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有氧拳擊引共鳴 大樓跟著搖不停

有氧拳擊引共鳴 大樓跟著搖不停
TVBS 日期:2011/07/20 11:51
 
跳有氧運動會導致地震?南韓首爾一棟39層樓高的大樓,在這個月月初就發生這樣的烏龍,位於12樓的健身中心跳有氧拳擊,居然讓整棟大樓劇烈搖晃長達10分鐘之久,嚇得民眾倉皇逃命;經過專家檢定,才發現原來有氧拳擊的震動頻率,跟建築物一樣,同時產生共鳴之下,大樓才會搖個不停。
 
又跳又揮拳,可以消耗大量熱量的有氧泰拳,居然能撼動大樓?首爾這一棟39層樓高的科技商城大樓,這個月月初忽然間劇烈搖晃,大家以為是地震來了,數百人倉皇逃生。3C電子商城員工:「我可能比較敏感一點,但我真的看到樓板在抖。」
 
但是搖晃時間卻長達10分鐘之久,當局一度封鎖整棟大樓,擔心是結構安全出了問題,但查了半天才發現,大樓會搖不是地震,也不是結構出問題,而是12樓這一家健身中心,當時正在跳拳擊有氧,專家找了20幾個人重現當天的狀況,果然實驗證明,拳擊有氧會讓大樓跟著一起有氧。
 
專家說,這棟樓高39樓的鋼構、混凝土建築,震動頻率就那麼剛剛好跟拳擊有氧的跳動頻率相同,產生共鳴的結果,就是讓大樓搖個不停;但是專家也說,雖然大樓因此搖得很兇,卻不影響整體結構安全。民眾:「我會擔心大樓是不是會倒塌,萬一我又剛好經過這裡,就算它不會塌,我還是會很緊張。」
 
由於這裡是首爾著名的3C電子產品購物中心,每天有好幾萬人進出,為了避免再度引發類似恐慌,當地官員正打算禁止健身中心再推拳擊有氧。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吃了輻射草 福島牛含銫超標

吃了輻射草 福島牛含銫超標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1日專電)
 
日本福島縣南相馬市出貨的肉牛被驗出含超標的輻射銫。專家調查發現,牛吃的草料每公斤含高濃度輻射銫。311東日本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災時,這批草料置於戶外。
 
福島縣南相馬市農家飼養的11頭牛,被送到東京的肉品處理場後,檢驗出含有超標的輻射銫。經福島縣政府調查,並將農家提供的草料、井水等送給專門機構進行檢驗分析。今天得知,草料平均每公斤約含有7萬5000貝克的高濃度輻射銫。
 
如果這些草含有水分,牛隻食用的草料所含的輻射物質經換算,相當於日本規定標準值的56倍。
 
福島縣府人員指出,這些草料在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災事故之後的4月上旬為止,都放在戶外。之後,在肉牛快出貨之前,才被餵食這批草料。
 
牛農表示,核災事故之後,因調配的飼料不足,所以才用到這批草料。
 
福島縣為了確認其他肉牛農戶是否也在牛飼料的管理上出問題,今天起到16日為止,針對福島核電廠周邊的「計畫性避難區」」及「緊急時避難準備區」的約260戶農家進行調查,將來會擴大到全縣的肉牛農戶。之後,也將針對肉牛是否含輻射物進行調查。
 
日本媒體報導,飼養這些牛的農民上午受訪時表示,不知到底哪裡出問題,希望有關單位調查清楚。
 
在這戶農家附近、飼養110頭黑毛和牛的農民68歲的門馬敬典表示,稻草堆的草料是在牛隻快出貨前才餵食的。這是跟稻農談好的,牛糞給稻農做堆肥,換得稻草。
 
門馬表示,牧草原本是使用南相馬當地的草,但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事故發生後,就改用澳洲、紐西蘭產的草料。
 
目前牛農接受指示儘量不出貨,但時間一拖長,每頭牛1天就要吃10至12公斤草料,一頭牛平均每個月約要花1萬5000日圓(約新台幣5364元)草料費,讓牛農大嘆吃不消。
 
南相馬市指出,緊急時避難準備區及計畫性避難區的牛農,包括酪農、飼育牛農家在內有82戶,其中與這次驗出輻射牛的農家相同飼育法的有26戶,總共飼養了2969頭。當地農家大嘆,農民太可憐,大家都不敢提到牛的話題,錯不在牛農而是在東京電力公司。1000711
 
 

林中斌:地球磁場影響你我牠

林中斌:地球磁場影響你我牠
 
【聯合報╱林中斌】 2011.07.11 01:59 am 
  
您若駕車奔馳原野,曾注意吃草牛群整齊排列嗎?
 
