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台繁榮度全球第20 贏日韓 教育表現最優

台繁榮度全球第20 贏日韓∼教育表現最優 政府治理很差

 

蘋果日報 20121031

 

【綜合報導】英國智庫「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昨公布2012年全球繁榮指數排行榜,台灣創下歷年最佳的第20名,其中評比項目中的經濟方面排名第7,在亞太地區僅次於新加坡。

 

全球繁榮指數排行今年是第6次公布,共評比142個國家。在8個評比項目中,台灣在教育方面表現最為優異,排名第4,但在政府治理方面得分最低,為第31,安全方面排名第11、創業與機會及社會資本2個項目排名同為第24,個人自由排名第27,健康排名第29

 

挪威連續4年奪冠

 

負責繁榮指數調查的計劃主任甘斯特說:「台灣在各評比項目的排名都比去年進步,儘管政府治理方面得分最低為第31名,但仍較去年進步4名,隨著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提高趨勢來看,明年政府治理方面排名可望擠進前30名。」

 

2012年全球繁榮指數排行中,前10名仍以歐洲國家居多,挪威為連續第4年拿下第1名,令人較意外的是美國首次跌出前10,排名12。亞洲四小龍的香港、新加坡以及南韓的排名分別為第1819以及27名,其中香港的排名為亞洲地區最佳。另外,身為全球大3大經濟體的日本在繁榮指數中僅排名第22,落後台灣。中國今年的排名下滑至第55名。

 

全球繁榮指數排行中,經濟方面表現最佳的前10個經濟體依序為瑞士、挪威、新加坡、盧森堡、瑞典、德國、台灣、加拿大、香港、澳洲。

 

學費低廉入學率高

 

對於台灣在教育方面表現優異,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昨說,台灣高等教育品質優良,學費低廉,且台灣學生在國際奧林匹亞競賽等學術競賽,以及各項發明展、設計展,都有非常優異的表現,都是我國教育能凌駕他國的優勢。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秦夢群說,台灣在教育項目表現出色,推論可能與就學機會多、入學率高、輟學率低等因素相關。

 

行政院發言人鄭麗文表示,從最近所看到的一些國際調查評比發現,台灣排名都有不錯的表現,顯示政府在推動經濟工作的表現受國際肯定,政院會繼續努力;至於需要改進的地方,政府也一定會找出具體方案進行調整,進一步提升國家競爭力。

 

「評價好不能自滿」

 

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指出,國外機構指標為全方位衡量,不單只看經濟發展的成熟度,以教育指標為例,他說,老外有時可能不了解台灣的教育問題,台灣的大學畢業生雖多,看起來好像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多,卻不知道入學的門檻很低,而且畢業後也不一定能學以致用。

吳再益說,對國外研究機構好的評價要繼續維持不能自得其滿;不夠好的要檢討、迎頭趕上。

 

--------------------------------------------------------------------------------

2012年全球繁榮指數排名

台灣在各評比項目中之排名

 

評比項目 排名

教育:4

經濟:7

安全:11

創業與機會:24

社會資本:24

個人自由:27

健康:29

政府治理:31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讀那個會吃不飽!

讀那個會吃不飽!

 

作者: 顏擇雅 | 親子天下 20121026 下午3:15.. .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分享一句話:「不要再說我讀那個會吃不飽,我不像你們那麼餓!」相當觸目驚心,就點進去看,原來是文創工作室的卡片文案,不到一天已上千人按讚。還有好多年輕人留言,都在抱怨父母如何不尊重自己志趣:「我爸媽還加一句你就是太年輕不會想,等你將來結婚生子就知道了。」這不是所有父母都會講的嘮叨嗎?「令人髮指」卻是這些年輕人的共同反應。

 

做爸媽的應該都跟我一樣,按讚按不下去。「我不像你們那麼餓」這話尤其傷人。「餓」在此應該是重視錢的同義詞。父母重視錢並非天生,而是養兒育女過程相當耗錢,如此二十年除非富豪,最淡泊的人也會視錢如命。如果父母重視錢,孩子卻不重視,那一定是父母很小心不讓孩子嘗到缺錢的委屈。這樣的小孩應該加倍感激父母犧牲才對,怎會回嘴「我不像你們那麼餓」呢?

