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8年8教授死於癌症 世新嘆「過勞死的學術界」

8年8教授死於癌症世新嘆「過勞死的學術界」

中國時報【葉芷妘╱台北報導】 2011年10月29日 下午7:00
 
台灣學術界過度追求學術期刊、教學表現等量化指標,大學教授壓力過大,罹癌人數增加?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昨天出席研討會時表示,過去八年,世新已有八名教授死於癌症、心肌梗塞等重大疾病,他語重心長地說,大學被指標化,已經出現一個過勞死的學術界。
 
台灣師範大學昨天舉辦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以「大學學術專業的現況、挑戰與前瞻」為題演說。他提到九十一年媒體曾報導過交通大學在半個月內有三位教授過勞死、九十四年大陸北京清華大學也有兩位年輕教授在短短的四天相繼過世。
 
賴鼎銘說,根據世新大學九十三年到一百年教授身故統計,共十六人得重大疾病,十四人罹癌、兩人心肌梗塞,其中八人因重大疾病而死亡、兩位在今年過世,死因大腸癌、乳癌,過世老師都正值壯年。
 
老師罹病率高,賴鼎銘推測和壓力脫不了關係,他說,大學為迎合量化及績效指標,已變成養雞場,教師變成金雞母,老師除了備課還要花心力輔導學生,助理教授又有升等壓力,讓老師壓力大增。賴鼎銘強調,學校每年都幫老師做健檢,也增加老師體適能訓練,希望教部也能重視老師健康。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表示,如果是教學卓越計畫裡面的評鑑指標造成老師的壓力,教育部未來會檢討衡量的指標。不過,他強調,校方也要針對師資數量、老師健康照顧等檢討。
 
 

林火旺:能力還是承諾?

林火旺:台大學生沒權利蹺課
 
 中國時報【葉芷妘╱台北報導】2011/10/30
 
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開學時對台大新鮮人說,如果要去國外壯遊找尋人生方向,蹺課是可以被接受。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林火旺昨天不以為然地說,納稅人繳稅不是要讓台大學生蹺課的,「如果老師教得爛,學生蹺課我可以接受,但因為去壯遊而蹺課,我無法接受,台大學生沒有蹺課權利。」
 
台灣師範大學昨天舉辦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研討會,林火旺以「能力還是承諾?」為題發表演說。他說,現在的大學已經世俗化,但大學生應該要比社會更有理想才是。
 
林火旺對現行的大學評鑑制度也很不滿,他認為評鑑制度鼓勵教授做研究,導致老師只要把研究做好即可,逐漸忽略教學,「老師如果要做研究就去中研院,不要來台大!」教學是為了下一代,教授們還是應該要把重心放在教學。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賈伯斯與畢卡索 、牛頓

賈伯斯與畢卡索
 
【聯合報╱黑白集】 2011.10.28 02:42 am
 
 
賈伯斯是大學中輟生,但蘋果集團的工作者大多數皆有完整學歷及高學歷。
 
完整學歷未必能造就賈伯斯,但蘋果公司的成功卻主要是靠那些擁有完整學歷出身者。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超恨台大」的發言,現在連立法委員都對他開砲。其實,不論「四十年前的台大電機系」如何,畢竟台灣今日在電機、電子方面的成就,部分也是由「唸教本如讀聖經」那個年代的師生所引領開創的。所以,林百里對大學的評價,不可能撼動大學教育的價值與功能。
 
畢卡索自幼即受嚴格的傳統美術教育,他的畫家父親看了小畢卡索十幾歲的作品,擲去畫筆,自慚畫了一輩子竟畫不過兒子。但畢卡索之不朽,不在他對傳統畫藝的精湛,而在他能從「畫形體」,轉入「畫思想」,成了繪畫史上偉大的解放者、創新者與革命者。但是,在稱譽畢卡索的解放及創新時,無人能夠否認傳統訓練對他的重要。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本就是教育目標。不必過分渲染那些「唸書不怎麼樣,但後來很成功」的事例,因為那畢竟不是多數人的命運。較正確的觀點是:無論大學教育可愛或可恨,最後造就一個人的還是要靠自己的修為。
 
不過,林百里的發言還是給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帶來重大啟示:恨學校能恨到四十年後仍餘恨未消,學校為何竟能使學生留下如此「深仇大恨」?
 
