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12年國教調查 七年級生支持不到2成

12年國教調查 支持學生不到2

 

〔自由時報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自由時報 2012629 上午4:29

 

8成學生認為壓力未減輕 應維持基測

十二年國教後年將上路,台北市教師會針對國七學生進行「十二年國教高中職入學制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四成學生認為未來壓力不減反增,甚至有一成覺得壓力大到恐慌;壓力來源首推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其中又以「會考」帶來最大壓力。

 

壓力來源首推超額比序

台北市教師會針對北市七十七所國中七年級生進行抽樣調查,共發出兩千三百一十份問卷,回收一千兩百五十七份,有效問卷數為一千兩百四十九份。

針對壓力部份調查顯示,僅廿一%的學生認為十二年國教可減輕壓力、卅八%認為壓力沒有改變、卅一%認為壓力反而更大、十%則認為壓力大到令人恐慌;等於近八成認為十二年國教無法舒緩升學壓力。

此外,近八成的學生將壓力增加的原因直指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當中有六十八%認為壓力來源來自國中會考、六十一%為比序同分要抽籤,儘管在只需要達到及格的健康、體育均衡學習項目,也有卅八%學生感到壓力。

另有五成一學生認為特色招生增加壓力,其中有六十五%認為壓力主因須先放棄免試、才能參加特招,五十六%為特招方式不清楚、四十七%特招名額過少。

在支持度方面,四十一%認為應暫緩推動十二年國教,僅十六%支持繼續推動;替代方案選擇上,近六成支持維持現狀,兩成五選擇只考基測,一成學生選擇完全免試。也等於超過八成學生願意維持基測。

 

學生憂會考無法預期努力結果

教師會政策部主任徐瑞婷說,儘管視「會考」為壓力,但仍有八成願意維持基測,背後因素值得重視,意味學生對會考難度加深、無法預期努力能否得到等同結果感到憂慮。理事長楊益風也說,政府不該只喊口號,說推動免試入學是為降低壓力,卻從未檢視、反省無法達成目標原因。

..


教局:透過模擬作業 再做調整

 

〔自由時報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自由時報 2012629 上午4:33.. .

 

對於國七生感到最大壓力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台北市教育局表示,最快九月會公布「免試入學試模擬」結果,將以北北基三市今年國九生的基測成績轉換成會考,加上登記分發選填志願做為志願序模擬,若抽籤率超過基北區的五%,將會重新調整免試比序項目或計分方式。

議員批補習班不減反增

昨天教師會公布「十二年國教高中職入學制度七年級學生支持度」調查記者會上,多名北市議員與會關心。市議員何志偉就批評,教育部口口聲聲說要減輕學生壓力,但統計二○○七年至今年,全國補習班從一萬三千六百九十一家,成長到一萬九千零卅三家;北市補習班也從兩千兩百廿九家,成長到兩千八百四十八家,成長三至四成,代表學生壓力毫無減輕。

市議員周威佑則認為,在基北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中,會考雖然只佔卅%,一旦其他比序條件人人都可以達到、不足以區分高下時,「會考的比例就是百分百」,因而是造成壓力的關鍵。

北市教師會也提出「免試入學模擬作業時程提前」、「擴大模擬的測試對象」、「將所有條件納入模擬以接近現實」等三大訴求。對此,教育局中等教育科長譚以敬認為,新政策起步,確實無法立即降低學生壓力,但起碼會先透過模擬作業有效降低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抽籤率,維持升學制度的公平性。

她說,模擬作業將與台師大心測中心合作,將採納北北基三市考生今年基測成績,加上登記分發選填志願做為模擬主要變項,若抽籤率逾基北區五%,將會重新思考志願序評分,或透過調整會考比例、評分方式或難易度等來降低抽籤率。此外,心測中心也會選取九十七至九十九年考生基測成績,轉換成會考來進行二次模擬。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搶當志工╱服務勿淪功利 江宜樺:評分要注意

搶當志工╱服務勿淪功利 江宜樺:評分要注意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2012/06/23 

