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教育論壇》十二年國教與新技職教育

《教育論壇》十二年國教與新技職教育

 

.台灣新生報 201293 上午12:05.. .

 

文╱吳福濱

台灣重大教育工程「十二年國教」,103年正式啟動上路,目前高中職免試升學比例、超額比序辦法、學區劃分,仍然是各界囑目焦點,但是今年高中職申請入學,已經有許多成績前5%學生,紛紛申請進入高職就讀,技職教育受到學生青睞,今年特別明顯許多,大學、技職的需求似有翻轉現象,呼應了許多民間聲音,要求重視技職教育的呼籲。

近幾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今年失業率大增至4.31%,尤其令人深刻印象的是15~24歲失業人數、比例都居各年齡之冠,失業率激升至12.9%;年輕人對此現況焦慮,反應在選擇技職學校就讀的數字明顯上升。不過人力公司調查結果,目前技職畢業生因為「一技之長」容易就業,但是投入職場後,有很高比例認為自己的技術能力不足、證照沒有價值、所學課程內容與企業銜接困難,七成學生在就業一年內都想轉換職場,新的職業不是大學或技職所學內容,或者與所學關聯不大、學非所用,也就是目前的技職畢業生,當初性向探索不足,所讀科目並非興趣所在;另一原因則顯示出,技職教育培養不出有能力的本科生,沒有專業優勢或技能不符巿場所需。

幾天前,教育部蔣偉寧部長與產業界舉行座談會,驚訝地發現人力培養出了大問題,技職教育產出的人才,與產、企業界需要人才,有嚴重落差。各產、企業界代表反應,不只是技術、設備大幅落後,連高職部份教材仍有30年前陳舊內容,從未修正與時俱進。

蔣部長事後做了一些回應,雖然都是當務之急,例如成立「跨產業與學界聯盟」,加強產學合作,鼓勵各區域學校主動與各工業區產業聚落合作,加強工作媒合,並將研擬「人才培育白皮書」,對此各界欣見教育部高效率面對失衡的技職教育,不過,長久之計仍必須仔細面對,才不會頭痛醫頭,治標不治本。

十二年國教啟動了,可預見學生將大量選擇技職學校就讀,人才巿場上,企業嘆無才可用,畢業學生卻找不到工作,如何改善?首先必須把技職教育的目標定義清楚:

一、技職教育是以就業為目標,而不是升學為目標。

自從大量專科學校轉型為學院或大學之後,技職教育明顯學術化了,對學科分數的重視顯現在入學招生辦法中,導致高職階段也比較重視學科,對學生的課程沒有放?選修節數,技術培養變成了附屬品,證照跟普通大學證書一樣稀鬆平常,沒有被巿場肯定,漸漸升學主義從高中擴散到高職。

二、技職教育課程設計應該和市場需求結合,引進產企業人才任教並將技能檢定委託產業公會承辦。

產、企業對技術的要求落實在檢定標準上,自然學校就必須跟上腳步,落實技能訓練,讓檢定證書有一定的認同與價值。

三、企業界在技職教育必須有主動參與的平台。

產學合作的主動權應該分配給企業,巿場經濟的脈動才會進入學校,畢業學生永遠適合企業所需。

台灣教育另一個大問題是「教育品質」,政府不敢去碰觸,也是教育沈淪的重要原因,教師知能與工作熱誠是教育成功重要的因素,教師的薪資、保障、福利與在台灣公務界都是前段生,但是工作時數卻是美國教師的三分之一強,也是亞洲國家的吊車尾,多數老師珍惜工作,可是仍有許多怠惰情節經常出現,教師素質與師資培育大有關係,但是更重要的是進入正式教職之後,政府便不再提供進步的動力,也沒有適當的評鑑制度,形成教師對進修成長的內在動機不足,教育素質日漸粗糙,一套知識幾十年通用,這在技職教育更加明顯,因為產業技術提升快速,所以三明治教育不應只在學生適用,在教師身上也應該適用,才能在學術與實務求得均衡,至於學院、科技大學教授們,如何在學術研究、論文發表之外,多和產、企業合作,教育單位應該訂出辦法,獎勵在實務技術研發獲得企業採用的教師。

最近一則新聞,南韓大企業不再迷信文憑,重視工作熱情,大量進用高中職生,進行內部培訓,訓練合格後比照大學生資格,原因是長期以來發現學歷只是參考罷了。南韓政府也發現教師素質與教育品質息息相關,在教師得組工會後,馬上立法訂立嚴格教師評鑑制度,獎優汰劣提升教育品質,韓國這幾年的快速提升,與他們勇於面對問題,有很大關聯;而這些問題台灣也已是到了無可迴避的地步了。

台灣另一大問題是家長觀念,對文憑的重視是家長最大的盲點,分數、名次、進入好大學是台灣多數家長最驕傲,也最感到虛榮的事情,孩子的能力、天賦專長都埋沒在分數競爭之中;發現孩子的能力,讓孩子快樂學習才是家長該重視的事情,可是往往以愛之名,毀掉孩子的天賦智慧才能,父母親卻不自知。

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持孩子發展興趣,是台灣父母重要的課程,最近朱敬一主委的女兒,柏克萊博士重拾興趣,學成回台擔任糕點師父,尹啟銘主委也津津樂道女兒的勇氣,大學會計系畢業後,向尹主委提出生涯規劃,音樂工作是她追求的夢想,出國學音樂前,勇敢向父親說「女兒完成你的期望,接著要追求我的夢想」,在日本從事音樂藝術工作,這兩例年輕人尋夢故事令人感動,也可以給許多學生做為榜樣。

不過,可以有機會尋夢的學生,家庭背景通常是中產階級,依據研究報告,中低收入或弱勢家庭子女並沒有太多選擇的空間,走錯之後重新來過幾近不可能,大都只能隨著正常教育模式隨波逐流,政府教育單位才是選擇與機會的主導者,有著無可推卸之責任。

技職教育一向不受政府重視,這可從經費補助編列看出端倪,一年3億元只是杯水車薪,如果要檢視蔣部長的技職重生決心,明年對技職教育承諾的「200億預算」、「人才培育白皮書」、「跨產業與學界聯盟」的實現,也許是十二年國教所主張─重視多元發展,建立務實技職教育的開始;至於改善教育品質,偏鄉教育資源投入,完成學校優質化,儘早達成多元免試入學目標,更是十二年國教成功的關鍵,國人拭目以待!

(作者為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家盟」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