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美國校園為何越來越不安全?【周祝瑛 中國時報】

美國校園為何越來越不安全?

 

2012-12-16 00:55 【周祝瑛】

 

相對於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近年來校園槍殺的事件頻傳。日昨,民風純樸的康乃狄克州發生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小學校園槍擊案,造成二十八位師生死亡,其中包括二十位無辜的小學童。慘案發生後,美國多數地區都下了半旗,美國總統歐巴馬隨後也發表沈痛的談話。

 

究竟為什麼?一個二十歲的美國年輕人,可以擁有如此的槍枝?又有什麼深仇大恨在家裡當面槍殺父母親、兄長後,竟又前往小學校園進行瘋狂大掃射?美國中小學下周就要放寒假,很多家庭正準備歡渡聖誕節。在這樣的節慶前,發生如此重大校園槍擊慘案,真是情何以堪?

 

每個人都會問:美國校園為何越來越不安全?首先,受到美國文化個人主義的影響與憲法保障,學校與教師都非常尊重學生個人權利,重視個人隱私,但也出現自掃門前雪的人際疏離感,學生平日鮮少來往。其次,儘管美國中小學雖然強調多元文化與族群融合,但學生中仍充滿各種次級團體與小圈圈,加上到了中學階段選課與跑班的緣故,人際關係更加的疏離。尤其像東岸等白人分布為主的地區,有色人種較容易感到種族之間的壓力。另外,美國社會深受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強調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如果個人在課業、社團或其他體育活動上表現平庸,則更不容易結交到朋友。

 

另外,美國是個資本主義的社會,消費、購物幾乎是生活中的重心之一。但相對的貧富懸殊差距愈來愈大,尤其中小學的教育經費主要來自學區中的房地產稅收,學區的好壞往往與當地房價有關。雖然,美國近十多年來以法律推動「沒有孩子落後」的教育改革,但實施結果,弱勢與有色人種的學生仍然在學習上較為遜色,也與家庭背景及學區資源有關。

 

尤其,早期以基督教立國的美國,近年來公立學校完全排除宗教教育,中小學生除每日需對國旗念效忠語之外,校園中很少強調道德與品格教育。加上美國家庭結構的改變,父母離異、單親或家庭問題發生比例迭迭高漲等問題,則讓小孩的教養問題更形困難。尤其,這幾年許多孩子受到網際網路的影響,每個十二至十七歲的學生每天平均發六十通簡訊,上社交網站的時間更成為課後的主要消遣。根據七月份Newsweek雜誌提出「網路是否使美國人瘋狂了?」這一問題,原因無論是美國成人或小孩花在推特、傳簡訊、寄電子郵件、玩臉書的時間愈來愈驚人,結果出現許多網路成癮、與脫離現實等各種精神官能症。報導中更指出,目前處處隨手可得的上網生活型態,更使得青少年變得被動反應、注意力不集中與缺乏思考能力。尤其上網時間愈長,讓人變得更笨、更寂寞與更頹喪。

 

雖然目前對於康州小學校園的槍擊犯仍在調查,但從該年輕人的兇殘與槍枝使用情形,不禁讓人懷疑他是否有超乎現實的妄想症?上述媒體的報導,是否也在提醒我們的國人,尤其是家長與老師們,應增加學生的網路素養教育,善用網路而不是被網路所駕御,以防止類似美國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作者為台灣競爭力論壇教育政策小組召集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提升學研 翁啟惠:破3迷思

提升學研 翁啟惠:破3迷思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7日電)20121217 下午8:06

 

中研院長翁啟惠今天表示,提升台灣學研地位,除產學合作外,應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學術研究,規劃不同層級的學術評鑑,落實教研機構特色定位。

「第9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今天由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主講「如何提升台灣的學研地位」,並與在場人士討論。

翁啟惠指出,台灣每百萬人平均論文產出優於南韓、日本及中國大陸,但是對「關鍵技術」掌握不足,專利與學術論文關聯也低,以致學術發展未能與國家競爭力及產學創新適當連結。