【2011/10/28 聯合報】
 

牛頓地心引力 那顆蘋果非全貌
 
【聯合報╱林清富/台大電機系暨光電所教授(台北市)】 2011.10.28 02:42 am
 
 
近日蘋果當紅,賈伯斯傳引起轟動,讓林百里感慨台灣缺乏創新,說是恨死台大電機系,並說他因為書讀不好,所以成功;而李家同教授回應,不會創新?是基礎不扎實,重申其對母系的感激,希望母系能夠使學弟妹們有非常扎實的電機學問。
 
創新到底來自什麼?
 
這讓我想起大家常談的,牛頓因為被蘋果打到,所以想到地心引力。最近也有不少媒體重談此趣事,以和賈伯斯創立的蘋果電腦公司相輝映。
 
這反映了,不少人不求甚解,對於牛頓為何想到萬有引力,沒有深思。甚至於對愛因斯坦,也多強調其叛逆的一面,卻不瞭解他邏輯思考的嚴密性,不知道愛因斯坦不是為叛逆而叛逆,而是發現前人的說法邏輯性不佳,所以才另起爐灶。
 
牛頓為何想到地心引力?這個已經幾百年的問題,如果只停留在「因為蘋果掉下來,讓牛頓想到地心引力」這麼簡單的概念,顯然無法一窺創新根源的奧秘。
 
創新和社會思潮及哲學思想有很大關聯,在牛頓前不久,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許多新想法,包括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哲學思想,嚴密檢驗傳統觀念,其中伽利略重新檢驗亞里斯多德的物理觀,提出新的物理觀,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牛頓後來進一步寫出F=ma的運動定律。
 
就當時而言,F=ma這個定律可以從水平面運動的物體得到很好的驗證,要改變速度,必須施以力量;但卻難以解釋垂直運動的物體:為什麼垂直運動的物體,沒有人對其施力,速度卻改變了?
 
為了解釋此一現象,牛頓「發明」了超距力的概念,就是某些力可以不需接觸,就會存在。後來,愛因斯坦又認為牛頓的「發明」還是不夠高明,所以提出了相對論。
 
曾經有台大物理系教授和台大心理系教授辯論,到底是牛頓「發現」或「發明」了地心引力?只要不讀死書,就可以知道,到底「發明」或「發現」,那個說法較好。
 
創新有很多層面,如思想創新、學理創新、設計創新、技術創新、組織架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一而足,但創新的根源,應該不在書讀不好、或不讀書,而是要讀書,但不讀死書。
 
林百里董事長的驚人之語,若能帶動社會多思考創新的來源,也是很好!
 
【2011/10/28 聯合報】

大學追逐量化 校長憂教授過勞

大學追逐量化 校長憂教授過勞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8日電) 2011年10月28日 下午4:20.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今天表示,為爭取補助經費,大學教授不只得追逐量化數據,還要進行研究、教學評鑑,這樣可能導致學術界出現過勞死,世新8年來有8位教師因罹癌等重病死亡。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今天舉辦「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賴鼎銘針對大學學術的專業現況發表看法。
 
賴鼎銘表示,台灣學術界為爭取更多補助經費,只能追逐量化數據,爭取排序以證明學校的績效或潛力,以獲得更多的補助經費,很多大學教授除了教學研究外,還得花上大筆時間在寫計畫和執行計畫,這樣勞心勞力,可能讓學術界遭遇過勞死危機。
 
賴鼎銘舉例,2002年媒體就曾大幅報導「交大半月折損3教授」;2005年1月,短短4天內,大陸北京清華大學2位年輕教師相繼去世;而世新大學從2004年到現在,8年來共16位教師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其中8位因病死亡。
 