 

雖然不茍同,我對卡片想傳達的挫折感卻相當熟悉。畢竟,「讀那個會吃不飽」也是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我爸是醫生,我從小就被灌輸將來要當醫生。自然都會加一句:「當然念不到我們也沒辦法。」意思很清楚:讀醫是父母的期望,用功卻考不進去,他們能理解。但如果能念卻故意不念,這是他們連想都沒想過的。

 

一場難以釋懷的親子風暴

 

我大四轉去比較文學系,事先完全沒有與父母溝通。反正答案一定是「不准」,有什麼好溝通的?半年後,當面告知母親的那一刻終於來到,接下來就是徹夜的親子風暴。我跪了,母親也以淚洗面了,她要我親自寫信告訴爸爸,「辛苦在台灣賺錢供你念書的爸爸」。兩週後接到父親回覆的航空信,開頭第一句就是:「接到來信我已經四晚沒法闔眼睡覺。」

 

那大概是我這輩子最黑暗的歲月。誠實說,關於那場親子風暴,我其實比父母更難以釋懷。我回國工作,聽到父母對別人介紹我:「我們要她學醫,結果她去學文學,擔心她找不到工作,沒想到竟然有出版社肯用她。」聽到這話我都生悶氣,覺得出版在我爸媽心目中一定不如醫生。後來我創業,因為媒體報導,經常有親友主動跟我爸媽說我出版的書如何暢銷,母親總興沖沖一五一十學給我聽,我不但沒有高興,還冷笑道:「你還說我讀那個會吃不飽,哼。」言下之意是質疑他們與有榮焉的資格。我這時已經三十好幾。

 

沒想到有一天,我聽朋友聊起小孩上大學之後的求學歷程:一開始是照志願填,考進第一志願國企系;念了三年沒興趣,降轉中文系。讀著讀著發現自己對寫作的興趣比文學研究還濃厚,畢業就去念新聞所。念到碩士後聽一場演講,才發現最大的興趣是心理諮商,準備要去考心理所。我聽了很奇怪,轉一次就好了,怎麼轉這麼多次呢?父母沒意見嗎?沒想到朋友竟然說我少見多怪,原來這年頭一直換主修的年輕人很多。他們都很會念書,想念什麼研究所都考得上。做父母的反正也說不過小孩,經濟允許都會予以支持,就當做是支持孩子的生涯探索。

 

原來當年的痛苦是有意義的

 

我覺得挨了一記悶棍。會念書又興趣廣泛,迷上什麼都全力投入,這不就是年輕時我的寫照?平生第一次,我發現父母當年給我的痛苦是有意義的。如果我當年不是事先預知會有那句「讀那個會吃不飽」,會有一場可怕的親子戰爭,轉系就不會轉得那麼慎重,搞不好轉完還會三心二意,今天考慮學電影,明天又立志當人類學家。又,我進入職場後的一帆風順,恐怕也要謝謝我爸媽那句「讀那個會吃不飽」。那句話讓我永遠都在懷疑自己沒有一技之長,隨時保持學習上的高度飢渴。

 

難道,我因此就鼓勵父母多跟孩子說「讀那個會吃不飽」?當然不,沒什麼真理值得冒親子失和的風險。何況,以如今產業變化之快速,讀什麼會吃得飽吃不飽,已經愈來愈難講了。五年前誰知道DRAM、面板、LED、太陽光電將成為台灣四大「慘」業,害一大堆學電機的被裁員減薪?

 

我贊成的,是父母應儘早讓孩子對生涯選擇感到戒慎恐懼。畢竟會有「讀那個會吃不飽」這種話,真正原因並非父母重視吃飽,而是職場閱歷多年,實在看過太多被浪擲的才華,被渺視的夢想,被踐踏的尊嚴。

 

父母都記得自己當年是如何單純得無可救藥,才會認為孩子如今一定單純得無可救藥。如果是這樣,為何不直接把所見所聞描述給孩子聽?也許等孩子上國中,就開始讓孩子用聽故事的方式,學到外面世界的殘酷一二。

 

別光催孩子去念書,偶爾也分享一下自己或他人的職場點滴。這樣不只對親子關係有益無害,也可讓孩子早點學會緊張,才不會到大學和研究所,還以為自己有一大堆青春可以揮霍。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面對青年貧窮化:管訓大學的再生?

面對青年貧窮化:管訓大學的再生?

 

作者:林柏儀 台灣立報 20121025 下午7:19.. .

