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學教育成功還是失敗
台灣立報社論 2011/1/24
4 0年來台灣的科學教育成功還是失敗?2 2日,總統馬英九在《科學月刊》40週年年度慶祝活動總結大會上,認為成績斐然。馬英九以近年台灣學生參加各種國際科學競賽成績名列前茅為依據,認為台灣科學教育十分成功。
但是在馬英九離席後的討論中,與會的《科學月刊》諸君並不如此評價。一位《科學月刊》元老指出,台灣學生普遍恐懼科學,這怎麼能說是成功的呢?我們也注意到,《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多次在媒體上表示,台灣社會平均科學素養比起40年前並未改善很多,有些地方甚至還要退步,例如不少大學生相信星座影響人的性格與命運。林孝信並且指出,非理工專業人士,包括人文社會學科的大學生,科學知識多半停留在國中程度;至於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那就更談不上了。
如此兩極化評價的原因,前述那位元老認為是馬英九被矇騙了。馬英九或許被矇騙,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對科學教育目的看法的不同。馬政府官員顯然十分重視國際科學競賽的成績,或至少重視台灣學生是否可以勝任高科技產業的工作需要。《科學月刊》諸君顯然更重視一般民眾科學素養的提升,認為科學教育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在國際競賽中揚名,也不單是為科學園區訓練人才,或是培養國際級的大科學家。我們同意《科學月刊》諸君的看法。如果多數民眾恐懼科學,在災難中輕易聽信不符科學原理的謠言,造成理盲濫情的社會;那麼台灣再多拿幾塊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也不能說台灣的科學教育成功。
馬英九的說法顯然反映政府的基本看法。我們的科學教育的確以競賽得獎與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為主要的目標,這方面台灣的科學教育確實成績斐然,政府顯然也滿足於這樣的成績,因而認為台灣的科學教育已經十分成功,不需要多費力氣。這可以從去年8月的全國教育會議規劃得到旁證,十大議題中完全沒有提到科學教育。很顯然,全國教育會議的籌備人員,包括政府教育官員,以及徵詢的各界關心教育人士,都不認為科學教育有任何問題。換言之,社會各界似乎普遍相信,台灣的科學教育十分成功。
我們認同《科學月科》諸君的看法,多數的台灣學生畏懼科學,社會人士的科學知識水準多數不高於國中程度。科學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元素。台灣社會的科學素養令人擔憂,必將影響台灣的未來。《科學月刊》在4 0週年慶之際,不僅舉辦大量的科普活動回饋社會,還指出台灣科學教育的偏失。我們謹致敬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