賴鼎銘說,在政府單位要求量化和績效指標的壓力下,大學好像變成養雞場,老師則是下蛋的金雞母;但現在學生不好教,老師除了教學,還要參加評鑑、輔導學生、作研究,年輕老師還得拚升等,這也導致老師壓力倍增,希望政府在要求教師產出同時,也會注意教師健康。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長何卓飛表示,教育部並未將SSCI等量化數據當作主要評鑑指標,如果因為教學卓越計畫給老師帶來壓力,教育部也願意檢討;也希望各大學能夠建構更好的校園環境讓教師舒壓,並設置健檢體制,來照顧教師健康。
 

不滿評鑑 世新校長:政府介入 無所不在

中廣新聞網 – 2011年10月28日 下午12:09.

教育部一再表示「大學自主」,但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痛批,政府介入學術無所不在,大學校長最痛苦的就是,教育部一再要求提出績效,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年時間怎麼提出績效。更有學者不滿,現在大學評鑑開始要求老師的核心能力指標,扼殺教學自由,等於是「大學老師國中小化」!(陳映竹報導)
 

台師大舉辦「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批評,政府對學術介入無所不在,用很多指標評量大學。不管是頂尖大學計畫或是教學卓越計畫,沒到指標就無法拿到經費,久而久之大學為符合指標,失去特色。「大學生要訓練有批判反思能力,但如果指標強調就業,幹嘛訓練批判、反思,職場上你敢批判老闆嗎?」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呂健吉則有感而發,現在大學老師國中小化,國中小老師要填一堆指標,訂出核心能力指標,現在大學評鑑也開始這樣要求,扼殺大學教師的教學自由,但教育部卻不敢對國中小老師進行評鑑。
 
賴鼎銘和呂健吉都同感,大學走向技職化,把就業能力當作重要指標,呂健吉不滿,哲學系要怎麼找出對應的職業,怎麼找產學合作?哲學系在西方備受重視,但在台灣卻得處處遷就,近年來就有部分學校哲學系選擇停辦或是改名。
 

學者省思大學定位與價值

徐詠絮 | 教育廣播電台 – 2011年10月28日 下午1:53.

大學教育發展如何因應社會需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今天(28)舉行「新世代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研討會,與會學者認為,對大學評鑑不能只看論文排名,而且要求大學教授填寫核心能力指標,扼殺教學自由,等於是「大學老師國中小化」。
 
臺師大舉辦「新世代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呂健吉認為,各大學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私校學生有三分之一需要學費補助,卻要繳比較高的學費,公立學校學生學費少卻資源多,而且現在「大學老師國中小化」,國中小老師常要填一些表格,訂出核心能力指標,現在對大學教學評鑑也開始要求,影響大學老師的教學自由,但又不敢對國中小老師進行評鑑。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認為,不管是頂尖大學計畫或教學卓越計畫,學校沒達到指標就無法拿到經費,久而久之,大學為符合指標,失去特色,對於大學校長而言,最痛苦就是一年要達成績效,卻忽略教育應該是百年樹人,大學教育目的不是完全為就業,還要培養學生的反思、批判能力,而大學評鑑也不該只看排名,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鄧育仁表示,排名是階段性的手段,把排名當目標就失去大學存在的意義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翁啟惠:我缺乏國際人才育成環境

翁啟惠:我缺乏國際人才育成環境

中廣新聞網(蕭照平報導) – 2011年10月24日 下午4:47
 
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接受立委質詢時表示,台灣高球好手曾雅妮再創佳績,顯示台灣有良好的人才培育基礎,但缺乏國際人才的育成環境。翁啟惠指出,不是所有的大學都適合走學術研究路線,翁啟惠強調,如果高等教育能夠掌握教學目標,再配合國家發展方向,就能夠解決人才失衡的問題。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以剛奪下LPGA球后的曾雅妮為例指出,台灣缺乏培養國際人才的環境。
 
『像昨天曾雅妮的比賽,很多項目我們台灣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有很好的底子,但是為什麼要到國外才能發光發熱,這表示我們的環境還是沒有辦法去培養國際的人才』
 