為有利12年國教免試升學,很多國中生搶著當志工,遭學者批評是汙辱志工。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昨天指出,服務應發自內心,不能扭曲本質,淪為功利及分數導向,若要和升學評分扣連,教育部設計制度要特別小心。
 

12年國教免試入學,將「服務學習」列入超額比序積分項目,很多國中生家長已提前因應,四處帶著孩子、甚至漏夜排隊,尋求當志工的機會。總統府資政、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日前演講時批評,為升學當志工,「是對志工的嚴重侮辱」,成為輿論焦點。
 
江宜樺昨天到考試院出席623公共服務日啟動典禮,會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把服務學習當成升學比序項目的教改新制度,原意是要鼓勵學生多當志工,希望能發自內心,從事有益他人的行為。
 
不過,江宜樺說,志工活動若要和評分制度相扣連,設計要小心,不能讓服務淪為功利或分數導向,這樣反而會扭曲當志工的本質。他相信教育部已聽到李家同的建言,未來設計制度時,要避免這種現象。
 
考試院長關中則有不同看法。他說,服務是種奉獻,固然應自動自發,有熱情,才能樂在工作。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從事服務工作,不見得一開始都是心甘情願,但做久了,心態往往也會跟著轉變,樂在服務,其實彼此相輔相成。
 
關中說,年輕人即使起初是被迫服務,但若因此從小能養成服務的習慣,能體會、照顧別人,還是有助成長,並非壞事,外界可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此事。
 
考試院、行政院響應聯合國,將每年6月23日當成我國的公共服務日,未來將舉辦公共服務國際論壇、研討會,並結合公務人員傑出楷模表揚、及政府卓越品質典範評選,鼓勵公務員樂於服務,把工作當成「志業」,而非職業。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國科會審核研究 不再看RPI

國科會審核研究 不再看RPI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陳幸萱╱台北報導】2012/06/26

 

從明年起,國家科學委員會審核研究計畫方式將大幅改變,過去常用的「研究表現指標」(Research Performance IndexRPI)公式不再採用,而以計畫本身內容和申請者過去表現,判斷該研究案是否能通過。

 

目前不少學門審核研究案時,會用公式計算申請人發表過論文的期刊,得出加權平均值(即RPI)。然而,這卻造成部分評審委員只看RPI就判定是否通過,也讓國內研究人員過度追求RPI等量化科研指標。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表示,科研指標是幫助評斷的工具,但不能變成「框架」;如果研究人員被指標框架「綁死」,就不利研究。指標也會讓人「懶」,評審委員應該多看看申請的研究案內容,如果只看指標,長久下來會引領研究人員追求指標,而非追求卓越。

 

前天朱敬一邀集國科會各學術處處長、各學門召集人開會,他在會議中引述《金剛經》,把渡河的木筏比喻為學研指標。他說,當離對岸(進階學術成就)還有段距離時,我們需要木筏;但當我們到了對岸,就要把筏捨棄。

 

一般人文研究發表論文數量較少,朱敬一說,國外有些大學的出版社如哈佛、牛津,名稱就代表品質,但這種情況在中文出版品內不多。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正推動「行遠計畫」,鼓勵人文學科研究人員寫作專書。

 

對於國科會的大動作,台灣大學主任秘書張培仁表示,台大樂觀其成。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肯定國科會的思考方向,但也認為要有配套制度,避免「學閥」產生。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也贊成此新制,他說只看論文點數「太鑽牛角尖」。審核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做研究案,指標包括論文發表、國際肯定及榮譽、專利技轉成果等,甚至教學、會議主持等「服務」成果也很重要。他期待學研機構的評鑑方式跟著改變,別再獨尊論文發表。

 

國科會研究審查 捨棄論文計點

國科會研究審查 捨棄論文計點

 

中時電子報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12626 上午5:30.. .

