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國科會大學,崛起中。

教授告別式 數他得過幾件國科會計畫

 

【聯合報╱郭麗安╱彰師大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教授(台中市)】

 

2013.01.12 01:48 am

 

拜教授假發票新聞之賜,我的人氣指數創新高。散步碰到鄰居,追著我問:「你認識妳們學校那兩位教授嗎?」美容院助理邊洗頭邊八卦:「你有沒有在那個國揚買過東西?那裡真的什麼都賣嗎?」其中以黃昏市場菜販問得最具學術意涵:「什麼是國科會?妳們不是教育部的大學嗎?」

國科會對大學而言,不只是教授申請研究計畫經費之處,她影響了大學教授之聘用、升遷,甚至發展方向;簡言之,各大學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成了國科會大學。

舉例而言,各大學系所招募新教授,所列基本門檻是具有某個數量的國科會研究計畫或是幾篇I級研究,若果沒有,難以跨進大學之門;教授升等,除了提出代表與參考著作外,還要列出主持過幾個國科會計畫,以證明具有執行研究之經驗及能力;無數次,在學校會議中,我聽到同仁發言批評同事:「這個人幾年來一個國科會計畫都沒有,怎能讓他升等?」或者,「這個系國科會計畫這麼少,學校應該拿出辦法處理這個系。」

在聘用主管上,尤其是大學的研發長,更是以其拿國科會計畫之能力為重要考量因素;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制定各種方法,引導教授申請國科會計畫。而大學校長經營學校的潛在功績指標之一,即為任內申請到的國科會計畫案件是否有成長。

當教授申請到國科會計畫後,編有儀器費用之教授,在購置各式各樣的儀器後,就需要有研究生協助其操作、進行實驗到撰寫、發表論文,亦如同醫美診所添購雷射回春儀器後,要找顧客實驗一般,而其成果絕對稱得上「斐然」。

譬如,教授因所購實驗儀器產製的I級論文一年可多達十數篇或數十篇,研究生因此可以畢業,教授因此可以升等或來年拿到更多計畫。最妙之處是,每一篇發表的I級論文,又會在學校研發處的獎勵計畫中,獲得數千至數萬元不等之獎金。此外,年內論文量累積至某個數量後,又可到研發處領取不同名目的獎勵金,其名稱可謂五花八門,如「研究精進獎」、「研究傑出獎」、「研究精實獎」、「研究卓越獎」等。反正,多數學校為了擠進五年五百億大學,不惜花錢鼓勵教授發表論文;而教授,為了所謂的學術生命或錢,拚了命也要弄個研究卓越獎慰勞自己。

數年前,我參加一位英年早逝教授之告別式,喪禮中播放其生平事蹟時,亮點之一居然是其畢生一共獲得過的國科會計畫件數,當場讓我淚崩不止。

 

多年前一位同仁拒絕擔任主管,理由是某個同事不贊成,我問他何以如此尊重此同事之意見,他無奈地回答:「他是國科會計畫複審委員,我以後還想要拿計畫」。至於本校,連續三任校長都出自同一個學院同一個系,是校內最擅長拿計畫、買儀器、發表論文、與國科會聯結最強的系。

國科會大學,崛起中。

 

 

2013/01/12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教授告別式 數他得過幾件國科會計畫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631475.shtml#ixzz2HiXzzQvs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教師評鑑不願說出的真相

教師評鑑不願說出的真相

 

台灣立報 20121219 上午4:17

 

邱儷萍

上週,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教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教師評鑑入法」的議題成為最富爭議的焦點。社會大眾也許會覺得教師評鑑是淘汰不適任教師的妙藥、是提升教學品質的萬靈丹。但真的是如此嗎?還是教師評鑑反而影響了教學品質,根本無法達到淘汰不適任教師的目的?

高教評鑑的前車之鑑

目前的高教評鑑模式,重研究而輕教學,大學老師忙於升等而影響了教學。今年928教師節,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已到教育部前抗議,而大學生也反對此種評鑑,因為他們都是評鑑下的受害者。日前報載在世新大學任教近25年的余陽洲老師,或學生票選為優良教師,但他至今無法升等,仍維持講師的等級,原因無他,余老師把時間都奉獻給教學、都奉獻給學生,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字在國際期刊出現的次數。

若一個評鑑制度無法讓花時間在學生身上的老師獲得獎勵,反而是重心放在研究的老師升等了,這不是績效式評鑑制度的一種諷刺嗎?教學與研究無輕重之分,但一體適用的評鑑標準絕對無法兩者兼顧,量化是最便利的指標,重視品質的教學注定被犧牲。更嚴重的,它壓縮到老師的教學時間,直接影響的,就是你我的孩子!

假評鑑,真淘汰?

 

面對不適任教師,在教育部所頒布的「處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不適任教師應行注意事項」,已有完善的處理辦法,但為何常在報紙媒體上,屢屢出現不適任教師的新聞?