不只缺乏培養國際人才的環境,翁啟惠更表示,高等教育對於基礎人才的養成,也逐漸失去方向。
 
『比較基層的我們也看到有問題,比如說現在全部的技職體系都變成大學,過去技職體系的專長其實是很清楚的方向也很清楚,那進入大學如果方向沒再把握住,大家都追求都是學術卓越發表論文,技術面就忽略掉了』
 
至於人才失衡的問題,翁啟惠認為,如果教育體系能夠與國家發展相互配合,那麼人才的供需就會獲得平衡。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王道還:時無英雄

王道還:時無英雄
 
【聯合報╱王道還】 2011.10.20 02:58 am 
 
每年十月上旬,諾貝爾獎「放榜」,是吸引全球媒體的盛事。有些國際通訊社如湯姆森路透,甚至有專職的研究人員從事預測。反正無論摃龜與否,都算新聞。今年十月一日的周末,正值放榜前夕,路透循例發布應景特稿,受到國內媒體的注意。因為路透的分析師潘道貝里說:「廿世紀上半葉,英、德、法三國主宰了科學界。二次大戰後,美國崛起成為世界領袖。如今我相信,我們將開始見到亞洲的諾貝爾獎得主和歐美國家一樣多。」
 
這位分析師究竟是何方神聖?根據這篇特稿,他「二○○二年以來,準確預測了十位諾獎得主」。那又怎樣!二○○二年到去年,共有六十七人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獎項。也就是說,分析師潘道貝里的預測,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五。難怪今年他點名的六個人,無一上榜。
 
不過,潘道貝里絕不會難為情,因為這是非戰之罪。他的預測來自引文分析的結果。這種分析的基本假設是:越受重視的研究成果,受徵引的次數越多。然而,這樣產生的世界科學英雄榜,排名難分高下的頂尖高手超過一千人,想在其中進一步披沙揀金,未免強人所難。
 
其實這個現象反映了科學這一行的古今之變。設立諾貝爾獎的諾貝爾先生,是徹頭徹尾的十九世紀人。那時科學還算不上職業;只有極少數人能靠「科學研究」領養家活口的薪水。現代職業科學家是廿世紀的產物。
 
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三位科學家: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與今日的職業科學家毫無相似之處。牛頓是劍橋大學教授,但是十七世紀的劍橋大學教授與今日的完全不同:學校供食宿以及微薄的薪水,可沒有研究經費。牛頓可以切磋論學的同事,整個歐洲都沒幾個。此外,他做研究出自興趣,沒有必要發表成果。牛頓四十五歲發表以萬有引力解釋太陽系運行的巨著,是比他年輕十四歲的小朋友催生的。
 
十九世紀的達爾文一生沒領過薪水,靠家產做研究。愛因斯坦是廿世紀最家喻戶曉的科學家。可是他大學畢業後,得不到深造的機會;為了生活,幹了兩年流浪家教,再進瑞士專利局,下班後才做研究。一九○五年他完成五篇論文,包括後來得到諾貝爾獎的量子論文、博士論文,以及第一、二篇狹義相對論論文,全是業餘產品。
 
俱往矣。如今科學不只是正當職業,還被宣傳成國家競爭的工具,參與科學研究的人數史無前例。結果卻是: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少,科學的國家戰略地位越來越可疑,科學社群變成了爭奪國家預算的利益團體。
 
在這種情況下,亞洲的諾貝爾獎得主就算增加了,又有什麼意義?何況潘道貝里只不過是隨著歐美的中國熱起鬨。現實冷酷多了。
 
不談美國,就比較英國與日本罷。英國人口是日本的一半,政府投入的科研經費比日本差得更多。可是自兩千年以來,英國獲得了十個諾貝爾科學獎。日本也獲得十個,但是其中三人的獲獎成果是在美國完成的。不過這樣的比較仍嫌膚淺。
 
須知東亞國家高中生進大學主修科學的比例全球第一。這麼多人犧牲志趣、浪費青春,是國家發展的危機,不會是創造願景的資本。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1/10/20 聯合報】