 

當前台灣的大學校園和課堂,究竟是什麼樣的光景呢?當「助教」或許是個觀察的管道。

我在台灣念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因為一方面忙著論文,一方面也偶有參與一些社運活動,而沒有主動和所上表達想擔任教學助理。到了英國,那兒的老師多是自行完成各種教學和研究,儘管是博士生,也不大有擔任助理的機會。以至於在研究所教育打滾多年,卻始終沒擔任過助教工作。儘管,聽到朋友提到擔任助教的新鮮體悟,總是感到羨慕。所幸,這個小缺憾,終於在這學期圓滿了。

暑假偶然看到,桃園地區有一間私立大學的通識中心,因為校內缺乏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系,所以公開對外招聘人社背景的碩、博士生,前去擔任專案助教。這正好符合我想再走入校園好好觀察的期望;而且,這是一間知名財團經營的大學,或許能藉此接觸到一些不大相同的現象。和授課老師面談後,聊得頗愉快;於是,這個學期,在繼續埋首和博士論文奮戰外,每週能至少到這學校待上一整天。

我擔任助教的課堂,是該校通識中心開設的「普通社會學」。來的學生多數是大一學生。我的工作除了蒐集資料、協助一些準備工作外,其中的核心就是跟課、參與帶討論。

原本有些擔心,想到,念大學的時候,很多的通識課,都是被當成營養學分,學生恐怕能混則混。但我發現授課老師卻頗有使命感,堅持不讓這課隨意度過,要讓一般學生有機會和社會學「結緣」。

跟了幾次課下來,初步的心得是,這邊學生的學習狀況,比我想像中都來得好許多。老師講課精彩當然是一個原因,但除此之外,學生也的確很主動發言;他們的思考雖然有時比較粗淺,但多元、積極、熱情的程度,遠勝於我10年前在台大各個通識課裡看到的景象。那種「害怕講得差會被嘲笑」、「上課就是安靜聽講」的課堂文化,已經漸漸逝去。

對我來說,來這擔任助教,能一邊觀摩「普通社會學」怎麼教,又能一邊觀察當前學生的反應,實在是一大樂事。

校園少了點「公共」氛圍

但相對於還算熱烈的課堂,我發現,這個校園似乎還是少了些什麼,或者說,有些不一樣。在這兒,人似乎都是「各就各位」,不在教室,就在宿舍或餐廳,沒有什麼閒散、群集人群的公共場所。這兒不大會看到學生們舉辦著公開的活動,沒有五花八門的社團海報,當然,這年代也沒有「大字報」這種東西了。相對地,出資辦學的企業的紀念博物館,獨棟、5層樓高的圓筒建築,聳立在校園裡。

為了更了解學生的想法,我特地到了這所學校的BBS站,看看還有沒有什麼有關校園公共事務的討論。或許是因為BBS漸漸被臉書取代,這兩年的討論不多,不過,我還是看到了多個讓我深感好奇的事情。其中一個是,約3年前,就有學生在批評著,要求校方取消「兩週一小考」的制度。

評鑑考試 師生都難過

要每一堂課都兩週進行一次小考?這實在頗令人吃驚。從學生的質疑看到,學校推動這一措施,還是以「外國名校也都會有小考制度」、「小考是為了讓學習更有效率」為由,試著合理化這措施。到了學校我和老師聊起,才確定直到現在都還有這樣的制度。據說,如果某堂課沒有達到兩週一小考的量,還可能會被取消申請助教的資格。

我原本想著,這可能是這間企業辦學的前段私校,特殊的辦學風格?但據了解,類似的要求,在2000年初期是還沒有的。而是在該校拿到「55百億」,成為「頂尖大學」後,才開始這麼做。

馬總統宣布55百億頂尖大學計劃經費不縮水,還附帶「彈性薪資方案」替教授加薪,讓未獲補助的學校憂心優秀師資快速流失,傷害學生受教權。圖為台灣大學,攝於201077日。(圖文╱本報資料室)

