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外銷 丟入黑洞資料庫中?
【聯合報╱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台北市)】 2010.11.14 02:46 am
一九八七年暑假,筆者參訪以生產SCI、SSCI及A&HHCI(3I)聞名的ISI公司,使筆者更了解「引用分析」的概念。
【聯合報╱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台北市)】 2010.11.14 02:46 am
一九八七年暑假,筆者參訪以生產SCI、SSCI及A&HHCI(3I)聞名的ISI公司,使筆者更了解「引用分析」的概念。
透過引用分析,不只可以找到密切連結的無形學術社群,更可以找到誰是最常被引用的「明星學者」,甚或「引用桂冠學者」,最後甚至可以成功預測,誰可以得到諾貝爾獎。這樣的機制,到了發展中國家,卻變成國家競爭力的指標,只強調論文的篇數:最重要的影響因子,常常被忽略。
最後演變成,投機者可以找影響因子低的期刊投稿,不只升等順利,更可以坐領獎勵金。對於學術圈的效應則是,沒有培養出真正傑出的桂冠學者,倒是冠上3I的頭銜,就可以被類分為優等,其他則打入平凡:後者以中文發表者更為明顯。
以鼓勵發表英文論文而論,不少教師已出現所謂的「流離失所感」。學生因為語言能力不及,多半不知教師的研究領域。論文散布在如黑洞的資料庫中,更因被引用少,同儕之間也不知誰在做那些研究。這種原被用來形容移民「無枝可依」的流離失所感,已逐漸散發在學術社群中。
另一層的問題更嚴重。因為鼓勵學術出口,我們的學生愈來愈缺乏可以閱讀的中文學術論著。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好的論文已出口,英文能力又不及於專深學術論文的學生,要靠什麼支撐他們的學習來源?
令我們不以為然的還在於,政府出錢鼓勵國外發表,這些成果卻變成歐美資料庫廠商的資產,最後台灣各大圖書館,每年花幾百萬甚至幾千萬訂購這些資料庫,回頭給學術社群使用!這又算那門子的邏輯?
【2010/11/14 聯合報】
發表論文 就是要全球看到
【聯合報╱楊玉惠/博士生(台北市)】 2010.11.14 02:46 am
昨日報載有大學教授認為國內太注重SSCI,美國教授根本沒幾人聽過,恐以偏概全。
教學與研究應該是大學教師專業核心,兩者應相輔相成。學者將本身研究發現成果,發表在閱讀率高的期刊,目的就是希望能與國際同儕討論中得到學習,並也希望將自己研究介紹給國際學術同儕。研究不是滿足自己而已,研究是需與國際學術社群討論,否則台灣學生只能學習二手知識(看別人研究論文學習),政府及學校也不用花大筆預算鼓勵補助學生出國留學,及補助教師出國參加研討會發表論文。
台灣目前論文排名是世界排名第十六。這些成果假如沒有發表在期刊資料庫,各國如何能了解台灣的學術成果呢?
論文投在哪個期刊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發表讓學術界都能看到,為讓學術研究成果能傳播至全世界,當然要投這二個系統期刊,請不要給SSCI與SCI資料庫汙名化了。
【2010/11/14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