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年度教育新聞 12年國教居首

年度教育新聞 12年國教居首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9日電)2011年12月29日 下午1:37.
 
十二年國教將在民國103年上路,但高中職如何均優質化、特色招生和免試比例規劃爭議不斷,因此獲選今年十大教育新聞之首,新幼照法三讀和陸生來台成效不如預期分列2、3名。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和全國教師會今天公布2011年十大教育新聞暨新聞評論,其中十二年國教等重大教育政策有6件新聞上榜,特教校性侵案等學生權益攸關的新聞有3件,而受全國關注的新北市營養午餐弊案也上榜。
 
全教總表示,從今年教育新聞初步篩選後,考量未來的發展性和影響力,以及希望未來能改進的缺失,再選出最後的十大教育新聞,關係到數以百萬學生的十二年國教,因免試比例、特色招生等問題備受爭議,被選為教育新聞之首。
 
終結托兒所和幼稚園主管機關雙頭馬車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以及首度開放有學位陸生來台,但因準備不足和限制過多導致成效不如預期則分居2、3名。
 
4到10名分別為血汗工廠壓榨賤價建教生;教師績效評鑑爭議大;午餐弊案延燒,涉案校長史上之最;霸凌事件頻傳,諮輔資源迄未到校;某特教學校性侵案,重甩性平耳光;北北基爭議多,各方應謹記教訓;教師工會元年,教師歸隊900萬勞工行列。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劉欽旭表示,從十大教育新聞可以看到,雖有不少重大教育政策,但明確性不足,許多細部流程未確定,因此爭議不斷;這些政策對未來的影響力大,也希望藉此省思,導向正面發展,改進現在的缺失。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吳忠泰表示,負面事件其實也是引起改善的契機,例如午餐問題發生後,大家開始探討食材等相關問題。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教部:打平高教技職差距需5年

教部:打平高教技職差距需5年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0日電)2011年12月20日 下午2:35.
總統馬英九今天表示,高教和技職補助已逐漸拉近,未來會設法達到資源分配平衡;教育部也表示,高教和技職補助金額要拉平約需40億元,最快需要5年的時間達成。
 
100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今、明兩天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舉行,會議以「創新立國、多元卓越」為主題,馬總統也蒞臨開幕典禮,並與全國大專校院校長談高等教育政策聽取建言。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提問時表示,陸生來台有三限六不原則,加上只限台灣承認的41所學校,因此今年招收陸生狀況不是很滿意,希望政府能有更積極的作為。
 
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容繼業也表示,馬總統一直強調技職教育,讓他感受到總統的重視,但也希望技職和高等教育的經費分配能夠更均衡。
 
馬總統表示,陸生人數少,主要是第1次沒把握做好,也擔心影響本地生權益,因此立法院才通過陸生來台相關辦法,但第1年人太少不是壞事,可以慢慢改善,也會請教育部組成檢討委員會,邀請學校代表一起討論,第一步要走的穩,往後大家才有信心。
 
馬總統也表示,不管是技職或非技職教育都很重要,而高等教育和技職教育補助差距也已逐漸拉近,未來也會設法在資源分配上找到平衡。
 
教育部長吳清基也進一步說明,陸生第1年只開放沿海六省市,加上三限六不原則,招生較匆促,因此陸生來台人數比預期少,明年2月上學期結束後會進行通盤檢討;至於有校長提議應承認大陸「211」工程的重點院校,吳清基說,台灣學生可能很多會跑到大陸念書,但陸生是否也會來台念書很難確定,因此還要再研議。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也表示,101年一般大學和技專校院每位學生的補助差距已拉近到約2萬3700元,其中私校和私立技專的補助差異已經在98年拉平;而高教和技職補助金額要拉平約需40億,最快需要5年的時間達成。
 
211工程為大陸1990年代教育改革計畫,意為「21世紀建設約100所優質大學」,目前共112所。

拉平高教、技職差距 要花40億

中廣 – 2011年12月20日 下午1:57
 
總統馬英九在全國大學校長前允諾,拉平高教、技職補助差距。對此,教育部表示,如果要拉平國立高教和國立技職學生的補助差距,估計每年要花費近四十億元,經費龐大,預計要五年時間逐步達成。(陳映竹報導)
 
