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走出金字塔 全民的教育部

走出金字塔 全民的教育部
 
【聯合報╱汪志堅/台北大學資管所所長(新北市)】 2012.01.31 03:04 am
 
 
媒體傳出,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即將出任教育部長,具有史丹福大學博士的傲人學歷,研究傑出卓越,雖無從政經歷,但大學行政經歷完整,與歷任的教育部長經歷約略相似,看來是個「典型」的教育部長人選。
 
從頂尖卓越大學挑選絕頂優秀的學者入閣,似乎是相對安全的策略,而因為以前不是公眾人物,沒有從政經歷,媒體也不容易找到致命的缺點,入閣的訊息一公布,只見正向的評價。
 
過去這麼許多年,無論藍綠,教育部長大約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來自頂尖大學的傑出學者,一個是來自師範教育體系的行政工作者,馬政府的幾任教育部長,也約略如此。這樣的用人邏輯,符合傳統,但也始終無法讓教育部成為全民的教育部。從小受菁英教育訓練的教育部長,心智模式上容易傾向於鼓勵卓越,不知不覺的已讓教育資源集中在金字塔的頂端,卻還誤以為教育政策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台灣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專院校,大部分的大學經費捉襟見肘,但過去十年教育部卻以每年一百億的額外補助,希望讓幾所大學能躋身世界百大,這就是俗稱的五年五百億計畫。雖說預算是以額外提供的名義撥給,但擠壓到正常教育預算卻是不爭事實。讓一百五十幾間大學苦哈哈,卻將資源放在「拚出」世界百大的排名,這樣的邏輯,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想法,卻非平民百姓所需要的,對於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也是絕對不公平的。
 
再以十二年國教為例,家長團體與教改團體主張的全面免試升學,卻在建中、北一女、雄中、雄女、中一中、南一中等名校及其校友的反彈下,搞成了前段百分之廿五要考試,後段七成五學生免試的拼裝式制度,二成五的名額剛好讓這些名校可以留下來,也剛好讓升學補習班可以存活下來繼續荼毒青少年,這樣的教育改革,實在令人難以理解想像。這些名校老師真的只能教頂尖學生嗎?沒有了頂尖學生,這些名校就辦不成教育了嗎?當初蔣經國在推動九年國教時,有考慮到知名初中的反彈嗎?四十幾年前初中聯考前幾名的學校,現在不是還是很忠誠的扮演國中教育的角色嗎?
 
過去十幾年,偏遠地區的分班、分校逐漸被整併裁撤,讓鄉間與山區的人口更為快速的外流,學童必須以各種方式到城市就學,但都市內的國中小學硬體建設卻不斷翻修增建,城鄉的差距更加擴大,更是這種菁英教育思維下的結果。
 
有人曾開玩笑地指出,如果能找一個不是畢業於知名高中的教育部長,我們的十二年國教或許就能改弦易轍,如果能找一個不是任教於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的教授來當教育部長,台灣的一百五十幾所非頂尖大學或許就有機會了,希望這只是玩笑話。因為,教育部存在之目的為提升全民素質,全民指的是全體人民,包括金字塔頂端的菁英,也包括底層的普羅大眾。
 
能有一位傑出學者、頂尖大學校長、史丹福博士來當教育部長,應該是台灣人民的福分,也顯示了台灣到處都是人才,希望這樣的人才,讓我們的教育部成為全民的教育部,而不是金字塔頂層的教育部。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 接任教長

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 接任教長
中央社 – 2012年1月30日 下午8:04. 
 
(中央社記者黃名璽、林思宇台北30日電)
 
繼財經內閣首長及政務委員陸續定案後,黨政人士今天表示,教育部長也將異動,內定由國立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接任。
 
蔣偉寧答覆中央社記者詢問時,僅表示確曾被徵詢,也提供意見,至於其他事項,他完全不知道,也無從表示意見。
 
黨政人士說,以蔣偉寧在教育行政方面資歷與經驗,加上過去展現出的整合能力、全盤視野,相信一定能為教育界注入新動能,為馬政府第二任打造優質文教環境。
 
蔣偉寧54歲,台大土木系畢業、史丹佛大學結構與地震工程系博士,歷任中央大學土木系主任、主任秘書、教務長、研發長、副校長及校長等職,且曾獲教育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等教學研究獎項,教育行政資歷完整,嫻熟教育事務,也有為教育界開創新局實績,加上教研俱優,是教育界中壯世代傑出人才。
 