 

為扭轉國內學者像小學生為了考試拿高分而念書,一味追求在科研指標「點數」較高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研究歪風,國科會決定全面捨棄以論文計點排序的評審模式,改以研究成果的實質影響性,做為審查研究計畫經費補助的主要依據。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日以《金剛經》闡述追求佛法的過程,形容這項重大變革,強調科研指標應該是幫助學者追求卓越的工具,不應該變成限制研究發展的框架,就像《金剛經》所說的,乘筏渡河追求佛法,在到達彼岸之後,就應該棄筏登岸、繼續往前走。台灣要追求學術卓越也是一樣,不應該再執著於追求會讓人變懶的量化科研指標。

國科會副主委孫以瀚指出,國科會目前審查研究計畫,最主要是根據申請者發表論文的期刊,在SCI(科學引文指標)和SSCI(社會科學引文指標)等科研指標的影響係數加權處理、計算出總點數,再由審查委員根據研究計畫內容,決定是否給予經費補助。現有評審方式用公式機械化算出來後,大家就很在意那個指標,發表論文時,不是考慮投稿的期刊有多好,而是考慮那個有幾個點數,可不可以拉高分數。

國科會副主委牟中原表示,如果大家都只在意發表論文的期刊,可以累積多少點數,就會天下大亂。學者不能把科研指標當做研究目標,應該要追求傑出和創新的研究。但國內學者現在卻本末倒置,為追求指標而做研究,就好像小學生為了考試拿高分、為了得獎而念書。

國科會高層官員直言,現有審查方式不但讓審查委員變懶,僅依申請者科研指標累積點數排序,就決定誰能夠拿到研究經費補助,更嚴重的是「這個數字會延伸到學校,做為學校審查教授升等重要依據。」孫以瀚強調,新制度從明年起實施,國科會不再計算申請學者的科研指標積分,改以發表研究論文或出版專書的實質影響性,例如研究成果發表後,是否受邀出席學術研討會發表演講或闡述研究的重要性,或者技術移轉給廠商、對產業有貢獻等。

12年國教巨颱 吹落台灣競爭力

12年國教巨颱 吹落台灣競爭力

 

【聯合報╱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2012.06.26 03:13 am

 

泰利颱風幸未給台灣造成過大的傷害,但是另外還有三個「人為颱風」籠罩著台灣,那就是美牛進口、證所稅調整以及電價調漲的問題。不過這些對台灣的影響都只是暫時性的,真正長期影響台灣的「巨颱」應該是我們的教育政策,尤其是現在紛紛擾擾的十二年國教議題。

 

自從十多年前李遠哲教授倡導教改以來,一路走到今日,在大多數國人眼�,我們的教育品質每況愈下,亂象紛呈。雖然廣開大學窄門,但學生素質及競爭力並未相對得到提升。即使大學畢業也不見能找得到理想的工作。對比亞洲鄰近國家大學生的自信,台灣大學生明顯感覺到弱勢。最近聯合報「關鍵兩年•台灣快轉」專題針對台港新韓的學生做了一些專訪及比對,台灣大學生的焦慮感明顯高於其他三國,焦慮源自於自知實力及競爭力的不足,這是一個警訊,代表我們的教育政策無法培養出可以與國際接軌或競爭的人才。

 

十年教改殷鑑未遠,十二年國教又倉促上路,論其架構,正如李家同教授所說,主要圍繞著升學方法在打轉。一再強調免試升學的好處,但其複雜的評定及比序方式卻引起家長及學子更多的不安。十年教改已造成台灣學子平均學業程度的滑落,十二年國教上路情況可能更嚴重,對大多數可免試進入高中的孩子,少了需要用功的動力,整體學業程度將更行低落。

 

而要打破明星高中的想法,更在無形中散發一種反菁英印象。均質教育固然重要,但應是提升整體素質,而不是將菁英拉下來,做齊頭式平等。各國都在積極將菁英教育向下扎根,台灣不應反其道而行。

 

教育政策影響深遠,錯誤的政策將使得台灣人才面臨無以為繼的窘境,喪失競爭優勢。對於十二年國教,各界反彈聲浪四起,代表大多數民眾疑慮,教育部實應更謹慎的思考,不要落入為改而改的迷思。

