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王道還:現代科學史的傳奇 (居里夫人)

王道還:現代科學史的傳奇
 
【聯合報╱王道還】 2011.02.27 01:59 am
 
 
今年是國際化學年,也是居禮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百周年,因此一部分活動的主題是「彰顯女性科學家的貢獻」。讓居禮夫人扮演這個角色,表面看來再合適也不過了。
 
到目前為止,已有四十位女性科學家得到諾貝爾獎。居禮夫人不僅是第一位受到諾貝爾獎肯定的女性科學家,也是唯一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一九○三年物理獎;一九一一年化學獎。更傳奇的是,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是居禮夫人的長女伊雷娜(一九三五年化學獎)。
 
科學史上,許多科學家的夫人參與過先生的研究工作。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化學家拉瓦錫,十九世紀中葉研發滅菌手術的外科醫師李斯特,都有夫人協助,甚至傳為佳話。可是沒有人記錄過她們的具體貢獻,她們的姓名因而埋沒。
 
居禮夫人能在科學史上留名,我們事後諸葛亮,不難判斷她的事業策略是關鍵:她決定取得博士學位,從一開始就使用自己的名字(瑪莉)發表論文。居禮先生(皮耶)比瑪莉年長八歲,三十四歲那年初識瑪莉,仍沒有完成博士論文,因瑪莉的激勵才大功告成。
 
不過,瑪莉當年的策略,只是維護自身勞績最起碼的手段。刻意以居禮夫人彰顯女性科學家的貢獻,不免忽略:瑪莉的科學成就不只是個人意志、才智、汗水的產物。大多數人只記得她是居禮夫人,而不知道她的名字,未必是父權心態作祟。居禮夫婦亦師亦友的關係,即使在一個世紀之後,都可謂「夢幻組合」。瑪莉最重要的科學貢獻,是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定義元素——測量元素的放射能。而測量儀器是皮耶設計的,測量技術也是他教的。
 
此外,以居禮夫人激勵女性——或任何人——從事科學研究,還有一個困難:居禮夫婦是現代科學史傳奇時代的傳奇人物。一八九八年一月,瑪莉開始測量許多礦物的輻射,到了十二月,已發現了兩種科學界從來不知道新元素:釙(原子序八十四)與鐳(原子序八十八)。一年不到!現在,哪個領域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出這麼基本、重要又實用的發現?
 
今天,女性科學家人數最多、比例最高的領域,是生物醫學。偏偏生物醫學已淪為艱困領域。過去廿年,生物醫學以改善人類健康為口號,取得空前的資源、生產了數量龐大的實驗結果與論文,教人驚艷的應用成果卻不多。跨國大藥廠的表現,就是證據。
 
這十年來,跨國大藥廠研發新藥一直不順利,以合併維持利潤,早已不是新聞。最新的招數是請科學家走路:一月底,營收、研發經費都世界第一的輝瑞大藥廠宣布削減明年的研發預算,幅度達四分之一,約廿億美元。首當其衝的是當年開發過威而鋼的單位(位於英格蘭):兩千四百名員工只有幾百個能留下、調差。美國也有一個單位要縮編,受影響的有一千多人。
 
撫今追昔,居禮夫婦當年創下的紀錄,竟然像是神話。一九○三年:三月,皮耶計算出鐳的放射能極為巨大,並指出可能的用途是治癌——殺死腫瘤;六月,瑪莉通過論文口試,獲得博士學位;十一月初,英國皇家學會宣布居禮夫婦獲得達維獎,那是化學家的最高榮譽;十一月中,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居禮夫婦與另一位法國學者為物理獎得主。輝瑞大藥廠似乎學會了分辨神話與現實。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中研院史語所)
 
【2011/02/27 聯合報】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我碩博士人口 年底增至百萬

 
這百萬碩博大軍,代表了什麼意義?
 
奇怪的是,怎麼是用15歲以上的人口來算百分比?15歲,是國中畢業,要算,至少也應用大學畢業,22歲較合理吧吧?!
這樣,搞不好可以衝到全世界第一名喔!
 
看起來,廣設大學的結果之一,是造就了研究生大增,也就是多了許許多多可以幫忙製造 SCI及SSCI的『工人』。
 
內政部更該好好關心,如何讓這些高學歷的碩博人口,結婚生子!
 

 
我碩博士人口 年底增至百萬


工商時報【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日期:2011/02/20 02:06
 

內政部昨(19)日指出,去年底,我國具研究所學歷的碩、博士人口已達到92萬5千人,依此一成長的速度估計,今(100)年底我國碩、博士人口將達100萬人,高學歷人口比重之高已在世界名列前茅。
 

內政部發布統計通報指出,99年底台灣具研究所學歷的人數已達92萬5千人,具大學學歷者達398萬1千人,兩者合計占我國15歲以上的25.1%,此也代表,國內15歲以上人口中,每四名就有一名具有大學以上高學歷,十年前這一比率還不到10%。
 

依教育部統計,民國70年代中期每年自研究所畢業的碩、博士只有4千多人,到了80年代中期升至1萬5千人,隨著國內大學廣設研究所招生,如今一年畢業的碩、博士高達6萬3千人,這是台灣碩博士人口快速成長的原因。
 

內政部指出,近十年我國各教育程度人口中,以研究所程度的人口成長最快,近十年平均年增率15.5%、大學居次10.1%
 

96年~99年國內具研究所學歷的人數依序為72萬2千、78萬9千、85萬5千、92萬5千,內政部官員說,以此一速度推計,今年底台灣的碩博士人口就將升至100萬人。
 

