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試鬆綁後…「兩極」學生怎麼教 老師兩難
【聯合報╱本報記者薛荷玉】 2012/11/02
高中職目前依基測成績入學,也就是實質的「能力分校」。不過,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從後年起,至少七成五的學生都能免試入學,但仍有二成五的「特色招生」;也就是以考試方式入學的學生。
未來每個學校都會有「免試生」、「特招生」這兩種不同管道入學的學生,恐將讓各校非常頭痛。
現在各高中職都有免試入學的學生,但比率不是非常高;且還要採計在校成績。但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免試入學比率將大幅提升為七成五,未來還要逐年提升到八成五;這是十二年國教「鬆綁」的結果。
但在此結構下,卻有二成五的學生來自特招生,考試題目甚至可能比以前的基測更難、更具鑑別度。未來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高中職的老師就得面對兩種管道入學、兩種學科水準的學生。對老師的教學形成一大挑戰。
因此,如果有學校想推能力分班,「因材施教」,恐怕也是教育部的政策使然。
各高中職老師們,過去都習慣面對同一種水準的學生;如今突然要大幅改變,教師、學校當然會難以適應。到底該先顧學科成績好的,還是先「救弱」?或是一律在教學上大幅鬆綁?教育部應該多給學校一些協助,幫忙各校克服這些問題。
十二年國教將上路,但各區特色招生學校、名額、試題;及超額比序項目都未確定,難怪外界擔心。教育部不要只下指導棋,應多幫忙學校解決問題。
補救教學 明年擴及國中各年級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2/11/03
教育部配合推動12年國教,擴大國中補救教學對象,去年8月從國一開始逐年擴大,明年8月國中全部納入,只要評量未達基本學習標準的學生,就可參加補救教學,明年經費編列增為12億元。
教育部國教司專員林祝里昨天指出,目前針對國中小學生補救教學的方案,包括「攜手計畫」和「教育優先區計畫」,明年合併為「國中小補救教學實施方案」。
目前國中小參與補救教學計畫1年約20萬人次,因應逐年擴大對象,今年經費為9億2千萬元,明年增為12億元。
林祝里指出,過去中小學補救教學,要同時符合身分弱勢及學習低成就的「雙低」條件。去年8月起,因應12年國教實施,從國一起逐年擴大為不限身分,只要評量未達標準,就可參加補教教學。今年8月國二加入,明年納入國三生,但小學仍要符合雙低條件才可以。
教育部統計發現,去年未擴大補救教學對象之前,國一學生參與達1萬2596人次,今年擴大之後,國一學生增為1萬7022人次,增加4406人次,增加3成5。
補救教學科目包括國文、英語、數學3科。受輔導學生每年需進行3次電腦化測驗:9月到10月是篩選測驗;隔年2月到3月,及6到7月是成長追蹤測驗,透過電腦記錄學生補救教學前後表現,作為老師調整教學參考。
教育部表示,補救教學一班約6到10人,如果在原住民學生比率偏高的學校及離島地區,教育部給予整班經費補助,可以整班都來上課;基測成績待提升的學校,也整班上課。
教育部說,補救教學教材年底完成,老師可參考使用,教育部也有相關師資培訓。
補救教學非強制,大多利用非上課或課後時間,但現在鼓勵學校可申請在上課期間將學生抽離班級,或採協同教學,提高學生參加的意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