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花博,發現感動,帶回美感
【聯合報╱社論】 2010.11.05 03:15 am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明起將揭開半年的展期。在選戰硝煙中開啟帷幕,或許有些掃興,但民眾穿過腥臭的政治口水噴泉進入花博的堂奧,徜徉在花木繽紛的庭園,欣賞充滿巧思的綠建築設計,會對台灣民間豐沛的軟實力發出更多驚嘆。
【聯合報╱社論】 2010.11.05 03:15 am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明起將揭開半年的展期。在選戰硝煙中開啟帷幕,或許有些掃興,但民眾穿過腥臭的政治口水噴泉進入花博的堂奧,徜徉在花木繽紛的庭園,欣賞充滿巧思的綠建築設計,會對台灣民間豐沛的軟實力發出更多驚嘆。
雖稱為「台北花博」,它其實是整個台灣花卉園藝加建築、文化、藝術及科技的一次集體大展演。世界花博辦過四十九屆,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這樣,把詮釋一場園藝盛會的雄心延展到這麼遠、這麼廣;除了展現花農的妙手和園藝業者的巧思,更把台灣文化、歷史和科技的精采面全搬上花博舞台,遠超過一次典型花博的定位。這是台灣難得的國際演出機會。
剛結束的上海世博,相當程度刺激了台北把花博辦成一個「小世博」的企圖。就性質和規模而言,兩者其實不易相提並論,但同樣半年的展期,台北花博以一百億元台幣的經費,要吸引八百萬人參觀;比起上海世博投入四千億人民幣,接待了七千萬人次,以小搏大的算盤打得更精。這也意味,台灣在精心策劃自己的演出之外,還得扮好東道主的角色,才算成功。
花博九十公頃的園區,近九成花卉都是本土栽植。這些年來,台灣花農及園藝業者致力栽培技術的研發及專業分工,在國際上已有顯著能見度。綻放的奇花異木,透過工匠巧手散布在各色風格的庭園中,花木無語,蜂蝶自來,處處別開生面,讓人驚艷。專為「空心菜」而來的訪客,亦會有不虛此行的領悟。
驚艷的不止是花卉,而在整個展區設計理念的細膩、用心和進步。毫不喧譁的新生三館,以謙卑的姿態將自己包覆在草木底下,側身擁抱園中原有的每棵老樹;考慮日後要還地給公園,不在地面打下任何基樁;為避免落腳的鳥類和昆蟲燙腳,完全不用水泥或鋼材。建築師並從基隆河引進水源,經過礫石及空心菜、茭白筍等水生植物的過濾淨化,用來澆灌花木,更循環利用而為周遭送出廿二度的清涼空氣。
像這樣把設計當成修行般在奉守的建築師,若還要為五百元的空心菜站在公眾面前自我辯駁,那不是政治對人才的荼毒嗎?
夢想館的感動,則是運用台灣成熟的資訊科技,讓觀眾親身融入人與自然的對話之旅。透過感測技術和超大型電控液晶螢幕,人可以像昆蟲那樣進入花朵的世界,擁抱子房、散播花粉,用呼吸和脈膊召喚花木一同成長。沒有一株真實花草的夢想館,由科學家將藝術家的創意變成觀眾能置身其中的場景;超薄紙喇叭打造的花葉,可以隨音樂綣縮、綻放、舞動。這不僅是一課絕佳的自然教育,更是珍貴的美感沐浴之旅。
從現實面看,台北花博的營運,從交通控管到入園接待,乃至花木植栽的保養維護,在開幕初期可能充滿著挑戰,亂象難以避免。這點,主辦單位要更繃緊神經,參觀者也必須設法配合。對台灣而言,這場博覽會的意義,絕不只是一場國際花卉市集,或是一次園藝嘉年華,其間還傳達了更深刻的美感及生命教育、乃至永續經營的生態理念。包括流行館「環生方舟」的設計,是世界首座以回收寶特瓶磚打造的環保屋,運用風向與建築高度的相對關係,讓光與熱的利用達到最佳節能減碳效果。寶特瓶也能表現綠建築概念,且具有審美效應,亦是不容易的突破。
走進花博,人們不只看到繽紛花朵及奇花異木,也透過科技化身為昆蟲感受人與自然的律動,並見識綠建築如何維持溫室花朵的生生不息。更重要的是,民眾如何把這些美感經驗帶回家,帶回自己的社區和鄰里,把家園變得更美麗,讓周遭不再有荒煙蔓草的角落;並啟示建商和建築師如何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對人與自然的尊重,而不是一心只想把容積率換算成更多鈔票。
上海世博讓上海人變得更禮貌、更文明,台北花博也能讓台灣變得更美麗、更有深度吧?
【2010/11/05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