而且,兩週一小考只是冰山一角。這間大學自從拿到了這筆競爭性經費,或許是為了邁向頂尖,或者維持頂尖的地位,更致力於實施各種「提升教育品質」的措施。

對教師而言,開始被學校要求「兩年一評鑑」,從教學滿意度、研究產出、服務參與等面向檢驗他們的「適任性」,如果綜合起來兩次不合格,可能就會被解聘。

而學生除了被要求在各個課堂密集小考外,還被要求參與「深耕學園」(必修的聽演講課程);而且幾乎不論什麼系所,畢業前一律要參與「實習」課程,且大多數是無薪實習。

宿舍斷網 集中管理

在這之外,從今年開始,學校還針對全校大一新生,實施了宿舍「斷網」措施。「斷網」這個詞,我是兩年前才第一次從這間學校的在學生口中聽到,指的是學校會在晚上凌晨1點的時候,把網路停掉,讓住宿學生無法再上網。從學生口中得知,學校的理由是:「斷網是為了同學好,不讓同學沉迷在網路世界、網路遊戲中,而耽誤到了隔天上課的精神。」

並且,這所學校不同於一般不負擔宿舍責任的大學,它讓9成的學生都有宿舍可住;也因此,學生受到校方的控制更是強烈。斷網一事儘管屢遭抗議,但校方也只是祭出拖延或分化的戰術,聲稱「升上大二後,是否斷網交由各系所自行決定」。

再次走入台灣的大學校園,我才驚覺到,許多過去認為「威權保守」、「不合乎時代潮流」的箝制師生的措施,不但沒有消逝,而且反而還越演越烈(日前,教育部甚至行文各校建議採取斷網措施)。或許,問題已經不只是「傳統」、「守舊」能夠解釋,而是有個潮流,鼓勵大學更加強對教師與學生的管訓。我們如果誤以為學校這個場域,隨著時代變遷就會越來越「自由」,恐怕是天真了些。

競爭資源 迎合市場

站在學校的立場,今日要辦大學,比過去更是有著競爭壓力。一方面,少子化壓力逼得學校更加要重視學校名聲,來招攬學生。另一方面,政府此刻則是將更多的經費補助給「競爭化」(如55百億、教學卓越等),學校要拿到資源就得要符合各種競爭指標。除此之外,基於要促進畢業就業率,以及拿到產業界的資源,辦學也得更加配合企業需求,打造能被青睞的勞動力。

這些競爭壓力使得學校不但是要做書面工作,而且是實際地得要更介入師生的學習生活。評鑑、考試、課外學習、實習、宿舍生活管理等,擺在提升競爭力的目標下,都是要使力的地方。

在日前的一次課堂上,我們進行了「斷網」的討論。當我們談到,「學校究竟是為什麼要推動斷網措施」時,不少學生很快地反應,這是為了要讓家長安心、招到更多學生。也有學生說到,學校這是為了合乎政府和企業的期望,犧牲學生的自由。學生們對這趨勢是有感覺的,只是還需要更多的討論與行動,來爭取一個他們真正期望的教育環境。

「現在凌晨1點斷網,就能進入世界前4百大;那說不定以後還會改成晚上7點就斷網,這樣就能進世界百大了。」帶討論時,我開玩笑地說著。有些同學們還真的露出了惶恐的表情。這可能已不只是單一大學的狀況,而是我們都得面對的教育未來。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十二年國教課綱 急不得緩不了

十二年國教課綱 急不得緩不了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3日電)20121013 下午8:36

 

政府宣誓十二年國教民國103年正式上路,新課綱卻沒有著落。學者認為課綱應回歸專業,急不得也緩不了,必須審慎研究。

 

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出席「十二年國教與教育決策程序論壇」,引言時主動提出,教育部已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分階段研擬課綱。在不變動現行課綱的前提下,先就高中數學及自然領域(物理、化學、生物、基礎地球科學)課綱進行「微調」,預計1026月底發布。

 

十二年國教課綱跟不上政策推動的腳步,一直廣受各界批評。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表示,任何一項教改,先提出課程設計構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國家教育研究院原本要到108年才完成課綱,在各方催促下才提前至105年。

 

劉源俊認為,國教院的專長不是高中課程,應由教育部「科學教育指導會」與「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會」,在一年內完成總綱及課程指引。各科的課綱則可開放給民間,畢竟許多高中教師鮮少使用課本,高中生也幾乎沒有人好好讀過教科書,這是多年來「秘而不宣」的事實。

 

台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劉廣定也認為,課綱一定要跟上時代,例如「永續發展」的觀念,現在課程裡幾乎不存在;又如歐美國家都在積極推動的STEM教育(一種融合貫通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教育方式),美國政府已宣誓要在5年內培育1萬名STEM師資,台灣卻始終缺乏相關討論。

 

劉廣定打趣地說,國教院似乎是住在「桃花源」裡,「不知有漢,遑論魏晉」,課綱要跟上先進國家水準,絕非「微調」或「整併」可以解決。

 