○八年德國生物教授柏達和貝葛爾(Hynek Burda & Sabine Begall)發表震驚世界的研究:他們用谷歌提供的衛星空照圖(Google Earth)仔細比對全球六大洲三○八個牧場裡八千五百頭在吃草的牛隻頭尾排列方位,發現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皆為南北走向。次年,他們補充:在高壓電纜附近,牛群排列混亂。
 
近卅年來,科學家發現愈來愈多生物對地球磁場有感應。其中「地磁方向感」(magnetoreception)最為明顯。信鴿為何能長途飛行認路?靠星辰?靠氣味?靠視覺?一○年,紐西蘭大學教授丹尼斯(Todd Dennis)證實,信鴿只靠地磁感應便可回家。
 
鱷魚是另一例。如果牠騷擾在地的居民,而被移遠處,能以每周十六公里的速度找路回來。○四年,墨西哥恰帕斯(Chiapas)的鱷魚科學館把磁鐵用膠布貼在鱷魚鼻子上,使牠們迷失方向,再把廿隻鱷魚送往他方。從此再見!
 
無脊椎動物龍蝦呢?○三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波爾斯和羅曼(Larry C. Boles and Kenneth J. Lohmann)請潛水伕捉些加勒比龍蝦,蒙上眼睛,放車上、船上繞道,丟入卅七公里之外海中。牠們居然游回原居地。
 
科學家已證實有「地磁方向感」的動物有:蝙蝠、知更雀、海龜、鮭魚、鯨魚、海豹、果蠅、帝王蝶、蟑螂、甚至某些螺旋藻類的細菌等。
 
大多數生物體內都已證實含對磁場感應的物質:極微小的磁鐵礦或膠黃鐵礦結晶,還有一種蛋白質叫「隱花色素」(Cryptochrome)。
 
那麼人呢?
 
一九八三年英國貝克教授(Robin Baker)發現人的鼻竇中含有微小的磁鐵礦結晶。九二年,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柯世韋因克(Joseph L Kirschvink)和同仁們發現每公克人腦組織中有上五百萬以上極微小的磁鐵礦結晶。去年英國教授雷波特(Steven Reppert)發現人體含「隱花色素」。
 
顯然人的方向感不如其他動物明顯,我在山裡探礦就迷路過。
 
可是,科學家最近廿多年來陸續證實:地球磁場波動會影響至少部分人類身心的狀況,而太陽活動會影響到地球磁場。
 
九四年,英國精神病學專家凱伊(Ronald W. Kay)比較十年精神病院的紀錄中三千多病例,發現在太陽磁爆引發地球磁爆之後兩周,因躁鬱症進醫院的男人增加百分之卅六。
 
九五年,俄國科學家戚布立金(VM Chibrikin)等比對莫斯科十四年來犯罪紀錄和地磁波動時間,發現兩者間有明顯的關連。
 
○六年,澳洲精神病學教授柏克(Michael Berk)率隊研究發現:六八之後卅四年間全國自殺的五萬多男人和一萬六女人,他們自殺率和地球磁爆有關係。
 
我們體內的退黑激素(melatonin)是一種有修補功能的賀爾蒙,可穩定情緒。每晚由腦中松果腺分泌。在八八年,科學家解剖自殺人體,發現體內退黑激素顯著偏低。○八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和自殺防範專家波斯訥(Kelly Posner)發表研究:地磁風暴減少人體內退黑激素分泌,可能是地球磁場波動導致人情緒低落或傾向自殺的原因。
 
