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創世紀》 米開朗基羅現身教學
中國時報 日期:2011/02/09 03:01 邱祖胤/台北報導
位在梵諦崗西斯汀禮拜堂的《創世紀》、《最後的審判》壁畫舉世聞名,米開朗基羅當初是如何完成這些精采作品的?國立科學教育館舉行的「蒙娜麗莎會說話─世界經典藝術魔幻展」,利用3D動畫讓五百年前的大師現身說法,透露這項美麗工程的關鍵技術。
動畫中,米開朗基羅跳出來解說自己的作品。他說,這些壁畫最困難的並不在構圖及部局,也不是懸吊在半空中作畫,而是趕在灰泥漿乾掉以前把畫完成,讓顏色維持在鮮豔飽和的狀態。
米開朗基羅一四七五年生於義大利弗羅倫斯,是十五、十六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與達文西、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時期三傑,著名作品包括雕塑《大衛像》、《摩西像》。他筆下人物壯碩健美,位在西斯汀禮拜堂的兩幅壁畫尺寸超大、內容繁瑣,是他的代表作。
西斯汀禮拜堂建於一四七五年,是教皇禮拜的場所,也是遴選新教皇的地點。這個長方形的教堂根據舊約《聖經》所羅門王神殿的尺寸所建造,長四○.九三公尺,寬一三.四一公尺,高二○.七公尺。
一五○八年動工的《創世紀》是米開蘭基羅應教皇朱里亞斯二世(Julius II)委託,在教堂天花板上作畫。當時米開蘭基羅卅三歲,總共耗時五年才完成。米開蘭基羅將天花板規畫為九個區塊,呈現〈分開光明與黑暗〉、〈亞當的創造〉、〈夏娃的創造〉、〈墮落與被逐出伊甸園〉、〈諾亞的犧牲〉、〈大洪水〉等故事。
其中〈亞當的創造》家喻戶曉。米開蘭基羅讓上帝化為睿智老者,亞當則是身材完美的型男,兩人透過食指接觸,創世紀的一刻充滿人味。
米開蘭基羅還在每個主題畫面旁各搭配四個健美的裸男,加上《聖經》提到的男女預言家,這些姿態各異的人物及表現手法,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相隔廿六年後,六十歲的米開蘭基羅再度接受教廷委託,繪製《最後的審判》,成為當時面積最大的單面壁畫。畫面以耶穌基督為核心,基督舉起右手,讓他右邊的信徒上天堂,左手下壓、讓不義之人下地獄。有趣的是,基督右下方畫著聖巴托羅繆(St. Bartholomew),他被活活剝皮而殉道,左手拿自己被剝下的皮,米開蘭基羅把自己畫在這張人皮上。
這件圖畫採用透視角度來表現,而人物的比例脫離了一般尺寸,展現了米開蘭基羅晚年開始擺脫文藝復興時代形體再現的美學原則。
「蒙娜麗莎會說話─世界經典藝術魔幻展」,透過3D影像及互動技術等高科技,將六十六件世界經典藝術品動畫化、3D化,拉近民眾與藝術品的距離。詳情見官網http://www.aliveart.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