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物理奧林匹亞推手 林明瑞將退休

物理奧林匹亞推手 林明瑞將退休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1/03/01 

獲中華民國物理年會「特殊貢獻獎」的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林明瑞,是我國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IPhO)的推手。他參與高中生選訓18年,年底退休後,他還想打造「奧林匹亞行動實驗車」趴趴走。
每年的IPhO國手選拔都經過層層篩選:初選從自由報名的學生中選出300人、複選後剩30人;再從決選研習營選出8名正選和2名備取。正取生代表我國參與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APhO),之後再綜合研習營後的所有表現,挑5人參加IPhO。
 
我國參加國際活動總會碰到政治問題。台灣參加IPhO的名稱一直在「Taiwan」和「Chinese Taipei」間打轉。林明瑞說,1996年在挪威比賽,我方代表團拿到的名牌、開幕典禮上都出現中華民國國旗;可惜大夥只高興了一晚,國旗就被拿掉、名牌也收回重做。但在晚宴上,兩岸學生合唱「萍聚」,讓主辦單位有人感動落淚。
 
回顧這18年,林明瑞認為高中是人的一生中學習能力最好的時候、是培養優異人才的最初階段。他指出,科學頂尖人才要靠特殊的科學班養成,理論和實驗都很重要;但目前國內物理教師實驗能力不足、研習也不多,很難讓他們有能力培養特殊學生。
 
某些學校教師受限進度壓力,在課堂上「講」完實驗就算了,很少帶學生做實驗。林明瑞批評,黑板教學違反實驗最基本的「動手」精神,學生學到的只是理想或理論狀況。「根本是造假!對學生品格也不好。」
 
林明瑞的辦公室堆了許多從國外搬回來的IPhO實驗儀器,他笑說「有些害我們轉機的時候被海關安檢!」他今年退休,想辦「奧林匹亞最高等級」的教師研習,並找企業贊助、複製這些儀器,「來研習我們就送儀器!」
 
未來,林明瑞還想開一台「奧林匹亞行動實驗車」,由過去的國手和退休老師,到各校訓練、輔導學生。
 
 
 
 逼出潛能 訓練未來科學家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1/03/01  
訓練參與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IPhO)的高中生,每年都讓台師大物理學系教授林明瑞有「天下英才盡在此處」的感覺。他表示,他的工作是逼出這些資優生的潛能;有學生說,林明瑞不只訓練他們比賽,更在訓練未來的科學家。
 
2008年拿到金牌的魏翊書是少數在IPhO實驗部分拿到滿分的選手,他的表現吸引199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丹佛大學教授Douglas Osheroff注意,讓他進史丹佛讀書。魏翊書回憶,林明瑞的訓練相當嚴格,不斷提醒他們精通物理唯一的方法就是「反覆練習」;培訓期間每周都有一場考試,林明瑞要求的標準是「幾乎全對」。
 
魏翊書說,林明瑞要求選手們熟練歷屆亞洲賽、世界賽的實驗,把他們當成「未來的科學家」在訓練;他的實驗從一竅不通到滿分,林明瑞是背後最重要的推手。
 
早年IPhO得獎選手沒有升學優惠,許多學生要靠著大學聯考進入理想科系。林明瑞說,1997年的選手林志駿因為IPhO和聯考時間太近,差點鬧家庭革命,還好後來他一邊拿到銀牌、另一邊以全國第9名的成績考上台大醫學系。
 
林志駿目前在美國John Hopkins大學神經科學系。他回想當時非常猶豫,很怕國手沒選上、聯考又考壞。林明瑞一句「聯考不是用一天兩天來準備的吧?」讓他下定決心兩邊都要試。他認為,比起選訓中學到的物理知識,他學到更多不屈不撓、堅持向前的精神。
 
林志駿說,林明瑞講課提到不少「前代選手們」的豐功偉業,並期許他們向前看齊。對物理學的喜愛讓林志駿台大醫學系畢業後進入神經生物學領域,他說「電」還是比其他的學問讓他覺得更為親近。
 
林明瑞表示,這些學生都是層層篩選後的菁英,也會彼此學習、比較;偶爾有家長來「偷看」,不過大都默默來、默默走,不會干涉。為國爭光之後這些選手都留在科學界發展,看到他們更有信心、更有志氣,是林明瑞最大的欣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