亞洲大學排名 台大21

亞洲大學排名 台大21

自由時報 – 2011年10月20日 上午8:19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亞洲100所最佳大學排行,前5名分別是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排名13,至於台大第21名。
 
這項排行榜的評分標準,包括在亞洲地區的學術聲譽、雇主評價、師生比率、國際師資、國際學生和論文被引用次數等。台灣有11所大學擠進亞洲百大,除了台大,還有清華大學(31)、成功大學(32)、陽明大學(40)、交通大學(52)、中央大學(59)、台灣科技大學(62)、中山大學(70)、長庚大學(89)、台北醫學大學(89)、中興大學(99)。
 
(記者胡清暉)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政府花錢貼補博士薪水 勞團痛批

政府花錢貼補博士薪水 勞團痛批

東森新聞 – 2011年10月18日 下午8:46
 
為了解決博士就業問題,國科會打算從明年開始,協助博士生進企業工作,每個月薪水56600元,其中3萬元由國科會買單,等於企業只要出一半的薪水,但只鎖定科技類博士生,被外界痛批,厚此薄彼,而且可能造成碩士生攻讀博士熱潮 目前還在就讀研究所的學生就說,讀科技業其實不缺工56K薪水,怕到時候反而像22K,拉低未來博士起薪。
 
就業博覽會年年辦,但博士生還是找嘸頭路,現在國科會打算伸援手,補助博士或研究員進入業界工作,每個月實領56600元,政府幫忙找工作付薪水,還在唸書的研究生卻不見得買單,因為就怕重演之前補助大學生22K就業噩夢,薪水從此被往下拉,看看這次國科會提出的方案。
 
原本每年就有補助1900名博士生做研究,從當中撥出100個名額預算,再加上企業出一半金額,總共兩百個名額能領到月薪56600元,其中政府補助3萬塊,其他加上健保、勞保費由企業買單,預計明年春節後上路,但只鎖定科技類博士,文史、社會科學還有碩士生通通不在補助行列。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科技業可以自行找員工,其他產業其實比較缺,博士生還要政府幫忙找工作,學校教育有問題。」高學歷不是就業保證,還得花人民納稅錢付薪水,勞工團體覺得有夠扯,但國科會強調,補助博士生找工作是希望提升產業界研究能量。
 
國科會副主委張清風:「不會壓縮到碩士生名額。」國科會強調是一番好意,但畢竟讀到博士,工作靠政府幫忙,還能拿到比平常人兩、三萬起跳高了將近一倍的薪水,難怪會讓靠自己辛苦找工作的人心裡不好受。
 

 
國科會是不是錢太多了?
 
教育部花了不知道多少錢,培養了一堆『無錄用』(找不到工作) 的博士,現在還要國科會砸錢幫他們付薪水,薪水還那麼高,實在是太誇張了!!(也該想想社會觀感啊)
 
科技公司,如果需要科技類博士,難道自己公司聘不起嗎,為何需要國科會出錢?如果不需要博士,國科會硬塞給他們,會有用嗎?
 
如果我們的社會不需要那麼多博士,那就好好把關、裁減名額,別讓博士浮濫啊!
 
韻如100/10/18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促進博士就業 國科會提補助

促進博士就業 國科會提補助

中央社 – 2011年10月17日 下午4:56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17日電)國民黨立委黃志雄質疑,國內博士後研究員失業問題嚴重,國科會主委李羅權表示,為促進這些人赴企業就業,將補助每人新台幣3萬元,約有200人受惠,預計明年初開始實行。
 
面對中國國民黨籍立委黃志雄、楊瓊瓔與陳淑慧質疑國內博士生後研究員就業問題,人才培育恐供過於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李羅權今天在立法院接受備詢時,做以上表示,
 
國內高階人才失衡,博士生失業問題嚴重,黃志雄指出,若不符合業界需求,國家卻培育這麼多人才,恐造成資源浪費。
 
李羅權回應,為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充分就業,及提升產業研發水準,未來計畫透過學校與企業合作,推行「促進博士後到產業界就業方案(暫定)」,由國科會補助每人3萬元,其餘薪資由企業出資,並設最低底薪約5萬7000元,為期2年,預計200人受惠,最快明年初實行。
 
不過,楊瓊瓔進一步指出,84年台灣畢業的博士生有1053人,98年增至3705人,成長幅度高達251%,共增加2652人,但她質疑,為什麼產業界很少用博士生?
 