這位官員表示,碩博士如今進入職場起薪遠不如十年前,但仍比大學學歷者高,政府部門近年約聘人員幾乎都具研究所學歷,私人企業給碩博士起薪也較高,這應該是國人追求高學歷的原因。
 

依教育部統計,98年在國內大學畢業的碩士近6萬人,博士3千7百人,學士22萬7千人,合計29萬多人,對應內政部人口統計,在20~24歲這個年齡層有61%具大學或研究所程度,若以15歲以上的人口觀察,也有25%具大學或研究所程度,內政部官員表示,台灣高學歷人口比重,在全球已名列前茅,甚至已超越不少先進國家

--
直接回覆此信時,回覆的內容將會張貼在論壇上,並自動寄到每位會員的信箱。請注意,因為主旨上的【教改論壇】這幾個字是自動產生的,直接回覆此信時,請把主旨上的【教改論壇】這幾個字刪掉,以免重複產生。
 
您收到此郵件,是因為您訂閱了 Google 網上論壇的「教改論壇」群組。
如要在此群組張貼留言,請寄電子郵件至 iaezcpc@googlegroups.com
如要取消訂閱此群組,請寄電子郵件至 iaezcpc+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如需更多選項,請造訪此群
組:http://groups.google.com/group/iaezcpc?hl=zh-TW?hl=zh-TW

2010十大科學新聞出爐

2010十大科學新聞出爐 
作者:駐洛杉磯科技組 現職:駐洛杉磯科技組
文章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2/n3130412.htm
發佈時間:2011.01.25
 
 
《科學美國人》評選出2010年度十大科學新聞: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解碼、墨西哥灣的石油外漏造成的水域災難——這些以及其他事件,確定了2010年是科學與技術的一年。
 
1、墨西哥灣原油外漏
 
據新浪科技報導,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BP)位於馬孔多的「深水石油線」石油鑽井平台發生了一起大爆炸,鑽機漂流了約一英里以上。爆炸導致了11名工人罹難,鑽機沉沒並引發了一場為期三個月,總量約為7.5億公升的原油外漏(還有天然氣),外漏的原油污染了墨西哥灣。
 
為了制止無情的油流,經過幾次失敗的嘗試以後,BP公司於7月15日成功封堵住噴發的油井。
 
2、海地地震和霍亂疫情
 
1月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發生的7.0級地震拖出了長長的死亡和破壞的尾巴。雖然這座受難的城市的圖像顯示出的損失已經讓人震驚——這絕大部份源於缺乏強制執行的建築法規,然而,破壞仍然在地震後持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霍亂(霍亂弧菌)已經廣泛蔓延到海地全國各地,而在多米尼加共和國也已經發現了感染霍亂的案例(該國與海地共享伊斯帕尼奧拉島)、古巴和佛羅里達。儘管救援組織大規模地努力防禦,分發口服補液和乾淨的水,在海地境內仍然有超過2,000名民眾死於霍亂。迄今為止,這場災害或許已經奪去了超過94,000條生命。
 
3、在愛滋病病毒和愛滋病預防方面的重大進展
 
含有泰諾福韋的陰道凝膠劑能夠幫助女人避免感染,即使她們的伴侶拒絕使用避孕套。實驗中,使用這種凝膠指示劑的婦女比起對照組而言,減少了約54%的感染風險。
 
4、人造生命
 
2010年3月26日,美國克萊格‧文特爾研究所將一組完整的細胞基因組合插入了山羊支原體中,重塑了「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
 
5、冰島火山(Eyjafjallajökull)噴發
 
2010年3月20日,冰島一座名稱很難發音的火山噴發,並在隨後的幾個星期內持續噴發。總而言之,Eyjafjallajökull火山(發音應為 「AY-uh-fyat-luh-YOE-kuutl-uh」,中文譯為「埃亞菲亞德拉」),它的名字意義為「島嶼-山峰-冰川」,隨著它的冰蓋融化,大氣中約被注入了2.5億立方米的火山灰。
 
4月14日,它的第二次大規模噴發至少中斷了歐洲大陸六天的空中交通,因為火山灰在整個歐洲大陸上飄動,佈滿了厚約10多公里的天空。
 
6、美國宇航局的新方向
 
自從美國太空探測計劃初露端倪之時,這一項目便一直委託給美國宇航局(NASA),而NASA本身則籌備和發射了諸多火箭,以運送宇航員進入太空軌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局面會有所改變。
 
7、維基解密網站
 
自11月28日起,維基解密網站陸續公佈了,持有的超過25萬份美國從電纜裡洩露的200多個駐外使館同美國國務院的往來電報內容。而這次爆料並非第一次,甚至也不是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維基解密2010年主要公佈內容如下:今年4月,網站發佈了一段揭露了2007年美軍阿帕奇直升機在伊拉克打死無辜平民的視頻;而後在7月和10月公佈了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的敏感報告。
 
然而,「密電門(Cablegate)」網站顯然是壓垮美國和其政治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該網站上的文件揭露了從1966年至2010年美國大使館超過300份對世界各國領導人的外交分析、東道國評估和有關國際和國內問題的內部討論。
 
8、電動力車的回歸
 
EV-1電動力汽車慘遭「滅絕」十多年之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新款電動力汽車雪佛蘭沃藍達於12月在美國紐約州、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和華盛頓等地汽車經銷商處正式揚帆起航。雪佛蘭聲稱這款前輪驅動的五座沃藍達車型可以在完全由電力發動機支持之下最多行駛55公里。此後可以利用汽車內置的天然氣動力引擎為鋰電池進行充電。
 
