誠懇也最漫長的親自遞送邀請卡路程。由宜蘭社大、羅東社大孔明車隊10位同學組成的「忘年勇士團」,為了今年5月25日在宜蘭舉辦的「第14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他們踩著孔明車(腳踏車),親自環島向全台每一所社區大學遞送邀請卡。
 
「忘年勇士團」4月9日從宜蘭出發圓夢,歷時12天,沿台1線、台9線串起的環島路程,一同完成孔明車環台壯遊,經過17站,將在420地球日的今天下午五點左右返抵終點宜蘭酒廠。
 
這支「忘年勇士團」年紀最長的游炳輝74歲,是宜蘭社大孔明車隊學員,最年輕的林展毅則只有18歲,隸屬於羅東社大孔明車隊學員。「雖然我們體力不同、年紀不同,卻有共同的夢想。」游炳輝說,路上行進風大很辛苦,但是他並不後悔,他一定要一圓自己的夢想。
 
他們以肌肉蹬踩踏板,沿途潑灑掙扎的汗水,學習品嚐各縣市深藏的道地台灣味。行囊中他們帶著兩件珍品同行,一件是宜蘭人的熱情;一件是「第14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邀請卡。
 
他們從宜蘭酒廠出發,共經過17站。依序如下:
 
第一站、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景美國中校本部)
第二站、新北市新莊社區大學(新莊高中)
第三站、桃園縣平鎮市民大學
第四站、新竹縣竹北社區大學(新竹縣博愛國中)
第五站、新竹市香山社區大學(香山中學)
第六站、苗栗縣社區大學(建台中學)
第七站、台中市海線社區大學(梧棲國中)
第八站、彰化市社區大學 (福山寺)
第九站、南投縣社區大學(漳興國小)
第十站、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
第十一站、嘉義市社區大學(志航國小、附幼)
第十二站、台南市新營社區大學
第十三站、台南市社區大學(延平國中)
第十四站、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前金國中後棟)
第十五站、屏東縣屏南區社區大學(恆春旅遊醫院旁)
第十六站、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第十七站、花蓮縣社區大學(國風國中)
然後再回到宜蘭酒廠。
預計4/20傍晚抵達宜蘭酒廠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蔣偉寧聽到了:菁英、普及、扶弱兼顧

蔣偉寧聽到了:菁英、普及、扶弱兼顧

【聯合報╱記者劉愛生、黃寅/連縣報導】 2012/04/17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表示,大家對十二年國教的意見,「我都聽到了」,強調會努力溝通,教育應是菁英、普及與扶弱等三環節都應該努力、兼顧,不要讓學生為考試而學習。
 
蔣偉寧上午出席中央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大樓落成典禮,針對近來部分高中名校反對十二年國教,他說,「我們應該做好溝通」,讓大家了解、共同推動,「十二年國教能夠成功,著名學校也要一起參與、努力。」
 
蔣偉寧還說,十二年國教要成功,有許多環節須補強,教學要更活潑化,不應受考試引導,如何引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才是重要關鍵。考試只是十二年國教其中的環節。
 
他又說,過去教育資源有限,但人口相對較多,所以,很簡單地用考試的方式篩選人才,如今教育資源充足,不能因考試而學習,校長應思考凸顯學校特色,讓學生為興趣而學習,「學習若無興趣、學的就是壓力」。
 
台中市明台高中副校長林承峰昨天表示,十二年國教使公私立高中職學費齊一,學生可以有更多選擇,「菁英學校不該害怕競爭而持反對意見」。
 
明台高中是全台最大的餐飲特色高中,今年高中職校免試招生,明台即釋出八百七十五個名額,但有兩倍的學生報名,遠比台中高工、台中家商的名額還多,首次呈現私立高職報名人數超越菁英高職的現象。
 
林承峰表示,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公私學校的立足點齊一,「私立學校辦得好,一樣可招到學生」,如此一來,就可以在地化、社區化升學。「明星高中職學校該做的,應該是趕快增加設備、師資,而不是空言反對」,而十二年國教應該做得更徹底的,就是讓所有公立高中都百分之百釋出名額。
 

12年國教 國中會考改回3等第

12年國教 國中會考改回3等第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2/04/17 

十二年國教決策再度轉變。教育部長蔣偉寧本月初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評估將會考成績分為五等第,不過,教育部上周六決定,一○三年首度舉辦的國中畢業會考,將改回「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等第,以減輕學生競爭壓力。這項政策將於近日內公布。
 