馬總統出席全國大學校長會議開幕式,公開承諾,如果連任,一定拉平高教、技職經費差距。根據教育部統計,國立高教和國立技職生,一零一年每人補助的差距是2.51萬;高教和技職生在一百年的補助差距則是2.37萬;私立大學和私立技職部分,在九十八年拉平。不過,這些都未納入頂尖大學經費計算。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大學生和技職生的補助金額正逐步拉近 ,今年教育部比去年多給技職教育四億元補助。兩教經費差距是歷史共業 ,如果要拉平國立大學和國立技職補助差距,估計要近四十億的經費,預計要五年時間逐步達成。
 
此外,有校長不滿,陸生來台限制太多,導致招生效果不好。林聰明表示,開放陸生來台念大學今年四月才招生,時間匆促,宣導有待改進,加上有三限六不,很多地方動彈不得。明年二月待陸生來台滿一學期後,教育部將通盤總檢討,提出改善對策。
 

因應12年國教 教育部強化師資培育角色與作為

因應12年國教 教育部強化師資培育角色與作為
 江昭倫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1年12月19日 上午11:22.
因應12年國民基本教育即將上路,教育部19日起一連2天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召開「100年度師資培育之大學主管聯席會議」,宣導師資培育政策,強化師資培育作為與角色,為12年國教奠定成功根基。
 
為配合2013年開始實施12年國教,今年「師資培育之大學主管聯席會議」特別以「師資培育之大學與12年國民基本教育」作為會議主題,邀請專家學者針對「提升中等學校教師教學、評量與補救教學」、「強化中等學校適性輔導」、「教師在職進修」等3項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措施。會中也頒發教育實習績優獎與「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教材設計徵選獲獎人員。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致詞時指出,目前全世界延長國教的國家不多,荷蘭是13年國教,德國與美國部分州城市則是12年國教,台灣也將實施12年國教,而這項政策實施的成功關鍵在於老師的素質,以及老師對於課綱的掌握,因此師資培育顯得格外重要。他期待透過這次會議凝聚大家的共識,共同為提升師資培育品質努力。陳益興說:『(原音)我們今天的會議,它的意義是讓我們國中教學正常化,每位老師對於課程綱要的內涵是充分掌握,但是知道掌握它,但不完全被它框住,所以我們的特色招生是跟我們創新教育、人才培育有非常很緊密的關聯。』
 
陳益興強調,國力的根基在於教育,國家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如何串起國家建設和孩子希望的美好遠景,老師扮演著重要角色。陳益興說,面對推動12年國教的重要時刻,希望老師能掌握歷史契機,面對責任,好好教育台灣的下一代,讓台灣教育發展更優質卓越。
 

師培主管會議 探討12年國教教學輔導措施

康紀漢 | 教育廣播電台 – 2011年12月19日 下午12:56.
教育部今、明(19、20)兩天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100年度師資培育大學主管聯席會議」。教育部次長陳益興出席致詞表示,十二年國教需要所有老師的共同努力,除了必須要回歸教育本來的面貌,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而且學校老師也要確實掌握課綱能力指標和專業教學,以及在多元評量和補救教學適時推動,才能夠將十二年國教真正做好。
 
配合12年國教的推動,今年由教育部所舉辦的師資培育大學主管聯席會議,特別以「師資培育之大學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為主題,並在會中由教育部次長陳益興頒發教育實習績優獎等獎項。其中,榮獲教育實習指導教師典範獎的淡江大學師資培育教學中心副教授宋佩芬,累積11年教學指導實習教師的經驗,同時,也努力爭取把學校的實習課納入實習教師的正式授課時數,並指導實習教師設計出各種不同的創意和情境教學方法。
 
陳益興次長致詞表示,十二年國教需要所有老師的共同努力,除了必須要回歸教育本來的面貌,以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健全國民為宗旨,而且還要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學校老師也要確實掌握課綱能力指標和專業教學,以及在多元評量和補救教學適時推動,甚至更要著重學生的適性輔導,5個環節環環相扣,才能夠將十二年國教真正做好。
 
陳益興次長也指出,現在是推動十二年國教的重要時刻,有一流的師資,才有一流的教育,他期勉所有與會的師資培育學校單位主管,好好教育下一代,引導教育更優質健全,創造更和諧理想的國家社會。
 
