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台灣新生報社論》淺談台灣十二年國教

《社論》淺談台灣十二年國教

 

台灣新生報 2012918 上午12:11.. .

 

香港最近「反洗腦」、「反國教」浪潮,使得香港特首梁振英讓步提出「國教修正方案」,延後實施國教,這個事件說明民意可貴,香港人知道他們需要何種教育,而非依政治出發的思想教育,扭曲民本思想,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是國家根本,教育百年樹人之大計,為政者必慎之。

 

反觀台灣教育,馬總統連任的政策是推動十二年國教,教育部也戮力去執行這項政策,當然我們肯定十二年國教政策,普及教育提升全民教育水準,是好事。我們十二年國教問題與香港國教問題,本質上不同,香港國教問題是反對教材內容太多來自共產黨的思想教育,而我們國教問題在於缺少執行配套措施,用鋸箭法,教育部希望各招生區公立高中職比序免試入學比率要達到六成五,依據「一○二學年度高中職免試入學招生簡章審查原則」,規定各公立高中要開出至少三成的免試名額,公立明星高中如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一中、雄中等均反彈,「不認同」、「無所適從」、「素質更不齊」、「逼到私校」等反對意見,教育部對十二年國教不思考從全盤整體角度去尋求合理可行的正確方案,只想像國營事業民營化用釋股方式,只想逐步提升公立高中職免試比率到百分之百,十二年國教政策就完成,其實不然。九年義務教育延長為十二年國教,與當年六年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義務教育,本質上不一樣,當年公私立初中學校不多,很容易按學區增設國民中學,全面普及化,而今天公私立高中職學校多,學校容量與就讀需求量幾乎相等,與十二年國教比較,只差「免試入學」和「免學雜費」罷了。

 

但今天現有公私立高中職學校,歷史、名聲不一,區域分布極不均勻,大部分集中在市區或大都市,因此教育部採取彈性說法,能夠接受公私立高中職合併計算免試比率,基北區仍可有部分彈性,只要報教育部核准即可例外,可見九年義務教育延長到十二年國教,教育部一方面未準備好、一方面未從全盤考慮,有一點「走一步算一步」,「有執行就好的打混戰」的做法,完全不從「學生的立場」、「公平角度」去推動十二年國教,難怪教師總工會批評教育部「玩假的」。

 

教育部應堅持「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即「免試入學」、「義務教育」、「社區化或學區化」、「全國統一做法」等。在「免試入學」方面不應該用現有公立高中職免試比率的做法,明星高中仍然存在,造成不公平的入學,都市地區學生比較占優勢。就老師而言,應該有教無類,縱然有不同程度學生在同一校,學校也可設立「高、中、低等級課程」讓不同程度學生選讀,就可培育具有天才的學生。美國公立高中即如此辦理。在義務教育方面,所有入學高中職學生均免學雜費,私立高中職也可轉型為政府委託辦理方式,政府以固定經費補助,其餘不願意轉型的私立高中職可獨立招生,收取教育部核定學雜費。在「社區化或學區化」方面,可參考國中學區做適當調整,因少子化,各國中學區內有很多國小國中學校教室閒置不用,可檢討調整為國教高中,將流浪教師再教育訓練,可滿足國教高中學生的需求,另外「全國統一做法」方面,教育部應該統一全國國教高中入學程序與標準,祝福十二年國教政策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