他說,台灣目前面臨將論文發表及獎牌視為研究目標、研究主題缺乏聚焦且未能回應社會及產業需求、產學合作相關法規過於強調防弊等3大迷思。

翁啟惠指出,在「學術研究」方面,國內的學者主要是依自己的興趣,規劃執行研究方向,缺乏國家整體前瞻規劃,也較少從跨領域或跨國合作的思維尋求問題解答。

在「學術評鑑」方面,他認為,目前的評鑑制度著重純學術研究績效衡量,沒有強調社會效益,評估指標不夠多元及缺乏前中後期的追蹤。

另外,在「產學合作」方面,業界多半是以提升校園環境,如興建研究大樓、捐贈設備等方式提供協助,缺乏實際的參與,共同合作研究。

翁啟惠指出,應該鼓勵業界參與學研界的人才培育,建立產學合作揭露機制與利益衝突規範,並加速完善公教研分途的體制。1011217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免學費」吃垮12年國教預算

「免學費」吃垮12年國教預算

 

親子天下雜誌41 作者:楊鎮宇2012-12

 

十二年國教將在兩年後上路,免試、特招等入學方式一直是民眾關注的焦點,但財源更關鍵,若沒錢,說再多都沒用。今年九月,教育部宣示決心,一口氣編列未來五年十二年國教的經費預算,平均每年投入三百四十億,共計一千七百億。台灣每年全國教育總經費約五千億,等於每一百元的教育經費,有七元要花在十二年國教。

 

眼前「錢怎麼花?」「錢夠用嗎?」這兩個問題,是許多立委與教育團體關注的重點。也是衡量十二年國教能否穩建上路的兩項重要指標。

 

錢未花在刀口上?

 

教育部提出十二年國教的經費規劃,若以明年的經費為例,兩百八十九億預算中,高中職免學費與學前教育免學費是大宗,共一百八十六億,佔六五%。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對教育部把「高中職全面免學費」列為優先選項感到不解:「十二年國教變成發錢活動。」國民黨籍立委陳學聖主張「免學費方案應考慮排富」,民進黨籍立委鄭麗君則認為,花太多在學費補助,將排擠其他教育預算。

 

免學費以外的其他教育預算,在教育團體看來,才是應該要花錢的「刀口」。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強調,十二年國教經費應花在「改善教育體質」,發展各地的社區高中職。高雄市教師會政策中心主任任懷鳴更直言:「十二年國教的毛病不在超額比序。吃掉大部分經費的全面免學費政策才是病灶。未來適性輔導、補救教學等重要的工作,恐怕都會因為沒錢被完全葬送!」

 

如果一年三百四十億的十二年國教經費,政府每年都發錢給國高中生,你的孩子從國一讀到高三,每年可領兩萬,六年下來就有十二萬。但這麼一來,教育部就沒有多餘的錢幫老師的教學做改變,也沒有足夠經費讓全台各地都有父母也認同的優質高中職。若是維持目前的生態,父母心目中的優質學校只有少數的幾所,選項不多,孩子還是要參加會考、通過比序或特招去擠進少數的明星高中職。

 

教育總經費其實並未增加

 

雖然明年「免學費方案」佔了預算的六成五,但若是總經費充沛,剩下不到四成經費還是可以做很多事。問題是,總經費也不一定充沛,更讓人擔心的是未來是否能夠有穩定的資金來源。立法院預算研究中心就對教育部積極一步到位,推動免學費政策提出警語:「應審慎考量政府財政日益困窘情況,逐步實施全面免學費政策。」

 

雖然去年底通過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修法,將每年教育預算下限提高一個百分點,每年約增加兩百億元。這兩百億元雖是新增預算,還是會被每年約需兩百億的「免學費方案」吃光光。

 