日產汽車公司也向第一個北美洲用戶交付了自主研發的全電動力汽車,聆風。與沃藍達不同的是,聆風的動力完全來源於它的電池。據美國環境保護局的估測,聆風汽車在完全充電之下可以行駛約為115公里。更多的電動力汽車也即將跟進,包括福特福克斯的BEV純電動力車,將在2011年實現量產。
 
9、可以生存在砒霜裡的微生物
 
研究者們發表在《科學》上的報導宣稱,他們已經從加州的莫諾湖分離出能夠在必要時候用砷元素取代磷元素的菌種,這一菌種甚至能夠把砷元素納入自己的DNA。
 
10、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解碼
 
在經歷了長期的炒作醜聞以後,科學家確認了早期人類與尼安德特人之間曾經小範圍有過交配。尼安德特人的DNA終於被製作成基因特徵目錄保存下來。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台灣科學教育成功還是失敗

台灣科學教育成功還是失敗

台灣立報社論 2011/1/24
4 0年來台灣的科學教育成功還是失敗?2 2日,總統馬英九在《科學月刊》40週年年度慶祝活動總結大會上,認為成績斐然。馬英九以近年台灣學生參加各種國際科學競賽成績名列前茅為依據,認為台灣科學教育十分成功。

但是在馬英九離席後的討論中,與會的《科學月刊》諸君並不如此評價。一位《科學月刊》元老指出,台灣學生普遍恐懼科學,這怎麼能說是成功的呢?我們也注意到,《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多次在媒體上表示,台灣社會平均科學素養比起40年前並未改善很多,有些地方甚至還要退步,例如不少大學生相信星座影響人的性格與命運。林孝信並且指出,非理工專業人士,包括人文社會學科的大學生,科學知識多半停留在國中程度;至於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那就更談不上了。
如此兩極化評價的原因,前述那位元老認為是馬英九被矇騙了。馬英九或許被矇騙,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對科學教育目的看法的不同。馬政府官員顯然十分重視國際科學競賽的成績,或至少重視台灣學生是否可以勝任高科技產業的工作需要。《科學月刊》諸君顯然更重視一般民眾科學素養的提升,認為科學教育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在國際競賽中揚名,也不單是為科學園區訓練人才,或是培養國際級的大科學家。我們同意《科學月刊》諸君的看法。如果多數民眾恐懼科學,在災難中輕易聽信不符科學原理的謠言,造成理盲濫情的社會;那麼台灣再多拿幾塊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也不能說台灣的科學教育成功。

馬英九的說法顯然反映政府的基本看法。我們的科學教育的確以競賽得獎與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為主要的目標,這方面台灣的科學教育確實成績斐然,政府顯然也滿足於這樣的成績,因而認為台灣的科學教育已經十分成功,不需要多費力氣。這可以從去年8月的全國教育會議規劃得到旁證,十大議題中完全沒有提到科學教育。很顯然,全國教育會議的籌備人員,包括政府教育官員,以及徵詢的各界關心教育人士,都不認為科學教育有任何問題。換言之,社會各界似乎普遍相信,台灣的科學教育十分成功。
我們認同《科學月科》諸君的看法,多數的台灣學生畏懼科學,社會人士的科學知識水準多數不高於國中程度。科學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元素。台灣社會的科學素養令人擔憂,必將影響台灣的未來。《科學月刊》在4 0週年慶之際,不僅舉辦大量的科普活動回饋社會,還指出台灣科學教育的偏失。我們謹致敬意。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引導思考 教部擬加長國語課文

引導思考 教部擬加長國語課文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4日電)日期:2011/02/14 19:29
 
教育部今天表示,為增進學生長篇閱讀和引導思考,從國語文領域開始,將增加國中小課本的部分課文長度,但教科書不會做大幅改變,因此,也不會增加教科書厚度和成本。
 

媒體報導,為提升學生深度閱讀能力,教育部研議將改進教科書的編寫,101學年度開始,小二和國二的國語文教科書將有幾篇文章篇幅較長,以引導學生進行高層次思考。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表示,推動閱讀是中長程計畫,但現在老師教學還是脫離不了教科書,以國小為例,大部分國語課文約400到600字間,對增進長篇閱讀和引導思考較不易,因此,委託國立編譯館、課綱委員和學者進行探討,未來先針對國語文領域進行調整。
 

國教司表示,第1步會先選取2到3課寫成長篇課文,編成接近國際閱讀評比測驗約1000字長度的單元,同時給教師的教學指引,也會往引導學生做高層次思考的方向編寫;希望在國中小課文裡至少能有1到2個單元做長篇幅突破,讓學生從課文中學習高層次思考。
 

國教司表示,教科書編寫會融合原來幾個主題變一個單元,因此不會增加課本厚度,也不會造成教科書成本的增加;教育部也不希望大幅改變教科書編寫,因此會從老師的教學指引上做改變,提供教師教學參考方向。
 

國立編譯館館長潘文忠表示,100學年度國語文教科書審定是小一和國一,101學年度則是小二和國二,目前100學年度幾乎快審定完成,因此,最快可能會從101學年度開始調整,但因逐年送審,對教科書修定影響不大。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最後的法老王 穆巴拉克家族斂財逾2兆