 

 

彭明輝:學術卓越與產業競爭力的迷思

彭明輝:學術卓越與產業競爭力的迷思

 

【聯合報╱彭明輝】 2012.06.20 02:31 pm

 

研究有三種主要的類型:基礎研究強調學理的創新與突破,應用研究強調既有學理的新應用,而新興國家產業升級與產品創新,所需要的是先進國家既有技術的引進與專利的突破,其重點在於逆向工程而非原創研究,旨趣迥異於歐美的學術研究傳統。

此外,全球頂尖產業的競爭重點是專利,但亞洲新興國家很難突破跨國企業的專利壟斷,其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主要在於技術升級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然而亞洲各國卻盲目模仿美國,強調基礎研究,許多歐美學者懷疑這樣的發展方向對亞洲新興國家沒有好處,只是浪費資源而已。

以亞洲的資電產業與相關學術研究為例,經驗數據顯示:強調基礎研究的「學術卓越」和亞洲各國的產業競爭力沒有明顯關聯,甚至還可能會背道而馳。

美國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的最高榮譽是會士資格(IEEE fellow),用以肯定學者的個人學術成就。從二○一○年到二○一二年這三年期間,亞洲各國所獲得的新會士人數分別是:日本四十七人,台灣卅人,香港廿六人,中國廿人,韓國十三人,新加坡九人。如果以每百萬人口所擁有的新會士人數計算,排名是:香港三•七一四、新加坡一•八○○、台灣一•三○四、韓國○•二六五、日本○•三六七、中國○•○一五——台灣的表現都比韓國和日本更亮麗,但是企業的競爭力卻遠遜於韓國和日本;而且日本有許多會士任職於企業界,韓國三星企業也有兩位新會士,台灣則是有三個公司各有一位新會士。

上面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日本大型企業已經躋身全球頂尖公司,有機會從基礎研究獲得利益,因此願意出資進行基礎研究;韓國三星集團仍以製造為主,對基礎研究的需要才剛起步;但是台灣、香港、新加坡和絕大多數的韓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都在於製造,無法從基礎研究獲利,也不需要基礎研究。因此,韓國近年超越台灣的原因不在於「學術卓越」,而在於產業政策的得失以及產學之間的相互配合。

韓國的學術和企業文化都遠比台灣更像日本,政府在戰後刻意栽培三星與現代等大財團來從事全球競爭,學術上則重視資深教授的領導以及和企業的互動。韓國企業不僅出資贊助許多學術界的應用研究,而且把企業的研究中心設在大學,甚至在私立大學占有股份。這些研究的重點都是針對韓國企業升級的需要,對國際學術界較少貢獻,因此韓國學者在國際舞台上不如台灣學者活躍。相較下台灣學術界的研究經費都來自政府,研究內容與國內業界需要嚴重脫節,對於提升國內企業競爭力罕有貢獻。

此外南韓產業發展多元化,半導體及面板約占其出口比重十五%,船舶、汽車、電腦家電及手機分別占出口比重的十一%、九%及七%,石化業亦占相當分量,因此可以充分運用大學各科系培養的人才,也有助於充分就業。而台灣同期間半導體及面板占出口比重已達卅%,加上資通訊產品則高達四十%,政府租稅補貼過度集中於特定產業,使其他科系人才無所用武,造成教育的浪費與其他產業的發展瓶頸。

各國產業發展條件與社會發展目標不同,必須有自己的產業發展策略;學術界的研究與教學是為產業發展和社會目標服務,更沒道理一窩蜂地抄襲國外。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2012/06/20 聯合報】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為了「比序」當志工