對此,國科會副主委張清風會後對媒體解釋,博士後研究員研發能力較強,企業若研發能量、創新能力沒那麼高,就不會需要博士後研究員。
 
對於國科會針對博士後研究員提出相關就業方案,陳淑慧也質疑,補助博士後研究員赴企業就業,恐造成另一波碩士生失業問題,
 
對於立委質疑,張清風認為,還不至於發生這類情形,但會持續注意這個問題。

SSCI為何能繼續壟斷?

SSCI為何能繼續壟斷?
 
‧知識通訊評論 2011/08/16 
 近年以來,教育部與大學評鑑委員會在人文社會學界備受質疑的一點,是過於重視論文發表,尤其是英語期刊論文的發表。可是,包括負責評鑑的機構與各大學在內的各級學術領導,都否認有這樣的政策。 
 
 
【文/知識通訊評論】
 
近年以來,教育部與大學評鑑委員會在人文社會學界備受質疑的一點,是過於重視論文發表,尤其是英語期刊論文的發表。可是,包括負責評鑑的機構與各大學在內的各級學術領導,都否認有這樣的政策。
 

起碼,就算過去曾經有對英語期刊論文的偏重,現在早已紛紛修正,包括研究方面的專書寫作與教學方面的各種獎勵制度,確實紛紛出籠,照理已足可將過去的偏執有所糾正。可是,實際上卻不然,對於所謂SSCI與A&HCI期刊論文的發表,依舊壟斷學術評鑑。何以然?
 

為什麼大家已經否認是專擅的評鑑標準,仍然繼續是實踐中真正起作用的唯一標準,至少可以找到三個理由說明:一是台灣學術界的殖民地心態不散;二是既得利益尾大不掉;三是囚徒困境的心理制約。
 

各校有沒有對英語期刊論文以外的表現加以認可呢?零零星星當然有。比如有若干學校對專書寫作給予事後獎勵,也對教學優良的教授給予獎勵。不過,這些後來加進來成為受獎的人,泰半不是決策者,也不會成為決策者,甚至繼續在學校當中不會受重視。因此,除了拿到微薄獎金之外,他們仍然不可能得到研究教學資源,來根據自己的經驗發展學術志業。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對學校在國際評鑑中的表現沒幫助,因為國際評鑑要看的,恰恰是SSCI與A&HCI期刊發表的表現。
 

以台灣應有能力發展出特色的東亞研究為例,國內主要兩個東亞研究所在政治大學與師範大學。政大東亞研究所新近聘用的,是以美國的海歸學者為主,師大則在最新招聘廣告中具體聲明,應徵條件為曾在近年發表兩篇SSCI期刊論文。也就是說,台灣的東亞研究在追求的,是證明自己有能力從英語世界眼光看東亞,排除的則是以東亞眼光看英語世界。師大起碼在道德上勝過政大的在於,前者誠實說出這個殘酷的選擇,後者雖然早就在執行殖民地任務,卻始終躲藏在表面歡迎所有博士申請的虛矯姿態中。
 

然而,這豈是這兩個所的問題呢?長期以來,國內學術資源的分配壟斷在少數人手裡。在社會科學界,這些少數人就是曾發表過SSCI期刊論文,或與旁人聯名發表過SSCI期刊論文的人,他們盤踞在所有重要的委員會裡,以自己為標準檢驗國內其他學者,碰到像他們一樣發表過SSCI卻沒有沆瀣一氣的圈外人,還防範甚深。至於少數不曾發表SSCI卻依然獲獎或進入決策的同仁,他們經常在言語上騷擾鄙視。如果今天把標準轉變,改用教學優良、資深制、學術本土化,中文論文下載率之類的其他標準,作為進入決策的條件,對他們而言是世界末日。
 