最後的法老王 穆巴拉克家族斂財逾2兆

自由時報 日期:2011/02/12 04:11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
 
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終於下台,若他不遭清算,肯定可過優渥的退休生活。根據中東專家的分析,他的家族資產可能多達七百億美元(約二兆零四百五十九億元台幣)。不少資產集中在英國與瑞士銀行,或套牢在倫敦、紐約、洛杉磯及紅海沿岸的燙金地段。
 

英國《衛報》報導說,穆巴拉克擔任總統三十年,之前更久任軍方高階要職,因此有特殊的投資管道,讓他累積獲利達百億美元。他的大多數獲利來自海外所得,存在秘密銀行帳戶或投資於高級地段的豪宅與飯店。
 

根據去年一家阿拉伯文報紙報導說,穆巴拉克在紐約曼哈頓置產,以及在比佛利山莊精品區羅迪歐大道擁有物業。他的兩個兒子—賈邁爾與阿萊也都是億萬富豪。賈邁爾位於倫敦市區的一間豪宅外面也有人嗆聲,凸顯出穆巴拉克這家人對西方炫耀性資產情有獨鍾。
 

這家報紙說,穆巴拉克家族在瑞銀(UBS)與蘇格蘭銀行都有不少的海外資產。不過,這項資訊可能是至少十年前的舊聞。坊間對於穆巴拉克家族的生財及資產流向確切地點,只有概略性的資料。
 

英國德倫大學中東政治教授大衛森說,穆巴拉克和妻子及兩個兒子,是透過與外資、外商的眾多商業合資案積累財富,這可以追溯到他歷任軍政要職期間,因為這些職務讓他有接受企業賄賂的機會。大衛森說,大多數波斯灣國家要求外資讓本地合資對象擁有五十一%的持股,而埃及的本地企業通常只持股近二成,條件是需要有政府與軍方有力人士出面,這些人不用出錢或冒任何風險,就能從中獲取暴利。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加瑪兒說,穆巴拉克家族估計高達四百億至七百億美元之間的資產,足以和其他波斯灣國家家財萬貫的領導人一爭長短。她告訴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網:「他在軍方及政府公職任內的商業投資,造就了他的個人財富。」

菜販、谷歌主管 埃及革命推手

菜販、谷歌主管 埃及革命推手

中國時報 日期:2011/02/13 02:03 蔡鵑如/綜合報導

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席捲阿拉伯世界,埃及人民以短短十八天的抗爭逼退總統穆巴拉克。但引燃革命火種、散播革命種子的並非政客,而是尋常平民百姓,包括自殺的菜販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遭拘留的谷歌(Google)主管戈寧(Wael Ghonim),街頭無數平凡民眾,以及無遠弗界的網際網路。
 

去年十二月十七日,無照販賣蔬果的失業大學畢業生布瓦吉吉,因遭突尼西亞警方取締,謀生家當遭沒收,激憤自焚而死。他之死經由社群媒體與行動電話推波助瀾,竟然引爆「茉莉花革命」,班阿里獨裁政權垮台,激起的骨牌效應也衝擊埃及。穆巴拉克十一日辭職後,數百人湧入布瓦吉吉家中,向其家人致敬,感謝他的死促使人民揭竿起義,為阿拉伯世界帶來巨變。
 

卅歲的谷歌中東及北非區行銷經理戈寧,則憑藉網路力量,成為埃及革命的新世代英雄。戈寧因為在「臉書」(Facebook)設置反政府網頁,組織網路大軍對抗國家權威,發文支持人民爭取民主自由,遭埃及當局拘押十二天。
 

戈寧在七日獲釋後直奔開羅「解放廣場」,成為反政府抗爭的代言人。他繼續透過網路發聲,鼓舞並動員群眾投身推翻專制政府的志業,當地人視他為「埃及的布瓦吉吉」。
 

十一日穆巴拉克下台後,戈寧在「推特」(Twitter)網頁發文說,「真正的英雄,是解放廣場與各地的年輕人」,他表示這次革命「從臉書開始」,他期待與臉書創辦人祖克伯見面親自道謝。
 

網際網路,尤其是推特、臉書和Youtube等網站,在組織動員示威民眾以及對外傳遞訊息上,亦扮演重要角色。埃及政府在群眾走上街頭後,便封鎖網路和行動電話,但谷歌和推特合作推出「語音推特」服務,埃及人民只要打電話留言,便可發送訊息至推特,突破了網路封鎖。
 

在沒有強大反對黨、也沒有武力支持下,數百萬人民自主發聲,靠著眾志成城的力量,終於成功推倒了掌權卅年的獨裁者。無數的平凡人民,是這次革命的最大英雄。

最後法老 終身執政夢碎

最後法老 終身執政夢碎

蘋果日報 【陳怡妏、陳家齊╱綜合外電報導】日期:2011/02/13 06:30
 
在位30年躲過10次暗殺 稱「神明護體」
 
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位30年,躲過10次暗殺,即使高齡82歲的他近年健康惡化的傳言不斷,也不能阻止他「終身執政」的決心。他曾說:「只要我依然有心跳、呼吸,直到未來我都會一直與你們同在。」但這位埃及「最後的法老」仍然擋不住民怨,最終在現代民主洪流中被淹沒。
 

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1928年5月4日生於尼羅河三角洲一個小村中。他少年時曾是個足球好手,隨後就讀軍校,成為優異的戰鬥機飛官,仕途一路通暢,1969年升任埃及空軍參謀總長及副國防部長,1975年更被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提拔為副總統。
 