為了「比序」當志工
 
【聯合報╱黑白集】 2012.06.19 03:12 am 
  
學生為了升學的「比序」而爭著當志工,這件事讓有些人很生氣,例如李家同教授認為是侮辱志工。但也有人覺得無須以「動機論」苛責,鼓勵學生多元表現總不是壞事。
 
剛開始多元入學方案時,甄試項目五花八門,有家長埋怨「這下連音樂體育都要補習了」,卻也有教改人士輕鬆回應:讓學生花時間在補習音樂體育,不是比只知補習英數理化要好嗎?這說法有沒有道理,乃仁智之見。美國中學對學生多有「社區服務」的要求,也列為申請大學的衡量條件,很多華人家庭亦出於功利心態應付,但做成習慣做出風氣,未嘗沒有意義。
 
問題根源,回到「比序」這件事,只要有超過明星學校名額的學生想要申請入學,就要想出方法來「比」;只要一「比」,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奇巧競爭手段。以前一試定終身,學生的所有力氣、心志、才智,都賭在聯考一役。現在花樣多了,連當志工都搶來「比」一「比」,這是好還是不好?
 
如果比序的設計,鼓勵出來的只是形式主義,只是功利心態,甚至是集體作假的風氣,那當然失了初衷。但話說中國文化根源,形式主義和功利心態,從來沒缺席過。科舉制度本來就是為了求功名,所以李約瑟說中國科學發展停頓,因為向來就是出於功利實用主義,而非出於好奇心和求知慾。
 
今天的學校教育,能不能回到鼓勵學生「求知」的原點去多改革一點呢?每個家長、每個老師,如果檢視自己給孩子「一定要做人上人」的壓力有多大,或許更能體認學生排隊「為了比序當志工」現象的意義。若責備功利心態,要從大人開始檢討起。
 

【2012/06/19 聯合報】
 
李家同:為升學當志工 是侮辱志工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2/06/18  
 
總統府資政、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昨天批評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政策,預言政策上路後,國家競爭力會大幅滑落。他說,學生為了升學才當志工,「是對志工的嚴重侮辱」;也不該用品德成績做為比序項目,「又不是神學院在選神父」。他並主張維持國中基測,且每年兩次。
 
一群大學教授上個月在網路上發起「反對孩子當十二年國教白老鼠」活動,已近七千人,包含三百名教授參與聯署;李家同昨天受邀演說「我對十二年國教的疑慮和期許」。
 
李家同表示,第一次聽到十二年國教「很興奮」,因為很多弱勢小孩國中畢業後成為中輟生,後來甚至被黑道吸收,若能接受高中教育,自制力就能穩住;但後來發現,十二年國教沒有強迫入學,反而強調免試升學,解決不了中輟生問題。
 
前天彰化基督教醫院向上院區徵志工,吸引八百名高中學生、家長排隊報名。李家同說,為了升學當志工,「是對志工的嚴重侮辱」。他舉例,曾有高中生當志工陪老人下棋,服務時間一到,就要老先生簽名證明志工來過,留下殘局就走人。
 
關於入學還要看品德,李家同說,孩子可能在國中時期犯錯,法務部和社會局都不能公開孩子的紀錄,教育部卻要求國中告知,做為超額比序項目,「高中選才,不是神學院選神父」,若看品德,「對誤入歧途的孩子來說,將是一場夢魘」。
 
李家同指出,學生入學一旦和品德掛勾,社經地位高的家庭會對學校施壓,保障自己的孩子即使犯錯也不會留下紀錄,「入學考慮品德,反而會毀壞德育。」
 
他表示,用獎懲、幹部當比序項目,都會使學校為難、家長認為不公,有的學校已冒出「助理班長」、「助理風紀股長」,人人都是幹部。李家同說,該注意的是後段班學生程度問題,有高中生廿六個英文字母還會漏掉兩個,甚至有學生寫出「He eat smoke」、「He there is a cat」等文法錯誤句子。
 
李家同說,免試入學超額比序荒謬到極點,用抽籤決定入學也會變成國際大笑話。對教育部堅決推動十二年國教,他比喻,就像橋梁專家警告不能造橋,大官堅持還是要造。李家同說,「我真希望維持基測,且要一年兩次。」