教育部一開始規畫就是將會考分為三等第,但教育部長蔣偉寧四月五日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正評估將會考成績分五等第;因多數招生區都將會考成績列為高中職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項目,基北區擔心會考只分三等第,鑑別度不足。不過,消息一出,家長團體、立委等紛紛質疑會考成績分五級是基測「復辟」,恐增加學生壓力。
 
教育部長蔣偉寧上周六主持一項十二年國教的內部會議時,決定會考將維持原規畫的三等第。因此,雖然明星高中學生跳出來要求暫緩十二年國教,但教育部堅持十二年國教「多元、鬆綁」的方向。
 
會考由五等再改回三等,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很滿意,「本來就不應分五等,不然那些人未來還會要求分八等、十等、二十等,離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精神愈來愈遠。」
 
宜蘭縣教育處長吳清鏞表示,因會考成績僅列為超額比序的最後一項,國英數社自五科依「精熟」、「基礎」、「待加強」各給三、二、一分,只占比序總分五十分的三分之一;若改五等,則每科增列二點五分、一點五分的評分,差別不大。
 
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表示,會考成績分五等的優點是鑑別度比較高,但改回三等可使成績差異的層次較不明顯,學生不必像過去為多拚一兩分而反覆練習,也有其優點。
 
日前蔣偉寧在立院備詢時並表示,科學班可納入第一階段甄選招生,與免試入學同步舉辦,外界質疑科學班可在第一階段免試時招生是「開小門」,此政策也做了調整。蔣偉寧指示,「先免試,後特色」的原則不變,只有音樂、美術班等加考術科考試的藝才班可與免試同時在第一階段進行,科學班必須留待第二階段特色招生。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國小學習領域網站 正式成立

國小學習領域網站 正式成立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4月16日 下午1:10.
 
教育部規劃的「國小學習領域教學中心」網站正式成立,除了有國語、英語、本土語言等十一個學習領域的典範教學教案外,還有各項研習資訊、人才資料庫及留言板等,成為國小各學習領域教學的交流平台。
 
教育部表示,對於國小老師、行政人員、幼兒園相關從業人員、或即將投入教育行業的夥伴,以及一般民眾,「國小學習領域教學中心」網站都能提供相關諮詢訊息。除了提供教學典範示例、教案外,也提供「人才資料庫檢索」,可輕鬆查詢各學習領域的專家學者及聯絡方式。
 
國小學習領域教學中心網站:http://laes.hamastar.com.tw/

建中、北一女學生串連抗議12年國教

抗議12年國教 建中、北一女學生串連
 
2012/04/16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

建中生連署要求暫緩十二年國教,據了解,有北一女學生透過網路臉書 (facebook)號召各校學生,準備五月廿七日辦「反十二年國教匆促上路之社會運動」,前往教育部靜坐、遞陳情請願書,目前超過兩百五十名學生響應。
 
「反十二年國教匆促上路之社會運動」主要訴求有二,一是反對十二年國教畸形政策匆促上路,二是希望政府能再度與民間雙面溝通,後者需含百分之四十以上席次為學生或學運團體成員。
 
北一女中校長張碧娟說,這是學生自發行為,她尊重學生;十二年國教是政策,校方會配合。
 
四月十日,這名北一女學生在她個人臉書上表示,希望藉由一己之力,讓政府聽見學生的心聲,並強調「我們不是為了所謂的菁英教育!我們希望這次活動參與者能遍布各所國高中,而不是限於耳熟能詳的幾個。我們也不是在兒戲,這將是一個有規劃的社會運動」。
 
在臉書上,協辦單位有反十二年國教全國聯署陳情學生會與反畸形十二年國教學生聯盟。目前有松山、延平、苑裡高中的學生及一些國中生表明要參加。
 
另外,建中一○一班學生要求暫緩十二年國教消息曝光後,引起關注。該班學生李瑞耘昨天受訪說,目前還在觀察社會各界的反應,再決定是否有後續行動。
 
「反畸形十二年國教學生聯盟」發言人洪靖,是建中高三學生。他說,之前就知道學弟要進行問卷及連署行動。他規劃和教育團體連絡,想串連各校反十二年國教,如果反應熱烈,不排除進一步抗議活動。
 
 


建中師生連署 籲維持公平的聯考制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陳瑄喻/台北報導】 2012/04/15 