更何況這兩百億並未規定「專用」於十二年國教,而是從原有教育經費中要求「確保」有兩百億「應優先用於」十二年國教。台師大教育系教授許添明認為,「餅沒擴大,只是挪來挪去。」

 

挪來挪去的預算編列,其實已經發生了。民進黨籍立委林佳龍在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時便指出:「連『五歲免學費入學』的四十三億也算在十二年國教,要改成十三年國教?還是說,這是灌水,應該另外挪四十三億辦十二年國教?」

 

長年關注教育經費的振鐸學會常務理事丁志仁認為,十二年國教要成功,必須「專款專用」:「必須明定未來十年每年兩百億專用於十二年國教,經費才不會被挪用。」

 

對於免學費政策擠壓其他教育經費的情況,教育部長蔣偉寧說「會儘可能向行政院爭取預算」。

 

教育部中教司司長張明文也坦言,「教育經費永遠都不夠」。未來五年的十二年國教經費已編列,會如期執行,一些未排在十二年國教經費中的預算,例如教師教學卓越獎、精進教學計畫等方案編列近五億,也可協助推動十二年國教。

 

如今教育部決心實施全面免學費政策,並推出五年一千七百億的十二年國教預算,攸關下一代的教育品質和競爭力,政府應該要多多端出「免費」以外的政策和作為。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TIMSS評比 國二生科學 我拿第二

TIMSS評比 國二生科學 我拿第二

 

自由時報 20121212 上午4:32.. .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主要調查國小四年級與國中二年級學生,在數學與科學領域學習成就發展的「二○一一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昨天公布結果,韓國首度參賽即抱走多項冠、亞軍。我國學生平均分數多有進步,排名卻稍退步,只有國二生科學成績保住全球第二名。

學生閱讀素養 我躍進第9

同步公布的「二○一一年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主要是了解各國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則從上屆第廿二名、五百卅五分,進步到第九名、五百五十三分,高於國際平均的五百分。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顯示,我國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表現,均呈現嚴重M型化趨勢。調查也發現,我國學生對數學和科學沒興趣也少自信,台北市興雅國中數學老師林壽福表示,在考試領導教學下,數學教育多半強調計算、解題和標準答案,讓學生無法思考和探索。

至於退步最多的小四生科學成績,一下掉到第六名,比上屆退步四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王富祥表示,可能是數學及自然融入教學內容太淺,學生只覺得好玩,但未能把所學深化。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世新余陽洲 喜歡教學 不在意升等

喜歡教學 不在意升等

 

自由時報 20121210 上午4:28.. .

 

記者陳怡靜╱專題報導

教學近二十五年,余陽洲是學生心中永遠的「老余」,研究室貼滿學生手寫卡片,還有學生自製獎狀幽默表揚他「走在時代尖端」。就算當學生當得兇,他還是校友最感念的老師之一。環顧滿牆感謝卡片與師生合照,余陽洲很滿足:「升等不是我的目標,我喜歡教學,自得其樂!」

一九八八年進入世新任教,面試官還是創辦人成舍我。如今,余陽洲是新聞系最資深的老師,二十五年來都是講師、數度獲教學特優獎,校長賴鼎銘笑說:「他對學生很嚴格,學生評價卻很高,很有一套。」余陽洲則打趣:「我已經比較不盡責了!以前『當』人『當』三成,現在大概只『當』一成。」

討厭被框架控制,年過半百的余陽洲還像個左派青年,時時都有質疑念頭。不同於一般教師將獎章裱框紀念,前行政院長唐飛頒發的十年獎章被壓在學生卡片下,他還用鉛筆亂塗鴉,「功」績改成「苦」績,一旁更註記:「seniority is but skin deep. (資深只是表面現象)」

他自嘲:「我好像還沒過叛逆期,還停在少不更事的青春期,充滿亢奮浮躁的熱情。」他坦言討厭研究,「研究是很孤獨的,但教學能跟學生互動、能感覺到對學生的幫助,我很快樂。就算能提高職等和薪水,升等也不是我的志向」。