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近年來各界挑出課綱很多毛病,他已經把相關單位都找來談了一下,看看能否盡量在一年內回應一些。數學、自然科102年先微調,103年十二年國教的學生就能用到。

 

蔣偉寧說,國教院幾乎已經傾盡全力,把所有能用的人都找出來了,但課綱相當複雜。舉例來說,各學科都想要「搶時間」,越多時數越好,但一週就是那麼多節課,如果不做取捨,高中生的時間就會被排滿,無暇作其他活動。

 

國教院副院長潘文忠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高中課綱的文、史爭議大,數、理共識多,因此先從數學等5科下手。其他的科目必須再審慎,回歸專業討論。

 

潘文忠解釋,102年的「微調」,主要著重數學等5科的連貫統整。例如生物科要用到許多化學觀念,但化學相關章節卻被排在後面才教,不利學生學習;同道理,三角函數也是物理的重要工具,必須先教。

 

十二年國教要成功,課綱是成敗關鍵之一,畢竟不能「舊瓶裝新酒」。但課綱事關重大,也千萬急不得,粗糙的課綱只會產生更多的「白老鼠」,徒增民怨。

監委調查︰大學兼任教師 淪為廉價勞工

監委調查︰大學兼任教師 淪為廉價勞工

 

自由時報 20121013 上午4:24.. .

 

〔自由時報記者林恕暉、陳怡靜╱台北報導〕監察院日前通過監委葛永光對大學兼任教師問題調查報告指出,許多國內大學為提升評鑑、降低成本,讓專任教師忙於研究,卻大量聘請兼任教師授課,但兼任教師不能申請研究計畫、難以轉任專任教師,形成惡性循環,兼任教師淪為廉價勞工,監院要求教育部檢討改善。

根據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統計,近十年大學專任教師成長二十%,為四萬九千多人,兼任教師大幅增加六十三%,總數也達四萬四千多人次。

專任教師忙於研究、搶升等

葛永光說,由於教育部制度設計問題,國內大學往往將一個專任教師拆成四個兼任教師職缺,大量聘用兼任教師,許多博士以為擔任兼任教師就能「等到」專任教師職缺,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

葛永光指出,各大學為了提升評鑑成績,往往希望聘請取得國外博士,或挖角其他學校有研究成果者,教育部也不讓兼任教師獨立申請研究計畫,導致兼任教師難以成為專任教師,教學重心卻轉移兼任教師身上,專任教師忙於研究、搶升等,造成教學品質下降,流浪博士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葛永光說,專任教師每週只要上課十一小時,兼任教師卻達十五小時,薪資低、負擔重,他有一個學生取得國內博士學位,在大學到處兼課,但月收入僅兩萬多元,沒退休金、也沒勞保,國內有很多四十五歲以下的博士,都是這種情況,教部應要求大學科系聘任教師以專任優先,大學評鑑也不能過於重視研究。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說明,大學不可能所有課程都由專任老師任教,兼任老師可提供不同的授課內容,專任教師則需負擔教學、研究等工作,兩者性質原本就不同。教育部會進一步了解是否有大學為降低成本、過度聘請兼任教師。

但陳德華也強調,目前大專校院中,三分之二的兼任教師都有正職工作,並非所有兼任教師都僅擔任兼任教職。各校報給教育部的生師比也有限制,不能超過專任教師人數的三分之一。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韓國 學生補習到凌晨

這次倒是要考察看看,是否韓國高中生補習到凌晨一、兩點,四十歲沒有到大公司就被視為沒有成就

 

韻如

 

 


蔣偉寧:不羨慕韓國 學生補習到凌晨

 

作者: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20121012 上午4:05.. .