 

學者提議教師十年 1學期進修假

學者提議教師十年1學期進修假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0日電) 2011年12月20日 上午11:55
 
朝陽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王為國今天表示,知識日新月異,建議中小學教師10年有1學期的進修假,能到大學做較長時間的進修,把新知帶給學生。
 
對此,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教育部還沒有這樣的討論和規劃,但與會者的意見都會納入參考。
 
「100年度師資培育之大學主管聯席會議」今天進入第2天,會中討論因應十二年國教,師培大學推動教師進修的具體措施。
 
王為國表示,中小學教師每年要進修40小時,每次2小時進修的內容有限,建議可累計10年400小時的進修時數,給中小學教師1學期進修時間,到大學進修10到20個學分。
 
他說,資訊科技發展迅速,以高職資訊教師為例,就需要系統的增能,把新知帶給學生。
 
正修科技大學代表說,要老師進修,需要誘因跟配套,學分班若沒有誘因,很難招生。
 
屏東教育大學代表說,不少老師反映,評鑑太多,讓老師疲於奔命,而教師拿到碩士等學位後都可以加薪,一體適用;但比較嚴格、難畢業的學校就很難招生。

補救教學 明年9月改評量指標

補救教學 明年9月改評量指標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9日電)2011年12月19日 下午5:41
 
教育部今天表示,明年9月起,小一到國三的補救教學評量指標將從現行成績後35%,改為教育部制訂的基本學習內容,如小三應該要會英文字母;如未達標準,就需接受補救教學。
 
12年國教將在民國103年正式上路,為確保學生的基本學力,首批適用的國一新生上學期已開始篩選測驗,進行補救教學。教育部今天舉行的師資培育大學主管聯席會議也針對補救教學說明具體措施。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表示,國一新生今年9月到10月先進行篩選,針對有需求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隔年的2到3月、6到7月會再進行成長追蹤測驗,目的在檢核補救教學的成效。
 
國教司表示,小一到國三補救教學評量指標明年9月將從現行的成績後35%,改為教育部制訂的基本學習內容;現在已請教學現場老師和專家學者擬定基本學習內容,以具體指標衡量學生是否需接受補救教學,如小三必須會英文字母,未達基本能力,就得接受補救教學。
 
國教司指出,未來補救教學的重點科目包括國、英、數等工具學科,明年4到5月將公布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9月開始採基本學習內容為補救教學評量指標;各校除了可用課餘時間進行補救教學外,也可視情況利用一般上課時間抽離做補救教學。

朱立倫、洪蘭呼籲 閱讀改變世界

洪蘭:標準答案扼殺創造力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新北市19日電)2011年12月19日 下午11:46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今天表示,台灣教育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元凶是「標準答案」,她看過太多中小學的測驗卷,完全以教科書的內容命題。
 
洪蘭今天出席新北市教育局舉辦的「閱讀教育高峰論壇」,和新北市長朱立倫一同探討閱讀教育的重要,兩人不約而同提及「標準答案」的禍害。
 
洪蘭說,曾收到一名憤怒家長寄來的考試卷,題目是「下列哪一個會長大?」備選答案有「桃樹」、「小草」、「種子」,照常理判斷是「以上皆是」,標準答案卻只有「小草」,因為教科書上說「桃樹會開花,小草會長大,種子會發芽」。
 
還有一個題目也讓她啼笑皆非,她的孩子有一次碰到一個問題,「天氣很冷,是觀察、判斷、還是推想?」,老師標準答案是「觀察」。洪蘭質疑的是,難道不能從行人發抖、路面結冰「判斷」出「天氣很冷」嗎?
 