前任總統遇刺後崛起
 

1981年,同情伊斯蘭份子的士兵在閱兵大典上公然槍殺沙達特,旁邊的副總統穆巴拉克僥倖躲過一劫,8天後在軍隊擁戴下繼任總統,從此埃及一直處在緊急命令與戒嚴狀態,一直到現在還沒解除。
 

穆巴拉克曾在埃及國內外10度遭遇暗殺陰謀,其中大多是「聖戰組織」(Al-Jihad)等伊斯蘭基本教義團體策劃的,企圖推翻穆巴拉克政府,建立一個伊斯蘭教國家,但他都能幸運地躲過一劫。
 

狠嗆記者「不懂戰爭」
 

穆巴拉克自認為他會當上埃及總統是「神的旨意」,1995年在衣索比亞逃過暗殺時,宣稱他有神明護體,埃及人民何其有幸能有他這種國家元首。他宣稱愛埃及人民,但卻從來不信任他們,別說是規模龐大的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被禁,即使是最溫和的伊斯蘭教派都被他無情下令解散。
 

但他帶領埃及走過沙達特遇刺後的不安動亂,以「穩定勝過一切」的執政態度,使他成為中東多次血腥衝突中一股安定的力量。2000年時,以色列軍方開火槍殺在以埃邊境的巴勒斯坦抗議人士,埃及民怨沸騰。一名34歲的記者在當時訪問穆巴拉克時問說:「埃及有些人認為應該開戰……」穆巴拉克立刻打斷他的話說:「你現在多大?我們收復西奈半島時,你還在包尿片!你對戰爭懂什麼!」
 

美仰賴調停中東關係
 

無論是1993年的波斯灣戰爭、2000年的巴勒斯坦抗暴、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2006年以色列進軍黎巴嫩,以及2009年砲轟加薩走廊,穆巴拉克都擔任各方調停的角色,這也使他成為西方國家倚重的盟友,換得美國每年對埃及15.5億美元(450億元台幣)的軍事和經濟援助,讓他的執政地位固若金湯。
 

但反對者指控美國因為穆巴拉克聽話,就對他迫害人權、貪污等陋習坐視不管。他下台後,不論未來是誰繼任埃及總統,都不可能像穆巴拉克這樣跟美國合作無間,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和以色列未來的命運都可能動搖。
 

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小檔案
 

年齡:82歲,1928/05/04生
 

家庭:已婚,有兩子
 

學歷:埃及陸軍官校軍事學士、埃及空軍官校航空學學士
 

經歷:
 
  • 1959~1961年:赴蘇聯接受飛行員訓練
  • 1969年:任埃及空軍參謀長
  • 1972~1975年:任空軍總長、副國防部長
  • 1975~1981年:獲總統沙達特任命副總統
  • 1981~1982年:擔任總理
  • 1981/10/14:沙達特遭暗殺8天後穆巴拉克接掌政權,並任「國家民主黨」主席
  • 1987、1993、1999年:在類似公民投票、單一候選人的總統大選中連續勝選連任
  • 2005年:國會修憲,首度有多名候選人並直接民選總統,穆巴拉克仍獲勝,連任5任總統
  • 2011/02/11:迫於民眾連續18天示威的壓力,宣布下台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從「盡力賺錢」走向「盡力捐錢」之路

 從「盡力賺錢」走向「盡力捐錢」之路
 
 
【社論】 《社論》

大樂透新春開出十八億元的頭獎!這件事風靡全社會的程度,由各地投注站人頭竄動、大排長龍的景象可見一斑。結果由五位中獎的幸運兒平分獎金,民眾彼此探問「是你嗎?」,等待投入下一場「人人有希望」的求財遊戲。
 
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則萬萬不能,所以發財夢永不嫌多。這次為十八億元樂透獎金而踴躍買彩券的人,在政壇「不分藍綠」,媒體報導出蔡英文、王建煊、楊志良等人。這幾人均非「財迷」形象,買彩券各有所求;家道殷實的蔡英文說,若中獎,民進黨會很需要這筆錢;「聖人」王建煊則說,中了一定全部裸捐。可見就算以公益為念,也迫切需要「源頭」。
 
台灣社會對「全民瘋樂透」的現象津津樂道,對於陳光標來台當眾發紅包、有人攔路討紅包之事,卻苛責以沉重的「格調」、「尊嚴」種種指教,可見聚集財富雖是人同此心,如何與社會分享財富,卻還沒達成信念與方式上的共識。像陳光標那樣「張揚」行善,若能吸聚社會目光,因而號召出「有為者亦若是」的仿效行為或願望,未嘗不是好事。特別是在當今貧富差距兩極化的社會氣氛中,經濟上有待援助者眾,而得利於「錢滾錢」勢頭的富人應更多一份回饋社會的責任感。「為善最樂」的藝術與技術有待推廣,現在是最好的時候。
 
台灣社會的慈善活動,有財團企業捐大樓、捐醫院等耀眼事跡,也有九二一地震或八八風災時潮水一般湧現的民眾互助愛心。但更重要的,卻是常軌性質、不計其數的「曖曖內含光」的個案,其普遍程度可能超出一般人想像,像陳樹菊這樣你我身邊可見的小人物正是代表性的例子。例如以幫助貧困兒童為主的家扶中心,九十八年度的各項服務方案支出高達二十七億元以上,多由一般民眾點滴捐獻而來;聯合勸募會近兩年也維持每年收到四億五千萬元以上的捐款,約半數是單次小額捐款,近百分之二十是定期定額捐款。可見一般民眾的經常性捐獻,才是社會的公益基石。
 