各院系所的主管深諳箇中原理,為免於自己單位在分配資源時不受歧視,如何讓自己系所的教授躋身於所謂特聘教授之林,就是他們身為領導的重責大任。為培養一個特聘教授,並在分配資源時證明本單位有貢獻於學校在國際評鑑上的評分,他們便設法覓得能在短期內用最快速度提升本單位論文數量的新人加入。哪個單位要是率先相信教育部或自己校長說的,英語期刊論文發表不是唯一標準,試圖擺脫囚徒困境,這個單位必然萬劫不復,在資源分配上囿於邊陲。這就是本土博士找不到工作,而學校不能在乎他們死活的內幕。
 

所以,就算大學評鑑委員會否認論文發表是評鑑主要標準,但校長們重視的更是國際評鑑,不是對自己本土環境的研究或整理本土視野中的世界,這種自我掏空就是殖民地心態具體而微的表現,是一整代知識界的滅亡,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單位的困境而已,甚至近如韓國、香港,遠如捷克、波蘭也難倖免。
 

由此而產生的學術既得利益階級,把持其中,呼風喚雨,自我標榜,已足以自慰,對於所謂本土學術養成,或世界學術提升就算吊在邊緣,也樂此不疲。那麼,有那個身居基層的學術主管敢於自我放逐,而不遭口誅筆伐、窮困潦倒的下場呢?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彰師大建題庫 國中評量好幫手

彰師大建題庫 國中評量好幫手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8日電)日期:2011/10/08 13:53
 
國中老師經常使用測驗卷,但題目品質不一。教育部補助彰化師範大學建置「線上中等學校智慧型評量諮詢平台」,預計在10月底正式啟用,屆時有6科、約2700題供師生免費使用。

彰化師範大學校長張惠博表示,「線上中等學校智慧型評量諮詢平台」今年度開始建立,預計在10月底完成,總共有國文、英文、數學、理化、生物和地球科學6科,總共2700題左右。

張惠博說,以前當大學生時,都會去出版商打工,出測驗卷的考題,等到接觸測驗理論之後,才了解到出考題是很專業的,老師如果一星期可以考1、2次考試,考題多半是剪剪貼貼,品質有待商榷,但他也了解,老師出考題壓力很大。

他表示,在國外念書時,老師教什麼就考什麼,台灣正好相反,考什麼才教什麼,台灣考試大多是記憶性質,有待改善,因此邀集教育專業教授、第一線教師並收集施測後的題目,建置成題庫。

張惠博說,題庫題目重理解,以理科考題來說,題目會有解釋圖形的意義,不會有單純計算題。

他指出,題庫正式上線後,學生和教師只要上網註冊,都可以免費使用。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資訊時代,資訊化的工具是趨勢,平台的維護更新也非常重要,教育部未來將整合彰師大題庫、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題庫和台南大學的研究,並且各自定位,避免資源浪費。1001008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全球四百大大學 台大154名 元智 海洋上榜

全球四百大大學 台大154名 元智 海洋上榜

中廣新聞網 日期:2011/10/06 16:55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公布全球四百大大學排行榜,台灣的大學有八校進榜,但排名大幅落後。其中以台大排名最佳,第一百五十四名,但是比去年退步三十九名,成功大學連續兩年沒有入榜,令人意外的是,元智大學和海洋大學今年也擠進四百大排名。 ( 陳映竹報導 )
 

根據新公布的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全球四百大大學排行榜,加州理工大學竄起奪下第一,長期獨占鰲頭的哈佛大學,今年退居第二,第三名是史丹佛大學。
 