蔣偉寧在教育界最令同儕樂道成就之一,是協助中央大學由教學型大學轉型為教研並重的研究型大學,並成功推動「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為大專教育資源整合做出貢獻。
 
此外,蔣偉寧也曾整合國內橋梁管理系統、土木專長的風險管理系統,並搭建官、產、學界間資源服務互通橋梁,展現溝通管理長才及視野。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老師因材施教 學生表現好

老師因材施教 學生表現好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月29日 下午4:49.
美國兩項研究發現,老師多花時間在學生身上,學生成績就好。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長期追蹤美國三十五所學校學生的表現以後發現,班級學生人數的多寡、每個學生身上的經費、無照教師的比例、高學歷教師的比例對學生的表現都影響不大。
 
不過,要是老師對學生有反應、能因材施教料、常個別輔導、多花時間教學生、對學生要求多一些,學生的進步就多一點。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青年不運動 壞習慣延續一生

 青年不運動 壞習慣延續一生 
 
台灣立報2012/1/6【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
 
大學新鮮人離家讀大學時,拋在腦後的童年往事不只有媽媽的拿手菜和家裡的可愛小狗,還有定時運動的習慣。
 
據《路透》報導,專家指出,大眾應注意這種運動習慣的捨棄,因為一旦在青年時期養成不好動的習慣,這個習慣很可能會延續一輩子。
 
青年運動量普遍減少

「在青少年晚期過渡至成年人初期的這段期間,是一個人人生中體能活動減少最劇烈的時期。」加拿大安大略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研究人員馬修.關(Matthew Kwan)博士指出。
 
關博士表示,提倡運動時,多半將重點放在成人的運動量。但他表表示:「這當然很重要;不過,在那時運動量的縮減已經產生。大學這段剛成年的階段,才是我們可以確實介入的重要時刻。」
 
關博士領導一項研究,持續12年追蹤683名12至15歲的加拿大青少年。他發現,從青少年時期轉變到成年人的初期,這群受試者的運動量減少24%。
 
這份刊登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的研究顯示,運動量減少最嚴重的階段,是這群年輕人進入大學或學院之後。關博士表示,這可能是肇因於高中畢業後,青年紛紛終止過去規律的體育活動課程或練習。
 
「團體運動或校隊活動都可能在上大學後有所減少,甚至完全終止。」他解釋。對那些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學業變得更為重要。然後社交活動也會佔據他們的空閒時間。」
 
至於在高中時期便已較不愛運動的女性,在進入大學後所減少的體育活動程度相較之下並沒有那麼大。「這可能是因為女孩們已經在青少年時期經歷了運動量減少最多的時期。」關博士說。
 
研究者將體育活動參與率的減少與諸如吸煙和飲酒過量等危險行為作比較,發現吸菸和飲酒等習慣會在剛成年的時期進入高峰,但參與體育活動的程度卻持續下降。
 
「吸菸和飲酒過量得到大眾的關注,但體育活動參與率持續下降。」他說。「這個情形從未真正好轉。當人們越來越老,只會越來越不愛動。」
 
大學設備成影響因素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專家皮瓦尼克(James Pivarnik)博士表示,絕大部分是取決於學院或大學。「你所就讀的大學是否有提供了能夠鼓勵參與團體運動、上健身中心或校內運動的基本設施?」
 
皮瓦尼克是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運動心理學家,他說:「整個建築設施的環境對人們運動的喜好程度有很大的影響。」
 
皮瓦尼克積極投入ACSM所推動的「校園運動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 On Campus)計畫,該計畫目的是要在各大學和學院中推廣體育活動。他表示,在決定要就讀那所大學時,學生們其實已經對自己的體能健康做出抉擇了。
 
「這幾乎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招生手段—讓我看看你們的運動設施。」他說。「這些學生大多數都面臨了環境轉變,是否提供足夠運動設施,這可能是一個選校要素。」
 
皮瓦尼克建議,要創造對體適能更友善的環境,可以學習在其它地方出現成效的模範。當然,也需要行政單位配合。「增加校園步道、改變停車場的位置、提供運動設施。」他說。「校方不能只是說:『我們需要1,500萬美元。』校方須提出改善建議。」
 
學生也要勇於提出問題。他注意到,有些大學只將體育設施保留給校隊運動員使用,而一般學生大眾根本無法接觸。他說:「我們為什麼不能使用體育設施?我們難道不能開放游泳池或跑道嗎?有些時候,這只需要溝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