地球磁場強的區域人性抗拒改變,政變少,如歐亞美洲北部。地球磁場弱的區域人性浮動,政變多,如中南美、非洲。近年來,地球磁場弱化加速。
 
同時,各地人心浮躁行為乖張。親子相殘、持械濫殺、群體暴力、奔蹋致死現象比比皆是。除了人口爆炸、貧富不均等社會因素之外,不能排除地球磁場弱化的背景。在此大環境下,個人靜心更為重要。
 
(作者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2011/07/11 聯合報】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網際網路40年/新一代網際網路向我們走來

網際網路40年/新一代網際網路向我們走來
 

【聯合報╱李開復】2009.10.09 03:50 am
 

未來,網際網路會有多快?資訊會有多豐富?網際網路應用會有多智慧?哪些應用會成為未來十年最酷、最炫的應用?什麼樣的網路文化最有活力?人們該如何利用網路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諸多問題?

想一想過去一百多年裡工業和資訊革命的發展歷程吧,技術變革正以指數級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地改變我們周圍的一切。如果過去二十多年,網際網路可以讓地球上數以億計的人不再依賴郵件、報紙、廣播等傳統的資訊交流和發布方式,那麼,我們難道不該對未來十年更加絢爛的網際網路革新充滿期待嗎?從現在的趨勢來看,未來的網際網路將呈現出以下七個特點:
 
 
1.資訊平等、消除媒介

網際網路是平等的,這種平等的含義絕不僅限於那幅經典的漫畫〈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使用者在網路技術和文化層面上可體現更多「平等」的意涵。

例如,使用YouTube服務,無論是專業影像製作者、業餘DV愛好者,都可以自由地上傳影音內容。仔細想想,這樣的產品也許會對電視、電影產生非常大的衝擊。例如,我是一個戲劇或電影系的學生,那麼,即便沒有電影業者的支持,我也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路上。每個人不僅是資訊的獲取者,也可以成為資訊的創造者。通過網際網路,不但人人可以成為作家、音樂家、藝術家,甚至成為導演。

再比如,網際網路興起時,人們使用過這樣一個詞──「消除媒介」。最初這只是一個很「酷」的說法,並沒有真正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但今天,這樣的說法已經慢慢變成了現實。過去,人們靠擁有更多資訊來獲取更多財富。以前股票分析、房地產仲介等行業可以收取很高的佣金,這僅僅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有價值的資訊。但有了網際網路之後,每個人都可以平等、方便地獲取股票、房地產等資訊,不經過仲介反而可能更方便。在過去的世界裡,獨占資訊者可獲暴利;而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資訊共用可以給大家平等的「致富」機會。

2.無所不在
「小筆電」正在世界各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熱銷。由於硬體成本的急速下降,以及「雲端運算」模式的普及,使用者可用較低的價格買到一台能上網的筆記型電腦,然後幾乎不用支付更多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網路上提供的辦公、郵件、協作、娛樂等服務。「小筆電」的流行暗示了什麼?較為低價的網路硬體設備普及會讓上網成為無處不在的行為方式嗎?

2008年初,我們驚訝地從Google搜尋分析中看到,來自行動裝置的搜尋次數呈現爆炸性的增長──當時,連Google的工程師都不禁懷疑,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分析出了什麼差錯。經過調查後並未出錯,Google搜尋趨勢準確地反映了當時行動上網應用的疾速成長。現在,使用者利用手機可以完成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例如,使用Google Android平台的手機,我們去商店買東西時,如果擔心售價過高,只要用手機掃描一下商品的條碼,幾秒鐘內,就可以查詢到該商品在網上各大零售網站的價格。
幾乎已經沒有人懷疑,未來任何可以插電的電器都能上網。手錶可以上網,電視可以上網,汽車也可以上網。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需要擔心的就不是到處找不到可以收發電子郵件的地方,而是如何在五光十色的網路生活中為自己留下一點點安靜的、可以思考的空間了吧。