與人分享財富,出於特殊的愛心之外,要把這推廣成一種「習慣」,有時需要更積極的號召與示範。某些宗教或族群向來都有捐出財產所得十分之一的傳統,或直接行善或捐給教會。至今奉行「十一奉獻」(什一捐)的人不少,例如NBA球星「閃電俠」韋德的固定捐獻,以他的偶像角色形成示範;巨富如美國石油大亨洛克斐勒,從少年時代的第一份薪水就維持捐出十分之一,一生累計捐獻超過五億美金;虛擬的如布洛克小說裡的酒鬼偵探馬修,每接一筆活兒就拿出十分之一捐給路過的第一個教堂。近在台灣人身邊如台中一名賴老師,從初入國中執教開始就固定以月薪十分之一獎勵學生,至退休十餘年後從未中止。這些動人的例子,有遠在天邊有近在眼前,顯示慈善不是遙不可及的道德口號,行有餘力人人可做。
 
超過一世紀之前就捐出了五億多美金行善的那位洛克斐勒,生前幾乎壟斷美國石油市場,厲害的生意手段曾招過不少負面評語。但他自言一生追求「盡力賺錢,盡力存錢,盡力捐錢」的目標,開啟美國慈善事業先河,至今影響著比爾蓋茲等人「賺錢捐錢」的信念,洛克斐勒基金會也形同公益事業的代名詞。可見「捐錢有道」留下的痕跡,終於美化了拚命賺錢時期所沾惹的、令人不欣賞的銅臭味。
 
台灣的富人,尤其若是受惠於政府偏差政策所致的優惠補貼或金錢遊戲的企業家,當埋怨社會「仇富」傾向同時,何妨多思考一下洛克斐勒的哲學,從「盡力賺錢」走向「盡力捐錢」之路。實踐與人分享財富的精神,終究能體會「為善最樂」!
 
【2011-02-10/聯合報/A2版/焦點】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12年國教讓孩子適性發展

申請抽籤 風險何在?
  
台灣立報2011/2/8 謝國清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
 
年前舉辦的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中,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表示,明年的擴大免試入學考慮採取「申請抽籤」模式,符合門檻的學生皆可報名,再由學校抽籤,避免過分重視在校成績;此議一出,多位校長表示若採抽籤,學生入學僅憑運氣,有如抽獎,風險太大,甚至認為抽籤不適合教育,「申請抽籤」果真如此可怕?不採抽籤模式,12年國教該如何進行呢?
 
教育界一直標榜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依自己的性向選擇學校或職科,不但讓學生適性發展,也落實教育理念,許多人都關心,萬一學校登記滿額,特別是目前學校被分類,導致少數學校大量超額怎麼辦?因此才有「抽籤」之議,部分校長擔憂「抽籤」將對學生造成太大風險,其真正原因恐怕正在於「抽籤」將造成學校辦學上的極大風險,長期面對學科成績均優學生的老師如何進行差異性教學?長期沉浸在高升學率的學校如何轉而輔導學生適性發展?這才是校長們真正擔心的吧!
 
民間團體倡議12年國教的過程中,經常被質疑「把9年國教延長為12年,真能解決國教的問題嗎?」當然不是,但我們總得耐心解釋「12年國教的核心並非只是把9年國教延長為12年,它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孩子適性發展。」從聯考到基測,甚至採計在校成績的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國中生升高中或高職的依據主要是學科成績而非性向,高中職學校被區分為不同等級,學生也被成績強迫分類,讓許許多多孩子浪費青春,白念許多年書。
 
優秀生不靠分數篩選

事實上,教育部曾提到「推動12年國教的政策目標除了紓緩升學壓力,引導學生適性發展,是為了提升國民素質,增進國家競爭力。」相對於這幾年台灣社會逐漸發掘的「台灣之光」,他們幾乎都不是因學科能力取向造成的「優秀」,另方面,大學校院推動的繁星計畫也間接證實,高中職的學科能力並非孩子成就的關鍵因素,但能成為台灣之光或參與繁星計畫者畢竟少數,大多數孩子從國中開始到高中結束,因為目前的入學模式,依然被學科成績綁架;由此可知,推動12年國教,「國中升高中」的入學模式將成為關鍵因素。
 
教育部前年起推動「高中職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名為「免試」,然而因「採計在校成績」,卻導致國中生必須考更多試,高中職校都希望能「找到學科成績較佳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容易教,對未來升學率也較有幫助。可是,這種思維無助紓緩升學壓力,更不可能使學生適性發展。推動12年國教,如果不改變國中升高中的傳統思維模式,那恐怕真的無法解決目前國教所產生的各項問題,更會衍生更多問題。
 
發掘孩子的潛力

「抽籤」背後有一層極其重要的涵義,那就是家長們必須真的相信教育界長期標榜的:「台灣的老師素質不但高而且齊一」,只要每位老師都能落實「提升並發掘每個孩子的能力」的教育理念,幾輪「抽籤」下來,學校自然均質,家長們也就不再汲汲營營把孩子送到遠方的學校,這不影響特色學校,就如同目前仍存在少許特色學校一般,這樣的發展將使特色學校更容易發揮。
 
「推動十二年國教」不但是為每個孩子適性發展著想,更是台灣教育界實踐教育理念重要的一步,期待所有教育人能秉棄篩選學生的思維,能更有信心的接受新時代孩子們的挑戰,期待負責研擬並推動12年國教各項配套措施的教育官員,能時時刻刻回歸推動12年國教的核心價值,期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達成20年後「國民素質的提升,及增進國家的競爭力」的目標。
 