 

人才議題夯,不少立委認為我國人才制度可借鏡國外。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在立法院說,他不羨慕韓國,因為韓國學生補習到凌晨一、兩點,四十歲沒進大公司就被視為沒成就。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也說,台灣的人才培育不能抄襲韓國、新加坡、香港,香港沒有製造業,新加坡國防預算很少,都不太能和台灣比較。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昨天舉行人才培育與發展專案報告及備詢,邀請教育部、國科會、青輔會、經濟會、勞委會官員列席。

 

蔣偉寧說,他從韓國考察回來,韓國高中生補習到凌晨一、兩點,政府看不下去,規定只能補到晚間十點,四十歲沒有到大公司就被視為沒有成就,韓國人的生活比台灣辛苦太多

 

蔣偉寧說,他唯一羨慕的是韓國教育經費占GDP百分之七點六,比我們多。

 

蔣偉寧認為,台灣有人才危機,但不該把所有事情都看成最壞,否則信心會被打掉了,現在是台灣人才的高峰,未來要往上還是往下,就看現在的努力。

 

朱敬一說,國科會將與經濟部共同推動產學「大聯盟」和「小聯盟」計畫,來促進產學合作、縮短學用落差,十月底公布細節。

 

朱敬一表示,過去做的產學合作計畫,是由個別企業提出申請,都是單點式合作模式,未來將採取聯盟概念推動,「小聯盟」是以技術為核心的平台,國科會補助大學成立核心技術實驗室,例如某大學成立馬達技術研究中心,來串聯有共同技術需求的相關企業。

 

「大聯盟」針對未來有可能發展的領先技術,結合上、下游產業,發展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例如下一代的晶片、記憶體、電動車等。大聯盟是由企業界出題目,告訴大學要研究什麼,培育那些人才。

教師法修法草案 18萬教師將全面強制評鑑

教師法修法草案 18萬教師將全面強制評鑑

 

中廣新聞網 20121011 下午3:14.. .

 

行政院會今天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未來全國18萬多名高中職及中小學教師,必須接受全面強制評鑑,如果評鑑一直沒有通過,將會面臨被解聘或不續聘。另外,當教師認為行政措施損害自身權益時,除了可以提出申訴之外,也可以依照「勞資爭議處理法」申請救濟。

 

行政院會11日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全國18萬高中職和中小學教師,未來將全面接受強制評鑑,如果評鑑一直沒有通過,將會面臨被解聘或不續聘。為了配合教師強制接受評鑑,草案也修正教評會的成員,除了現行的教師代表、家長會代表之外,應再納入與教育相關的專家學者或社會公正人士,條文同時刪除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額二分之一的規定。

 

草案也增訂,當教師認為行政措施損害自身權益時,除了可以提出申訴之外,也可以依照「勞資爭議處理法」申請救濟,並且增加處理期限、追究處理逾時的責任,以避免申訴遭到延宕。不過修法條文明訂教師「在校服務期間」的明確定義,雖然日前引起教師團體的反彈,不過院會還是通過教師在學校的期間,應不少於學生在校作息的時間,換言之只要學生在校,老師就要在校。

 

教育部長蔣偉寧強調教師教學是12年國教成功的關鍵,教育部也已經將教師法修法,列為立院本會期的優先法案。(責任主編:董媛瑜)

韓國 學生補習到凌晨

蔣偉寧:不羨慕韓國 學生補習到凌晨

 

作者: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20121012 上午4:05.. .

 

人才議題夯,不少立委認為我國人才制度可借鏡國外。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在立法院說,他不羨慕韓國,因為韓國學生補習到凌晨一、兩點,四十歲沒進大公司就被視為沒成就。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也說,台灣的人才培育不能抄襲韓國、新加坡、香港,香港沒有製造業,新加坡國防預算很少,都不太能和台灣比較。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昨天舉行人才培育與發展專案報告及備詢,邀請教育部、國科會、青輔會、經濟會、勞委會官員列席。

 

蔣偉寧說,他從韓國考察回來,韓國高中生補習到凌晨一、兩點,政府看不下去,規定只能補到晚間十點,四十歲沒有到大公司就被視為沒有成就,韓國人的生活比台灣辛苦太多。

 

蔣偉寧說,他唯一羨慕的是韓國教育經費占GDP百分之七點六,比我們多。

 

蔣偉寧認為,台灣有人才危機,但不該把所有事情都看成最壞,否則信心會被打掉了,現在是台灣人才的高峰,未來要往上還是往下,就看現在的努力。

 

朱敬一說,國科會將與經濟部共同推動產學「大聯盟」和「小聯盟」計畫,來促進產學合作、縮短學用落差,十月底公布細節。

 

朱敬一表示,過去做的產學合作計畫,是由個別企業提出申請,都是單點式合作模式,未來將採取聯盟概念推動,「小聯盟」是以技術為核心的平台,國科會補助大學成立核心技術實驗室,例如某大學成立馬達技術研究中心,來串聯有共同技術需求的相關企業。

 