今年高一的建中101班四十多名學生和六位老師,最近連署呼籲暫緩實施十二年國教,且對完全免試無法接受,呼籲要維持公平的聯考制度。建中校長陳偉泓讚許學生的行為,並批教育部「連這些孩子都不如」。
 
101班學生李瑞耘說,很多同學對十二年國教都有意見,但現在一面倒只有全國家長聯盟要求完全免試的意見,為讓更多人聽不同意見,經班會通過發動連署,全班四十二人只有一人因請假沒有連署。
 
為了解國中生對十二年國教的看法,101班學生二月回到基北區三縣市的國中母校,調查國一到國三生,樣本有三千多位,三成六學生反對十二年國教,只有一成二贊成,五成二的態度是隨遇而安。另有四成五的學生表示願接受原本的考試制度,只有一成九的人回答會選擇十二年國教。
 
李瑞耘說,該班學生認為,台灣最公平的是聯考制度,大家不分貴賤,以三年所學較勁,但同意可適度加入多元入學管道。不過,希望要有一定比例公平競爭,維持菁英政策,而非依學區的免試入學。
 
李瑞耘強調,十二年國教「趕鴨子上架」,如果失敗,「誰能為我們的未來負責?」當年廣設大學造成的是現今文憑不值錢,「前車之鑑怎可不警惕?」
 
建中校長陳偉泓表示,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十二年國教問卷調查,關心國家政策、用行動表達立場,「這些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樣。」
 
陳偉泓表示,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政策,都沒有像這些孩子一樣,進行實際訪查,完全聽從少數人的意見,難怪十二年國教爭議多,反對聲浪不斷。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指出,會了解建中學生針對國中生所做的調查,再作明確回應;必要時也會跟建中學生見面、溝通。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監院糾正教育部 大學評鑑輕教學

監院糾正教育部 大學評鑑輕教學 
 
【政大大學線上/記者王奕琪、黃紹婷報導】 2012/04/01 
 
監察院15日糾正教育部獎勵大學機制分配不公,以致教授忙於研究、追求在國外期刊的論文發表數,輕忽大學實用技藝傳授。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如果大學埋首研究,勢必偏廢其它功能。

糾正案指出,教育部提出的大學評鑑方式與獎勵制度,過於強調研究數量、論文發表、學位獲得;輕忽教學與服務品質等難以量化的部分,品德教育獎助也逐年降低,導致大學「有腦無心」。周祝瑛在<反對獨尊SSCI、SCI,找回大學精神>文中提出警告,認為大學過於專注部分期刊(SSCI、SCI)論文發表,部分研究成果甚至無助於台灣學術界。
 
周祝瑛表示,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研究成就,難以在短時間內有突破性的發展,「把理、工、醫、農跟人文社會論文一起計算學術排名,從本質上就是一種荒謬的行為。」大學應講究多元發展,避免以共同、定量的評鑑指標(SSCI、SCI等),讓大學發展趨向齊一化。

周祝瑛認為,除了大學評鑑外,教育部許多重要獎項與或是教授的升等及福利,也幾乎都以學術論文的發表數為評量標準,教授耗費時間與資源從事研究,剩餘的資源無法公平的分配給教學、社會服務等功能。
 
政大政治系前教授郭立民曾連續兩年獲教學特優獎,卻因18年內未有論文產出,校方去年不予續聘。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生陳乙棋認為,政策經費補助引導學校往研究導向傾斜,對於真心想從事教學的教授而言,等於是半強迫地要求他們發表論文。「我覺得這樣是政治凌駕於學術,讓政策影響大學治學方針。」
 
台大醫學系學生陳亮甫認為,評鑑本身就是種不太健康的作法,教授忙著做研究,一定會對教學品質有影響,他認為大學評鑑應融入學生的學習成效與主觀評價。
 
高等教育司四科科長蔡忠益表示,大學評鑑是由各大學自訂目標,由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派人至各校審查,評分標準除論文發表外,專書、著作、藝文展演或是產學合作都在研究的評分範圍內。「但由於教學品質難以量化,對於監察院糾正的部分,教育部會再做規劃,並在102年提出改進的評鑑獎勵計畫。」 
 

--
直接回覆此信時,回覆的內容將會張貼在論壇上,並自動寄到每位會員的信箱。請注意,因為主旨上的【教改論壇】這幾個字是自動產生的,直接回覆此信時,請把主旨上的【教改論壇】這幾個字刪掉,以免重複產生。
 