一九九九年開始投入「媒體識讀」課程,余陽洲特別感念已逝的學者成露茜,「Lucie是世新全面推動媒體識讀的靈魂人物,她清楚知道,媒介愈來愈發達、誰都躲不開媒體,這不是在培養媒體人的能力,而是培養社會公民的知能,更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

「誰支持、誰反對、誰獲利、誰受損」十二字箴言也出自成露茜,余陽洲在課堂上頻頻提起這十二字箴言,提醒學生時時都不忘主動思考,「唯有思考與觀照的層面愈廣,才能愈接近真實。」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發表論文拚排名 大學教授惡補

發表論文拚排名 大學教授惡補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2012/12/06

 

大學為拚排名,要求教授多發表SSCISCI 論文。教改論壇昨天指出,甚至有大學推廣教育中心開班授課,教導教授怎麼寫論文,坊間也有期刊編修公司,邀請教師參加研習。論壇聲明指出,台灣學生從小補習到大,連當上教授,還要補習如何寫文章,實在是教育亂象。

教改論壇成員之一、台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吳武典表示,台師大、淡江曾邀請老師分享寫論文的經驗,交大推廣教育中心開課教老師寫論文,「連寫論文都要補習,實在是矯枉過正。」

吳武典指出,教育應該多元發展,但目前大學都以SSCISCI論文發表為導向,教授以商業為主,發表沒有特色的論文,讓「學術殿堂」淪為「學術工廠」,對提升教育品質沒有幫助。

交大推廣教育中心表示,因很多師生面臨不知如何寫論文的困境,4年前開設「國際SCISSCI期刊發表論文的研究方法與撰寫訣竅」課程,提供師生寫論文的訣竅,內容從「如何找研究題目?」、「什麼樣的論文會被SCI期刊接受?」,到「SCISSCI評審員的評審要點」等。

交大推廣教育中心表示,這堂課很實用,每期開課都收到超過80名學生,其中9成以上是要寫論文的碩、博士,老師反而是少數。今年上過這門課的交大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之元表示,教師升等需要發表論文,這堂課不只教寫論文的方式,對啟發靈感、做研究有幫助。

 

 

全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28241#ixzz2EGs7z1i1

研考會調查╱12年國教公平嗎? 贊同的不到2成

研考會調查╱12年國教公平嗎? 贊同的不到2

 

【聯合報╱記者游文寶╱桃園報導】2012/12/05

 

桃園縣政府研考會針對即將於103年實施的12年國教做民意調查,發現雖有高達91的民眾聽過12年國教,但了解實施時間的民眾只有近28,但如家中有小孩就讀國中,知道12年國教實施時間的比率,立即上升到56,證明和切身有關的民眾,較為注意國教問題。

 

研考會發現,隨著國中不同年級,了解實施日期的比例差別很大,如家中有小孩就讀國三的民眾,有60.9%正確了解實施日期,國二家長卻高達66.1%,國一家長只有41.9%,推斷教育單位在宣導12年國教時,偏重國二生家長。

 

還有一個怪異現象,當被問到實施12年國教,上高中是否更為公平時,居然認為公平的民眾僅18,而小孩成績越好的家長,對公平性越質疑,成績較普通的家長反而傾向認為公平,值得教育單位重視。

 

教育局長吳林輝說,相關宣導工作,教育局持續透過聯絡簿、親職教育、導師會議,以紙本及座談會方式徹底宣導,目前只有特色招生部分,因教育部到明年45月政策才會明朗,屆時才會加強宣傳。

 

至於公平性問題,吳林輝認為「信任來自公平,公平來自親身體驗」,等到12年國教實施以後,家長對於公平問題,自會有所改觀。

 

 

全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27969#ixzz2EGp9CrOs

 

基北特招考PISA 補習3年要15萬

基北特招考PISA 補習3年要15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2/12/06

 