 
推甄迷思╱彰基徵志工 800人來搶 
 
【聯合報╱記者劉明岩、徐如宜╱連線報導】2012/06/17 
 
彰化市彰化基督教醫院向上院區外,昨天還沒破曉,就出現一百五十公尺長的人龍,有人前晚九時即冒雨來排隊,不是為了掛號,而是高中生報名擔任志工,有利於升大學。
 
長長的隊伍,大部分是家長辛苦排隊,少數學生結伴,聊天或玩手機打發時間。開設醫藥公司的鄭榮爵夫婦說,「去年凌晨一點多才開始排,沒想到今年更早了」,還好就住附近,趕上隊伍前頭。
 
鄭榮爵的兒子鄭魁元是彰化高中一年級學生,快天亮時,他到場接力排隊說:「拿到彰基志工證明,除了可以讓推甄備審資料更有可看性,增加錄取機會外,也可以對志工及職場環境有進一步了解。」
 
有學生遠道搭火車趕來,接近八點抵達,當發現報名無望,急得快掉下淚來。彰化基督教醫院今年共召募五百六十名學生志工,昨天上午八時收件時,已湧來約八百多人,有兩百多人失望而返。
 
彰基社工師洪婉純說,彰化基督教醫院是教學醫院,學生取得志工證明,尤其對有志醫學相關科系的學生,在大學推甄很有幫助,因為爭取當志工的學生越來越多,彰基志工員額從前年的四百人一路增加,還是不敷需求。
 
洪婉純說,學生志工必須接受兩小時的志工訓練,再完成卅一小時服務,包括協助推床、扶助老幼、行政等工作,服務期滿,得寫八百字的心得報告,才能拿到證書。
 
志工經歷有助升學嗎?高雄醫學大學主任祕書莊弘毅表示,醫學大學推甄的確會看學生的志工經歷,但有無實質幫助,取決於甄試委員的考量,以及學生是否真的投入。
 
莊弘毅說,如果學生在回答相關志工服務內容時,一問三不知,說不出自己的看法,馬上就被看出這樣的志工服務是家長安排的,參與了但未投入,適得其反,加分不成反被扣分。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親子教育╱帶孩子到有魚的地方(李偉文)

親子教育╱帶孩子到有魚的地方

 

【親子天下╱李偉文】 2012.06.14 11:35 am

 

最近美國《紐約時報》新上任的總編輯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在密西根大學畢業典禮演講時,很坦白的提醒那群年輕人:「眼前你們面臨了艱困的就業環境,實在不適合再講些『追隨你的熱情吧』,或像賈伯斯二○○五年在史丹佛大學說的『找到你所愛』之類的話。畢竟,那個年代跟現在,截然不同。」

的確,在全世界都面臨高學歷的高失業率,甚至發現能找到的工作,並不需要這些學位條件;當我們面對這現實的處境時,追求熱情似乎愈來愈困難。

 

有朋友曾經很感慨的表示,以前專家不斷提醒我們「不要給孩子魚,要給他們釣竿」;但在這個時代,給了釣竿與釣魚的能力好像也還不夠,恐怕還得帶孩子到有魚的地方。

 

可是在這高度競爭的時代,每個有魚的地方早就擠滿了人;更麻煩的是,因時代變遷與典範轉移得太快,魚池隨時會乾涸,也隨時會出現新的沼澤。換句話說,五年、十年後,這世上還有什麼行業存在,沒人知道;孩子長大後找工作需要的技術、知識或工具,現在根本還沒出現。即便家長再能幹、再用心,顯然沒辦法教導孩子現在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面對未來的世界,家長到底可以如何協助孩子?