3.無國界

利用網路,世界各個角落的球迷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搜尋到世界杯決賽階段每一個賽場的衛星照片和3D立體模型;利用網路,來自亞洲各國的歌迷們以完全相同的瘋狂程度追隨著Rain等「超人氣偶像」。在網際網路上,我們幾乎看不到地域的障礙,也察覺不出不同民族或文化之間的距離。
跨國界的最大挑戰也許是語言──曾經,機器翻譯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但今天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網路上已有的大量資料可以被用做機器翻譯系統學習和訓練的素材。Google就有效地利用網路爬蟲程式(Web Crawler)蒐集來的資訊做了相當有價值的工作,包括將所有不同語言對照的網頁資訊都收集起來,再據此進一步確定每個字詞甚至每句話的翻譯方法。目前,Google已經搜尋並處理了幾十億個雙語對照網頁,並創造了一種類似小孩學習語言的機器學習方式,讓電腦自動從大量、實際的語言資料中掌握翻譯的「技巧」。
雖然Google翻譯還只相當於高中生的水準,但與以往相比已經是大幅的進步了。利用Google翻譯,不懂外語的中國人甚至可以相對容易地在英語、法語、德語等網頁瀏覽。如果再過五年、十年,機器翻譯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呢?有沒有可能直接和語言不通的人即時對話呢?我相信,在無國界的網際網路上,一切皆有可能。
4.網際網路=人際網絡

相識或陌生的人們,在網路上居然可以進行協同工作,這在二十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奇蹟。在Wikipedia平台上,人們可以共同參與知識庫的建設和更新;在SourceForge開放原始碼社群中,技術人員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工程師並肩工作,開發出最開放的軟體產品;在Facebook和Twitter等新型社交類網站的驅動下,無數網友把網路當成了自己和朋友之間最緊密、最自然的接觸管道。當個性不同、特點不同的人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人際空間」時,「虛擬」的網際網路對於「實在」的人類社會的影響力即真正展現出來了。

IT界有一個著名的定律叫「Metcalfe法則」,即如果有n個人上了網,由此產生的效益將與n2成正比。這一定律揭示了人際關係可能為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能量。如果考慮到我們之前說過的「網際網路無所不在」,即人們可以使用不同的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際網路找到任何人,那麼,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就會更加方便,網際網路上的人際關係也會更加緊密。
5.善解人意、主動思考

善解人意、主動思考也是人們對未來網際網路的要求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搜尋引擎都還相當「笨拙」,絲毫不「善解人意」,例如,網路爬蟲程式只能看到網站的文字資訊,並不理解這些文字背後的意義。使用者搜尋的時候,搜尋引擎通常只能用關鍵字做字面的吻合,對於更複雜或更人性化的搜尋,如「我該如何為畢業做好準備」這樣的搜尋,目前還沒有一個智慧型的搜尋引擎可以很好地處理。

現在Google的整合搜尋技術將地圖、圖片、新聞、YouTube影音等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資訊內容,智慧地整合在一起:在第一時間看到電影的放映時間表,在瀏覽地圖的同時看到旅遊景點的照片,在獲取最新財經新聞同時閱讀相關評論……搜尋引擎變成了周到、聰明的好幫手。可以想見,未來包含更豐富功能、更貼心體驗的搜尋引擎將能更智能化地理解用戶的需求,對於「我該如何為畢業做好準備」這樣的搜尋,也許未來的搜尋引擎會直接把你介紹給幾位有公信力的就業輔導專家,並把背景相似的成功案例推薦給你呢!
6.成為你的個人助理

今天,網路世界裡所有資訊是聚集在一起的,因為聚集才有力量。但未來,除了聚集以外,網路還應該有針對性地為每位使用者提供他最想看到的資訊。

例如,現在到搜尋引擎輸入一個關鍵字,你會發現,搜尋引擎顯示出來的廣告是很有關聯性的。如搜尋「台北鮮花」,網頁上的結果幾乎全與台北花店相關。其實,這還不算完全的「個人化」,搜尋引擎只不過是看到了你的搜尋詞,知道該賣給你什麼東西而已。可以想像一下,今天你提供了搜尋詞句,網路就可以為你介紹相關的產品,那麼未來,能不能不需要提供搜尋詞就做到這一點呢?例如,網路能不能像一個得力助手一樣,既知道現在你想買什麼產品,也知道過去你買過什麼,你住在什麼地方,收入多少,女朋友的生日是哪天,去年送了她什麼東西,今天是否需要類似的禮品等等。只要讓網路知道這些個人化的資訊,就可以有關聯性地提供客製化的服務。當然,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保護使用者的個人隱私和資料安全。