台灣的部分,進榜的有台大、清大、交大、中山、台科大、中央、元智和海洋,台大排名最佳,但整體來說排名都大幅下滑。
 

台大主秘張培仁認為,台灣的大學論文被引用率相對於先進國家,比較不利,台大將加強論文研究的前瞻性、增加國際知名學者合作機會。
 

交大表示,數據每年變來變去,只供參考。成大則叫屈,成大從2008年起每個項目都大幅成長,一點都不比別人差,連續兩年沒有上榜,他十分不解。
 

這項評鑑的指標有聲望調查、客觀數據、自填。長期研究評鑑的台大圖書資訊系教授黃慕萱表示,台灣在國際化和論文被引用率一向比較弱,但今年的排名讓他難以解讀,一份有公信力的調查不該一兩年間有這麼大的變動。
 


 
世界大學排名 台大第154名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5日專電)日期:2011/10/06 11:59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今天公布2011-2012年世界大學排行榜調查報告,台灣僅有國立台灣大學維持在前200大之內,但排名第154,不及去年的第115。
 

去年台灣共有4所大學排名前200大,除了台大還有清華、交通及中山大學;而台灣在200名到400名的大學也有5所,但今年表現都較失色。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對200名以外的大學不進行個別排名,僅以區間方式臚列,根據記者取得的資料,去年排名第105的清華大學,今年跌到201到225名之間;去年排名第163的中山大學,跌到251到275名之間。
 

去年排名第181的交通大學,今年跌到226到250名之間,台灣科技大學落在301到350名之間,中央大學、國立海洋大學及元智大學都排在351到400名之間。
 

去年擠進261到400名的成功大學、中興大學及中正大學,今年都跌出400名之外。
 

負責這項調查的編輯巴提(Phil Baty)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與去年相比,台灣今年的表現可能令人感到失望,但排名下滑並非台灣的大學辦學不力,而是今年的計分改變,方式變得很複雜,加上有不少新的大學提供評比資料,使競爭愈趨激烈。
 

巴提強調,台灣大學的表現並不是很差,只是評比的項目改變比重,對台灣不利,其中在學術論文報告引用的分數,台大只獲得39.2分,由於這個項目的比例提高到30%,在綜合計算分數後不利排名。
 

巴提說,台灣的大學如果要提高排名必須加強國際研究,延攬優秀的學者,培育優良的博士生,加強與頂尖學術專家及機構合作,發表更多高品質的論文報告,同時聘雇更多外國教職員與招募更多國際學生,提高國際學術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自8年前,開始進行世界大學排行榜調查,去年起負責調查的TSL公司與湯森路透合作,使用教學與學習環境(占30%)、學術影響力,含論文報告被引用情況(占30%)、研究報告發表數量、引用情況及聲譽(占30%)、國際師生人數、發表的論文數量、研究資金與產業創新等13個指標進行分析,約有1萬7500名學術聲望頗高的專家受邀在今年春天參加調查。(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12年國教經費 101年增36.12億元

12年國教經費 101年增36.12億元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日期:2011/10/05 12:57 徐詠絮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5)初審通過「101年度教育部主管預算案」,立委期盼透過修訂「國民教育法」,將十二年國教實施納入法源依據,並確保經費無虞,對此,教育部長吳清基強調,行政院已承諾十二年國教所需財源,可以統籌調度,確保無虞,101年十二年國教經費比100年增列36.12億元,由行政院外加額度支應,並未排擠教育部教育經費。
 
立委陳淑慧指出,教育部應該明確列出十二年國教實施的財務規劃,透過修訂「國民教育法」,明確將十二年國教納入法源依據,前九年為義務教育,後三年為國民教育、不強制,希望列為立院本會期修法的優先法案,透過立法明確保障十二年國教經費來源。教育部長吳清基強調,十二年國教財源部分,行政院承諾會統籌調度、確保無虞,十二年國教經費,從100年的224.98億元增加為101年的288.6億元,扣除高中職免學費及五歲幼兒追加經費,實際增加36.12億元。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也初審通過「101年度教育部主管預算案」,總金額1千884億元,最後刪減2千1百萬元,凍結17億元,對於凍結的預算提案,教育部各司處向委員會提出報告後,將有機會獲得解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