朱立倫也說,他現在去做中、小學的測驗題,成績一定都很不好,因為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每個答案都有可能」。朱立倫認為,一定要改正「從教科書文字找答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朱立倫也提及,他博士唸的是會計,但會計博士用到的算術,大概台灣小學畢業就能應付,剩下的則是邏輯觀念。他剛到美國讀書,教授驚訝他解題速度極快,其實根本是「訓練下的成果」,很多題目已練習過好幾遍,一看就知道答案了,其中原理恐怕還不是很清楚。且他的興趣在歷史和地理,也不在數學。 
 

洪蘭:學得進去就不怕教改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新北市19日電) 2011年12月19日 下午8:19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洪蘭今天表示,不用擔心教育改革不斷變來變去,只要「學得進去」、知識夠寬、夠深、觀念夠清楚,「隨便怎麼改都沒關係」。
 
洪蘭今天出席新北市教育局舉辦的「閱讀教育高峰論壇」,和新北市長朱立倫一同探討閱讀教育的重要。天下文化事業群執行長王力行問兩人,面對教育制度頻繁改變,家長跟學生該如何應對?洪蘭做出上述表示。
 
洪蘭說,她總是告訴大家,學習本來就不該是「考什麼才念什麼」,只要知識足夠,怎麼考都不怕。她曾跟多名基測滿分學生聊天,發現他們的父母都在圖書館、公家機關上班,週末辦活動,就把孩子帶在身邊,任其閱讀有興趣的讀物。
 
洪蘭表示,他家6個兄弟姊妹,當初都遵照父親的指示去讀「第一志願」,結果全部改行。她大學念的是法律,研究所才開始對心裡學、神經科學有興趣。可見家長們大都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但只要想追求知識,就會找到自己的方向。
 
重點在於啟發興趣,讓孩子從小就能自動自發地閱讀、吸取知識。洪蘭說,閱讀的功能是增加背景知識,只要背景知識夠多,之後看到東西就能觸類旁通。她以「福爾摩斯」推理小說為例,同樣的犯罪現場,福爾摩斯可以從寫字的高度判斷犯人的身高、腳印步伐的寬度判斷年齡,華生卻只能目瞪口呆,關鍵就是福爾摩斯擁有許多的偵探知識,而華生的專業在醫學。
 
朱立倫表示,教育可分為寬度和深度,政府有責任提供環境,讓孩子可以輕鬆地廣泛閱讀、大量閱讀,達到第一個基礎,接著再按照自己的興趣深入研究。新北市升格後的首要工作,就是改進學校、社區的閱覽空間,以及採購足夠的圖書,讓市民願意走進去。
 

朱立倫、洪蘭呼籲 閱讀改變世界

【台灣醒報記者林宜靜新北市報導】2011年12月19日 下午6:10
 
「教育,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新北市政府以閱讀教育為主題,邀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與新北市長朱立倫談論當今台灣教育現況,許多教育工作出席聆聽。洪蘭指出,多元的教育讓孩子有更多發揮的空間,而閱讀則是打開孩子與世界接軌的窗口,她鼓勵全民多多閱讀。朱立倫也表示贊同,但他對目前教科書標準化的教育方式有所質疑。
 
洪蘭以「打開一本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為主題演講,透過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精彩有趣的演講內容,獲得在場人士一致好評。
 
洪蘭會中重申「閱讀和教育」的重要,她認為,在科技化的時代,學習的方式很多元,正規的教育方式不一定能讓孩子找到正確的未來。她以身邊朋友為例表示,「滿分的孩子都沒有補習」,但孩子陪媽媽聽演講、假日自行到圖書館閱讀喜愛的課外書,也能開拓他們世界觀。
 
洪蘭也指出,「知識是整體性」,只有主動學習,知識才會進去,她呼籲父母和家長尊重孩子,激發孩子的熱情,啟發其天賦。
 
對於洪蘭的論點,一旁的朱立倫深感贊同。他反對時下家長「成績好的孩子才會成材」的觀念。認為理想的教育是制式框架越少越好,不應用單一化的標準去看待孩子,他指出,不管孩子來自什麼樣的背景、只要給他好的教育環境、鼓勵他們多閱讀學習,都能激發出不同的創造力和思維,開拓不一樣的人生。朱立倫談到自己是教育工作者出身(曾擔任台大教授),深感教師身教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工作者不是「職業」,公務員也非「職業」,而是要把其要當作「一生的志業」,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可以改變社會、城市、以及孩子的未來。
 
對於台灣目前朝令夕改的「教改」制度,朱立倫頗感無奈,他認為教育應重視寬度、廣度和深度。寬度從政府的政策、師資、人力、課程著手,目前政府也已開始進行。,但吸引學童閱讀興趣的廣度,以及教育最根本的深度都有待加強。所謂深度,朱立倫認為,需從上至下深耕培養,以目前標準化的教科書來看,單一化的答案,不合理的出題都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洪蘭和朱立倫盼社會、家長、教師能更重視孩子學習成長的空間,透過全民閱讀運動,點燃下一個百年盛事的新亮點。
 