「大聯盟」針對未來有可能發展的領先技術,結合上、下游產業,發展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例如下一代的晶片、記憶體、電動車等。大聯盟是由企業界出題目,告訴大學要研究什麼,培育那些人才。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宣傳12年國教 摺頁進超商

宣傳12年國教 摺頁進超商

 

中央社 2012109 下午2:36.. .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9日電)十二年國教民國103年正式上路,但還有許多民眾有疑慮,教育部為加強宣導,與超商合作放置摺頁,即日起開放免費索取。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表示,目前合作的超商包括7-11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全國各門市都會放置,民眾在購物、等待結帳時可抽空瞭解十二年國教的內容。

中教司承辦人員表示,受限於篇幅,摺頁內容主要是全國一致性、原則性的規範,包括高中職免學費、適性輔導、國中教育會考等。如果是各招生區自訂的規定,就沒有放在上頭。

舉例來說,近來民眾最關心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全台15個招生區都不一樣,需要瞭解詳細資訊的民眾,可參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或直接洽詢各區的諮詢專線。1011009

周行一:做教育總統,重建人民信心

周行一:做教育總統,重建人民信心

 

【聯合報╱周行一】 2012.10.08 02:57 am

 

最近到處都碰到憂心的民眾,舉國氣氛低迷,老百姓幾乎事事擔憂:習以為常的生活水準是否得以維持?喜歡的健保何去何從?十二年國教是否會和教改一樣失敗?這些憂慮直接反映出來的數字,就是總統與內閣的支持度落到空前的谷底,也充分顯示了人民的無力感。很多人告訴我,不知道國家未來的方向是什麼,百分之十幾的支持度表示政府幾乎已經沒有執政基礎了,現況是執政者的空前危機,但又何嘗不是全民的空前危機?

但是危機就是轉機,現在反而是政治領袖展現領導力的時候。美國已過世的雷根總統今年是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中的精神象徵,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領導美國人從沮喪的伊朗人質事件及石油危機的經濟痛苦中重建信心,激勵人民重新相信美國是個偉大的國家。雷根最重要的人格特質,也是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勇於不斷的說服民眾跟隨他相信的價值。

就像雷根總統一樣,馬總統現在正處於國家面臨重大挑戰的危機時刻,但也是展現領導力,帶領台灣人民走出憂慮的大好機會。馬總統需要做的是,找到一個全民一致憂心,而且會動搖國本的根本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且強力執行。

教育是最能得到全民共鳴的,我們面臨的是教育成果低落的問題:人力供給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學歷通膨化、工作產出的附加價值低造成工資無法上漲、整體社會的創新力弱,因此馬總統應把自己定位為教育總統,專心於激勵百姓,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齊心努力解決這個大問題。

近來十二年國教及技職教育的改革等議題,可以說已成為了全民的驚恐。我到處都碰到憂心十二年國教的人,其中竟然多數是子女已過了讀高中階段的民眾,受夠了教改的夢魘,發現小孩經歷了教改更不快樂的求學過程之後,接受了學非所用的大學教育,最後不是求職碰壁,就是待遇低落。這些父母清楚知道,教育不僅是學齡子女父母的問題,而是大家的共業,如果下一代沒有競爭力,國家面臨的將是長期的國力不振。

這麼嚴重的教育問題當然需要國家領導人最高的關心。十二年國教要在一○三年實施,但是大家的焦慮感高到難以想像,技職教育的改革也尚無蹤影,我們的問題非常複雜,牽涉到教育官員與父母觀念的調整、教育目標與理念的釐清與制訂、盤根錯節不合時宜的法令與管理辦法的修訂、資源的投入與有效運用。這些必須要國家挹注足夠的資源,廣納教育精英,全力研究一段時間後才可能會有較務實精闢的見解與可行方案的提出。過去政府倉促推動五年五百億,成效受到廣泛質疑,就是因為天真的以為經費可以解決金錢無法解決的複雜問題。

國家大事千頭萬緒,總統除了教育之外當然還需要有其他方面的關心,但是教育才應是現階段的領導重點。百姓並不希望總統尋求各利益團體或意識形態間的妥協,而是盼望馬總統提出看法,鞭策官員以嚴謹的政策研究及科學數據為基礎,提出短、中、長期的教育改革方案,讓總統在適當時機,勇敢的選擇,感動與說服多數民眾支持與前進,這樣子人民的信心就會自然恢復了。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2012/10/0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