7.成為生活的中心

過去的網際網路只是人們查詢資訊或獲取服務的輔助方法,並不是人們生活的中心,但今天,網際網路逐漸演變為生活的核心,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扮演起最為關鍵的核心角色。

例如,在「雲端運算」模式的幫助下,今天我們再也不必因為把辦公文件保存在電腦硬碟上而擔心電腦的損毀或遺失了。在「雲端運算」模式中,用戶所需的應用程式並不運行在用戶的個人電腦上,而是運行在網際網路上大規模的伺服器叢集。用戶所處理的資料也並不儲存在本地,而是保存在網路上的資料中心裡。就像我們把錢存進銀行、再辦一張信用卡隨時隨地取用一樣,提供「雲端運算」服務的企業像銀行一樣維護資料中心的運轉,保證資料的安全。

新一代的網際網路正向我們走來。那是一個平等的、無所不在的、無國界的網際網路,那也是一個可以充分支持人際交流的、智能化、客化的網際網路,它必將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中心,成為推動世界進步的主導力量之一。
【2009/10/09 聯合報】

〈慢慢讀,詩〉夏卡爾

〈慢慢讀,詩〉
夏卡爾
 
【陳家帶】
斑駁錯亂的記憶追索線頭
 
向時間上游編織一座
 
憂愁的幾何形村落
 

畫牛 畫羊 畫雞
 
你住在你倒立的童年
 
烘焙一個熱騰騰的吻
 

比夢更幽微更清醒之舞蹈
 
盛放如向日葵
 
不斷電的黑夜
 

畫天 畫地 畫人
 
你的鐘擺凍結於大雪
 
小提琴飛翔著永遠的祝福
 

你是好色的──
 
花牛白羊紅公雞
 
灰天褐地綠面人
 

Chagall
 
夏卡爾
 
就是一種美色
 
【2011-06-13/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

教授研究中斷 碩博生須打工
 
【聯合報╱季瑋珠/台大公衛系教授、劉仁沛/台大農藝系教授】 2011.07.04 03:08 am
 
 
過去幾個月來的傳言終獲證實,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許多過去有多年期計畫的研究人員,今年突然未獲補助。大約只有去年的百分之三十或更少申請案獲得補助;即使獲得補助,研究期限和補助金額也大幅縮減。
 
此現象遍及國科會每一個處、申請的每一個學校、系所和研究單位。結果造成教師無法安心研究,必須另覓資源,研究生獎助金也跟著縮減或消失。許多博士後研究員要另謀出路,碩博士生也可能必須外出打工,整體的研究工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主要原因是國科會突然把經費撥到其他地方!據瞭解,最大宗是「國家型科技計畫」增列預算,佔據大筆經費,其次是「教授彈性薪資」。
 
「國家型科技計畫」是政府依照目前的重要政策,設計的任務導向計畫,例如生技製藥、網通、智慧電子、奈米等,人文處也加上了人口研究。這些基本上屬於「科技」,甚至是「產業」發展,不是「科學研究」,消耗大量資源,卻不一定能提升國家科學研究水準,理論上不應由國科會以科研預算補助,而是應該交由相關的部會,如經濟部、內政部、衛生署資助,並且依照性質邀請產業界投資,而且訂定明確的績效目標。
 
國科會過去最受獨立學者稱道,最符合科學研究精神的,就是完全開放學者自由申請,發揮創意,保障研究的多樣性,不以任務導向的計畫規範研究方向。現在竟也追隨其他部會,以大量資源配置,誘導學者配合任務導向的國家政策,對科學研究的自由和創意,將造成莫大傷害。
 
教授彈性薪資所佔比例較小,但一樣是資源錯置。彈性薪資發生在大專院校,其他研究機構沒有這個需求,無論教學研究,責任都在教育部,不應該由國科會以科研預算支付。
 
綜合上述二者,共同特色就是「劫貧濟富」:資深、資源豐富者,得以因此擁有更多資源;中生、新生代資源不足者,以及他們的研究生,卻因此被剝奪了在學術界基本的生存與立足條件。這是學術的資本主義,極端違背公平正義和科學精神。諷刺的是,那些長期佔據大量資源的大戶,所生產的成果,與所投入的資源相當嗎?
 