 

洪蘭:標準答案扼殺創造力

洪蘭:標準答案扼殺創造力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新北市19日電)2011年12月19日 下午11:46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今天表示,台灣教育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元凶是「標準答案」,她看過太多中小學的測驗卷,完全以教科書的內容命題。
 
洪蘭今天出席新北市教育局舉辦的「閱讀教育高峰論壇」,和新北市長朱立倫一同探討閱讀教育的重要,兩人不約而同提及「標準答案」的禍害。
 
洪蘭說,曾收到一名憤怒家長寄來的考試卷,題目是「下列哪一個會長大?」備選答案有「桃樹」、「小草」、「種子」,照常理判斷是「以上皆是」,標準答案卻只有「小草」,因為教科書上說「桃樹會開花,小草會長大,種子會發芽」。
 
還有一個題目也讓她啼笑皆非,她的孩子有一次碰到一個問題,「天氣很冷,是觀察、判斷、還是推想?」,老師標準答案是「觀察」。洪蘭質疑的是,難道不能從行人發抖、路面結冰「判斷」出「天氣很冷」嗎?
 
朱立倫也說,他現在去做中、小學的測驗題,成績一定都很不好,因為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每個答案都有可能」。朱立倫認為,一定要改正「從教科書文字找答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朱立倫也提及,他博士唸的是會計,但會計博士用到的算術,大概台灣小學畢業就能應付,剩下的則是邏輯觀念。他剛到美國讀書,教授驚訝他解題速度極快,其實根本是「訓練下的成果」,很多題目已練習過好幾遍,一看就知道答案了,其中原理恐怕還不是很清楚。且他的興趣在歷史和地理,也不在數學。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女生數學不好 性別不平等害的

女生數學不好 性別不平等害的

中央社 – 2011年12月15日 下午9:44
 

科學家以前認為,較少女性在數學方面有優異表現,可能是因為男女生理構造不同。但是,最新國際研究對此提出質疑,並表示數學表現的差異似乎是社會因素所造成,例如每個社會對女性的態度。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先前的研究傾向將範圍集中在有限的國家,這項新研究則在86個國家觀察男女學生的數學表現。
 
這項研究由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Wisconsin-Madison)進行,該校的資深研究報告撰寫人兼腫瘤學教授梅茲(Janet Mertz)表示,「研究人員已經檢視各國資料多年」。
 
「有所改變的是,許多非西方國家現在也參與這項研究,使我們能作出更完善的跨文化分析。」
 
該研究由梅茲和威斯康辛大學白水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的數學及電腦科學教授克恩(Jonathan Kane)進行,並發表於「美國數學學會通報」(Notic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期刊上。
 
克恩表示:「我們發現,男生和女生都一樣,若在男女較平等的國家長大,數學會比較好。這是很重要的新發現。」
 
「因此,受過良好教育且收入豐厚的女性,她們的孩子不論男女均能有好的數學成績,這就說得通了。」(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大學生言行像15歲 「教育應該不一樣」

大學生言行像15歲 「教育應該不一樣」
 
【聯合報╱記者梁雅雯╱嘉義報導】2011/12/11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天到嘉義大學演講,他指出有一名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教授來台參訪後,寫信問他,為何台灣的研究生、大學生言行舉止像15歲的孩子?嚴長壽說,因為台灣教育沒教他們如何做人處事,他也認為,若學歷拉高但人品不夠、沒有判斷能力,教育就對他們沒有什麼幫助,所以「教育應該不一樣」。
 
嚴長壽昨天應嘉義市文化局及嘉義大學EMBA校友會之邀,到嘉義大學演講。
 
嚴長壽說台灣的教育以考試論斷結果,使得多數人的學歷拉高,卻不懂得怎麼做人、關懷別人,因為這些考試不會考,他認為應以啟發式方式教學,也就是老師不必讓學生覺得他什麼都知道,而是引導學習的人,也讓學生有能力去挑戰思維。
 
他說,目前教育存在「共錯結構」,人力資源結構失衡與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家長用後照鏡的方式看待孩子的未來、學生追求沒有實力的文憑等現象。
 