首先,必須要澄清,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是戰戰競競認真的在教書,少數的不適任教師,被媒體報導而渲染,讓大眾以為學校充斥著不適任教師,這並不符合教育現場的事實。其次,學校方面往往不懂法律、不按流程,或因怠惰或因便宜行事,每每在第一時間用延長病假的方式處理;或者過了輔導期,卻根本沒進入處理不適任教師的流程。不適任教師在媒體屢成新聞,不是因為沒有機制處理,而是校方不知如何處理或處理不當。有鑑於此,希望教育單位能開設處理不適任教師的課程,尤其一校之長更應深入了解。

本會曾協助某校處理一位不適任教師,這位老師擁有多張證照、有英語任教資格、主任資格,教案製作精美,更難得的,還會寫教學省思札記。然而,在教學現場卻常對學生有不當言行,後來經醫師證明患有精神疾病而解聘。若以教育部想推動的評鑑標準,他絕對可以高分通過。所以,績效主義式的評鑑無法淘汰不適任教師,而認真為學生的好老師,又難以用紙本量化。因此,處理不適任教師的首要之務,不是另增經費和行政負擔去辦理教師評鑑,而是督促各校落實「處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不適任教師應行注意事項」。

 

評鑑加考核,疊床架屋

目前的中小學教師每年都須按照「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進行成績考核,其內容分平時考核及年終考核,依教師們的表現有記大功、小功及嘉獎,懲處方面也有記大過、小過及申誡,至於記功記過的標準,在考核辦法中都有詳盡的說明。平時校方,也可依照教師在校的教學表現給予獎勵或懲處。

批評者謂:「成績考核是假的,因為幾乎所有老師都得到甲等。」這是競爭式的思考邏輯,似乎一定要淘汰最差者才是好制度,為何不正面肯定多數老師都是好老師呢?考核制度若有不足可做檢討,但實無須再增加一套疊床架屋、勞民又傷財的評鑑制度。

行政評鑑多如牛毛,淪為表面功夫

目前學校的老師,常為了多如牛毛的評鑑(如午餐供應工作評鑑、交通安全教育評鑑、性別平等教育評鑑),被上級要求完成精細的評鑑指標項目。常常老師們要花許多時間進行繁瑣的書面文件整理。另外,訪視委員來前,要先準備茶水、製作歡迎海報……評鑑過程中,訪談對象多事前安排,也未能窺見真實面。

直言之,這些紙上作業根本與學生學習無關,形成「為評鑑而評鑑」的表面工作。為了應付各式各樣的評鑑,成就了面子卻失去了裡子。學生才是真正的教育主體,卻在行禮如儀的評鑑中被忽視。目前修正案中竟以空白授權方式委任教育部訂定評鑑辦法,更加深我們對評鑑走向形式化及淪為表面功夫的疑慮。

老師是勞工,但學生不是商品

教師是受雇的勞工,但從事的工作和生產線不同,生產商品可以量化,但教人的工作可以如此嗎?這位老師教出數學考100分的學生;那位老師教出品行良好的學生,哪一位是好老師?這位老師教學創新活潑,課堂總是鬧哄哄;那位老師上課態度嚴謹,學生專注聽講不敢亂動,哪一位老師可以得到較高的評鑑分數?

教學是一門藝術,老師必須看到每個孩子的長處,如同觀察入微的藝術家,將不起眼的石頭雕琢成獨一無二的鑽石。況且,鑽石的光芒不見得會在短短幾年顯現,老師的一席話,也許在十數年後才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卻不能說這種影響是不巨大的。教人的價值正如藝術的價值,難以評量,這種設定量表的評鑑,是否反而傷害了教師的專業自主和學生多元發展的教育精神?

評鑑真的是好東西嗎?

往往聽到旁人說:其他行業都有評鑑,為何老師就沒評鑑?我真的很想問,用評鑑來衡量工作的價值真的好嗎?

企業奉「績效評鑑」為圭臬,已讓勞工朋友變成被壓榨的螺絲釘,常常超時工作、加班沒加班費,勞動成本全世界倒數第一低!為了績效,拚命工作,為了績效,生活沒品質。做為一個人,勞動人權在哪裡?工作尊嚴在何方?若大家都不喜歡這種評鑑,應該把這種資本主義式的評鑑丟進垃圾堆,重新找回工作的價值及做人該有的尊嚴。不管你是做什麼工作,都應該反思這種評鑑真的是好東西嗎?

教師和所有勞工一樣,想要一個有合理的勞動條件、不要被績效綑綁的工作環境。教師評鑑象徵的就是「教育商品化」的傾向,我們不願意見到教育環境複製企業裡不當及非人的管理模式。以改革教育為名,反而傷害了學生、傷害了老師、挑撥了親師關係,最終的受害者將是台灣的教育。

(桃園縣教育產業工會文宣部主任)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新一年教育政策 著重教師成長

新一年教育政策 著重教師成長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日電)201311 下午12:14

 

教育部今年開始推動多項措施,重點都擺在幫助教師專業成長,為民國103年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預先打好基礎。

教育部組織改革後,因應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整合原中等教育司、國民教育司等相關單位,成立新的三級機關「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首任署長為吳清山,曾擔任台北市教育局長、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參與教育政策研擬多年,如今更要扛下十二年國教重任。

教育部將於今年2月(101學年度下學期)開始,正式推動「提升國民中學教學品質計畫」,內容涵蓋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補救教學、教學品質提升等。目標是讓中學教師擺脫過去升學考試導向的教學方式,成就每一個孩子。

國際化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教育部日前修正「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計畫要點」,今年1月起開放學校申請,並將教師專業成長,列為今年優先補助重點,提升在職教職員的國際實務能力。

另外,教育部102年起也擴大「師鐸獎」的範圍,將大專院校教育人員納入表揚對象,不論是教師、校內專業技術人員、運動教練、軍護人員,都可被推薦進入師鐸獎評審程序,於每年的928日教師節當天受獎。1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