您收到此郵件,是因為您訂閱了 Google 網上論壇的「教改論壇」群組。
如要在此群組張貼留言,請寄電子郵件至 iaezcpc@googlegroups.com
如要取消訂閱此群組,請寄電子郵件至 iaezcpc+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如需更多選項,請造訪此群
組:http://groups.google.com/group/iaezcpc?hl=zh-TW?hl=zh-TW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曾志朗批大學評鑑不該只看論文 沒熱情就不要教書

重研究輕教學 曾志朗批:沒熱情就不要教書

中廣新聞網(陳映竹報導) – 2012年4月11日 下午12:23.
中研院士曾志朗到台灣師範大學演講,對於部分大學教授重研究輕教學 ,曾志朗直批,沒有教學熱情就不要到學校教書,到中研院專心研究比較適合。 大學也要檢討,怎麼會找這種人到學校教書,連自己辦學宗旨都不知道 !
 
台灣師範大學舉辦卓越教學系列講座,由中研院士曾志朗打頭陣 。面對台下廣大師生,曾志朗一開場就指出,教學不是容易的事,一定要有 熱情。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等大學評鑑,不能只是追求指標,學校是為學生存在,任務是培育人才,教學才是重點。
 
曾志朗批評,有些學校人員常在討論,某位教授研究做得好、教學不熱心,有這種現象大學校長要檢討,這種人為何能進來?對教學沒有興趣,就不要去教書,應該是到研究單位服務。
 
曾志朗舉了昔日同窗、前中研院數學所副所長陳明博為例,他出身鄉下,家境清寒,因為遇到好老師一路培養,才有日後成就。曾志朗憂心,這種教學熱情隨著社會變化逐漸消失,並提醒台下學生,師大任務是培養師資,一定要有教育熱情。
 
此外,曾志朗也提到教科書的重要性,現在網路盛行,教師可以充分了 解資訊,選擇好的教科書,再以補充教材輔助,讓學生上課時,有更足夠的背景知識。
 

 
曾志朗:大學評鑑不該只看論文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1日電)2012年4月11日 下午12:28.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今天表示,最有效的教學就是要有熱情,有熱情才能做好一個老師;參與大學評鑑時,他看重的並非發表多少論文,而是學校基礎建設和培養的學生是否有創見。
 
台灣師範大學今天舉辦卓越教學講座,並邀請曾志朗演講,講題為「為人師,就是要學會欣賞學生心靈的成長」。
 
曾志朗表示,最有效的教學一定要有熱情,如果教師不想教學,只想發展自己有興趣的,應該選擇去做研究;曾有部分學校被指控,教授不會教學,只會做研究,這代表學校可能連辦學目的都不曉得,大學應該以教學為第一優先。
 
曾志朗認為,教師也要設法引導和理解學生,他在國外任教時,曾受邀幫學校球隊球員上統計學,很多球員從小就被認為很笨,但其實球場千變萬化,能在球場生存的人怎麼會不聰明,他們只是需要有人把原理拆開,讓他們了解,甚至教他們將數學原理應用到球場上。
 
大學評鑑常被外界批評過度重視學術論文成績,曾志朗也表示,教師從事研究並沒有問題,只是到了大學評鑑都會被單獨抽出來討論,但其實他看重的不是論文發表多少篇,而是學校基礎建設和培養的學生是否有創見。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張大春談教育:活人被尿憋死,這樣對嗎?

張大春:活人被尿憋死,這樣對嗎?

天下雜誌 – 2012年4月6日 下午12:54.

文/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
 
到現在還會做考試相關惡夢的張大春,信手拈來兒女學校生活中無效教育的例子,犀利批評。無法放心將孩子交給教育體系,他「只能打造一個王國」,收羅自己兩個孩子,在長大前,好好保護他們。這是身為父親最沉痛的心願。 
 
我們教育敗壞有兩個基本基礎,不去面對這兩個真相,教育沒辦法改。第一個是求勝求贏的價值。不管別人死活,大家只希望考得好,名次高,勝過別人;敗了就完蛋,立刻被淘汰。
 
第二個是面面俱到的偽善。例如畢業典禮人人都有獎,表面上皆大歡喜,但都是假的,因為有第一名就有倒數第一名。就像林書豪打球,有贏就有輸,這才是一個常態。例如十二年國教講多元入學,也是騙人。科展是誰在做?是老師「串通」有能力的家長,表面上是幫助孩子,事實上是代替孩子。
 