十二年國教後年上路,基北區的特色高中的招生考試將採類似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模式,只考「閱讀理解素養」與「數學素養」兩科。已有補習班嗅到商機,推出「PISA 班」,若兩科都補,每學期要25千元,家長的負擔不輕。

 

最近有業者以「PISA」班為號召,每學期每科的費用為14千元,兩科為25千元,每周每科各上一次,每次兩小時,國中3年共6個學期若都補習,至少要花15萬元。

 

據業者透露,目前已有一百多名學生預約。若學生補新的PISA兩科不夠,還加補傳統的國、英、數、社全科,每學期要6萬元,3年下來就要36萬元。業者還打算明年元旦連假先開「體驗營」招徠學生。

 

關於上課內容、題目題型,業者蔣美經表示,都是補教老師自行研發,學生除了練習之外,老師會告知學生答題技巧、精準度,能夠得多少分,並針對學生答題的優缺點,教導如何改進。

 

蔣美經說,對家長、學生來說,最擔心的是103年到底要不要考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考試,政策沒有確定感,這半年等於空轉期,學生完全不知該從何準備起。

 

若真要考PISA考試,相關的題型公告要到明年六月,實在太倉促,對有心拚好學校的孩子不公平。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蔣美經認為,特色招生的教材、題目、教師都未到位,其實很多第一線的教師都很緊張,加上目前僅知建中、北一女、成功、中山這四所學校是篤定特色招生。其他學校是否也要特色招生仍未確定,讓很多中上程度的學生也感到很恐慌。

 

蔣美經說,她評估北市明星國中的每班前十名,或一般國中前五名都會參加特色招生。不少教師也預估,基北區至少會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會參加特色招生,恐怕越接近大考,補習的狀況會越嚴重。

 


補教PISA 3年至少花30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2012/12/05

 

十二年國教將於103年上路,台北市特色招生將採類似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只考「閱讀理解素養」與「數學素養」兩科。因應新的升學變革,補教業者陸續開設PISA特色班,但補閱讀和數學素養並不便宜,連續23周、每周二堂課要2.7萬元。補教業者另開辦主要考科的「進度班」,學生若全部都補,每學期要6萬元。目前國二的第一屆十二年國教考生,若全部都補,未來三個學期要花近20萬元。

 

十二年國教基北區特色招生要考「閱讀理解素養」與「數學素養」,因為沒有唯一標準答案,公布後也引起家長團體反彈。補教業嗅到商機,已開辦PISA班,已有業者明年要開每周二堂合計23周的PISA特色養成班,密集每周開一次說明會廣招學生;還要趁明年元旦連假,開七年級PISA體驗營。

 

PISA班教什麼?閱讀和數學素養真的能靠補習嗎?業者說,未來PISA試題設計著重應用及情境擬態,不限於課程內容,所以開班時會以數量、空間與圖形、改變與關係、不確定性等數學語言的理解,建造情境脈絡,教學生解題執行步驟及數學能力等。

 

閱讀理解素養班的訓練題型則包括:單選題、開放式問答及封閉式問答,補教業者針對題型,教學生如何辨識不同訊息中最合理、最正確的答案,並加強非連續文的理解、解釋及文章省思與評鑑。

 

業者舉舉西伯利亞野生花腹駝鹿「傷痕是命運贈與的花紋」為例,就要用一篇感人的親子文章,要求考生描寫文章中主人翁的心情。

 

未來若從國一新生開始所有科目都補,三年要花30萬元,花費直追私立大學收費。


何謂PISA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 2012/12/05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基北區特色招生考試內容跳脫傳統學科領域,改考類似PISA的「閱讀理解素養」與「數學素養」,以檢視國中畢業生學習力。其中閱讀理解素養,可能包含中文與英文,涵蓋社會、科學、文學與公民素養,讓學生以論述方式表達。數學素養則涵蓋數學概念、運算程序、推理等內容,希望測驗學生對於數學的思考能力與分析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