 

科學課程減少 美生程度落後

科學課程減少 美生程度落後
  
 
台灣立報2011/2/8【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
 
美國聯邦政府1月27日報告,2009年,大約有 2∕3的美國4年級學生在科學學科上表現低落,這表示當學生面對解讀溫度曲線圖或是解釋熱傳導現象時,常會被難倒。
 
科學課程時間受排擠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另外有70%的8年級學生,還有79%的12年級學生在接受國家教育發展評量(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時,成績偏低。以測驗性質衡量學生學業表現的國家教育發展評量被總統歐巴馬和商界認為對美國競爭力至關重要。
 
「這結果相當令人失望,」位於艾靈頓郡的國家科學教育協會(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執行長艾伯爾(Francis Eberle)表示。「實際上,這個結果顯現了科學從未是我們議程的一部分。科學教育得到的關注很少。」他表示,閱讀和數學排擠了科學課程每日在教室中的教學時間。而數學和閱讀則是國家標準考試中的重點項目。
 
歐巴馬常常在公開場合談到科學和數學教學的重要性;25日他在發表國情咨文時,也將科學數學教育列為主題。「如果我們需要創新,在美國本土製造工作機會,而不是讓國人到海外工作,那麼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比賽上也必須要勝利。」他說。
 
美國行政官員表示,總統想要擴大目前學校的課程範圍,把更多重心放在科學和其他科目上,這是2002年「有教無類」(No Child Left Behind law)法案的修訂版。
 
在這次全國公私立學校學生的科學成績中,維吉尼亞州4到8年級學生的表現獨占各州鰲頭,而馬里蘭州則表現中等。12年級學生的表現則無學區或全國排行。除此之外,這次測驗的成績也無法與過去的資料相比,因為全國科學測驗在2009年重新改組過。
 
種族間出現成績落差
同時,這次測驗資料也為美國學校21世紀的科學表現提供了令人悲觀的簡要概況。而在不同種族之間也有成就鴻溝出現:在300分的量表中,非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學生落後白人或亞裔美籍同儕約20到30分。
 
在這三個年級的學生中,表現也出現了性別鴻溝,年紀越長的學生間成就鴻溝越明顯:12年級男孩的平均分數是153分;同年級女孩的平均分數則是 147分。許多學生無法達到最基本的成就標準。測驗結果把學生的成就分為高級、熟練、基礎以及未達基礎。
 
各年級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技巧例子如下:四年級的學生應該要能夠解釋有機體適應行為的好處;8年級學生應該要能夠解釋出在高海拔的情形下,臭氧濃度和大氣條件之間的關係;至於12年級的學生則必須解出粒子之間電力的應用題。
 
在美國4年級學生中,有28%的成績未達基礎水平。在8年級學生中,有37%低於基礎水平。而在12年級的學生中,低於基礎水平的有40%。
 
聯邦政府測驗了15萬6,500名4年級生、15萬1,100名8年級生和1萬1,100名12年級生以取得全國和各地區平均結果。華盛頓特區、阿拉斯加、內布拉斯加、坎薩斯和佛蒙特等地區則未提供成績。
 
4年級生平均成績最高的是新罕布夏州、維吉尼亞州、北達柯達州、肯達基州、蒙大拿州和緬因州。8年級生表現最好的有北達柯達州、南達柯達州、新罕布夏州以及麻州。
 

2005年世界物理年由來

1905年,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等多篇論文,提出了關於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等具有深遠影響的科學論斷,這些研究成果位處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列,是人類智慧和科學原創力的傑出成就和表現,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引起了新的科學革命。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科學理論的建立,標誌著人類從近代科學跨越到了現代科學階段。為紀念這一偉大成就一百週年,早在2000年,歐洲物理學會(EPS)在德國柏林召開的"第三屆世界物理學會年會"上提議,將2005年宣佈為世界物理年。這個提議得到參加會議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物理學會的積極響應。
 
2002年,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NPAP)在柏林召開第24次全體大會,會議認真討論了EPS的倡議,一致通過了2005年為世界物理年的決議。
 
2003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全體會議第32次會議上,表決通過了支援2005年為世界物理年的決議,該決議得到了2004年6月第58次聯合國大會的支援。
 
大會認為,物理學提供了了解自然界的重要基礎,物理學及其應用是當今眾多技術進步的基石,
物理教育提供了工具以建立人類發展必不可少的科學基礎機構,2005年是愛因斯坦關鍵性科學發現100週年,這些發現為現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

大會歡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2005年為世界物理年;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各國(包括發展中國家)的物理學會和團體合作組織活動慶祝2005世界物理年。

梵谷‧畫室夢土

梵谷‧畫室夢土
 
【聯合報╱林幸謙】 2011.02.09 03:33 am 
 
 
 
愛情給我的啟示好比福音書
沒有一個女人是老的
這並不意謂天下沒有老邁的女人
然而只要女人愛人
而且被愛
便不算老
              ──梵谷
 
為了救贖藝術
哪怕生命的鄉愁何其不可捉摸
哪怕遍野
都是生的哀傷
 
不想離去卻已告別
不欲到訪卻已身在囿中
但願世人寬宥我
一如畫室深愛黃色之花
床頭的窗
滿街溫暖的星光
傾倒而下
在手中的一杯苦艾酒
夜色變得絕望起來
 
流浪在喉頭與心頭之間
苦艾的酒香
追隨疲憊已極的愛情
帶領我的身軀
深入美學禁地
夢土的軀殼
永恒的藝術荒野
長滿石南樹叢的蒼茫
 
藝術的奧祕
落在帝王色系之間
存活下來
環紋的星光如夢如幻
填補此生的貧瘠
我隨手撥弄
遺落人間的向日葵
美的遺族
駐守我的畫室之夢
作為我最後的發言人
最初的傷亡
 