我們建議:
 
一、將國家型科技計畫與教授彈性薪資多出來的預算,交由相關部會來負擔,恢復國科會原有的科研預算。
 
二、恢復往年的研究計畫通過率,今年未獲通過但達到過去通過水準者,不必經由申覆而重新獲得計畫。今年獲得補助,但計畫年期和經費被縮減者,恢復過去的年期和經費。
 
三、保證以後科研預算不會被錯置到不相干事務上,讓獨立申請研究計畫的學者和研究生有穩定的資源,可以安心研究。
 
【2011/07/04 聯合報】
 

國科會補助 應貼近社會脈動
 
【聯合報╱楊永年/成大政治系主任(台南市)】 2011.07.05 01:45 am
 
 
拜讀四日「國科會劫貧濟富」一文,內心有很深的感觸。我認為,國科會將研究經費(資源)挹注在和國家發展政策相關議題研究,並無不妥;且研究經費原本就應和社會脈動結合。
 
第一,國家社會現行的重要議題,學術單位不能置身事外。或者,現行國家社會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基礎科學進行研究,當然也可以從應用科學的角度思考。或更清楚的說,國科會應有部分經費贊助基礎科學研究,讓學者們具有天馬行空的思考空間,以發揮學術創意。但如果這些創意能和目前國家社會存在的問題有所關連,並無不妥,這其實是合理的思考。國科會如果能提出好的問題,讓各領域學者,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甚至進一步提出多樣的問題解決方案,這會是社會之福。當然,其前提應該是,國科會要能確保公平、公正、公開,以及多樣的審查標準或原則。
 
第二,目前學術單位過於重視論文發表,距離實務問題太遠。由於「世界百大」排名漸漸深入學術機關思維,使得各大學不得不往「論文」發表的方向發展(因為這和排名有關),並依此作為學術資源(獎勵)分配的「唯一」標準,造成大學(教育與研究)發展的扭曲。
 
原因在於,論文發表的數量是最容易衡量的「指標」。因此所衍生的學術資源分配文化(或指導原則)是,不論爭取國科會研究計畫或彈性薪資,多和論文發表數有關,但和主觀或不易衡量的「社會貢獻度」或社會問題的解決不一定有關。例如,近兩次國科會的「彈性薪資」方案都是在「限時」、缺乏共識的情形下,依論文的表現進行評選。也因此,國科會把部分學術資源拉回到和社會國家相關議題上,或把學者們的論文發表想辦法和現行問題作連結,這是正確的作法。
 
事實上,最近國科會人文處,公開向各大學與研究機構,徵求現行社會問題的「跨學門」整合型計畫,這是很好的構想。因為可以進一步拉近學術與社會的距離,讓活在「象牙塔」的老師們,能走入社會、體驗與瞭解社會問題,進一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但作者比較擔心的是,未來的評選過程如果僅以論文發表,作為評選的唯一標準,就可能失去原始的美意
 
【2011/07/05 聯合報】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東非烏干 校舍達雷擊 至少23死近百傷

雷擊校舍 至少23死近百傷
民視新聞 日期:2011/07/01 18:01
 
東非烏干達的一間小學,30日下課後因為下起雷陣雨,很多學生都留在教室躲雨,沒想到校舍卻當場被閃電擊中,造成23人死亡、將近100人受傷的慘劇。
 

這間位在烏干達西部的小學,鐵皮屋頂破了一個大洞,教室內的課桌椅和地板、牆壁,也留下焦黑痕跡,而這本作業簿的封面更是血跡斑斑,可以想像雷擊當時的恐怖威力。
 

氣象學者研判,這間小學位在高地,又沒有裝設避雷針,才會被閃電命中,但更麻煩的是,最近幾星期以來,烏干達全國已經發生好幾起類似事件,造成數十人喪生。
 

烏干達的雷擊意外致死率,高居全球前幾名,而首都坎帕拉一年當中打雷的天數,更是全世界城市中最多的,先天不良之下,如何避免悲劇再度發生,當局得好好想一想。(民視新聞李漢威綜合報導)