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王道還: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真理

王道還: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真理
 
【聯合報╱王道還】 2011.03.24 03:05 am
 
 
人類進入核能時代,分兩個階段,都有女性科學家參與,扮演關鍵角色。
 
居禮夫婦是揭開序幕的開創者。一八九八年七月,他們創造了一個形容詞radioactive,描述會釋放核能的物質,為一片全新的科學領域樹立了招牌。一九○三年,居禮先生算出鐳的放射能非常大:一公克鐳將一公克水自攝氏○度加熱到沸騰,只消一個小時。
 
同時在加拿大,另一個日後得到諾貝爾獎的團隊—紐西蘭人拉塞福(一九○八年化學獎)與英格蘭人索迪(一九二一年化學獎)—也發現原子核內蘊藏的能量非比尋常:一公克鐳,在衰變過程中釋出的熱量,至少有一億卡,甚至介於十億到一百億之間…放射性蛻變釋出的能,可能高達化學能的一百萬倍。
 
不過,核能自然釋放的速度很慢,例如鐳二二六的半衰期,是一六○一年。因此鐳的放射能,立即的應用價值只是殺死腫瘤。要是有辦法將核能在瞬間釋出,拉塞福與索迪對於後果一開始就清楚得很:世界將煙消雲散。直到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拉塞福還鐵齒地說:想利用核能,無異癡人說夢。
 
拉塞福似乎沒想到,開啟核能時代大門的鑰匙,前一年已經出現了:中子。過去他一直以為原子核只有質子。拉塞福更沒想到的是,他的論斷在倫敦泰晤士報刊出,會刺激匈牙利物理奇才吉拉德想出釋放核能的新奇點子:以中子撞擊原子核、引發「鏈鎖反應」。
 
那時,羅馬、巴黎、柏林都有團隊從事中子實驗。巴黎是居禮母女。柏林的核心人物是猶太裔女性物理學家麗莎‧麥特娜(Lise Meitner,一八七八至一九六八)。她說服了與拉塞福共事過的化學家漢恩做中子實驗。無奈一九三八年三月,納粹軍隊開入麗莎的祖國奧地利;七月,麗莎逃亡出境,在瑞典落腳。漢恩繼續以書信與她討論最新的實驗結果。
 
出乎意料之外,漢恩以中子撞擊鈾二三九,卻發現了質量幾乎相等的兩種原子,鋇與鑭。耶誕節前後,漢恩完成實驗報告,寄給麗莎。年底,麗莎與來訪的物理學家外甥討論實驗結果。最後,麗莎恍然大悟:原來鈾原子核給中子撞成兩半,鋇與鑭是核分裂的產物。他們還用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式算出釋出核能的數量級。麗莎決定用fission這個字描述「核分裂」。
 
核能的大門開啟了。
 
可惜那時歐洲已戰雲密布,科學界一聽說「核子分裂了」,直覺反應就是「超級炸彈」即將問世。一九三九年八月,吉拉德為愛因斯坦起草了致羅斯福總統的信,催生了後來的曼哈頓計畫。
 
其實利用核分裂製造超級炸彈的點子,早在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就出現在威爾斯的小說《世界解放》裡。威爾斯的靈感來自索迪的著作。小說中,科學家侯斯坦在一九三三年發現了解放核能的秘密。(多麼準確的預言!)他興奮莫名,卻不免恐懼,覺得不該立即發表研究成果,而應託付一個由睿智之士組成的秘密會社,等這個世界準備好了,再公諸於世…。
 
威爾斯受過科學教師養成教育,對科學並不外行。可是他對人性的理解,比科學深刻。
 
漢恩的實驗結果,沒有扭轉德國的命運,只為自己爭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一九四四年)。麗莎‧麥特娜參透了漢恩實驗結果的物理意義,催生了原子彈,卻因為戰亂而與諾貝爾獎絕緣。在人間世,科學與科學家從來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1/03/24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