【2011/02/09 聯合報】

拆解《創世紀》 米開朗基羅現身教學

拆解《創世紀》 米開朗基羅現身教學

中國時報  日期:2011/02/09 03:01 邱祖胤/台北報導

位在梵諦崗西斯汀禮拜堂的《創世紀》、《最後的審判》壁畫舉世聞名,米開朗基羅當初是如何完成這些精采作品的?國立科學教育館舉行的「蒙娜麗莎會說話─世界經典藝術魔幻展」,利用3D動畫讓五百年前的大師現身說法,透露這項美麗工程的關鍵技術。
 

動畫中,米開朗基羅跳出來解說自己的作品。他說,這些壁畫最困難的並不在構圖及部局,也不是懸吊在半空中作畫,而是趕在灰泥漿乾掉以前把畫完成,讓顏色維持在鮮豔飽和的狀態。
 

米開朗基羅一四七五年生於義大利弗羅倫斯,是十五、十六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與達文西、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時期三傑,著名作品包括雕塑《大衛像》、《摩西像》。他筆下人物壯碩健美,位在西斯汀禮拜堂的兩幅壁畫尺寸超大、內容繁瑣,是他的代表作。
 

西斯汀禮拜堂建於一四七五年,是教皇禮拜的場所,也是遴選新教皇的地點。這個長方形的教堂根據舊約《聖經》所羅門王神殿的尺寸所建造,長四○.九三公尺,寬一三.四一公尺,高二○.七公尺。
 

一五○八年動工的《創世紀》是米開蘭基羅應教皇朱里亞斯二世(Julius II)委託,在教堂天花板上作畫。當時米開蘭基羅卅三歲,總共耗時五年才完成。米開蘭基羅將天花板規畫為九個區塊,呈現〈分開光明與黑暗〉、〈亞當的創造〉、〈夏娃的創造〉、〈墮落與被逐出伊甸園〉、〈諾亞的犧牲〉、〈大洪水〉等故事。
 

其中〈亞當的創造》家喻戶曉。米開蘭基羅讓上帝化為睿智老者,亞當則是身材完美的型男,兩人透過食指接觸,創世紀的一刻充滿人味。
 

米開蘭基羅還在每個主題畫面旁各搭配四個健美的裸男,加上《聖經》提到的男女預言家,這些姿態各異的人物及表現手法,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相隔廿六年後,六十歲的米開蘭基羅再度接受教廷委託,繪製《最後的審判》,成為當時面積最大的單面壁畫。畫面以耶穌基督為核心,基督舉起右手,讓他右邊的信徒上天堂,左手下壓、讓不義之人下地獄。有趣的是,基督右下方畫著聖巴托羅繆(St. Bartholomew),他被活活剝皮而殉道,左手拿自己被剝下的皮,米開蘭基羅把自己畫在這張人皮上。
 

這件圖畫採用透視角度來表現,而人物的比例脫離了一般尺寸,展現了米開蘭基羅晚年開始擺脫文藝復興時代形體再現的美學原則。
 

「蒙娜麗莎會說話─世界經典藝術魔幻展」,透過3D影像及互動技術等高科技,將六十六件世界經典藝術品動畫化、3D化,拉近民眾與藝術品的距離。詳情見官網http://www.aliveart.com.tw

教部擬併5所教大 強化競爭力

教部擬併5所教大 強化競爭力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12/24 

近來校園霸凌頻傳,第一線導師得肩負更重要的輔導管教責任。為提升中小學師資水準,教育部計畫將國北教大、市北教大、新竹教大、台中教大、屏教大等5所教育大學,整合成為「聯合教育大學系統」。教育部上個月召開師資培育合作體系運作方式研討會議,會中提出「培育未來K-6頂尖教師之中心大學計畫」,擬將五所教育大學整併為「聯合教育大學系統」,及規劃「區域師資培育中心大學」。
 
但國北教與台大、新竹教大與清大、台中教大與中興大學、屏教大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就不繼續談合併了?教育部表示,因部分國立的教育大學科系錄取分數甚至落在私校之後,合併求生恐怕勢在必行,與發展「聯教大」系統可同時進行,並不衝突。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指出,目前許多中小學發生的問題,都有賴堅強的師資來解決,但因教師窄門難進,教育大學的品質與競爭力的確不如從前,教育部才考慮聯合系統,整合目前五所教大的資源,截長補短,分工合作;但他也強調,聯教大系統的案子目前還在討論中,尚未定案。
 
國北教大校長校長林新發對聯教大系統樂觀其成,認為可以發揮區域分工合作的功能。林新發建議,未來資源整合後,聯教大系統可將重心放在培養有包班能力的老師,並協助中小學老師都進修取得碩士學位。
 
屏教大主秘王玉玲認為,五所教大的整合會比跟不同性質、特色的大學合併更合適,她表示,教育大學與其他國立大學合併時,常被「嫌東嫌西」,若能與同類型教大整合,才可發揮教大原本特色,而不是在合併後特色盡失。
 
但也有教育官員較悲觀地認為,光靠五所教大整合為聯教大系統,已不足以挽回教大招生不足、錄取分數逐年下降的頹勢,與台大、清大、中興等國立大學合併的腳步不應因此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