我比較樂觀,也就因為未來是不確定且充滿變化,所以不必太在意孩子現在讀什麼科系、學業成績好不好。反而我會希望孩子能擁有探索世界的熱情,以及在自律的習慣中培養耐心與挫折容忍度。這種熱情,不會是來自於想獲得什麼好工作或賺大錢這種太具體的目標;而是能回應自己的興趣與天賦,同時對這個社會或世界能有所貢獻。

常有人把夢想與目標搞混了。我認為目標是具體可達成的,有預定完成與時間的起始及終點。夢想是永遠達不到的追尋,有點像是天職與使命;可是直到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前,時時刻刻都可朝它前進,天天都有新的進展。當我們想到目標,往往會有沉重的壓力與挫折;可是一提到夢想,眼睛就會發光,充滿熱情。

大部分的人很會訂目標,卻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夢想。小時候父母師長幫我們訂目標,長大後老闆也不斷丟出新目標要我們達成;可是很少人教我們如何找到自己這一生真正想做的事。我認識許多人從小到大非常努力的完成別人給的目標,卻活得很不快樂,整個人生也非常單調乏味。更可憐的人,是沒有夢想卻又沒辦法達成目標,那種痛苦與絕望真是難以言喻。

我希望孩子從小懷抱的夢想會是較抽象且利他的,因為抽象,條條大路通羅馬;因為利他,一時遭遇到現實的困境與挫折,比較容易找到不同出路與排解挫折的心情。

 

我們現在的確生活在非常容易憂鬱的高度競爭時代,所以回歸到生命本質,找到每個人熱情之所在,或許是唯一的化解之道

 

洪蘭:人才使用者在意的教改

洪蘭:人才使用者在意的教改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為社會培養出能「被使用」的人才。究竟,人才使用者對當前教育是否滿意?

2012-06天下雜誌 499 作者:洪蘭

 

法蘭瓷的陳立恆總裁在《聯合報》上,寫了一篇文章〈誤人的不是制度,而是價值觀〉,他說台灣二十年來的教改,是失敗的,因為我們革掉了聯考制度,卻沒有革掉聯考背後的升學壓力。我們錯怪了那個相對而言,公平公開,符合國情的聯考制度。

 

我頗有同感,制度是死的,人的觀念不改,光改制度,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哪有不鑽漏洞的? 

 

為了推甄,各種「長」、各種「服務」都出來了:有專發作業簿「長」、有檢查營養午餐有沒有剩飯「長」;至於服務,更是五花八門,有巡視路燈亮不亮的「社區服務獎」,因為他父親是里長。

 

但若是改了人的觀念,制度自然就改了。因為人是活的,制度是人在操作,當他的觀念改變時,他在操作上就會有所不同,等成慣例後,這制度就改了。所以改革最重要的,是觀念的改變。

 

觀念的改變很難,金文中的「世」是三個「十」疊在一起,一個世代三十年,要改變一個觀念,至少一個世代。陳總裁說,他不是教育工作者,他是人才使用者,因此,他的觀點就更重要了。教育,是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使用者的需求,就是教育者的考量。過去工專訓練出來的人才,造就了十大建設,他們會蓋橋樑、建工廠;現在不是了,如今很多工科學生不會用扳手。

 

一個航太相關系所的朋友告訴我,有學生在口試時,強調他對飛機很有興趣,朋友高興地問他,「是哪一種飛機?」學生回答,「全日空」,令他當場傻眼。陳總裁說,我們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太功利,每個學生都得去擠明星學校的窄門。其實,窄門並不一定保證成功,父母面子問題的成份,恐怕還多些。

 

我們常聽到父母說「不要浪費時間在那些沒有用的東西上」,不了解只要有學到,都會有用,用上的早晚不同而已。

 

蘋果的賈伯斯如果當年沒有去上書法字體(calligraphy)的課,蘋果的字體就不會這麼好看;王陽明如果年輕時沒有五溺,「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寧王宸濠之變時,他就不可能在四十天之內平亂,並且生擒宸濠。尤其,寧王有四十萬大軍,他只有十六萬人。

 

若不是他幼時所溺之兵法和騎射,一個進士巡撫,會有本事翻身上馬、連射三箭都中紅心,使底下的武將服他嗎?如果他不懂兵法,他會用反間計,使寧王不直搗京師,而先打安慶嗎?假如王陽明沒有兩把刷子,以明武宗的昏庸,會有大將伍文定,「立於叛軍炮火間,火燎其鬚,仍做殊死戰」,使軍心大振,最後成功嗎?