嚴長壽認為學校與家長應該多多發掘學生潛能與天賦,培育有國際觀與正確核心價值的下一代,學生們也需要反省,付出學習熱忱,大家一起共同面對、承擔責任才能改變。
 
嚴長壽提到,他最近收到一名國小六年級學生來信,表示很喜歡韓國藝人,而且看了他的書,知道只要有夢想、盡力去做,就可以實現,因此決定全力以赴努力成為韓國藝人。嚴長壽認為小朋友誤解了,趕緊回信給對方。
 
他感嘆,現在的小朋友不再以愛因斯坦等人為目標,而是以成為韓國藝人為志向。

學界談教育:大學評鑑應與政府補助脫鉤

大學中學化挨批 學者:還大學自律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1/12/15 

學界發起全國性連署,要求修訂大學法,還給大學自律。學者批評,現今大學逐漸中學化、卡通化、甚至工具化,大學生成熟度和學習能力像中學生,高教成為「製造文憑」而非「培養人才」,呼籲三組總統候選人提出因應對策。
 
多名學者昨天舉辦「總統候選人教育政策論壇」,指出當今大學許多弊病。師大特教名譽教授吳武典表示,現在中學教育是考試領導教學,大學則是「評鑑主導辦學」,不僅不利學術自由,大學教授整日忙著「寫作文」、「看排名」,高教淪為製造文憑的工具。
 
吳武典舉台大校長李嗣涔大一新生訓練時,再三叮嚀台大新生,感嘆「現在大學不像大學,倒像是中學、甚至是小學。」
 
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劉廣定也舉例,台大的「小老師」制度,讓學生考前找學長姐惡補課業,根本是把大學當小學念,「大學生還不會念書,是浪費教育資源。」
 
政大書院客座教授季淳表示,國內大學太早專業化,忽視博雅教育。他指出,新加坡和耶魯大學2013年將合作成立「博雅書院」,以100比1000的師生比,教導下一代領導人為目標,顯示國際對大學博雅之學的重視,但台灣的大學教育卻忽視通識教育,造成大學生成熟度不足,變得「卡通化」。
 
季淳強調大學應是「安身立命之學」,而不是「經世致用」,強調技術和職業導向的教育,但台灣「第一名的科系」恰恰相反,都是強調技能專業,導致教育庸俗化。
 
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也批評,現在的大學是「迎上事業」,校長迎合教育部、學院院長迎合校長,建議評鑑和經費補助脫鉤,政府應該「補助大學生而非補助大學」。
 

 
學界談教育:大學評鑑應與政府補助脫鉤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 2011/12/14
學界今天發起連署,要求修訂大學法,讓大學評鑑與政府補助脫鉤。學者批評,廣設大學後,大學中學化甚至小學化,大學淪為「迎上事業」,頂尖大學依價目表核發教授論文獎金。建議教育部未來應補助大學生,而不是補助大學。
 
多名學者今天舉辦「總統候選人教育政策」記者會,針對當前教育問題,向總統候選人提出建言。台灣師大特教系名譽教授吳武典批評,高教普及化後,學生素質下降,許多大學不像大學,反而像中學甚至小學,高教的功能變成「製造文憑」,而不是「培育人才」。
 
他還舉台大校長李嗣涔大一新生訓練時,再三叮嚀台大新生「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抄襲、上課不缺席、腳踏車不亂停」為例,感嘆連台大都還在做啟蒙教育。建議檢討修訂大學評鑑標準,十二國教採國小、中學六年一貫的「六加六連貫課程」。
 
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也批評,當前的教育重行政、輕教育、口號多,且教育愈來愈專制,升高中從分區小聯招變成全國性「基本學力測驗」,未來還要變成「會考」。廣設大學後,卻讓窮人子弟繳高學費上私立大學,富貴人家繳低學費上公立大學。
 
劉源俊說,現在的大學不再是「良心事業」,而是「迎上事業」,校長迎合教育部、學院院長迎合校長,系主任再迎合院長教務長,建議大學評鑑不能和經費補助掛鉤,政府應該「補助大學生而非補助大學」。
 
中興大學文學院長王明珂更直指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積弊多,頂大的學術和經費審核,讓大學落入國科會和教育部更嚴格掌控,國際競爭如空中樓閣。
 
