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改革大學體制 避免繁殖學閥
2011-05-05 中國時報 【金傳春】
《中國時報》連續刊載大學教育問題的新聞與評論,包括近年各大學過度偏重學術論文,五月二日更見「第一期五年五百億,頂尖論文僅多兩篇」,對此筆者有些想法。
造成大學重視學術論文風氣盛行,與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設立息息相關。但此原為美意的制度推出後,國科會生物處繼而首開先例以積分制來決定研究計畫的經費,自此生物醫學學者紛紛將研究核心轉為成就個人,忽視社會責任;再加上臺大醫學院以論文積分點數決定教授升遷,致年輕學者早早掉入「量化」的深淵而消磨志氣。
近年五年五百億計畫更讓原有校內資源分配貧富不均的處境雪上加霜,掌有資源多的行政首長擁有較多的學生,甚而建立「學術產業」。論文數自然水漲船高,前程似錦;因此名利心重者爭當首長,僅剩少許不求名利者默默耕耘教育!
最糟糕的是教育部近日對外宣稱未來五年五百億將以頂尖論文為重要的大學評量指標,事實上中國大陸提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千人計畫)也以「頂尖期刊」為攻頂指標,致年輕人一到美國僅有興趣從事未來有機會登上自然、科學頂尖期刊的研究。事實上,如何使年輕人才全然發揮潛能,立定志向貢獻社會,才是大學的主要使命。而在功利主義掛帥下,當教師爭相追求個人名利,又如何培養具理想的下一代?
大學是良心事業,而最重要的資產是學生。學生的成就絕無法在短期五年內以論文篇數的單一指標評斷,所以大學要努力的方向絕不是陷在頂尖論文篇數的泥淖,而應是如何善用社會寶貴資源,培育具遠大志向、關懷社會、洞悉國際趨勢與需要的前瞻眼光人才,以增進國民社會福祉。以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為例,曾以通識教育、醫學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改革揚名國際,且仍不斷進行反省,並對校友進行追蹤調查以力求與時俱進,可見一流學府最關心的仍是學生未來對全人類的社會福祉能有哪些倡導與貢獻。
為了挽救臺灣的大學教育,誠摯建議:
一、教育部應積極推動高教體制改革,減少學術界間近親繁殖而成學閥,設置「傑出教育獎」與「育才社會貢獻獎」,對致力於教育改革、課程規畫及提升年輕學子勇於突破而有宏觀建樹的老師、通識教育主任、教務長予以鼓勵。
二、國科會應探究「傑出研究獎」及「學術論文」積分制對臺灣學術的風氣、長遠發展利弊與改進之道為何?又如何讓臺灣學刊(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類)能在國際學刊中勇往挺進,甚而在不久的將來更能出類拔萃。
三、大學教育必須重視人文教育,大學更是社會批判、改革前進的推動力,然而現今維繫大學特色的人文精神正逐漸凋零。因此凡拿五年五百億的大學行政首長更應體認大學的時代使命。
臺灣擁有一流的教育與學術人才,然而在三流的制度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但何時才能改革為一流的大學體制呢?為何香港的大學辦得到,而我們卻多年如困獸猶鬥!
(作者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 直接回覆此信時,回覆的內容將會張貼在論壇上,並自動寄到每位會員的信箱。請注意,因為主旨上的【教改論壇】這幾個字是自動產生的,直接回覆此信時,請把主旨上的【教改論壇】這幾個字刪掉,以免重複產生。
您收到此郵件,是因為您訂閱了 Google 網上論壇的「教改論壇」群組。
如要在此群組張貼留言,請寄電子郵件至 iaezcpc@googlegroups.com
如要取消訂閱此群組,請寄電子郵件至 iaezcpc+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如需更多選項,請造訪此群
組:http://groups.google.com/group/iaezcpc?hl=zh-TW?hl=zh-TW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