還有一個嚴重的共犯結構:我們的教科書從來就沒有跟上求知行為的改變。教科書應該要與時俱變,隨時注意世界變化,維持活性與彈性。所謂的「電子化」絕不是你今天做一個PDF檔,把課本放到投影片,今年放、明年也放就完成了。編教科書是個專業,絕對需要專門的人才,而不是全部交給底下小編輯來做,由教授掛名審核。
 
一綱多本表面上看來是從「欽定」或部頒的邏輯解放出來,從一個政府在背後支持和經營的書商,變成好幾個書商。但學生真能獲得更多元、自由的知識或資訊嗎?
 
我們的小學生課本簡單到斃,資訊量、關聯性之不足,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基本常識是不存在的。因為大部分人相信,孩子頭腦簡單不要學太多,年紀愈大才可以懂得愈複雜的東西。這是個錯誤的迷思!
 
大學的文字學研究、觀察文字的那套方法能不能教給小孩?可以的!就像是掌握釣竿一樣,但我們的大學老師深怕釣竿太早給小孩,以後到大學要學什麼?但從來沒考慮到,如何更有效率讓學習者掌握豐富求知過程的方法。
 
做為一個評分的老師或機制,不應該讓「活人被尿憋死」,憋尿了不起就尿失禁,但不可能被尿憋死。我們的作文、整個教育都是這樣,一點彈性、變通都沒有。 因為如此,孩子必然從學習中逃走,這是一種無所遁逃於天地間的教育方式。我到現在只要有壓力,就會做跟考試有關的惡夢,走錯考場、考卷沒寫完、考試一直忘記,每年十幾次以上,很恐怖。高三時自己知道考不上大學,想放棄。我爸講了幾句話,他說:「你讀書考試再怎麼樣都無所謂,永遠考不上大學我也養你,」這話很動人,他說:「你不一定要考上學校,你只要『活著』,不要讀書讀死了。」
 
大概到五月底(七月一日大學聯考)他看我在看小說,就建議我進考場取個經驗,至少明年有個心理準備,我就讀了一個月的書,考上輔大中文。我只填了十三個志願,我爸什麼都沒管。大學我就不一樣了,每學期拿第一名,研究所也考第一名,因為我找到我的路了,找到父親給我所有教養準備的路。
 
想來真的悲哀,你沒有辦法把小孩交給這個教育體系。在目前的環境下,我只能自己打造一個「王國」,收羅我兩個孩子。不管他們是否被整個社會遺棄,只要他保有好奇求知的能力,而不是生計的能力,讓他們在那個園地裡面覺得自己是最有用、最好的。在他們長大前好好保護他、鼓勵他。
 

 

嚴長壽:國際化人才匱乏的嚴重危機

嚴長壽:國際化人才匱乏的嚴重危機
 
【聯合報╱嚴長壽】 2012.04.07 01:51 am 
 
不久前我在一場監察院內部演講中提及,台灣「人才存糧」問題;無獨有偶,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日昨亦提出小心人才外流重演「台灣故事」,連新加坡都看到的台灣問題,我們竟然看不到,這才是台灣真正最大的問題點。其實,過去六十年來台灣好不容易累積的「人才」及「經濟」兩種存糧,都已面臨危機。這是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之一,今天我先從公務系統來談「人才存糧」的問題,因為這攸關著國家未來格局的掌控。
 
七○年代初,台灣退出聯合國,表面上我們失去一個政治舞台,但深層來看,更大的損失是,我們的政府失去了一個跟世界溝通的合法平台。當我們失去這個平台時,也就代表原來在聯合國體制下的世界教科文、衛生、工業、環保、醫療、文化等組織,我們也失去參與活動的機會;當我們仍是會員時,各部會再沒錢也必須編列預算提升公務人員的國際視野,招考公務員也要徵選具有參與國際事務能力的人才。遺憾的是,當退出聯合國時,我們並未察覺事件背後隱藏的副作用,因此也沒有積極另闢途徑增加公務員的視野,於是其國際視野變得愈加窄仄,導致今日公務人員國際觀嚴重不足。
 