王明珂還說,頂尖大學都有一份獎勵各種論文的「價目表」,主管按季或學期依價目表核發教授的論文獎金,五年五百億只「買」到教育部自豪的論文成長率,耗費大量國家資源卻無助大學正常發展,大學教授淪為論文生產工具,呼籲各總統候選人提出解決之道。
 
台大大學教授張世賢則針對少子化現象,主張一到四歲幼兒的幼托費用可列為所得稅列舉扣除額,五歲實施免費學前教育,從出生到小學前好好照顧幼兒,幼教往下延伸,年輕夫妻才願意生小孩。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窮追高學歷 技職教育人才失衡

窮追高學歷 技職教育人才失衡 
   
台灣立報【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2011/12/7
 
為了擠進國立科技大學,高職生升學壓力不比高中生輕。近來坊間流行「國保班」,技職生繳交18萬元補習費,保證擠進國立科技大學窄門,許多高職生爭相報名。然而,一份調查顯示,產業界需要的高端技術人才不足,6成技職畢業生認為技術不到位,超過7成技職畢業生認為工作與所學無關,希望轉業。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認為,技職體系與一般大學同質性越來越高,無法符合產業需求,技職體系應找回技術本位的價值,不該以學歷為指標。
 
教育部希望把台灣打造成東南高教重鎮,教育部長吳清基多次在公開稱讚台灣技職教育相當成功,許多外國學生趨之若鶩。不過,104人力銀行6日公佈「技職院校生的下一步」調查,以技職院校畢業的求職會員為對象,回收1,386份有效問卷,提供總統候選人反思教育政策。
 
國立科大窄門難進

104人力銀行調查指出,將近一半的技職畢業生曾為升學補習,補習科目包括英數等一般學科、電機會計等專業科目;5成2技職畢業生平均每週補習超過3天,將近1成,週末全泡在補習班。高職生一心嚮往國立科技大學,因此收費高昂的「國保班」相當熱門。然而,教育部資料顯示,99年度國立技專院校的錄取率只有13.81%,比國立大學(錄取率36.6%)還難考。
 
調查指出,近6成技職畢業生認為在校所學的技能與職場所需不一致,常見的原因是:33.1%「老師是學者,教的很理論」,26.5%「證照流於形式,派不上用場」,15.6%「課程無法銜接產業」,14.7%「學校教的淺,不如自學或靠師徒制」。
 
高端技術人才缺乏

國內高等教育「分流」的理想美意,一般體系培養研究型人才、通識型人才,技職體系為培養高端技術人才、以及技術工(工匠、師級)。104人力銀行行銷處協理陳力孑指出,大學普設後,一般體系與技職體系的界限愈來愈模糊,通識人才和中低階技術工作者愈來愈多,反倒是產業界需要的高端技術人才不足,技藝精湛的工匠一直很缺人。
 
調查顯示,7成1的技職畢業生目前或未來想轉業、或正從事與所學無關的工作。陳力孑認為,此現象無疑是教育人力資源錯置,人才「同質化」將造成「人才貶值」和「薪資赤字」的現象。
 
針對調查,辛炳隆認為,民國50到80年以來,台灣技職教育發展都沒問題,但廣設大學後,經建會不再把教育納入人才規劃,技職院校為了生存轉型為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走向高學歷取向,技職教育反而無法與產業聯結,產生人才失衡危機。總統大選再過1個月就要來到,辛炳隆發現各黨候選人推出的技職教育政見了無新意,與4年前相去不遠,令人憂心。
 
教部加強實務操作

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回應,相較於一般生考國立大學,技職生考國立科技大學確實更競爭,這是因為技職院校的公私立校數比為1比5,目前已開通保送有優秀技能表現的技職生進入國立科大,私立技職院校也推出輔導就學機制,並提供獎學金。
 
李彥儀坦承目前技職教育確實和產業有落差,教育部已注意到趨勢,去年開始,教育部每年花1億經費送技職院校的老師到業界研習,走入「雙師制」,邀請業界實務專家到技職院校輔助老師教學。今年起,已有6所技職院校全面調整課程,改為強調實務操作面向;研究所課程則交由台北科技大學重新規畫,希望未來技職院校能與產業界實質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