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校園為何越來越不安全?
2012-12-16 00:55 【周祝瑛】
相對於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近年來校園槍殺的事件頻傳。日昨,民風純樸的康乃狄克州發生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小學校園槍擊案,造成二十八位師生死亡,其中包括二十位無辜的小學童。慘案發生後,美國多數地區都下了半旗,美國總統歐巴馬隨後也發表沈痛的談話。
究竟為什麼?一個二十歲的美國年輕人,可以擁有如此的槍枝?又有什麼深仇大恨在家裡當面槍殺父母親、兄長後,竟又前往小學校園進行瘋狂大掃射?美國中小學下周就要放寒假,很多家庭正準備歡渡聖誕節。在這樣的節慶前,發生如此重大校園槍擊慘案,真是情何以堪?
每個人都會問:美國校園為何越來越不安全?首先,受到美國文化個人主義的影響與憲法保障,學校與教師都非常尊重學生個人權利,重視個人隱私,但也出現自掃門前雪的人際疏離感,學生平日鮮少來往。其次,儘管美國中小學雖然強調多元文化與族群融合,但學生中仍充滿各種次級團體與小圈圈,加上到了中學階段選課與跑班的緣故,人際關係更加的疏離。尤其像東岸等白人分布為主的地區,有色人種較容易感到種族之間的壓力。另外,美國社會深受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強調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如果個人在課業、社團或其他體育活動上表現平庸,則更不容易結交到朋友。
另外,美國是個資本主義的社會,消費、購物幾乎是生活中的重心之一。但相對的貧富懸殊差距愈來愈大,尤其中小學的教育經費主要來自學區中的房地產稅收,學區的好壞往往與當地房價有關。雖然,美國近十多年來以法律推動「沒有孩子落後」的教育改革,但實施結果,弱勢與有色人種的學生仍然在學習上較為遜色,也與家庭背景及學區資源有關。
尤其,早期以基督教立國的美國,近年來公立學校完全排除宗教教育,中小學生除每日需對國旗念效忠語之外,校園中很少強調道德與品格教育。加上美國家庭結構的改變,父母離異、單親或家庭問題發生比例迭迭高漲等問題,則讓小孩的教養問題更形困難。尤其,這幾年許多孩子受到網際網路的影響,每個十二至十七歲的學生每天平均發六十通簡訊,上社交網站的時間更成為課後的主要消遣。根據七月份Newsweek雜誌提出「網路是否使美國人瘋狂了?」這一問題,原因無論是美國成人或小孩花在推特、傳簡訊、寄電子郵件、玩臉書的時間愈來愈驚人,結果出現許多網路成癮、與脫離現實等各種精神官能症。報導中更指出,目前處處隨手可得的上網生活型態,更使得青少年變得被動反應、注意力不集中與缺乏思考能力。尤其上網時間愈長,讓人變得更笨、更寂寞與更頹喪。
雖然目前對於康州小學校園的槍擊犯仍在調查,但從該年輕人的兇殘與槍枝使用情形,不禁讓人懷疑他是否有超乎現實的妄想症?上述媒體的報導,是否也在提醒我們的國人,尤其是家長與老師們,應增加學生的網路素養教育,善用網路而不是被網路所駕御,以防止類似美國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作者為台灣競爭力論壇教育政策小組召集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