 

大家只要想一想就了解,出社會後,學校的分數一點也不重要,最後決定勝敗的,是人品與能力。家長不需為十二年國教擔憂,因為孩子現在學的,不過是基本功而已,他將來要用到的知識還未發明呢!只要有學習的能力,找到自己的路,透過實做與創意,就會成就非凡。(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本專欄反映專欄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王文華:很高興你犯了這個錯

 
王文華:很高興你犯了這個錯
 
【聯合報╱王文華】 2012.06.07 02:36 am
 
隨著上市,「臉書」公司的管理方式得到大幅報導。其中最值得台灣教育家、企業家思考的,是如何看待「犯錯」。
 
臉書和很多高科技創業公司,都是錯誤的結晶。他們鼓勵員工發想瘋狂點子,將點子做出堪用、陽春的產品,迅速推到市場,聆聽顧客的反應,收到反應即刻改善,再丟回市場。這樣反覆幾輪,最後做出能大量販賣的產品。
 
臉書公司的公布欄,或是祖克柏寫給投資人的公開信,都強調:「快速行動,打破現狀」、「把東西做出來,勝過把東西做完美」。臉書這樣吸引了九億名會員,富可敵國。但也因為這樣而頻頻犯錯,令人傻眼。平時那些侵犯隱私的服務都不說了,這次上市的價格訂得太高、財測沒對小投資人揭露,結果是股價慘跌、官司纏身。
 
Google也信奉「及早且頻繁地推出新產品」,因而創造出「Gmail」等成功服務,但自然也有「Google問答服務」、「Google影像播放器」等失敗產品。失敗計畫的負責人沒被開除,反而得到讚美。老闆佩吉對他說:「很高興你犯了這個錯,我希望公司走得太快、做得太多,而不是太過謹慎、做得太少。」
 
嘗試錯誤不只是新創事業的專利,成熟大公司也慢慢學到犯錯的重要。寶僑家品(P&G)的前執行長雷夫利的成就,是把新產品的成功機率從百分之廿,提高到百分之六十。他更大的成就,是決定到了百分之六十後,就不再往上提升,「因為那樣會讓我們變得太過小心,怕犯錯,於是只做潛力較小的創新。」
 
台灣的家庭、學校教育,不鼓勵犯錯。天下父母心,都希望孩子安穩長大,「不要輸在起跑點」!至於學校的老師,在升學制度和強勢父母的雙重壓力下,也只能鼓勵孩子專心念書,考上明星學校。
 
在這樣的教育系統中,所謂的「優秀」,就是考高分。想考高分,必須不斷做考古題、參加模擬考、考試時謹慎、細心、揣摩出題者的心意、小心各種陷阱、反覆檢查、追求完美。
 
這樣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畢業後延續了之前進明星學校的心態,只想進明星級的大企業,很少想創業。進大公司後,大概不屑只做「堪用、陽春的產品」,也不善於虛心聆聽顧客的意見,更不習慣「快速行動,打破現狀」、「把東西做出來,勝過把東西做完美」。
 
他們畢業後若進入政府,原本自身的完美主義,加上台灣民粹的風氣,自然變得以防弊為前提,避免被罵為職志。因為長官或民眾都不會對他們說:「很高興你犯了這個錯。」
 
這是,台灣慢慢失去競爭力的根本原因。
 
又到了畢業季。廿八歲的祖克柏沒有畢業,他的公司影響了九億人。上市栽了大筋斗,也許對這一帆風順的天才,是最「讚」的一件事。
 
反觀台灣,大部分廿幾歲的年輕人都會畢業,一輩子不會犯祖克柏的大錯。但做為師長的我們,該為此而高興嗎?在畢業典禮上,我們真的能心安理得地說,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他們只要抱持考高分的精神和技巧繼續努力,就會「鵬程萬里」?
 
如果我們有一點猶豫,那麼今年不如換個台詞,對他們說:「很高興你犯了這個錯。」因為當他們狠狠摔倒的那天,才是他們真正畢業的一天。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2012/06/0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