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諮詢會 洪蘭:事若是對就該做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2/09/01
十二年國教一○三年將上路,但各界雜音仍多,教育部為溝通及凝聚共識,昨天成立諮詢會,請基層教師及企業界人士如林百里出任諮詢委員。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重申十二年國教如期推動,「不能失信於民,」強調諮詢會是個大平台,任何對十二年國教的意見都可提出。
十二年國教諮詢會聘請中小學及技職教師、校長、家長團體及教育團體代表等六十八位委員,以後至少每一個半月開一次分組會議,每三個月開一次大會。
教育部昨天發行專刊,邀請多位名家為十二年國教加持背書。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研究所所長洪蘭以「一件事若是對,就該去做」為題,為專刊寫序,指出「十二年國教很重要,它能提升國民水準和國家競爭力,決定台灣的未來」。
洪蘭則在序文中指出,芬蘭在七○年代投資教育,廿年後芬蘭崛起,可見教育是唯一不會虧本的投資。她表示,延長教育、提升國家競爭力是必然趨勢,只要肯跳脫明星學校的舊觀念,用新思維去考慮孩子未來必備的競爭力,就會找出可行方式。她也強調,應努力把社區高中辦好,讓每個孩子都有適合學校讀。
專刊也刊登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和教育部長蔣偉寧的十二年國教對談。戴勝益認為,升學壓力如果沒有解除,其實六年、九年跟十二年都沒有差別;要減輕升學壓力、落實十二年國教「適性發展」,首先要去除能力分班。
批評十二年國教倉促上路的國教行動聯盟召集人王立昇,也獲聘為諮詢會委員。王立昇指出,希望諮詢會遇到不同意見時,盡量採共識決而非多數決;如果只是要為既定的政策背書,國教盟無法接受。
馬家輝:國民教育 其實只是演戲
【聯合報╱馬家輝】 2012.09.01 02:26 am
香港特區政府堅持在小學和中學推動所謂國民教育,二○一二年,「回歸」十五年,我從來沒有這麼強烈的「香港已死」感受。
為什麼?
理由非常簡單而且明顯:所謂國民教育指引儘管故作開明開放,但在惺惺作態的姿勢下,明眼人必可看出指引條文下的潛台詞和方向性,那就是,凡事要朝所謂「積極面」或「光明面」的角度思考,別看黑暗,即使稍有黑暗,亦須從所謂「包容」和「體會」的角度予以理解,別生氣,別憤怒,別不滿,別對國家有所怨恨。這是你的國家,你應該懂得她的歷史和處境,然而你必須只從管治者的立場去看她的歷史和處境,沒有其他,也不該有其他。
有了這樣的潛台詞,我們可以想見,日後的教材方向必向「和諧」傾斜,老師的打分取捨亦必以「和諧」為準,師生皆在所謂開明開放的偽裝下把自己困住;而也正是如此,香港年輕人的腦袋開始走向死亡。
我們必須明白:人類的思考方式具備整體性格,當你在某方面被「教育」成慣性思維,被鎖定於某個立場,你對其他領域的思量探索便必傾向配合,不易跳脫;鎖定容易跳脫難,你的眼睛從此被蒙上白布,像有了思考上的白內障,日後即使能被重新啟蒙,亦須非常視乎機緣巧合,難度甚高。從此你看國家看世界看生命看自己,皆被所謂國民教育的陰影籠罩,中了毒,不易排除。
或許有人會說:不不不,所謂國民教育的上課時數其實不多,香港的學生和老師皆頭腦精明,非常懂得虛應故事,馬虎敷衍,所以,效果絕不會像我所說這麼嚴重。
我卻願回答:假如學生和老師為了敷衍課程而亂答亂教,亦極糟糕,因為,這等於誘使、強迫學生和老師說謊,大家心裡明白國情是一套,口中和筆下寫出的卻又是另外一套,答題時,偶或批評幾句,但轉頭即把「yes……but……」的邏輯搬出來,把重點重新放置於「和諧」、「包容」、「體諒」、「接受」之類迂腐結論之上,把一切美化,對一切打馬虎眼,對一切放棄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真精神,到最後,濫詞套語一大堆,十條題目的九條答案必是「凡事總有一個過程,我們必須給國家時間和機會」之類,餘下的一題答案則是,「我愛國家,祖國萬歲」,我們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這就是說,在所謂國民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和老師必會變得愈來愈虛偽,視說謊為「常態」,教的人和學的人都在拚命演戲,不敢說出寫出真話,不願說出寫出真話,久而久之,香港將變成神州大地的一分子,人人假話滿嘴、套語滿舌,把「愛國」掛在唇邊,心中卻在暗笑嘲笑。國民教育變成「演戲教育」,把香港人訓練成為演員。
在目前的中國大陸,正是如此,簡直是個「演之國」,人人在演,只因從小被誘導演戲,長大了,又遭受權力威迫,沒法不演。當香港有了所謂國民教育,「演之國」濃縮為「演之港」,正式,死亡。
(作者為香港作家)
【2012/09/01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