所幸,過去卅年間,台灣有一批學成歸國的民間人才存糧,得以暫時「遮掩」官員不夠國際化的窘境。六○年代開始,台灣送出大量留學生,他們拿著「單程機票」,以毫無退路的決心在國外忍辱負重闖出一番事業,廁身各大頂尖產業界、教育界、實驗室等充當「台灣的耳目」,意外為台灣儲備為數龐大、視野深遠的國際人才。八○年代初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台灣從製造業力圖轉型,這些帶著豐富國際化經驗的人才陸續回流,使台灣對世界科技市場的需求,幾乎達到無縫接軌,將台灣打造成為科技重鎮,成為全球化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當台灣歷經農業、製造業到科技業的成長之後,九○年代末期,經濟優渥下的台灣年輕人出國留學人數開始驟降,即使出國也僅想快速拿到學位,回國搶占台灣正加速膨脹的大學教授職缺。加上彼時「本土優先」的意識形態當道,讓台灣處於鎖國狀態。其結果無論在公、私部門都缺乏精深的國際人才培養系統,加上大陸崛起,台灣開始耗盡人才存糧,因此雖然最近《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提到台灣最值得讚許的「腦礦」優勢,其實這已是過去幾年的記憶,現在它早已過了高點,難掩日薄西山的頹勢。
 
尤其,這幾年在媒體與民代的監督下,公務員出國已變成一大罪惡,不只對國際培訓長期不重視,就連短期考察也要偷偷摸摸。惡性循環下,一旦面臨國內出事,身在國外的政府官員往往為免被媒體與民代批評,再重要的國際活動行程都寧願取消趕回國,只顧經營本國關係,使台灣變成十足內視型的國家。不幸的是,我們的重大政策偏偏都必須仰賴這些公務人員評估、審核、執行,當其國際視野不足,缺乏掌握世界趨勢的能力,所有決策都將偏向不出錯、最保守的做法。
 
問題並非一日造成,問題也無法一日解決,這就是我看到台灣不願意面對的第一個真相!
 
(作者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2012/04/07 聯合報】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12年課綱來不及 老師家長急翻

12年課綱來不及 老師家長急翻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專題報導】2012/04/01  
 
十二年國教103年上路,但109年教育部才能完成K-12(十二年一貫)課程,課綱課程沒有配合修正,引發家長、校長和立委關切,台北市建中校長陳偉泓甚至認為,十二年國教應延後上路;不過,也有教育界人士不以為然,認為課綱沒調,沒那麼嚴重。
 
立委蔣乃辛指出,十二年國教實施目的是為減輕國中生壓力,高中課程不見得銜接得上,課綱課程一定要調,只是幅度大小,連老師教學方式都要改。
 
蔣乃辛說,現在大家焦點都在免試超額比序,但課綱和課程其實很重要,不少國中家長很關切。他認為,即使無法馬上做到,教育部也要給目標方案,讓家長安心。
 
十二年國教讓高中可辦特色課程,特色招生,一位建中學生日前在十二年座談會說,現在的課從早到晚,排得很緊,呼籲教育部刪減必修課,讓學校和學生發揮特色。
 
台北市中山女中校長楊世瑞說,高中現在用的99課綱比起95課綱,必修科目不減反增,老師教學,尤其是要升學的科目時數不足,學生上課時數已滿,十二年國教上路後要上特色課程、補救教學的時間要那裡來?
 
楊世瑞表示,88課綱時一周有39節,現在只有35節,必修課卻增加很多,包括生命教育、生涯規畫、生活科技等。她也說,數學和化學等科的老師都反映99課綱內容教不完,比95課綱難。103年七成五國中生免試入學,課綱和課程不改,學生是否跟得上?適應會不會有問題,令人擔心。
 
全教會秘書長吳忠泰則認為,當前課綱最大迷思就是「課綱神化論」,他表示,高中99課綱比95課綱好,有不少選修空間,但「未被發揚」。
 
宜蘭縣教育處長吳清鏞說,課綱課程應檢討,但要有十二年課綱才實施十二年國教「沒必要畫等號,」因為十二年國教重點包括適性發展、就學機會及公私齊一學雜費。
 
吳清鏞說,雖然高中99課綱不完全銜接國中課綱,已比95課綱好,且國中到高中是否能無縫接軌,課程有沒有必要銜接,可以討論,因十二年國教,高中不是義務教育,且高中職就分流,不容易銜接。他強調,課程隨時都要檢討,因為知識衰退很快,老師需要利用新科技傳遞新知識,課程需滾動式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